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473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docx

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讲寒潮学案中图版

第13讲 寒潮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考主要以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为例,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读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1)概念

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2)一般标准

当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__℃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

(3)发生的原因

冬半年由很强的冷气团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

【深度思考1】 有同学认为冷空气就是寒潮。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

试说明理由。

提示 不正确。

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只有强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

2.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1)危害

(2)发生季节

多发生在冬半年,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秋两季。

(3)预防措施

①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②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③做好防寒准备;④海上船只及时回港等。

【深度思考2】 寒潮危害最大的季节在春、秋季节,而非最冷的冬季。

试说明原因。

提示 春季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秋季寒潮常影响作物成熟,而冬季,田地作物较少,多属越冬作物,耐寒性强,且冬季气温低,降温幅度不大。

【深度思考3】 寒潮发生时不一定伴有雨雪天气,为什么?

提示 寒潮发生时,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的暖气团如果比较干燥,寒潮天气会导致扬沙、沙尘暴现象,而不会产生雨雪等降水天气。

考点一 寒潮

1.产生原理分析

2.寒潮在我国的时间分布特征

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间,3~4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11月是次高峰,平均每年约有3~4次全国性寒潮,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

3.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天气,但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地区、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具体列表如下。

影响地区

表现

西北及黄土高原

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

内蒙古高原

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

华北、江淮地区

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

东北地区

大风、大雪天气

长江以南地区

寒风、冻雨天气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析图过程]

[尝试自解]                                     

                                    

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脉以东地区)。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类题通法

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

考法一 寒潮的危害

1.(2013·课标Ⅱ)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影响春播为背景材料,考查低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从生长期和生长节律上进行分析。

首先要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熟制,其次要知道春播的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期的缩短,会影响产量,另外错过最佳播种期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节律,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答案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考法二 寒潮的成因和对策

2.(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和农业设施都会造成危害;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地势有关。

(2)题,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从加强监测、预报与管理,提前做好防范,调整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考点二 气象灾害

主要气象灾害

(1)台风

①形成

②危害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如下图所示:

③分布

(2)干旱

①成因

②分布

(3)寒潮

                   

(4)洪涝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水系形状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5)沙尘暴

①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a.冷锋天气影响,多大风;b.气候干旱,降水少;c.植被稀少,地表裸露。

人为原因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c.过度开垦;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天气网讯2013年七月以来,我国淮河流域频繁遭遇强降雨过程,局地甚至达到300毫米,长时间的强降雨造成淮河流域各地引发洪涝、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材料二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

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

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干流全长约1000千米。

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

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河、颖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

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 第

(1)题,自然因素主要从淮河水系、水文特征、淮河流域地形地势特征及降水特征分析。

(2)题,针对洪灾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退耕还湖,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类题通法

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

成因

影响因素

来水大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洪水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洪水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考法一 水灾形成原因分析

1.(2015·课标Ⅰ,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

读图文材料可知,M城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考法二 洪灾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2013·课标Ⅰ,4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

解析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图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可知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从图中获取信息,居民点位于河流沿岸,根据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可知该地地处河谷,暴雨时,水流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

答案 原因:

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考法三 旱涝灾害

3.(2016·全国卷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该地四周高,泄洪能力不足;由于河网密布,雨季会导致大量水体汇集,且不易排出,因此加强工程措施的建设,增强河道泄洪、分流、疏导和拦蓄洪水功能,以减轻洪水灾害。

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从洪水预报、洪水警报、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河道清障(或河道管理)、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等方面入手,以减轻洪灾损失。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4.(2016·全国卷Ⅲ,43,10分)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

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10分)

解析 从图中明显看出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是北多南少,原因是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相对较小。

答案 分布特征:

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

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考点三 地质灾害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和区别

形成条件

多发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滑坡

①岩体破碎;②地势起伏大;③植被覆盖率差

一是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二是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①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体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①运动物体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泥石流

①地形陡峻;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降水丰富的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

(2016·全国卷Ⅰ,43,10分)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10分)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且有大量冰川分布,因此夏秋季节因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同时,夏秋季节降水十分丰富,导致该季节水量巨大;材料中给出了松散堆积物量异常大,且中游河谷狭窄、坡度大,从而导致发生泥石流的规模大、强度大,所以破坏力大。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类题通法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防御的答题技巧

(1)自然灾害的分布:

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回答。

(2)自然灾害的成因:

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方面,人为原因包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防灾措施:

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分析。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加固大堤、防护林等,非工程措施包括宣传、法律法规、监测预报、应急机制等方面。

考法一 泥石流

1.(2014·海南地理,25,10分)初春气温迅速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1月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

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10分)

解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出公路西半段的北侧等高线密集,山高坡陡。

结合文字材料可知,公路西半段北侧地区土层深厚,由于该地降水多,植被保护好,土壤中水分含量大;由于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于0℃,到春季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水形成泥流。

答案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考法二 滑坡

2.(2015·海南地理,25)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

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了山下的村庄。

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

此次灾害共造成2700多人死亡。

下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

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滑坡强度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回答。

影响滑坡强度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岩性、地质构造、触发因素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社会经济密度、交通通达程度、救援能力等。

答案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

考法三 地震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43)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 地震后岩石破碎,岩石松动、破裂,故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地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陡,并且从材料中可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故强降雨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甘肃中部地区各月冰雹发生次数和冰雹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冰雹灾害(  )

A.历时长、危害大B.降雹常伴有雷暴天气

C.多发生在冬季D.历时短,灾害轻

2.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降雹发生集中的时段在(  )

A.黎明B.傍晚

C.午后D.子夜

解析 第1题,冰雹灾害历时短、突发性强、灾害重;冰雹形成时有强对流天气出现,故常伴有雷暴天气。

第2题,午后气温高,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答案 1.B 2.C

(2017·资阳模拟)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2012年年初由于倒春寒的影响,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

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B.②时段

C.③时段D.④时段

4.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B.用塑料薄膜覆盖

C.给茶树培土D.大量施肥、施药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较低的气象灾害。

读图,图中①时段气温回升;②时段气温略下降,但基本稳定;③时段气温明显较低,属于倒春寒影响;④时段气温回升,倒春寒结束。

第4题,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产生温室效应保温。

增大通风条件,会加重冻害;培土不能防止茶树冻害;施肥、施药与防冻害无关。

答案 3.C 4.B

(2017·荆门模拟)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

6.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B.b

C.cD.d

解析 第5题,图示两种地质现象是滑坡和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灾害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滑坡是发生在坡体部位,连续性降水导致坡体承重不了而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发生在河谷地区,暴雨引发,把山上更多的疏松堆积物与洪流一起冲下形成的。

第6题,我国华北地区,山南是阳,山北是阴;a、c都在谷地,光照条件不好且易发生洪水、泥石流灾害;b在低山的宽阔的台地上,平坦开阔,且在山南面光照条件好,地势高,不容易发生地质灾害;d在山坡地带,虽在山的东南,但坡度较陡,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答案 5.B 6.B

(2018·河南安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B.崩塌

C.山洪D.干旱

8.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拆除库坝

C.禁止开矿D.抽取地下水灌溉

解析 第7题,华北地区7、8月份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谷由于汇水快,排水通道窄,而在沟谷处易形成山洪灾害。

第8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蒸发强,又正值作物生长季节而需水多,故易出现春旱灾害;可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减少灾害损失。

答案 7.C 8.D

(2018·福建漳州二模)图Ⅰ为我国某小学附近等高线图,图Ⅱ为AB线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9~11题。

9.该小学最有可能在(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D.东南丘陵

10.最近该地利用GPS对土层进行定位,其目的是为了监测(  )

A.滑坡B.泥石流

C.洪涝D.台风

11.该地为了稳固岩层土层而采取的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排水B.建抗滑挡墙

C.植树种草D.清除土方减载

解析 第9题,依据海拔数值,可判断该地不可能是高原和平原,故最可能是东南丘陵。

第10题,该地地势陡峭,易发生滑坡灾害,故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滑坡。

第11题,该地高低坡度大、土层分层明显,陡坡下面有公路和学校等重要人文事物分布,应采取更强制有效的措施来防范滑坡。

植树种草是一种基础性的措施,对严重灾害威胁区域效果不明显。

答案 9.D 10.A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2016年11月5~7日,新疆遭遇寒潮侵袭,多地出现雨转雪或降雪天气。

此次天气具有降温幅度大、日降水量多等特点。

下图中的阿拉山口和伊犁谷地均朝向西北,冬季冷空气可长驱深入。

分析新疆此次天气变化出现空间差异的原因及该天气过程对新疆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20分)

解析 冷空气能从北疆的阿拉山口及伊犁谷地深入,遇到迎风坡,形成丰富的降水;南疆与天山东部地处背风坡,降水少,大风多,地表沙质沉积物易被刮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低,不但影响居民出行,给交通带来不便,而且会影响农牧业生产。

答案 原因:

北疆和伊犁谷地地处山地迎风坡,水汽充足,降水多;南疆与天山东部处于背风坡,水汽少,地表多沙质沉积物,以强沙尘暴天气为主。

影响:

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安全、居民生活、出行等。

13.(2017·泉州模拟)图示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分)

(1)说出1950~1998年该区域洪、旱灾害的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16分)

(2)简述当地政府为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

(10分)

解析 第

(1)题,从洪旱灾害的变化趋势和两者的关系来分析。

虽然洪旱灾害的变化有波动,但总的呈上升趋势。

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

我国之所以洪、旱灾害频繁,主要是因为受季风的影响,尤其是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

反之亦然。

(2)题,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应从监测、预报和防御两方面来分析。

防御包括非工程性防御和工程性防御措施,前者有规划、法律、管理、减灾教育等。

答案 

(1)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

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