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866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docx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温庭筠《菩萨蛮》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唐温庭筠《菩萨蛮》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典]唐温庭筠《菩萨蛮》

注:

1、《菩萨蛮》温庭筠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2、注释:

水精:

即水晶。

玻璃:

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

催人做梦。

锦:

指锦被。

藕丝:

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

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

高低错落。

香红:

指花。

头上风:

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3、译文:

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4、温庭筠生平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5、“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仍表现工瑞所讲的温词的两点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

温词“水精帘里”一句便也表现了一种既皎洁晶莹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

温词标举的物象,表面是不通的,其实在这不通之间,这些现象完全有感发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句“水精帘里玻璃枕”,有的本子“玻璃”作“珊瑚”,“珊瑚”二字不如“玻璃”好,一是声音平,二是形象不如“玻璃”好,水晶帘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只有玻璃才能与之相称。

这一句不只是传达了现实中女子在闺房中挂的水晶帘、睡的玻璃枕,而是通过水晶帘与玻璃枕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和寒冷所造成的环境气氛,衬托出那女子所有的孤独寂寞寒冷的感觉和晶莹透明纯洁的品质。

而更妙的则在这句与“暖香惹梦鸳鸯锦”相接,外表的孤独和寒冷更突出陪衬了内心之中感情的缠绵热烈,“暖”是何等温馨、温暖的一种感觉,“香”是何等芬芳的一种气息,“惹”是一种何等纤柔缠绵的一种牵萦,而暖香之中所牵惹出的梦境又该是何等的梦境自可想像而知。

“鸳鸯锦”,“鸳鸯”是锦上的花样图案,“鸳鸯”所代表的又是最完满、最美好的爱情,“锦”是材料的质地,是丝织品中最精美的品类,所以他说“鸳鸯锦”。

但值得注意的是温飞卿并没说是“鸳鸯锦”的什么,是鸳鸯锦的被?

是鸳鸯锦的褥?

他都没有明说,但那女子相思怀念的感情却都通过这些形象以及连接这些形象的状语和述语传达出来了。

其下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二句,是温词的跳接,这中间的过渡要让读者去填充,这正是那些死于句下的诗不能引起人的欣赏和感动的缘故。

“江上柳如烟”,理性的解释以为可能是梦境,可是这首词在感情的自觉上已经富有美感,感发了我们。

帘内的温磬的情谊如斯,帘外凄清的风光如彼,“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的感发无须理性的解释,就在于这两句的两组形象的对举。

还不仅如此;“柳”和“雁”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给人许多联想。

“柳”常使人联想到离别,相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就曾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柳如烟”的朦胧本身就意味着感情的幽微,和“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起同样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烟”一句便浸透了离别的情意。

至于“雁”,则古人以为可以传达书信,而且飞行时常列队成人字,李清照的《一剪梅》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令人怀想到远人。

再加以温词的声调: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两句的韵字都是上声,上声扬起的要眇、遥远的声音效果传达出的梦境之中怀思遥想的感情,这是很难准确的加以说明的,只有靠心灵的感触去体会。

而下面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末尾又都用了两个一先的韵字,有一种很轻倩而凄清的感觉。

所以这首词不仅是形象好,声音也配合得很好。

而且不只是上半阕写得好,一首诗歌的生命都是整体的,所以要把下半阕联系起来才更见其好处。

下半阕的“藕丝秋色浅”,藕丝是一种衣料,极言其细、柔、薄、轻,古诗中多有用到“藕丝衫”、“藕丝裙”的地方,而温飞卿却又没有明说,只标举了质地的特性。

“秋色”是颜色,从大自然来看,当秋风吹来时,自然界的颜色特质是由青转黄,《红楼梦》中凤姐常叫人从衣柜中取这样那样颜色的衣料,其中就有秋香色的,我直觉的感受以为该是一种介乎黄与绿之间的柔和的颜色。

我最近看到一种词的选本,它注解“藕丝”是粉红的颜色,我对于这样的解释不大理解,不知其何所据而以为藕丝是颜色,而且还是粉红色。

据我的体验,温词不可能把写粉红颜色的“藕丝”和“秋色”混和起来说,所以“藕丝”应是质料,“秋色”才是颜色。

藕丝是那般柔软的质料,秋色是那般温柔的色调,而“秋色浅”更是那淡淡的秋色,这句并没有说是藕丝裙抑或是藕丝衫,不管是藕丝的什么,只要是藕丝的材料,只要是秋色的颜色,穿着“藕丝秋色”的不管是衫是裙的人都应该是美丽温柔的人物。

“人胜参差剪”,什么叫人胜?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每当人日剪彩为幡胜,称人胜”,中国古代的迷信以春节后正月初数日的天气好坏预测未来一年的生物吉凶,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第七天天气好,就预示人口的兴旺平安,故而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

每逢人日,闺中女子便把五彩的材料剪成各种花样,做成彩幡,用头簪插在头上,比较谁的最美,称为“幡胜”。

“参差”是高低长短不整齐的样子,喻示人胜的花样繁多。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胜参差剪”一句中透露出来的怀人的感情,古人就多在人日写怀人之诗,岑参便写有人日怀杜甫的诗,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所以“人日”二字是整首诗透露消息之所在。

我们还可以把“人胜”二字与“雁飞残月天”一句联系起来看,隋朝薛道衡有诗句云: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雁都飞回来了,而人尚未回还,所以这两句透露有怀人的情意。

而且“秋色浅”、“参差剪”连用了好几个用牙齿和舌尖摩擦而发出的声音表达了那份委婉曲折铭心刻骨的怀念。

下面的“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二句,“香红”指的本该是花,不过花是理性的说明,飞卿不用“红花”一辞而写作“香红”,香是花的气味,红是花的颜色,都是直接的感觉,所以“香红”即是花,而且正是女子头上插戴的花,同“照花前后镜”,“鸾镜与花枝”一样,不只是美感的触发,更重要的是与美人芳草之传统的暗合。

应该注意的是同样写簪花,却有区别。

王国维说:

“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写得明白、深切,充满沉痛之感,每字都有每字的份量,而温飞卿只写“照花前后镜”,“鸾镜与花枝”和“双鬓隔香红”,连“簪花”的本语都不用。

而“双鬓隔香红”则连形象都没说清楚,因为“双鬓隔香红”的“隔”字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说双鬓被香红——花在中间隔开,另一个是双鬓的香红隔开在两边。

但是无论花是插在中间或两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处写花是要说明那女子的一片美好的感情。

末句“玉钗头上风”,听起来似乎不通,其实“风”字是很妙的,如果只说“人胜参差剪”,只说“双鬓隔香红”,那“人胜”和“香红”都是呆板不动的,但加上一个“风”字就有活力了。

辛稼轩有首词写过这样两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辛稼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人,他能用非常鲜明的形象表现他的感发,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辛稼轩却从人日里美人头上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袅袅春幡”那是飘动的。

韦庄有首《浣溪纱》词说“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是说美人在寒食的春天拂晓妆成,那团团的柳絮斜飞下来袅动于女子头上的花钿之间,她这时已从堂中卷帘走到了堂前。

这最后一句可以作温词的注脚。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正暗示了这女子在行动之中,那头上戴的花朵和幡胜在春风之中的袅动。

6、帘,是水晶的帘,是玲珑剔透晶莹皎洁的帘;枕,是玻璃的枕,一样玲珑剔透晶莹皎洁的枕。

好凉好凄清的环境啊!

精致雅洁的屋宇之内是焚着香的,暖暖的,香炉正冒出袅袅的香气;绣着鸳鸯的锦缎被褥也已经是熏过香了。

“水精帘里颇黎枕”上,玉人慵卧于温暖的鸳鸯锦被之中,幽幽的清雅的一种香气牵惹了她的梦境,那该是一种怎样美丽缠绵的梦境,怎样绵密悠长的相思之情啊!

身处于如此境界的,该是何等样的人物呢?

  早春的江边笼罩着一种奇特的烟霭,那是二月嫩绿色的柳烟。

四更天时,一轮残月西斜了,南来的大雁鸣叫着从天上飞过。

这是帘内玉人的梦境?

还是窗外那如梦境一般的风景?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多么美的意境!

  春日,画楼之外,美人远远地走来。

裙裳,是藕丝织成的裙裳;颜色,是“秋色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嫩嫩的淡紫或柔柔的浅绿吧。

头上,插着随风飘动的袅袅春幡,双鬓还戴着鲜艳的花朵。

有风丝撩动,美人款款而行,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地袅颤。

一个多么美好的春日,风神绝人的女子目光幽远,她的心,是否也已随风飞到了远处?

  这首词中意象的跳接值得玩味。

前面还是卧房,还是“惹梦”,忽然间就是“江上柳如烟”,“跳”到了江边早春的景色;忽然又跳到了美女的服饰,“藕丝秋色浅”。

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

  帘内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

千载之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的确,屋内那凄清的环境,那香秾的梦境是如此,江上那绿烟柳丝、残月鸣雁的画境是如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到底是梦境还是窗外之景你都不用去管,只是吟着念着,只是想象着,就知是世间好言语了。

  温庭筠的这种意象跳接,很有些现代朦胧诗的意味。

当年读书时,校园正流行朦胧诗,朦胧诗的那种多义性,那种前后句间毫无关联的意象跳跃,是否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幽约邈远、迷离惝恍之一脉呢?

  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

“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这里是浅浅的、淡淡的不露痕迹的一种哀愁,惟细细体味才可捕捉和感觉。

  温庭筠这整首词所要透露的,是离别相思怀念的感情,中间挟带着淡淡的哀愁,可是直白的字却不着一个,只是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则更是高妙的朦胧艺术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各种各样的解释的可能。

特别是最后一句“玉钗头上风”,看似不通,细细寻味,却着实妙极了。

7、这首词,很温庭筠。

如果反复读,慢慢入韵,会发现音韵很美(古音读来,一定更美)。

叶嘉莹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大意是说,“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句,枕、锦,都是上声字,上声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

这样,梦境的缥缈的悠远的感觉,都在声调中表现出来了。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句,烟、天,是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

还有下阕“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参差错落了。

温庭筠的诗常常不讲逻辑,我们试着做一个清理。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颇黎者,玻璃也,与水精同义。

美人睡觉的时候,门上挂着水精帘,枕的是水精枕,盖的是绣着鸳鸯的暖和的锦被,还散发着香气。

在这样的华屋里,该做什么样的梦呢?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诗很美,并且弥漫着离愁与思念,但究竟是梦境,还是对屋外景色的实际描写?

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待了这是一个慵懒美丽的思妇。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藕丝是一种丝织品,颜色是“秋色”,这是描写思妇的衣着。

人日(正月初七,一个怀念远人的日子)妇女有用五彩的丝帛、丝绸之类材料剪彩做成幡胜的风俗,可以理解为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可以垂下来随风飘扬,就像寺庙中的风幡。

因为彼此之间有竞争斗胜的意思,所以称为幡胜。

所以这里的“人胜”是一个名词,这两句是说思妇穿着秋色(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的衣服,戴着剪得参差错落的幡胜,这种形象之中,也融进了思妇的感情。

“双鬓隔香红”,“香红”是花的代称,可能是把花插在头发的中间,双鬓被中间的花朵隔开了,也可能是花插在两边,两边的花被中间的头发隔开了。

“玉钗头上风”,是说头上戴着玉钗,风吹过来,头发上的花自然在风中微微摇动。

这首词,粗看之下,蛮讨厌的。

再三琢磨,才慢慢瞧出好来。

一连串美丽的符号被美丽地组织起来,如同生动的静物写生或油画,表现出思妇的富贵、香艳、慵懒以及寂寞、思念与深长的愁绪。

这就是温庭筠。

8、“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江上细柔的柳丝有如轻烟一般,雁儿在空中飞翔,一弯残月还是斜斜地挂在天边。

这几句词描写深夜月下,江边一片梦幻凄迷的景色。

柳丝飞雁,配上一弯残月,合成一幅凄美而动人的画面。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描绘出了一幅空明淡雅的江天月夜图,极为清美。

但景语也是情语,这就使得画面充满了绵绵的情意,创造出一个略带朦胧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9、平静的江水,温柔地流淌着,在翠绿的包围中,她似一个熟睡的少女,妩媚地依偎在夜的怀抱里。

  如钩的残月,挂在天际,却又肆意地照着大地,让江水升腾,升腾……进而转化为雾气,再转为一缕缕烟,缥缈着、缥缈着,上升着、环绕着……

  偶尔几声雁鸣,想撕开夜的沉寂,却又无法挡住夜的“光芒”。

  夜,就在这熟睡之中来来临,而我们的心,也与之同静。

10、这首词,很温庭筠,也很张爱玲。

  温词给人的是一种华丽精致的感官印象,而从不加以说明。

如“鬓云”、“香腮”、“蛾眉”“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等。

在这点上,温庭筠的词和张爱铃小说很相似,有点小布尔乔亚情调,有点白领情趣,那就是爱在诗文中标举精美名物,彰显品味和情趣,也还有点淡淡的莫名伤感。

  你看,帘是水晶帘,玲珑剔透、晶莹皎洁;枕是颇黎(玻璃)枕,一样玲珑剔透、晶莹皎洁。

  而精致的闺房内正焚着香,暖暖的香炉冒出袅袅香气;绣着鸳鸯的锦缎被褥也已经是熏过香了。

水精帘里,颇黎枕上,那闺中的女人象一只慵懒的猫卧于温暖的鸳鸯锦被之中,幽幽暖香牵惹了她的梦境,那该是一段缠绵的梦境,怎样悠长的相思!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多么辽远、清旷的意境,与清致温暖的深闺卧房景象形成偌大反差!

早春的江边笼罩着一种朦胧烟霭,那是二月嫩绿色的柳烟。

四更天际有一轮残月,南来的大雁飞过,雁叫声声让人不禁心动。

这是帘内人的梦境?

还是窗外那如梦的风景?

  而春日里,画楼外,起床梳妆一新的美人远远地走来。

裙裳是藕丝织成的裙裳;颜色是“秋色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嫩紫或浅绿吧。

头上,插着随风飘动的袅袅春幡,双鬓还戴着鲜艳的花朵。

有风丝撩动,美人款款而行,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地颤动。

  这一天是人日,是大年正月初七,一个怀念远人的日子。

这一天,古时的女人们用五彩的丝帛、丝绸之类剪彩做成幡胜佩戴在头上。

那位深闺锦被中的女子,那位藕丝秋色、春幡飘飘的美人,心思是否已随风远翔?

  这首词粗看之下蛮隔的,象和读者“藏猫猫”,再三琢磨,细细品玩,才慢慢瞧出好来。

前面还是水晶帘,还是鸳鸯被,忽然间就是“江上柳如烟”,跳到了江边早春的景色;忽然又跳到了美女的服饰,“藕丝秋色浅”。

你再看,屋内那精致玲珑的水晶帘颇离枕,那柔软的鸳鸯锦被,那暖香袅袅的梦境,是如此切近,让人的肌肤和嗅觉都能感觉到闺房的温暖和馨香;忽而是那江上如烟如雾的柳丝、天空中的残月,鸣叫的飞雁,是那样高远、辽阔、清旷,让人一下子恍若置身尘世之外,天地之间,肌肤甚至能感觉到一丝潮湿和清寒。

反差如此之大,这两个画面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到底是梦中镜象还是窗外风景?

  意象之跳跃、文思之宛转,大笔如椽,挥运之间,一连串美丽的符号在方寸之内被迅速组织起来,如同法国雷诺阿的人物水彩写生或陈逸飞的思妇油画,表现出深闺女子的富贵、香艳、慵懒以及寂寞、思念与深长的愁绪。

  这就是温庭筠。

温庭筠就是这样不讲逻辑,就是这样绮思跌宕,就是这样笔致飞扬。

  

  记得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有句"老人言":

  帘内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

千载之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的确,你不用去管是梦是实,是幻是真,只是吟着念着,只是想象着体味着,就能心有所悟,就妙谛在心,就知道是世间的好言语了。

  你看,温庭筠轻轻拈起这样一枝花,无数人包括我辈都报以会心的一笑.

10、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竟然学会了轻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竟然平白的多了一丝哀愁。

萧瑟的秋风中独自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方灰蒙蒙的雾一样的群山。

呼呼的略有冬意的秋风中偶尔夹着声声的虫鸟的哀鸣,凝视着满地飘落的黄叶似乎象征着一个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醉翁的《秋声赋》真的让人欲辩无言啊!

羁旅的落拓,仕途的顺否,人生的抱负,世事的艰难,朋友的离别全都一涌而上。

此时次地仔细的品味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方知文人墨客、落拓仕子为什么偏爱悲秋的情绪;方知为什么有“春,女悲,秋,士悲”慨叹;方知为什么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之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仕途的寥落本已让人欲辩无言,儿女的情长又让人牵肠挂肚。

秋已让人伤感,暮秋更让人酸楚。

“可怜闲叶,犹抱凉蝉”,怎能不让人柔肠寸断?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如何能收拾自己无尽的愁绪?

飘黄的落叶,点滴的山红,谁又知道有多少凝重的相思和刻骨铭心的牵挂?

峥嵘的前程、儿女的私情不断地扰在一起,总会给人莫名的惆怅,总是竟让人鼻子酸酸的。

古人悲秋,尚可金撙对月,把酒当歌,一销万古之愁。

我之悲秋,却寥寥同谁语?

仕途未知,斯人已逝,落叶萧萧,归期何在?

南雁飞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独自憔悴。

已不仅仅是三杯两盏淡酒了。

呜呼,叹之!

罢了,罢了!

然如何放的下?

11、爱月大师眼中的月是不同的。

李白眼中的月是浪漫的,杜甫眼中的月是沉重的,李煜眼中的月是忧伤的,张若虚眼中的月是有情、有理、有意、有境的。

一轮明月催生了多少大师的诗兴,滋润了他们的诗笔。

大师们又赋予明月多少美丽而深遂的象征意义。

  月亮是空寂,让落寞的人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一个人走在银光下,观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淡淡的光遮掩了星星,显得更加空寂。

想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诗人寂寞、悲愤、孤独和痛苦描写的淋漓尽致。

像“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的“月色”、“月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

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月柔似怀,最惹相思。

当一轮明月在柳梢头摇曳,面对清澈、柔美的月色,诗人常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

“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

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

月光的清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极浅显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让人回味不尽,堪称千古绝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听到王昌龄被贬官到偏僻的南方的消息,却无法与之饯行,只好异地遥寄,将自己的一颗愁心寄之与明月,伴随着朋友,以之慰籍朋友的孤寂与愁苦。

在这里,月亮成了他寄托友情的信使。

没有生命的月亮,在李白情感的浸泡下,也变得情真意切了。

12、生活在城市里时间久了,常常忘记抬头向天。

城市的灯光遮掩了中天明月的光华。

那片柔婉如水的溶溶月光只静静地照在浅浅的梦里。

月也常伴箫、笛和琴声,在空旷的夜,悠扬流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千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月与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份意趣耐人寻味。

月与松间风、淡淡云。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真是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垠。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小舟轻似一鸥飞,恋月随风惯不归。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多事春风吹梦散,无情寒月照更长。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吹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月与柳。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月与梅。

“几多心事无人问,独看梅花月半痕。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月与荷。

“带月荷锄归”里的清雅与恬静。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闲坐楼头,任清风徐吹,月光柔照,怡人夜景,使人浑然忘却胸中无数烦忧。

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是对荷与月意境的完美描述。

曾在深夜独坐荷塘边反复听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月与桂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轮明月,几分闲情,多少哀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