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595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中哲学原理.docx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

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

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

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

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

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

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

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哲学道理

这句话有什么哲学道理?

我们应该怎么做?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人的智慧时刻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这句话的来历是: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

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

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

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

“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

”吕蒙推托说:

“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

”孙权耐心指出:

“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

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

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

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

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

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

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

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

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0、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71、众人是圣人 :

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

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72、为有源头活水来 :

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7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

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74、失群孤雁终难行 :

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75、苦尽甘来 :

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76、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

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王夫之) :

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

“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77、“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7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7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80、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