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860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1Word格式.docx

②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科学的发展。

③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

)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5、文艺政策的调整(记:

“三个会议”)

(1)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桥会议”)

(2)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这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3)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应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

邵荃麟提出“重视写好中间人物”后被诬蔑为“黑八论”之一的“中间人物论”。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6、

(1)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如果说《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的总纲领,那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则是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子纲领。

(2)“黑八论”:

“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

(3)内容:

①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

②其次,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③再次,污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队伍“黑”。

7、“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吹捧它们是向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出代表,是文化革命有破有立的伟大创举。

8、在批判“黑八论”以后,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根据,江青一伙又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创作理论。

(1)“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知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影响:

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2)“三突出”原则:

后经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所谓“主题先行论”的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9、“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

但是,在压迫、专制下,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

(1)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

作品:

长篇小说有姚雪垠再现明末农民起义的的《李自成》(第二部)

【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李心田反映30年代红军后代生活的《闪闪的红星》;

话剧《万水千山》;

电影方面有张天民编剧的歌颂石油工人的《创业》、谢铁骊编导的反映海防前线女民兵生活的《海霞》等。

(4)

(2)地下文学。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郭小川写于1957年而只能埋在地下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舒婷写于该时期的《船》、《赠》、《春夜》,芒克写于1972年、1973年的《城市》和《太阳落下了》,以及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中涌现的“天安门诗歌”等。

10、当代文学的教训:

(1)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们生活、文艺上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2)始终坚持“双百”方针,提倡思想解放,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第二十四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了解作品)

1、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主要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在历史题材方面,1)、反映解放战争:

①长篇小说代表作: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②短篇小说代表作: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

孙犁的《风云初记》和《山地回忆》,梁斌的《红旗谱》,王愿坚的《党费》。

3)、农业合作化: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4)、用长篇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代表性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

5)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在一定程度上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上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宿愿,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在现实题材中,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高樱的《达吉和她的父亲》。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柳青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第一部)

【竖起了他文学道路的里程碑】

1、《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2、梁生宝人物形象:

㈠是新中国第一代新型农民的代表,是一个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农民的儿子;

㈡其性格核心有两点,首先,“他是党的儿子”,使他能够站更高,看得更远,较多地摆脱农民落后的一面,其次,“他是农民的儿子”,使他继承农民的传统美德:

勤劳、务实、善良。

(+具体体现)。

㈢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他从农民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显示了党的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此形象,从更广阔深刻的社会背景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大趋势。

3、【重点】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性格具有双重性,既有农民的善良、勤劳,又有自私落后的一面,是作者塑造的典型性很高的老一辈农民的艺术形象。

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勤劳、善良、忠厚,又存在农民意识中落后的一面:

狭隘、保守、自私,这便是其性格的双重性。

作品写到他的三起三落时就体现了他的坚定、勤劳、善良,但他作为一个小生产者,是摆脱不了狭隘落后的一面,他反驳梁生宝常是以实际反抽象,总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总把以怀疑质询的态度。

作品主要围绕着两条道路的斗争来写他性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对梁生宝和互助组的态度上(抽象),开始反对→不管→跟随,所以他的性格也经历了一个由落后自私到关心集体,热爱新生事物的转变过程。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

揭示了老一辈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艰难里程,从而从侧面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6、艺术特色:

①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里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显著艺术特色。

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也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

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梁斌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又名《抗日图》、《战寇图》)

1、《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重点】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朱老忠是《红旗谱》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总之,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农民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典型意义在于:

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莾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3、严志和的形象:

是另一种性格的形象,与朱老忠的性格相照,小说主要刻画了他内向、软弱、善良的特征。

沉重的生活磨难,时时激起他内心反抗的火花,加之革命斗争的锻炼,也使他的性格逐渐坚强起来。

但他总难彻底摆脱困袭的历史重负,经常表现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理,他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使他患得患失,在斗争中表现得软弱、动摇,走过了一条曲折的现实道路。

他根植于现实,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思想。

4、《红旗谱》的艺术特色(民族风格):

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①结构,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②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性格,通过静态叙述和人物心理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③在语言方面,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④此外,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杨沫著有《青春之歌》、《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等长篇。

1、《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2、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走出家庭,与封建家庭决裂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以求得个人解放;

第二次是走出余家,与小家庭决裂,争取民族解放,摆脱资本主义的影响;

第三次是走向劳苦大众,与“旧我”决裂,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寻求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

她的道路典型地概括了我国二十世纪30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历程,形象地说明了青年人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与社会解放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3、《青春之歌》的艺术特点:

一是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了大量的社会内容。

二是,浓郁的抒情笔调,是《青春之歌》的又一艺术特点。

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是笔墨含情,使情景交融。

第三节李准茹志鹃

1、李准创作的《不能走那条路》(人物宋老定)

【成名作】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率先在文艺创作中正面提出了土改后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形象化地宣传了“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理念。

2、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人物孙喜旺)为作者赢得广泛声誉。

3、李准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老一辈落后一点的农民和农村新人。

4、茹志鹃作品: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

新时期作品:

《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路》、《她从那条路上来》风格:

茅盾赞:

清新俊逸。

5、艺术风格:

(1)总的来说,茹志鹃前期的风格是委婉。

含蓄、柔和、细腻的,茅盾将其概括为“清新俊逸”。

具体体现在:

常常选取生活中的小题材;

来进行创作,结构较单纯,语言简洁淡雅,人物多为成长中的新人。

(2)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她的风格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清新俊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严峻深沉的色彩,评论界谓之“从微笑到沉思”。

6、《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透过“我”的目光,来描写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显得紧凑自然,条理清晰。

(2)出色的写人艺术。

①用戏剧化的手法,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运用细节刻画人物,例如“洞破了”。

(3)浓郁的抒情色彩,①首先,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就像两首诗,清纯、秀雅、柔和,具有人情美和性格美的特征。

②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都写得饶有情趣,诗意盎然。

③作者饱含诗情画意的描述,也增加了作品的抒情性。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双百”方针以后的作品:

一类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类是勇于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第二十五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概述

分析诗歌的方法:

一、思想内容;

二、诗歌是通过什么手段和方式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1、开国大典: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2、1957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流沙河的《草木篇》、艾青的《养花人的梦》。

3、流沙河的《草木篇》诗歌分析:

(1)体裁:

咏物(言志)诗。

(2)分两类:

她:

善的人格代表;

他:

恶的人格代表。

(3)白杨:

孤傲和坚强;

藤:

攀爬和贪婪;

仙人掌:

坦荡和顽强;

梅:

高洁;

毒菌:

鬼蜮行为。

(4)诗歌采用拟人化手法,热烈赞扬了白杨、仙人掌、梅所代表的孤傲、顽强、脱俗等人格,尖锐彭吉林藤和毒菌所代表的攀爬现象和鬼蜮行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额人格追求。

(5)表现手法:

拟人手法、对比、映衬、人称代词的选择、白居易诗句的引入。

(6)语言:

旗帜鲜明,晓畅犀利。

4、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兴起“新民歌运动“。

5、李季石油诗人,以《王贵与李香香》闻名,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写石油工人】

6、构成50年代诗坛主力的是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来自解放区。

7、边疆诗人:

公刘、白桦、顾工。

【重点】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郭小川

1、政治抒情诗:

“楼梯体”和“新辞赋体”,作品:

《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望星空》。

2、长篇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3、【重点】诗歌特点:

激情充沛、时代感强;

寓情于理,借景达情;

形式多样,注意创新。

首先,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

其次,特别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即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并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的试验。

另外,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也是郭小川创作的特色。

贺敬之

1、抒情短诗:

《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回延安》【信天游】

2、长篇政治抒情诗:

《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楼梯体】、《雷锋之歌》。

闻捷

1、诗歌集主要有:

《天山牧歌》(1956)、《复仇的火焰》。

2、《天山牧歌》是闻捷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通过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情节,抒唱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入《吐鲁番情歌》。

其主题是“生活的赞歌》、

3、《复仇的火焰》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

诗人追求气势恢宏、庞大的艺术结构,力图展示真实错综的社会生活和情节线索;

但是诗人试图以诗来写“小说”,其结果则造成了作品在整体上诗意的不足。

第二十六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概述

1、戏曲、话剧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2、戏曲改革是贯串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条红线。

特点:

“戏曲化”和“现代化”。

3、中国当代戏剧史的第一幕是由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

4、1949~1957年成绩:

“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精品剧目便是这个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5、1958~1976年成绩: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是这个时代京剧现代戏的精品。

6、但由于江青的插手和政治的介入,使京剧现代戏迅速“样板化”并一统天下。

7、话剧成绩: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陈其通的《万水千山》【第一部描写长征生活】、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第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夏衍的《考验》【写工业生活】

8、“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茶馆》(老舍)。

9、1958到1962年,历史话剧:

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

10、教育剧: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11、歌剧:

《白毛女》式、《草原之歌》式。

《红霞》(1957)、《洪湖赤卫队》(1958)、《刘三姐》(1960)《红珊瑚》(1960)、《江姐》(1964)

第二节《茶馆》

1、主题:

通过一个大茶馆的兴衰以及与它有关的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和人民生活的灾难,揭示了旧社会必然被埋葬,新社会必然到来的发展规律,一句话“埋葬旧时代,暗示光芒的到来”。

2、艺术构思:

(1)《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

(2)《茶馆》的艺术构思中还使用“侧面透露法”。

(3)《茶馆》的艺术构思的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3、艺术结构:

(1)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2)每一幕都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

4、艺术特色:

(1)巧妙的艺术表现视角,以茶馆为窗口,截取三个时代来表现社会的发展趋势。

(2)新颖的戏剧结构,剧本突破“三一律”以及“一人一事”模式,没有安排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完整的戏剧环节,而且靠众多的不同的命运推动剧情发展,按老舍的话来说,就是“以人物带动故事”。

(3)语言简洁,幽默,富于个性化,“开门就响,话到人到”。

(4)人物众多,且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不绝对排斥在冲突中塑造人物。

第二节《关汉卿》等历史剧

1、田汉共创作了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好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文成公主》、《谢瑶还》。

此外,还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均为京剧本)

2、《关汉卿》艺术特点:

(1)戏中戏的艺术结构。

剧本以关汉卿创作并演出《窦娥冤》为中心线索来安排情节展开戏剧冲突。

《窦娥冤》剧人拍戏、演戏,到观众看戏都被田汉写进了剧本,提高了剧本的戏剧性,是剧情更加集中,同时有力地表现了关汉卿的性格。

(2)以诗入剧,使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

一方面善于描写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残烛之下写戏……)《双飞蝶》贯穿全剧始终,也增加了诗情画意。

(3)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表现人物性格,用叶和甫的自私、卑劣来衬托关汉卿的高风亮节。

3、关汉卿的人物形象:

关汉卿是古代进步戏剧家形象,其性格核心是“铜豌豆”精神,也就是威武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这种性格是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写作《窦娥冤》表现出他敢于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性格,不改戏表现他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精神,狱中行为表现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

还通过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一首慷慨悲伤的戏剧家之歌。

第二十七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

1、第一个时期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品: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第二期(1957~1966)作品:

散文集杨朔的《海实》、《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潮汐和船》,刘白羽的《红玛瑙集》,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记者集体采写)《向秀丽》(郁茹)、《万炮震金门》(刘白羽)、《三门峡截流记》(雷加)

3、杂文,作品:

《燕山夜话》。

重要作家:

邓拓、吴晗、廖沫沙。

第二节杨朔秦牧等

杨朔《亚洲日出》、《海市》、《东方第一枝》和《生命泉》

1、杨朔的散文特征:

总的来说,具有诗化的倾向,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他的散文,缜密精致,充满诗意艺术。

(1)注重创造诗的意境、他善于写风景画,以此来创造意境,但是以景为主,景中有人。

(2)情态化:

写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3)讲究诗的艺术结构。

结构精巧,常设复线,在设复线时,常用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的手法,将结构写得峰回路转,曲折有致。

(4)锻造诗的语言。

精于选字用词,状物写景,极尽风采,神形兼备。

(5)缺点是过于模式化。

秦牧《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

1、散文特征:

(1)知识性与理想性于一炉。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4)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2、《艺海拾贝》:

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强。

刘白羽通讯报告代表作:

《横断中原》;

抒情散文标志:

《日出》;

抒情散文集《红玛瑙集》【包括《青春的闪光》、《红玛瑙》、《长江三日》、《樱花漫记》】

1、艺术特色:

(1)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

(2)结构讲究波澜,富于变化。

(3)语言华美传神,雄浑豪放。

2、语言风格比较:

杨朔为阳刚之美;

刘白羽为阴柔之美。

第二十八章1976~1989文学思潮【看书了解】P71~82

第三节【特别强调:

认真看】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1977~1980年间,出现在我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它的基本主题是揭露“文革”极左时代给人们的身心造成的伤痕,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