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874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docx

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山东省教育厅编印

2015年2月

目  录

1.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德州市人民政府

(1)

2.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鲁西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聊城市人民政府(4)

3.发展优质特色职业教育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临沭县人民政府(7)

4.聚焦转型发展培养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与管理者

山东交通学院(11)

5.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区域职教发展

滨州职业学院(14)

6.多元驱动建立学校发展新常态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18)

7.适应蓝黄发展战略创新职教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潍坊市人民政府(21)

8.打造“六位一体、互融共育”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24)

 

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德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德州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此作为协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在西部隆起带率先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力,强化措施,大胆创新,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中、高职院校33所,在校生10.6万人,年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3万人。

一、坚持顶层推动,建立完善试验区政策机制。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专题,制定配套政策,研究推进措施,出台了《关于推进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德州市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有关部门制定了《德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双证互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德州市中职学校春季招生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

把职业教育列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内容,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调度进展情况,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各项任务目标按时完成。

二、实施创新试点,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先后开展了中职学校与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中职与高职“3+2”与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搭建了学生培养的“立交桥”。

认真落实职业学校20%的编制员额自主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制度,“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56%,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8.5%。

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整合全市职教资源,组建了5个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抱团发展、整体推进、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格局,与市内外80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围绕学生发展,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统筹运营、分级管理”的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市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的“一主多辅”公共实训平台。

在市区开工建设市级公共实训中心,在6所职业院校建立10个公共实训分中心。

做强技能大赛平台,连续6年承办全省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德州交通职业中专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大赛,连续7年夺冠。

2015年,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比赛已确定由省教育厅和我市共同承办。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2014年举办2次“鲁冀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提供工作岗位4万多个,1.1万名毕业生参加,5000多人现场签约。

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专业对口率达93%。

四、健全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2013年支出12.25亿元,增长88.5%。

2014年,投入9亿元用于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全面完成。

争取上级资金9360万元,配套6000多万元,实施了10所学校改造、2个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和4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

2015年,总投资3亿元,占地101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市公共实训中心将投入使用,重点打造现代制造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7个专业实训基地。

开展了统筹企业职工工资总额0.5%用于职教试点工作,方案正与省直有关部门对接,据测算,每年可统筹职教经费8000多万元。

五、激发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促进职教资源扩容增量。

通过建设用地优惠、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校,去年庆云县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云天职业教育项目,夏津县引进了投资2亿元的中职学校项目,乐陵市引进了投资31亿元的人才科研教育产业园项目。

禹城、夏津、庆云、陵城等县市区实行“民办公助”方式,给民办职业学校配备部分公办教师,稳定了教师队伍。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了民办学校的教育活力。

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省里要求及兄弟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以省级试验区建设为主阵地,全面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把德州建设成为辐射京津冀鲁的区域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鲁西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聊城市人民政府

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鲁西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市域统筹、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每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达2万多人,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加强市域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一)统筹发展规划。

成立聊城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鲁西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的实施意见》(聊政办发〔2014〕10号)和《聊城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严格落实县级人民政府责任,实施职教发展“一把手工程”。

(二)统筹资源配置。

将市直11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投资11个亿,新建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和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省长郭树清,副省长王随莲等领导都曾到学校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4年规划400亩土地用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

各县(市、区)对职业学校进行了进一步资源整合。

现已形成由1所大学、3所高职院校和11所中等职业学校为框架的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职教格局。

(三)统筹师资力量。

完成了职业院校教职工核编工作,正在落实20%编制不纳入实名制管理政策,允许学校自主聘用专业教师,财政按标准核发工资。

东阿县职教中心学校已自主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招聘了6名毕业生到校任教。

(四)统筹招生就业。

推行“两个1:

1”工程,即逐步实现职校与普高在校生人数1:

1,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人数与就业人数1:

1。

建立了聊城市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实现高中阶段招生“一考多取”,确保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和质量双提高,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和高级财经职业学校2014年招生突破5000人。

(五)统筹督导评价。

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开展专项督导,发挥督导评价“风向标”作用,引导职业教育各层级之间走向统一、走向协调。

二、创新办学模式,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一)组建职教集团。

成立聊城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全市6大主导产业集团、13所中高职院校和多家企业等62个单位参加,推动我市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二)做强特色专业。

按照“贴近当地主导产业、有师资和实训设备优势、适应高新产业发展”三原则,引导支持职业学校做大做强2-3个特色专业,全市范围内各学校优质特色专业设置不重复,非特色专业招生规模予以限制,逐步解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

(三)开展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达到200多家。

聊城中通客车集团拟与德国知名高校联合建设“中通新能源汽车学院”,东阿阿胶集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建设“阿胶学院”,春节前挂牌。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一)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着力创建国家级示范校和省级规范化学校。

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在国家级示范校中期验收时,专家组给予“硬件很硬、软件不软、特色明显”的高度评价。

冠县、茌平县职教中心学校创建省规范化学校均以高分通过。

(二)加强德育,培树精神。

在全市职业院校开展“知史爱党”教育和“聊城精神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知史爱党”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就活动开展做出批示。

(三)竞赛表彰,营造氛围。

坚持以大赛促教改,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014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承办了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项目,获总分第一名,正积极申办国赛承办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聊城市将抓住“一区一圈一带”和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机遇,着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向构建鲁西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发展优质特色职业教育

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临沭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临沭县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举全县之力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打造职业教育强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坚持三个到位,着力扩大办学规模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

建立了由县长为召集人,相关部门和县内主要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明确教育、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职责,合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到位。

在县财政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优先保障职业教育投入,并逐年增加。

2010年以来,严格按照城市教育费附加30%、地方教育费附加20%的标准拨付职业教育经费。

率先按照省定标准拨付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014年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达1132万元。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到位。

2012年,启动了县职业中专扩建改造工程,总投资3.7亿元,分两期实施。

一期工程于2012-2015年实施,计划扩建校园90亩,新增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

目前,5.3万平方米的新校舍已投入使用。

二期工程计划于2016-2020年实施,可新增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扩建改造工程完成后,县职业中专可达到年招生3000人、年短期培训1万人的规模。

同时,不断完善教学设备。

县职业中专已建成机械加工、服装制作、汽车维修等80余个专业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

二、推行三个创新,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制定了加快县职业中专专业教师配备方案,从2011年开始,单列计划招考专业教师。

2013年,为该校单列32个灵活编制聘任兼职教师,单独拟定职称聘任政策,用两年的时间解决了69名待聘教师的职称聘任问题。

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县内部分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仅近三年就有48名教师考取技师证书,县里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达80余万元。

二是教学管理创新。

县政府与“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县职业中专每位老师和学生都建有“云空间”,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

县职业中专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完善教学实施方案21个,开发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68本共390多万字,形成了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主线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仿真模拟软件9个,开发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总量达到460万兆。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引导县职业中专与我县常林集团、同济大学开展“双元制”办学,由同济大学提供设计与支持,由常林集团提供部分资金、工程技术人员和实习场地,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

“双元制”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目前,我县“双元制”办学合作企业已达7家,涉及9个专业,在读学生近2000人。

三、发挥三大作用,全力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坚持职业中专办学定位、专业布局与服务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7+6”产业,重点打造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化学工艺等专业,建设与临沭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分布格局。

近年来,县职业中专毕业生县内就业率达70%以上,县内企业新增技术岗位人员中30%为县职业中专毕业生。

二是三农发展的“加速器”。

坚持面向“三农”发展职业教育,县职业中专与县委组织部连续22年举办农村后备干部中专班,学员遍布全县每个村居。

每年在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举办一期灵活学制的学历教育班,对致富能手、种养殖专业户进行系统培训,每年新培育种养殖大户200余家。

三是就业创业的“孵化器”。

充分整合县职业中专在中职学历教育、开放大学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全县就业创业水平。

学历教育每年招生2500人左右,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结合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计划,积极开展面向在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可带动8000余人创业就业。

临沭县虽然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各级领导的要求,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加快实施职业中专扩建改造、信息化建设两大工程,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转型,大力度、高层次发展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聚焦转型发展

培养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与管理者

山东交通学院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新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加快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既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取得显著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根植交通,优化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交通运输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

为主动适应山东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需求,学校在夯实路上、海上交通专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相关专业,形成了路、海、空、轨综合交通人才培养专业格局,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为从逻辑起点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投入200万组成专业教师调研和技术服务团队、学生工作队伍调研团队、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交通事业一线进行调研;牵头完成了交通运输部对208家企业39万技术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的大型调研。

在调研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培养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的目标再定位。

二、立足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1.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关键。

将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有效传递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技术水平和执业(职业)资格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系列指标,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由课堂教学、课外拓展、自我教育三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中,将专业基本原理的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有机结合,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前沿的技术应用方案及时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认知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了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组织方式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2.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主线。

学校以专业能力为主线,大力推进课程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课程大多都在尽力展现本学科体系的完整,教师对学科本位、通用大纲、通编教材有了惯性和惰性。

如《普通物理》虽对几十个不同的专业开设,但基本上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讲的是同一个内容,缺失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对接。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围绕着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优化配置,每门课程都紧密结合专业培养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和实现方式,有效提高了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三、深化产学研融合,强化课外拓展,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校企联合承担交通领域重大课题攻关,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设立核心课程群,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将毕业论文(设计)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相结合。

仅2014年就面向交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252个,聘请300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担任学生实践导师;聘请21名优秀技术人员做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

二是,将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与交通特色相融合。

新建71000平米的“交通工程训练中心”,在职业认知与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综合交通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从攸关生命的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建立和规训学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创新意识。

三是,将课余活动打造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体现分课程知识输入到系统性知识输出的能力训练的综合性。

把课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大学生科技中心和创业园,形成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系列品牌。

仅2014年就有435名学生在全国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有704人在全省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

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走向前台,自我展示、自我成长。

设立大批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变。

四、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围绕转型发展,实施全员能力提升工程,增强教职员工服务改革发展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改革发展成效逐渐凸显,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近四年来,获得山东省科技发明、科技进步等省级二等奖共计5项;去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国家基金立项达到27项,省基金达到37项,省科技发展计划达到14项,科研和科技服务收入由2010年的320万元,达到2014年的4056余万元;博士队伍也有2010年的60人,上升为现在的262人,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学校优化管理运行机制,重视创业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被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强”。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区域职教发展

滨州职业学院

近几年滨州职业学院发挥骨干校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治理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新机制,服务职教体系上下贯通,助力企业成长、行业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探索治理体系,完善融合机制,引领区域产教融合

第一,主动对接产业,优化专业布局。

一是优化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市教育局推动,学院牵头中职、技校,对接市域主导产业,人才培养梯次分工,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二是发挥市级品牌专业示范作用。

根据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12个中职专业、6个高职专业进行业重点建设。

第二,吸引企业参与,搭建对接平台。

政府主导、四方联动,健全滨州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席会、学院理事会等治理结构,推动院校间、校企间人才需求信息、就业岗位等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133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第三,带动制度创新,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共享政策红利。

滨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等两个重要文件,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全市3所职教高校、8所中职共享政策红利。

二是分享经验做法。

滨州职业学院修订制度105项,将校企合作“固化”到教学、科研、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市教育局以学院制度创新与机制运行为案例,对44名中职学校领导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带动了全市职教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第四,创新融合形式,破解合作瓶颈。

一是政行企共建专业。

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向学院投放教育和培训资源,滨州市政府、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建滨州职业学院海洋学院,于2015年1月14正式揭牌。

二是主动服务企业。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向企业注入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建成稳定的“厂中校”、企业工作站等,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密切合作关系,学院与魏桥集团的合作成为典型。

二、研制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职教体系上下贯通,引领职教体系建设

第一,联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促进全市中高职专业衔接。

滨州市教育局主导,学院牵头,联合8个县区教育局、8所中职学校,成立机电技术应用等10个专业教学联盟,深入167家企业,开发一体化中高职对接专业教学标准12个。

第二,联合研制培养方案,促进培养目标衔接。

中职阶段突出技能操作,高职阶段突出工艺、项目实施,本科阶段突出研发设计。

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职阶段培养方向为:

机电设备保养和使用操作,高职阶段培养方向为:

安装调试和维修。

学院共研制对口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1个、五年一贯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个、三二连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5个。

第三,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过程衔接。

中职阶段以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操作课程为主,高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程和综合实训实习课程为主,本科阶段以技术应用和设计开发课程为主,教学内容不断线、不重复,确保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第四,共建专业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衔接。

以课程及教学资源联合开发为核心,建设专业一体化教学平台,促进中高职在实践层面深度对接。

学院与鲁中中等职业学校、滨州城建集团共建土建类专业,建立与教学对接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平台”,该成果获2014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积累原创技术,助推企业成长行业转型,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第一,创设良好环境,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科学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重点开展应用类和技术开发研究。

二是政策激励,每年设立院级课题专项、技术服务收入95%返还等系列措施,激发科研工作积极性。

三是引才引智,与清华大学等共建研究中心,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三年学院先后获批科技厅重大课题5项,省发改委课题2项。

第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助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把企业升级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作为科研选题,研究成果直接在企业应用,推动企业快速成长。

龙福环能科技公司是一家新建的化纤生产企业,引进了郭利教授研发的新型涤纶阻燃毛毯、节能污水氧化处理等关键技术,迅速成长为区域骨干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第三,推广原创技术,带动产业行业转型升级。

学院依托农业类传统科研优势,成功打造了棉花育种、生物质能源植物和盐碱地生态修复的技术高地,推动了区域行业升级。

纪家华副教授推广“提前授粉”等先进技术,使惠民县棉花杂交制种人工效率提高一倍。

孙国荣教授与北海新区联合开展“芒草品种筛选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盐碱荒滩变成茫茫绿洲。

第四,打造社会培训品牌,服务企业员工素质提升。

面向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开发菜单式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采取学校培养、岗位培训、师傅带徒弟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急用先训,以需定训,一听就懂,一看就会”。

2014年,学院完成社会培训3.6万人次。

多元驱动建立学校发展新常态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在国家和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引领下,我校坚持“立德树人,强技多识,个性发展,服务产业”的育人宗旨,致力于打造育人为先、多元驱动的现代职业教育品牌。

一、建立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围绕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做出了“对接产业、发掘优势、校企联合、重点突破”的专业调整规划。

一是立足专业历史积淀和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美发美容等特色品牌专业,研究设置发展性专业,建立起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

二是聘请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专家92人担任客座教授,参与7个国家行指委和6个省专指委,依托国内顶级的专家资源支撑,构建与区域现代服务业也紧密结合的旅游服务、商贸等5大专业类群。

三是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形成“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专业建设规划,建成2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市级特色品牌专业,4个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并牵头和参与开发了9个专业的省教学指导方案,参加了3个专业的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二、发挥产业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内驱力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吸引社会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