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877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设计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课题: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理解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品欣赏、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亦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作品的赏析,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树立学生对美术家的尊重及作品的正确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与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和分析评述的能力,并理解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难点:

理解表现性艺术与再现性艺术,同时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一观点是否都应用于表现性艺术与再现性艺术之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由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引入作品的来源)

师:

同学们还记得这幅作品吗?

生:

记得,它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内容。

师:

看来同学们的记忆还是很深刻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对作品的欣赏,思考并探讨一下3个问题:

1.分析:

这是一副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这些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3.它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

它是一幅以油画形式呈现的作品,描绘的是开国大典时的场景,他并不是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开国大典时的景象的再现,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师:

这位同学说得不错,我们所看到的美术作品,他们的来源都是我们的生活,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美术作品是如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板书课题: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发展——用画笔描绘历史

(课件出示王式廓的作品《血衣》)

1、教师简要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师:

这幅作品是王式廓先生《血衣》,王式廓先生自幼酷爱美术,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专攻西画。

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

从日本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延安鲁艺、北方大学、华北师大及中央美术学院,毕生致力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

他的作品涵盖了油画、木刻、素描、速写,还有鲜为人知的中国画和书法。

他的素描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

而这幅作品《血衣》正是他的大型素描代表作。

作品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纵1.92米,横3.45米。

它取材于建国初期在华北各地参加土地改革的斗争场面。

为了这幅画,画家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他通过大量的农民肖像写生,表现了大量的农村老汉形象,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练、酝酿了《血衣》中的人物。

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的巨幅素描作品。

2、欣赏王式廓先生农民肖像写生作品

师:

我们看到在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画家在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后提炼出来的。

老人、小孩儿、妇女,在这里,老师只选取了几张作品作为代表。

请同学们看着两张作品图片,观察一下它和作品中的人物有什么联系?

生:

左边的作品是一位妇女高举血衣的形象,二右边的作品是一位老汉坐着的形象,他们刚好是作品《血衣》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妇女的头部形态又有点不一样。

师:

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这两幅作品确实是作品《血衣》中的人物,但是习作中的那位手持血衣的妇女与作品中高举血衣的妇女又有不同之处,大家一起观察一下,是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

作品《血衣》中的妇女把脸转了过去,而这幅习作中的妇女的脸是正面的。

师:

说的很好。

其实呢,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就是通过习作中的妇女形象的多次探索而成的,它经历了像这样(出示变化图)从正面到半侧面,再到侧面,最后把脸转了过去的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样的处理表现的比较含蓄且有力。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的讲解与分析,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1)从作品题材内容的来源看,若生活中没有发生类似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3)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与心理?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3、教师总结: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美术作品,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如若你对自己想要表现的人物都没有深入了解的话,没有投入情感的话,那么你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也还是抽象的,离画面所要求的具体形象还十分的遥远。

所以说,美术作品它是源于生活的,是我们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发现,提炼而成的,因而,我们可以把像这样的艺术称之为再现性艺术。

3、课堂小结

师:

借用王式廓先生所说的:

“对所有想表现的人物一定要深深地了解,要有感情,才能进行概括。

不然,尽管作者对人物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其实还是抽象的,离画面所要求的具体形象还是很远的,这个问题,我还要靠到生活中去求得解决的。

4、作业与要求

预习用画笔控诉战争这一节的内容,并搜集关于作品《格尼尔卡》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画笔描绘历史这一节,欣赏了《血衣》这幅作品,让我们了解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发展

(一)用画笔控诉战争

1、结合搜集的材料,同桌间相互讨论与交流,完成问题。

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在课前搜集的关于作品《格尼尔卡》的资料,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与交流,思考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谈一谈初看这幅作品的感受。

2)这幅表现性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

它与再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有何不同?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2、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通过对作品《格尼尔卡》艺术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并发现其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师:

那些同学能来说一说你搜集到的关于作品《格尼尔卡》的资料呢?

生1:

通过搜集,我知道了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西班牙的著名画家、雕塑家毕加索,他是现代艺术抽象派创始人,后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

他是20世纪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和他的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生2:

通过资料的搜集,我从作品找到了作者,从作者中我了解了立体主义的相关知识。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物象,并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物象最为完整的形象。

通过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使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生3:

我搜集的资料是关于作品《格尼尔卡》的,它是毕加索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面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家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困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师:

看来同学们在资料搜集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正如同学们所说,作品《格尼尔卡》,它是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画笔控诉战争的。

(出示作品《格尼尔卡》,并对其进行赏析)

师:

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布局是松散、凌乱的,是通过二位平面来表现物象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作品中出现了哪些物象?

生:

有牛、马、人和灯。

师:

是的,但是,每一个物象都被画家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而且每一个形象都表现着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与灾难。

比如说,这个牛的形象,目光的呆滞麻木,表现出的是一种残忍与无情,在这种冷漠的目光下隐含着一种威胁,这样的形象就是法西斯的代表。

而这匹马在干嘛?

生:

在嘶鸣,而且是一种痛苦的嘶鸣,它代表着在战争中受到灾难、亲历痛苦的人民。

师:

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匹骏马的形态以及它的眼神就像是死亡之前正在抽搐中的嘶鸣。

而牛下面的女人则是抱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小孩儿正悲痛欲绝,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

这个女人的脸上没有眼睛,而只是画了两滴眼泪。

感觉作者是要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充分表达战争中人们的悲痛欲绝。

师:

看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都很强呀!

说得很好。

那哪位同学能来给我们说说画面中的灯又表示着什么?

生:

我认为这盏灯的在形状上像是人的一只眼睛,而它的周围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唯独它发出耀眼的光芒,本来它是可以表现光明的,但在这幅作品中,它所处的环境以及和旁边妇女手中油灯的光亮相比而言,它就显得犹如一个冷酷的梦魔,感觉时刻会要了你的性命。

师:

分析的很好,这位同学通过与这位女性手中的油灯进行对比,为我们解读了这盏如眼睛一般的灯代表着什么。

而剩下的几个人物形象,一个是躺在地面上的战士,手握一把折断的剑,但是它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了,一位是衣衫不整的妇女正踉踉跄跄的向外奔逃,以及一位在惊恐中绝望的人从楼上跳下,通过一定的夸张与变形,这些形象的形态都无不体现着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或拼尽全力战斗,或惊恐而逃,又或绝望而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无奈和痛苦。

同时,画家在色彩上并没有选择绚丽的颜色,而是采用了黑、白、灰的搭配,使整个画面在氛围中弥漫着恐怖的气氛。

所以,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可以总结一下这幅作品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生:

首先,作者作为立体主义的创始人,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是少不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其次,作者通过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战争中的血腥景象。

师:

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

对。

师:

确实是这样的,作品通过立体主义、夸张、变形、象征的表现手法,刻画了无辜平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甚至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总结:

所以说,像这样的表现形绘画与再现形绘画一样,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2)“因材施教”的创造

师:

除了绘画作品是这样之外,其他的艺术作品都是符合这一观点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先后出示木雕作品、石雕作品以及玉雕作品)

1.《向往》

师:

这幅作品是张德华的木雕作品,那它的取材什么?

生:

木头。

师:

是的,它是取材于原木,并通过这块原木来表现一位少女,但是在这里,作者利用了什么来表现少女的?

生:

利用了原木的纹理,来表现这位少女飘动的长发。

2.《伏虎》

师:

所得很对,那这件伏虎作品又是怎样取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的呢?

生:

它是通过石头原本的形态,并在上面加以雕凿一些线条来表现虎身的条纹,从而非常生动的表现出伏虎哪威猛机警的神态。

3.《翠玉白菜》

师:

同学们看一下,这件作品它与前两件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

它利用原材料的方式与前两件作品不同,前两件作品均是利用了材料本身的形态,而这件碧玉白菜则利用的是玉石的色彩。

它将玉石绿色的部分雕琢成白菜叶,而将白色的部分雕琢成白菜帮,这样,一棵青翠欲滴的白菜就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4.教师总结:

所以说,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以及质地,也具有不同的加工特性与审美特征,因而,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发挥材料本身的属性、特质,然后再赋予一定的艺术加工与制作,从而就会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3)再现性艺术与表现性艺术

师:

结合上节课与这节课所学,有没有同学能来谈一谈再现性艺术与表现性艺术。

生:

再现性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表现性艺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法表现生活。

师:

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

再现性艺术与表现性艺术相比较,前者较为真实,而后者较为抽象。

师:

其实呢,再现性艺术,它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真实的表达;而表现性艺术,它则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表达。

3、课堂总结

师: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获得灵感,释放激情,并借助一定的媒介从中发现、创造,再现或表现生活,从而产生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

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可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灵感与启发而创作出来的,是一种充满着艰辛与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并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与生活内涵。

四、欣赏与思考

师:

结合我们这一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通过本课的作品欣赏,你认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

2.除去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以及创作激情以外,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是否也是影响作品产生的条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