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68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2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教学设计.docx

第22课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教学设计

第22课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内容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流派的辉煌成就,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特色。

初步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学特征,探究文学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文学的价值所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典型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分析和认识主要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风格特色及作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学会从中汲取重要的历史信息,初步掌握抽象概括材料中所蕴含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历史比较,认识不同文学思潮的异同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文学家们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从而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步形成一种整体开放的世界意识,从更高的层面认识世界文学的发展,认识文学与时代的互动特性,认识文学带给人类的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特色。

难点:

从文学作品中透视历史的发展变化,认识文学繁荣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情境与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分析、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视频短片,短片给我们展示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发展概貌,从中我们找到了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作品。

19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生动反映了这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去领略文学巨匠们的多样风采,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新课教学

一、19世纪的欧美文学

1.19世纪的欧美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典型材料,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特点,从而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够准确概括所学知识。

雪莱的诗和雨果的小说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感受?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信息,总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材料一: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生于贵族家庭。

早年被送进伊顿贵族学校受教育,1811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小册子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到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

1813年发表第一部长诗,抨击封建制度的专横无道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资本主义阶级的仇视,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

他将自己的理想溶于作品之中,歌颂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

作品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二:

雪莱(1792—1822)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就把我的话语像灰烬和火星

往上飞翔又飞翔,从还未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撒!

犹如一团火云,在蓝天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平展你的翅膀,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要是冬天

你不停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

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致云雀》——《西风颂》

材料三:

雨果(1802—1885)《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主人公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片面包,被判入狱19年。

他出狱后,被好心的主教收留,可他却偷走了迪涅主教的银器。

主教的供词使他免于再次被捕。

受主教感化,他重新做人,开设工厂,成了富翁,还当上了市长。

但是,社会并不容许犯有前科的人。

他在商马第案件的庭审上自首后又被捕了。

成功逃脱后,他将女工芳汀的私生女柯赛特领回抚养。

柯赛特长大后,在公园里遇见了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吕斯,两人一见钟情。

正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一场共和党人的起义。

冉·阿让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吕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而自己因再次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后在柯赛特和马吕斯的怀里永久睡下。

学生回答:

雪莱的诗和雨果的小说给我们带来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的艺术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学家的时代经历,从诗歌的语言、内涵及表现手法,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认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积极追求理想世界。

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浪漫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已经学习过的《巴黎圣母院》,深入分析《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启蒙运动后,资本主义王国建立,但人们期盼的理性王国却没有到来。

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悲惨世界》已经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色,主要是在故事情节上突显了过于浪漫的戏剧化。

师生共同总结: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积极追求理想世界。

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19世纪是欧美文学的黄金时代,如果说拜伦、雪莱、雨果等天才共同造就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那么现实主义的辉煌无疑是和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伟大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2.19世纪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特性,文学作品中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时代的发展又催生着文学的进步,进而总结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为什么恩格斯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历史”?

《人间喜剧》给我们展示的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材料一: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

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

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

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

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创作中他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注定灭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其著作《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誉。

    ——汪介之、杨莉馨:

《欧美文学评论选》

材料二: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恩格斯:

《致玛·哈克奈斯》  

引导学生分析:

根据巴尔扎克所生活的时代,联系法国历史,可知巴尔扎克用现实主义手法为我们呈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没落与衰亡、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的历史,书中涉及了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所以,它就是一部真实历史的再现。

《人间喜剧》给我们展示的是,法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在新势力与旧势力的拉锯战中,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日益暴露,社会黑暗无比的历史场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在19世纪的欧美文学思潮的沃土下,进入20世纪的世界文学更加多姿多彩。

二、20世纪的欧美文学

1.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

设计意图: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及特点,理解起来较难。

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比较分析《变形记》与《老人与海》的写作手法、表现主题、创作的时代特点,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变形记》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新特点?

两部作品都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这种主题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持旁观态度,表现在作品中,大都使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主要作品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但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没有写完。

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材料二: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学生学过的《老人与海》进行分析。

《变形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反传统的特点,主观色彩极重。

两部作品都反映了荒诞的主题。

现代主义文学通常以荒诞主题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

20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环境日益动荡复杂,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来还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核危机),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为人类的精神重生另辟蹊径。

师生共同总结:

(1)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然而社会环境却日益动荡复杂。

尤其是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及核恐怖,使现代人失望、迷惘、痛苦、精神生活出现危机,传统价值观念收到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2)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表现手法上,主观色彩浓重,反对客观的描写,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20世纪同样活跃在文学舞台的还有现实主义文学。

2.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典型材料,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学会从材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够准确概括所学知识。

学会通过历史比较,认识不同文学思潮的异同与联系。

阅读材料,总结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在继承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上,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新变化?

 材料一:

20世纪的欧美各国处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后工业时期。

世纪初的俄国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频繁更迭的社会思潮,使20世纪的欧美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精神—文化心理复杂、骚动而多变。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度理性化的垄断经济、空前的物质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加深了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内心焦虑;第二,空前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人道主义的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动摇和怀疑;第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自由竞争意识与个人利益原则继续存在并演化为集团与集团、国与国之间残酷争夺的内在原因,从而深化了19世纪亦已存在的人的不稳定感和危机意识。

——蒋承勇、项晓敏、李家宝等: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材料二: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

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全书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1913年,本书获得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

1915年,又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及作品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导致各种矛盾激化,两次世界大战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到惨重损失,给人类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20世纪欧美各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飞跃发展,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痼疾,反而加剧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思想特色和时代色彩,更加注重揭示人性的扭曲和对未来的憧憬、迷惘,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

20世纪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现实主义更加敢于直面控诉客观世界,现代主义则注重主观的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异化表达。

师生共同总结:

(1)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到惨重损失,给人类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欧美各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飞跃发展,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痼疾,反而加剧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人们开始了对丑恶现实的无情批判。

(2)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批判现实,广泛吸收、借鉴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20世纪的苏联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从历史发展中去挖掘各国文学发展的共性特征和差异性,从而理解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阅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思考20世纪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的主要特色。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型文学。

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赵澧、朱维之:

《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

亚非拉文学的蓬勃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亚非拉文学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赵澧、朱维之:

《外国文学史》

引导学生联系苏联及亚非拉国家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分析20世纪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的繁荣都伴随着民族、国家成长的历程,其主流思想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亚非拉文学,还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民族主义情绪。

尤其是《百年孤独》,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拉丁美洲的艰难发展历程。

川端康成的《雪国》则是一个例外,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后,人们对战后现实的不满,感到失望。

《雪国》的风格特点是既美且悲,抒情味浓。

师生共同总结:

1.20世纪苏联文学的主要特色:

植根于深厚的民族传统,紧密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有着浓郁的社会主义特色。

2.20世纪亚非拉文学的主要特色:

具有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性;植根于深厚的民族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民族性。

四、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列表的形式使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总体把握,在教师总结文学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后,再次播放滚动视频,既能与课堂导入前后呼应,又能够起到再次突出主题的作用。

时间

文学流派

背景

特点

代表作

19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

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文学

引导学生总结文学繁荣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任何文学现象的发生都离不开对社会的思考、探索、感悟和追求。

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关系、政治斗争、道德观念等,都必然会给文学打上自己的烙印。

从而使文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成为某一社会形态的标志。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播放滚动视频,在舒缓流畅的旋律中再次回顾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结束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