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37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说课大全

一、标题重力

教材分析:

重力是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物理的受力分析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当中。

而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力,因此教材把重力放在三大性质力的首位来介绍,其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采用探究、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讨论、观察、分析及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课本的演示比如:

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

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总结:

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总结: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重心。

(2)、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到解决的方法。

课堂训练:

目的:

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例子: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2、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初中已经学过,复习一下就可以。

(2)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

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

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力和力的图示

(2)、重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2弹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继学习重力之后的第二大性质力。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

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特点之二是:

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特点之三是:

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所以容量比较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

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大约2分钟)

教师演示:

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

竹竿形变得出形变的概念。

 

设问:

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

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

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

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

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

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

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

得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

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

(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

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

射箭)

 (大约30分钟)

(六)反馈练习:

(大约8分钟)

(七)课堂小结:

(大约4分钟)

(八)作业

六、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3《力的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

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

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

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借以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先复习力的合成,以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提出问题:

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

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

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

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

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

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

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

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

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

  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

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

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整个授课过程大约30分钟)

  五、小结(大约三分钟) 

  六、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力的合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个力学的一个基本的核心内容和工具,在以后曲线运动、安培力、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等方面都离不开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对现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2)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共点力的合力。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教法:

以启发式为主线,综合运用讨论、讲解、演示、实验、课件、学生参与等。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一块儿抬过水,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要显得困难些,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实验法。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计划分为以五个部分:

(1)联系学生抬水的例子,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抬水最省力,引入新课。

大约3分钟。

(2)新授课,在引入新课的例子上,继续让学生思考:

两个人抬的水,一个人也可以提起来,那么,两个人用力的效果与一个人用力的效果是否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两个力的合成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法则。

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进行探讨。

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学生做图的能力。

做完习题后让学生组内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答案。

老师纠正错误答案后,进行下一个问题,小组内讨论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

这整个过程大约30分钟。

(3)过关检测,10分钟左右。

(4)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大约2分钟。

(5)布置作业,1分钟。

五、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一、合力,分力

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二、力的合成

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

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物理》(共同必修二)第七章第1节的内容,就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功的概念是本节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功的概念与计算是本章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后面学习“能”和“功和能的关系”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

W=Fscosa,会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的区别;学生对负功的意义;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和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及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但对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力与物体的位移方向)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这里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力,位移的分解和初中关于功的知识进行对比讲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本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人把物体提到高的地方会感觉到累,显然在提的过程中消耗了什么东西。

借此引入新课。

(大约2分钟)

(二)新课教学

1.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

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

例二:

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

例三:

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

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

对什么物体做功?

在什么过程做功?

2.

(1)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2)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位移S的分力FCosα和垂直于位移的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SCosα。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我介绍的是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FScosaSSinα,同样可以得出W=F·SCoxα,并借以让学生明白矢量都可以分解。

(3)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利用例题让学生学会使用公式。

接着反馈练习,检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这一部分大约20分钟)

3、正功和负功

⑴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0,W<0,即力和物体位移间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我从动力学观点上来讲解,力F是阻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因而做的是负功。

⑵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

力F做负功-FS克服力F做功F·S。

⑶通过力做负功的例子再加以强化。

(这一部分大约10分钟)

反馈练习:

(大约8分钟)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大约4分钟)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功的概念:

2、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功的计算式:

4、功的单位:

 

第三节《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

就地位而言,由于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

所以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2、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说教学和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应用讨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

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

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并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