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69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简书法讲座第29课笔记捺的写法2文档格式.docx

“合”字也是。

你可以看到捺笔的中线是有波势的。

从头到尾,一波三折很完整,但最后没有磔。

所以挫笔收尾,是有波无磔。

智永《真草千字文》里也有很多是用挫笔收尾的。

这个“声”字,它的一捺的收尾,就是挫笔。

3.2圆尾顿笔收尾

第二,圆尾,如果用尖锋写一捺,线条尾巴自然是圆的。

在较早期的隶书如《石门颂》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捺笔。

但尖锋线太细,真书中很少有用尖锋写捺的。

就算是宋徽宗的瘦金书,一捺也不是用尖锋写的。

所以我下面讨论的都是侧锋线的捺。

捺笔收圆尾并不多见,圆尾用顿笔收,笔锋一去一回,好像这个传为张即之《杜甫诗》“贤”字就是一例。

他的捺笔是圆尾,用顿笔收。

有时把平捺当一横来写,如王羲之这个“之”字,捺笔收尾线条变得粗壮,这不是下压笔锋造成的,而是衄锋回走,其实是当横笔来写了。

这个“足”字的最后一捺,也是用顿笔收的。

一推一回的动作很明显。

有些斜线捺笔所处的位置,不适合出锋写磔,如这个“女”字起手一折,是撇和捺的组合,这捺就是不出锋的,习惯上都用圆尾。

3.3偏锋横扫

第三,讲讲尖尾巴。

尖尾的写法有好几种,最差是偏锋横扫,你看这一捺的中线,是6-9-6。

第一次扭动中轴6换9,这是比较容易的。

但第二次9换6,这在书法中是个难点。

往往换得不到位,没有真正取得6号方向。

就急着出锋,一出锋就是偏锋横扫。

结果第三折的下面就是犬牙交错。

如这个“合”字的捺笔收尾,就是偏锋横扫。

临写的时候,没办法把它写得一模一样。

这个“趋”字的平捺收尾稍微好一点。

这位作者的捺笔,经常是偏锋横扫。

成为他个人的用笔特点,也可以作为我们鉴定上的根据。

写大字,讲气势,有时忽略细节,写小字讲精雅,偏锋横扫就不行了。

3.4尖尾:

揭笔

第四,用揭笔写尖尾。

偏锋就是行笔时左右不对称,不平均。

往往是心急,笔锋没放好就开始行笔了。

古人说“锋不正不行”,笔锋位置不正,就不要行笔。

怎样可以把笔锋放正呢?

你可以用我们讲过的揭笔。

揭笔是“侧锋平发”,两个动作。

在前一堂课讲揭笔时,我制作了这个写横线的动画。

笔锋先走6号方向,然后倾侧笔锋,扭向9号方向。

现在我把中线画出来,看起来就比较清楚。

开始是在6号线上行笔,倾侧以后要看一看。

有没有取得9号线的左右平衡,这就是“平”的意思。

如果放正了位置,那沿着9号线出锋就会很顺利。

我时候,我们会把捺当作横笔写,然后以揭笔收。

王羲之《丧乱贴》中的“追”字,就是用这样的方法。

回过头来,讲斜捺,道理也一样。

这一捺中线是6-9-6,换笔心两次,手腕是右左右。

后面这一次9换6,手腕从左向右倾侧,改变中线。

这时要看看6号线上你有没有取得左右平衡。

如果有,就可以顺利出锋了。

新的方向未必一定是向右,也有向左、向中。

各种可能都有。

关键就是手腕倾侧,离开旧的中线到新的方向。

通常是向右倾侧6号位最为常见。

红颜色这一段表示倾侧,然后取6号中线平发。

揭笔倾侧这个动作很短,但用力要大。

务求一下子把中轴改换方向。

如果一下子9换6换不过来,可以把6号位这一段红线部分拉长。

只要中轴向6号方向,笔锋就会跟着走。

这就是“笔心为帅”的作用。

有些捺笔下方会出现一个缺口。

在颜真卿早期作品《多宝塔碑》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最后做揭笔时,倾侧方向是向上。

如这一捺倾侧,红线向3号位。

这一下把最后6号位的中线提高了。

平发出锋后,尖角也向上调整了。

结果下面看起来好像有缺口。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这都是提高出锋中线的结果。

如果行笔时手腕在右,揭笔时倾侧笔锋就是手腕向左。

这就变成了往下侧,如王羲之这个“殊”字一捺就是这样。

至于“平发”,未必是直线。

“平”只是中线左右两边平衡,中线也可以是弧线。

褚遂良《阴符经》中的捺笔,出锋处特别厚实。

你看“道”字一捺收尾,上面成为一个圆弧形。

这就是他的“平发”,是沿着弧线出锋的。

3.5尖尾;

按揭

第五,用按揭收尾,这比单用揭笔收尾进了一步。

因为用揭笔收尾,它只能用在比较细的捺笔上。

你看这两个捺笔,左面这一捺很细,右面很肥很粗。

这表示什么呢?

如果用同一枝毛笔写右面这个捺,笔锋一定铺得很开,成为扁平的形状,

捺笔一波三折,第三折往往很短,要把铺得很开的笔锋,在这么短的距离内收尖,当然难度很大,单用揭笔对于这种情况往往还是收不好。

那怎么办?

解决的方法就是再加收锋的动作。

《玉堂禁经》介绍一个收锋动作叫“按锋”,他说: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第一句话:

“八曰按锋”。

这句话关键是“按”,“按”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

手部》说:

“按,下也”。

往下就是按。

但《说文解字·

印部》又说“抑者,按也”。

按就是“抑”。

那“抑”又是什么意思呢?

“抑”字来之于“印”字。

把“印”字反过来写,就是中间这个字,这就是“抑”。

《说文解字》说:

“抑,按也,从反印,抑,俗从手。

”原来我们现在写的“抑”,是一个俗字。

从“抑”最早的古字,我们知道本义是反转。

你想,打印章,当然首先要把印章反转过来。

所以讲到“按”,重点不是“往下”,而在“反转”。

唐朝人写“抑”是提手旁加一个“印”字,这已经是后来的字了。

手拿着印章,看上去已经没有反转的意思了。

后来更糟糕,把“印”字中间一横也省掉了。

变成了现在的民间俗字“抑”,原来反转的意思完全看不出了。

“按”和“揭”是相对的术语,手腕向右,看起来是向上了,这是“揭”,手腕反转向左,看起来是向下了,这就是“按”。

前一堂课讲到“左右揭腕”,用来写“令、人、入”等字,“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收笔,正好相反。

一个是左揭腕,一个是右揭腕。

所以在书写动作中,按揭不是指上下提按,而是左右翻手掌。

简言之

要注意,单说“揭”,指左揭腕,只有一个动作。

而“揭笔”有两个动作,“侧锋”和“平发”。

单说“按”,指右揭腕,没有说往下压,在“九用”中,下压是蹲,不是按。

《玉堂禁经》第二句话定义:

“囊锋虚阔”。

笔锋“虚阔”,就是铺得太开,不紧密。

这时候的笔锋,往往是扁平状的。

“囊”的本义是口袋,现在背包还称叫“背囊”,“囊”当动词用的时候,就是装东西。

现在还有一个词“囊括”。

“囊锋虚阔”的意思,就是把铺开的笔锋收起来。

我用手来做一个演示。

当毛笔成为扁平形状,你只要一右一左,毛笔就聚尖了。

所以,当你写一捺,不管它铺得怎么开,你只要向右揭腕做“按”的动作,然后做揭笔动作,就可以顺利地收锋了。

第三句话举例:

“章草磔法用之”。

章草最权威就是《急就章》,这里举皇象写的“夏”字为例。

你看一磔,它的中线是9-3,这个3要出得好,关键在写9的时候,手腕下来要向左,到最后翻手掌做按的动作,来聚集笔锋。

然后揭笔侧锋,向3号位平发就可以了。

颜真卿晚年的捺笔,看起来有两个尖角。

其实左边第一个尖是反转手腕按锋,按锋后还拖了一下,务求收出尖锋。

然后揭笔出右面第二个尖。

不要忘记,颜真卿是张旭的大弟子,他的笔法是张旭直接传下来的。

在谱系表上,颜真卿是王羲之第十二代传人。

今天讲了按锋,“九用”只剩一个了。

我们正在走近终点,大家努力。

今天那个捺的收笔,重点是按、揭。

先来“揭”的意思,是这样的,6-9,侧,平出。

这就是揭笔。

但这个平出,它是用侧锋出的。

如果你要尖锋出,你还要加一个揭腕。

那么我们把它加粗一些。

6-9,侧。

好,侧锋平出。

那么,按是什么意思呢?

按的意思,是6-9下来,假如这个地方笔铺得很开的话,你手先向左,然后再向右,再平出。

有这么一个过程,这个一左一右,就把那个很扁的锋给它聚拢了。

好,我们加粗点。

6-9,铺开,铺开、铺开、铺开,先向左,再向右,好,重新按一下。

拉出,这就是加了“按”的。

 

本节要点:

捺笔收尾的各种方法。

揭笔:

用于捺笔收尾的方法和局限。

按锋:

可以收回扁锋。

要点解读:

思考题:

“按”在九用中称为“按锋”,为什么“揭”不叫“揭锋”,叫“揭笔”?

对付铺得很开的扁锋,想一想还有什么好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