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230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北方小驹

 

1.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是否一切共有才是最好的政体?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述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主张的。

他主张财产公有,甚至妻子、孩子也公有①。

我们认为这样做有许多弊病。

首先,苏格拉底这些主张的前提是城邦的一切,共同性越大就越好,这是错误的……其次,苏格拉底提出的大道同一的手段也是不足取的。

先说孩子、妻子公有问题。

若如此,凡是真正公共的事,势必最少有人过问。

人们只关心自己有关的事。

对孩子亦如此,任何父亲都不关心任何一个孩子,而且传统的亲缘和人伦关系也遭破坏。

……再说财产公有问题,要农民的财产归公,势必引起纠纷,劳多得少的人会埋怨少劳多得之人②。

……此外,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不轮换、不更替,这也是危险的。

……柏拉图的对话优雅、新颖、思想深刻,富有创见,但不够完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解读】《政治学》是吕克昂学园内部传授的讲稿,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它是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中相当完善、且又较少疑伪的著作。

对于了解希腊社会状况,了解前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乃至西方政治学说史,都有重要价值。

 

所引材料是对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提出质疑,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最好政体的不同看法。

①亚里士多德首先从等级、分工的角度,否定了“城邦共同性越大就越好”的前提,认为把太多的同一性赋予国家,把国家弄成了一个个体。

城邦之内必须是有不同人的分工合作才能自给自足;②其次,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提议的废除家庭的论证,否认其作为“大道同一”的手段。

柏拉图认为只消把“儿子”这个头衔加给所有可能构成亲子关系的同样年纪的人,一个人对于全体人民也就获得了目前人们对他们自己真正的儿子所具有的那种感情。

至于“父亲”这个头衔,也同样如此。

反之,亚里士多德却说,凡是对最大多数的人所共同的东西便最不为人所关心,如果“儿子们”对于许多“父亲们”都是共同的,那么他们就会共同地受人忽视;③接着,亚里士多德批驳了柏拉图的“共产主义”,他认为,那会使人愤恨懒惰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关心自己的事情,那就要好得多。

财产应该是私有的;但是应该以仁爱来教导人民,从而使得财产的使用大部分能成为公共的。

④同时,亚里士多德还附带对理想国的其他观点提出问题,并指出一个政府的目的只有在于集体的好处才是好政府,而长期执政,则存在将好政府转化为专制政府的危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然而,与柏拉图对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崇敬与继承不同,亚里士多德对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既是敬重有加,也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其《政治学》一书就集中对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的理想政体提出了批评,否定了柏拉图的“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注释】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应该实行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

要像在军营里一样地生活,大家在一起吃饭,不得有除必需品之外的私有财产,朋友们的一切东西都应该共有,包括妻子和孩子在内。

②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私有制,声称财产的所有权和管理应归私人,使用财产时作有利于公众的处理。

这样最能减少纠纷,培养慷慨、乐施的美德,实现人们的理想生活。

 

 

 

2.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理念论

 

为了解释事物,他们(理念论)引进了同事物一样多的理念作为原因,这样每件东西都有一个同名但又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的理念,这是不可能的,等于要把解释的对象又增加一倍;他们用来证明形式存在的那些方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按照“多上之一”的对应关系①,连那些没有形式的,甚至否定性的东西也有相应的理念了。

非但如此,而且还破坏了事物。

这些事物的存在比起“理念”的存在来,是更为我们所关心的……可感觉的事物包括质料和形式②。

所谓质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最切近某类事物的成分,另一个是指最后的质料,直至最终的基本元素。

当我们说某一事物有形式和质料组成时,必须指明它的最切近的资料,而不能笼统地说是哪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解读】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全面地阐述了第一哲学的基本思想。

讨论了哲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三个基本理论──实体论、形式与资料、潜能与现实,并批驳了柏拉图及其学派将数与理念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

这本著作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上段引文首先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批评,随后提出了形式与质料论:

①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②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

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实际上是批判继承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以描述为被常识感所冲淡了的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之难于理解,就正是因为柏拉图和常识感是很不容易掺和在一起的。

因此,在我们的阅读中,他时而表现为一个不懂哲学的人的通常见解,时而呈现为用一种新的词汇阐明着柏拉图主义。

要理解他的共相论和他的形式与质料的理论,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首先摆出他的观点中的常识感学说的一半,然后再考虑他对此所进行的柏拉图式的修正。

 

【注释】①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学说的漏洞,按照“理念论”,“理念”和个别事物一一对应,而实际上,某一个别事物往往具有了多个“理念”,是一种“多上之一的对应关系”。

②亚里士多德的四种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博学家

 

3.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三段论是一种说话的格式,其中先提出某些事物作为前提,然后由前提必然地推出另一些事物。

如果前提直接能必然地得出结论,三段论是完善的三段论,如果前提还需转换成别的命题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就是不完善的三段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分析前篇》

 

 

 

【解读】《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由六篇论文组成,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正位篇》、《论诡辩式的反驳》。

最初,这六篇只是亚里士多德分散的逻辑论文,在公元前1世纪由安德罗尼可编辑在一起,6世纪被拜占廷逻辑学家称作“工具论”,意为“获得科学知识的工具的学问”。

《工具论》是西方逻辑史上第一部逻辑学著作,构成了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逻辑学体系,是我们了解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的主要途径。

其中《分析前篇》着重考察了三段论的特征、格式和结构变化,从形式的角度分析证明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其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成就。

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①三段论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每一种经院学者都给起了一个名字。

就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分析,最为完善的是被称为“全称肯定”的形式,例如:

凡人都有死;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有死。

②而其他的形式是:

全称否定,例如:

没有一条鱼是有理性的;所有的沙鱼都是鱼;所以没有一条沙鱼是有理性的。

特称肯定,例如:

凡人都有理性;有些动物是人;所以有些动物是有理性的。

特称否定,例如:

没有一个希腊人是黑色的;有些人是希腊人;所以有些人不是黑色的。

后面三种形式可以最终归结于第一种,即完善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直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在逻辑学方面保持着权威。

对于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继承者来说,一切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的叙述便都是三段论式的。

把各种有效的三段论都摆出来,并且把提出来的任何论证都化为三段论的形式,就应该可以避免一切的谬误。

就是这一体系构建了形式逻辑的开端。

 

 

 

教师生涯

 

4.希腊城邦危机

 

如今强盗控制着海面,轻盾兵占领着我们的各个城邦;如今同胞们不再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而与外人战斗,而是在自家的城墙内自相杀戮①;如今被矛头攻下的城邦比我们签订和约以前被攻下的还要多;如今政变频繁,使居住在城邦里的人比受到放逐的处罚的人更为沮丧(因为前者对于未来的事变有所畏惧,后者却一直在盼望着回家)。

这样的现状有谁向往呢?

各个城邦毫无自由独立可言,有一些由独裁君主统治,有一些归督军管辖,有一些已经被夷为平地,还有一些则奉蛮夷②为主子。

 

──[古希腊]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

 

 

 

【解读】伊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演说家。

他以文章形式发表政治见解,传下21篇演说,其中这篇《泛希腊集会辞》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所谓“泛希腊集会辞”,指泛希腊集会上发表的演说辞。

“集会”指宗教集会,例如奥林匹亚集会、皮提亚集会、尼米亚集会、伊斯特米亚集会。

在集会期间,希腊各城邦暂时休战,以便各城邦的人参加盛会,会上除宗教仪式而外,还有体育竞赛、诗歌朗诵、演说朗诵等节目。

所以这种集会是希腊各城邦达到联合的象征。

本篇演说大概是在公元前380年举行的奥林匹亚集会上发表的,反映了城邦危机时期的政治观点。

 

所引材料是演说家伊索克拉底号召希腊人认清当时城邦危机的形式,联合起来共同攻打波斯的宣言。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帝国覆灭,希腊各城邦均遭到削弱。

在希波战争中失败而暂时退出欧洲的波斯,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起重新成为操纵希腊政局的重要力量。

它先用大量金钱支持斯巴达,帮助其打败雅典。

不久,斯巴达因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政治地位问题与波斯发生武装冲突,波斯人转而支持不满斯巴达统治的希腊诸邦。

公元前395年爆发了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

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腊交战双方竞相派代表与波斯王廷谈判。

公元前387年,斯巴达以承认波斯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为条件,在波斯人的直接干预下,强迫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邦接受了有利于斯巴达的《安塔尔基达斯和约》。

正如材料所述:

①这一时期,希腊大陆总的特征就是未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霸主,各主要城邦为争夺霸权相互斗争,而波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波斯通过不断支持、挑拨城邦间的不和,来维持城邦这种相互进攻、彼此分立的状态,阻止实现统一的联盟,以削弱希腊大陆的实力,便于自己控制希腊事务。

②同时,由于战争的破坏,城邦经济受到影响,阶级斗争趋于激化,各主要城邦都经历了程度不等的政治危机。

 

城邦危机时期,各邦的混战和同盟的分合层出不穷,始终未能找出摆脱战乱和危机之路,实际上反映了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濒于枯竭,而城邦危机却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并进一步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

 

【注释】①公元前4世纪后期,主要城邦如雅典、斯巴达、底比斯,借维护大王合约(theking’speace)之名,利用自治原则来相互征战谋求霸权,造成希腊各邦长期处于政治分立状态,希腊世界在内战中遭到削弱。

②蛮夷:

指波斯人,希腊人将不说希腊语的外族统统称为蛮族人。

 

 

 

5.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的斯巴达霸权

 

尽管我们(雅典)的祖先和斯巴达人一直在互相竞争,但是在那个时期①,双方都是为了最高尚的目的而竞争。

他们不是把对方当做仇敌看待,而是当做对手看待,他们并没有由于拍那个蛮子的马屁而使希腊人沦为奴隶②,相反,他们对于共同安全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互相竞争,看谁能保证这种安全……因为我们(雅典)主权的丧失,是希腊人灾难的起源。

在我们在赫勒斯滂失利以后③,在别的城邦获得领导权的时候,蛮夷就在海战中获得胜利,控制着海面,占领着大多数岛屿,在斯巴达的领土登陆,强占库忒拉,沿着整个伯罗奔尼撒航行,进行破坏。

 

──[古希腊]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

 

 

 

【解读】引文是从雅典人的角度叙述希腊世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霸权丧失,斯巴达领导希腊事务,而在波斯横加干涉的局势下,希腊大陆危机重重:

①雅典和斯巴达互为希腊大陆两个主要城邦。

在古典前期的希腊波斯战争中,两者的合作,共同赢得了抗击波斯的胜利。

雅典也凭借其在战争的巨大贡献享有了霸权。

②在随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城内经济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帝国同盟被迫解散。

雅典被勒令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

这样一来,雅典被降为俯首听命于斯巴达的二等城邦。

而斯巴达方面则不仅继续保有优势陆军,还借波斯资助建立海军,实力大增。

重新成为希腊霸主。

③波斯在支持斯巴达对抗雅典之后,为防止斯巴达过于强大,又想遏制斯巴达以求对希腊有操纵之利,于是暗地支持希腊各邦,联合起来向斯巴达宣战。

因此,在公元前395—387年间爆发了科林斯战争,此战使斯巴达穷于应付,遂向波斯请和,由波斯出面拢合双方缔结和约。

小亚各地的希腊城邦重新接受了波斯的统治。

 

斯巴达是以出卖小亚各邦讨好波斯才得苟延其霸权,因此遭到各邦唾弃,但它对其他城邦的干涉却并不见减弱,反而变本加厉,终于引起当时较强大城邦底比斯的再度反对。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在留克特拉一役痛歼斯巴达军,次年冲入伯罗奔尼撒,解散其同盟,斯巴达虽未亡国,却已失去一切强权地位。

由此,斯巴达霸权丧失,其重装步兵也遭受重创,沦为希腊世界的二流城邦,而底比斯的霸权也未能持久,这种权力的真空为马其顿介入希腊事务提供了便利。

 

【注释】①那个时期:

指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波斯战争,雅典和斯巴达领导希腊各个城邦共同抗击波斯。

②对于希腊人来说,不说希腊语、实行君主专制的波斯人是天生的奴隶,而希腊人实行城邦民主制,天性自由。

③公元前405年,雅典在羊河之战失败,海军势力被消灭,由此输掉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丧失了霸主地位。

 

 

 

6.腓力二世和马其顿的强大

 

腓力起初看到你们的时候,你们不过是些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大多数只穿着一张老羊皮,在小山坡上放几只羊。

为了这几只羊,还常常和边界上的伊利瑞亚人、特利巴利人和色雷斯人打个不休,而且往往吃败仗①。

后来,是腓力叫你们脱下老羊皮,给你们穿上大衣,把你们从山里带到平原上,把你们训练成能够对付边界敌寇的勇猛的战士。

因此,你们才不再相信你们那些小山村的天然防卫能力,而相信了你们自己的勇气。

不仅如此,他还把你们变成城市的居民,用好的法律和风俗把你们变成文明的人。

腓力使你们当上了原先那些欺压你们、抢劫你们财物和亲人的部族的主子,再也不当他们的奴隶和顺民。

他把色雷斯大部并入了马其顿版图,夺取了交通便利的沿海城镇,给你们的家乡带来了商业,使你们能安全地开发自己的宝藏。

然后,他又叫你们当上了多年来叫你们怕得要死的色雷斯人的老太爷。

他还制服了福西亚人。

由你们家乡通到希腊的道路原来既窄又难走,后来他把它开成又宽又好走的大路。

过去,雅典和底比斯一直在伺机毁灭马其顿,但他后来降服了他们。

我们马其顿不但不再向雅典和底比斯交纳贡赋,相反,他们现在必须争取到我们的允许才能生存②。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解读】阿里安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元老院议员和军人。

在他的作品《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他“以崇仰但并非毫无批判的态度写作”,记述了亚历山大远征过程的历史,并排除了曾经影响其他作者的虚构成分。

因此,这部作品常被当作最可信赖的有关亚历山大的功业的叙述。

 

引文是节选自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后,士兵的返乡情绪日增,为鼓舞士气,亚历山大因此而做的演讲,详细回顾了其父腓力二世的功业。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社会经济发展较晚,当希腊城邦形成时,马其顿还处于原始部落时代。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马其顿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腓力二世对于马其顿王权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①他进行军事改革,不仅加强国王对军队的统率权,而且扩充军队,改良军备,建立一套新的战斗体系。

同时建立常备军,并招募一部分雇佣军,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即马其顿方阵,使得马其顿军队对希腊城邦具有空前的战斗力。

②另外他削弱各部落首领的武装力量,限制贵族会议的权力,把军权政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

③腓力还进行币制改革,金币和银币并行,以便于和雅典、波斯间的商业发展。

经过腓力的各项改革,马其顿发展成为一个北方军事强国。

开始向色雷斯和希腊大陆扩张。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逐渐确立了马其顿对全希腊的控制。

 

亚历山大的这段演说,尽管出于鼓舞士气的目的而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腓力二世对于奠定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亚历山大本人所进行的伟大东征实际上也是继承其父的事业。

而此时恰逢希腊大陆城邦危机,连续的内战和城邦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大奴隶主统治阶层期待更强有力的统治。

马其顿的兴起正适应了这种要求。

 

【注释】①此处叙述有所夸张,腓力统治时期马其顿已经结束了原始部落时代。

但是马其顿的王权的确受到各部落首领的威胁,正是腓力镇压了地方势力,加强了王权。

②公元前338年,克罗尼亚战役后,腓力二世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霸主,领导科林斯同盟,希腊城邦开始以其马首是瞻。

 

 

 

7.马其顿的民族认同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和希腊事务交给安提培特总揽,自己率领部队进抵赫勒斯滂海峡……亚历山大指定帕曼纽负责照管把大部分步兵和骑兵从塞斯塔斯渡过海峡到阿布达斯。

这些部队是用一百六十艘战船和一大批货船渡过海峡的。

多数史家说亚历山大是从埃雷昂乘船到阿卡安港,曾亲自在旗舰上掌舵,经过海峡时,还宰了一头牛向普塞顿①献祭;还用一只金碗把酒洒到海里献给海神娘娘。

此外,还有传说讲,他是全军第一个登上亚洲大陆的,当时他全身披挂,并下令在他从欧洲出发的地点和在亚洲登陆的地点同时都筑起祭坛,向保佑他安全登陆的宙斯以及雅典娜、赫丘力士②献祭。

后来他又登上伊利亚城,向伊利亚的雅典娜献祭,把自己的全副盔甲奉献,放在庙里;把过去在特洛伊战争中有些人奉献的,但仍放在庙里的武器从原处取走。

据说后来他打仗的时候,就叫他的卫士在他前边捧着这些武器走上战场。

然后,据传他又在圈地之神宙斯的祭坛上向普瑞亚献祭,乞求普瑞亚不要对纽多利马斯的后裔震怒降灾,因为亚历山大就是他的后裔之一。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解读】关于马其顿人是否是希腊人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位于希腊世界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它不像雅典、斯巴达那样以城邦为中心。

相反,它建立的是类似于东方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

同时,马其顿人不说希腊语,希腊人称这类不说希腊语的民族为barbarian,即野蛮人。

但是,支持马其顿人是希腊人的学者则认为马其顿语是希腊语的方言。

不管结论如何,在古希腊,腓力二世及其子亚历山大都一直致力于证实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上述引文就是对亚历山大进入亚洲大陆的一段描写,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希腊人的行为模式。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战争的结果是由神灵控制的。

因此战前必须向负责该战争的保护神献祭,以求得神灵庇佑。

亚历山大对于希腊诸神的献祭,无疑是希腊式的。

同时,他取走特洛伊战争中的献祭的武器代之以自己贡献的盔甲,是受到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影响,并在后来打仗时以这些得神灵庇佑的武器公示于战场,以此预示战争将取得胜利。

这都明确彰显了希腊人的战前心理。

 

【注释】①普塞顿:

即希腊海神波塞冬。

②赫丘力士:

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也译作赫拉克勒斯。

 

 

 

8.希腊城邦的反马其顿斗争

 

腓力出身卑贱,逐渐壮大,希腊人却彼此猜疑,互相争吵。

腓力从他的地位上那样爬起来,和他在夺得了许多土地之后,还要征服其余的世界一事相比,更是令人惊愕:

这一类我能详细谈论的问题,我都暂且不细说。

可是我观察到所有的人,从你们开始,都将希腊人为了它而经历过长期战争的权利拱手送给他。

到底是什么权利呢?

对他来说就是为所欲为的权利,就是依次在希腊人之间进行掠夺的权利,就是攻打他们的城邦、使得他们沦为奴隶的权利。

 

──[古希腊]狄摩西尼《第三篇反腓力辞》

 

 

 

【解读】狄摩西尼是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

他的三篇《反腓力辞》是在希腊城邦危机日渐加深,马其顿势力逐渐强大,并不断介入希腊事务的情况下发表的,有力地代表了城邦内反马其顿派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迅速崛起,开始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腓力的野心在希腊各邦引起强烈反应,大奴隶主阶级为在城邦危机中巩固自身地位,多数倾向于接受马其顿的武力统治,如上文提到的雄辩家伊索克拉底就主张由马其顿领导希腊各邦攻打波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马其顿的统治会破坏城邦的自由和独立,主张坚决抵制马其顿的扩张,代表人物就是引文中的演说家狄摩西尼。

两派观点不可调和,分别组成了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展开激烈的论辩和斗争。

其中,狄摩西尼代表反马其顿派,连续发表三篇《反腓力辞》,号召希腊人民采取行动遏制马其顿的扩张。

公元前342年,腓力征服色雷斯,并继续向靠海的沿岸地区进军。

次年,雅典召开的公民大会上,狄摩西尼发表了《第三篇反腓力辞》,指出腓力与雅典为敌,并提出抵抗办法,终于动员雅典采取行动,于公元前339年攻入马其顿。

 

狄摩西尼为了维护希腊各城邦的独立自由,主张同腓力和亚历山大进行坚决斗争,反映了城邦公民要求独立自由的决心。

但是在城邦危机的状况下,希腊全境一盘散沙,各城邦互相斗争,力量日益衰落,远非迅速崛起的马其顿的敌手。

因此,狄摩西尼的反马其顿斗争最终失败,克罗尼亚战役后,希腊落入马其顿的控制下。

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演说家,他的演说风格却流传甚广,为罗马时代和后世欧洲所肯定。

 

 

 

9.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这次希腊大劫①,由于遭劫的城邦之大和屠杀之残酷性,尤其是由于胜利者和遭殃者感到事件的突如其来,以致引起参与者和希腊其他城邦极大的恐慌。

这次大劫跟雅典人在西西里岛遭受的惨祸比较,单就被屠杀的人数讲,二者近似……那次西西里惨祸②还没有使遭难者感到像底比斯这次浩劫这么惊心动魄;对希腊各城邦来说,也不像这次这样使他们感到大难临头,惊惶失措。

……可是底比斯这次灾难却大不相同。

底比斯人起事之仓促,合理政策之缺乏,被攻占之突然;马其顿人取胜之轻易,如同近缘部族之间报千年仇雪万年恨那样的大屠杀,全城邦幸存者一律沦为奴隶;而当时在全希腊,底比斯城邦之富强、军事威望之高,都是数一数二的,等等等等。

这一切如此异乎寻常,很自然地使人们把它看作神谴天罚。

 

亚历山大把底比斯问题的最后解决交给参加攻城的盟军③决定。

大家决议在底比斯卫城驻军,但把全城夷为平地;底比斯的领土,除圣地外,由各盟邦瓜分;所有妇孺和幸存的男子一律贬为奴隶。

只有过去和腓力或亚历山大友好的或赞助马其顿的人除外。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解读】本段引文是对亚历山大即位后彻底镇压希腊城邦抵抗行动的叙述。

公元前336年,腓力忽然死亡,亚历山大仓促即位,希腊世界趁机组织反马其顿的斗争。

以底比斯为首,在当时盛传亚历山大已死的谣言鼓舞下,公开叛乱。

亚历山大于两个星期内兵临底比斯城下,对于底比斯人抗战到底的态度,他的回应是坚决摧毁这座城市。

经过激烈的斗争,亚历山大的军队成功攻入城中。

在战争结束时,有6000个底比斯人死亡,30000人沦为俘虏,亚历山大召开了希腊同盟会议以决定底比斯的命运。

最终,除了神庙与死于120多年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