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41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与恩格斯

课标: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一、青年时代

(一)青年马克思

1、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

2、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思想

3、对哲学、历史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并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4、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反动的政治制度,开始了革命生涯。

(二)青年恩格斯

1、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

2、中学没毕业就去经商,却把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学习方面。

3、在《莱茵报》上发表进步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

伟大友谊的开端(油画)

  1842年恩格斯曾在《莱茵报》编辑部拜访过马克思。

两人在为《德法年鉴》撰稿期间开始通信。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经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

这次会见奠定了两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创造性合作的基础,也是他们毕生伟大友谊的开端。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革命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同时日益暴露的资本义义制度,为马、恩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供了可能。

2、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都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3、理论来源:

德英法的三大思想成果是三大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

4、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实践;包括理论的不断研究,积极参与和领导工人运动。

(二)马义的主要内容(三大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1845~1846年,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义:

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1)创立:

1848年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同盟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它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2)内容: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产的性质特点;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各种流派;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等等

(3)影响: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3、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1)问世的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批判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需要

(2)问世: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恩格斯花费十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

(3)内容核心:

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

(4)影响: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三大组成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项  目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物质基础

资发展-蒸汽时代

资发展-电气时代

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组织条件

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

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

个人条件

马、恩领导

恩格斯的指导

时间地点

1864年、伦敦

1889年、巴黎

组织形式

有纲领章程、机构、

没纲领章程、无机构

性质

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各国的上级组织

独立自主,通过决议指明方向

范围

少数欧洲国家

整个欧洲和北美

作   用

都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1、马恩直接投身到1848年欧洲革命的战斗中

  2、马恩创办《新莱茵报》:

世界上第一份无产阶级报纸

  3、马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群众性国际组织——第一国际的灵魂

  4、马恩为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提供帮助,并发表《法兰西内战》认真总结公社的经验教训

  5、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发起成立了第二国际,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1889年法国巴黎

四、鞠躬尽瘁——革命导师的逝世

  ⒈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

  ⒉恩格斯承担起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第2、3卷的繁重工程

  ⒊恩格斯于1895年8月逝世

五、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

1、马、恩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为全人类的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俄国和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名词和颂扬。

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1.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勇于探求未知领域的精神;

2.立志为人类谋幸福求解放的崇高理想;

3.同情弱者,坚持真理,追求公正和自由,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献身精神;

4.国际主义精神;

5.对友谊的忠诚等等。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课标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一、列宁的生平与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生平:

1、出生:

1870年出生于俄国的辛比尔斯克。

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中学时代:

成绩优异,性格坚毅,有强烈的责任感。

关心社会问题

(二)早期革命活动:

1、大学时代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2、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3、1892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代传播马克思主义。

4、1893年来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二、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思考』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怎样准备?

俄国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哪年建立的?

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一)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俄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导(阶级)

2、19世纪80年代后,俄马义传播,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思想、组织)

3、19世纪末,列宁为建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1895年成立圣彼得堡马义小组,联合各马义小组组成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雏形;

(2)1987年被流放西伯利亚,并坚持研究和斗争;

(3)1900年,创办《火星报》——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二)建党:

(1)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

A、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B、成立布党(多数派政党)

(3)意义:

A、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标志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

列宁主义:

概念:

关于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即布尔什维主义。

意义:

是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俄国革命的理论武器。

三、领导十月革命

『思考』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指导十月革命的?

(一)理论指导

1、1905《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一次阐明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前途,提出了目标

2、1914一战爆发,撰写文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1)指出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2)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胜等(一国胜利论)。

意义:

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3、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1)背景: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内容:

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意义:

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实际问题;为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4、1917.7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的重要思想

(二)实践指导:

1、1905年革命失败,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2、1917年二月革命,既是1905年革命的继续,也为十月革命做了准备

3、1917年,直接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详见必修一)

关于“一国胜利”论,是对马义的丰富发展。

问题探究:

你认为俄国在一年内接连发生两场革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你判断革命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

①决定因素:

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判断革命性质依据:

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

问题探究:

1917年11月6—8日俄国十月革命在一天多的时间里就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反动巢穴冬宫被攻占。

你认为十月革命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

①俄国社会矛盾的极度复杂与尖锐

②列宁《四月提纲》给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首先夺取大城市(俄国革命道路)

四、巩固新生政权(1918—1920)(详见必修二P112)

『思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一)困境:

1、内部: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白卫军的反革命叛乱

2、外部:

战争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二)措施:

1、外交:

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2、政治:

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首都设在莫斯科。

3、经济: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略)。

4、军事:

组建红军,反对国内外发动势力的进攻。

(三)影响: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为争取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

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

(一)背景:

1、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3、此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合新形势,改革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二)内容:

1、农业方面:

用固定的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

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上: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三)特点:

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三)作用:

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明显好转;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六、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1、提出工业化理论

2、提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3、提出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理论

以上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与产物。

(1924年,列宁病逝。

列宁的贡献:

1、一个政党:

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2、一个国家:

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3、一个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4、一大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七、对列宁的评价

1、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2)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列宁是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课标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0

(一)青年立志:

救国救民,改造社会

1、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打下基础;勤奋好学、关心时政、立志改造社会

2、创办新民学会:

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

(二)思想转变:

改良主义(资)马克思主义(共)(西方-俄)

1、原因:

①十月革命影响;②马义著作影响(五四)

2、标志:

1920年夏,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三)投身革命:

标志:

1921年夏,参加中共一大(创始人之一)(后派去湖南工作)

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

(一)一大至大革命结束时期(1921-1927)

1、一大结束后:

湖南地方党组织和工人运动

2、1925—1927年:

农民问题研究和农民运动讲习所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开辟新道路

1、理论上: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的内容

(2)理论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意义:

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思考大革命前后,中国共产党的重心有什么变化?

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

大革命期间:

重心在城市,发动无产阶级,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失败后,城市转向农村

原因:

借鉴苏联革命经验;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处于低潮,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

2、实践上:

(1)八七会议:

A背景:

大革命失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

B内容:

a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c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秋收起义:

(3)三湾改编

(4)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反围剿的斗争

(6)红军长征

(7)遵义会议

(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国中1937-1949

1、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3)《新民主主义论》;(4)整风运动;(5)中共七大

2、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在重庆签订《双十协定》

3、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49-1976

(一)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

1、理论上: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②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实践上:

①开展工业化建设

②实行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直接结果)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76

1、背景: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2、正确的有益的探索

(1)经济上:

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春)

(2)政治上:

中共八大召开;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3、探索中的失误

(1)经济上——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2)政治上——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四、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一)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二)他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并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

(三)诚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有失误,但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①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

②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

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904年出生四川

1、1920年留法少年

①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②加入共产主义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2、1926年留学苏联,加强革命理论学习;1927年回国

3、转战千里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9年领导广西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开辟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左倾”打击(第一次磨难)

(2)抗日战争时期

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参加百团大战等战役;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全国最大);

(3)解放战争时期

刘邓指挥上党战役,打退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配合了毛的重庆谈判;1947年挺进大别山,与刘伯承联合开辟中原战场

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4)新中国成立前后

与刘伯承指挥解放西南,主政西南,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二、邓小平参与领导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中共八大以后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2、“文革”期间

①“文革”初,被打倒而全家下放到江西(第二次磨难)

②1975年,恢复职务,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③1975年底,“四人帮”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被打倒(第三次磨难)

3、“文革”结束后

邓小平再次复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问题』邓小平哪三起三落?

有何感想?

1、一落:

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左倾路线,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撤职、下放。

2、二落:

66年,被批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3、三落:

76年,搞全面整顿为毛泽东所不容,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感想:

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

①大讨论背景

A“文革”结束、百业待兴

B“两个凡是”的方针导致“文革”后的两年徘徊

②大讨论的意义: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平反冤假错案;

3、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四、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特色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①会议内容:

a/b/c/

②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

B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另一大历史贡献

2、特色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实行改革开放

A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①改革背景: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从农村——→城市

B对外全面开放

①开放原因: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落后;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②开放目的: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③“开放”的含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④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创办经济特区

⑤对外开放的成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3)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加强中日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中苏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

①最初提出目的——解决台湾问题

②实践成果——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

③“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a/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b/是对和平共处五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c/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例

五、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新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2、“南方谈话”主要内容

(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a/重新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b/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c/对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提出著名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d/主张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3、意义:

南方谈话开发中心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六、对邓小平的科学评价

1、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2、邓小平一生从事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3、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在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道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实现了20世纪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