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94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Word格式.docx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

(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剖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我们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1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关键实词的能力,解答时必须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答案为:

①亲自,自身;

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③感动,感激;

④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第2题考查了对文言文的句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须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句读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

答案为: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3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再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

划线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4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整合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的弄清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信息。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5题考查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取相关的信息,答案为:

夙夜忧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第6题考查正确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的是:

以直译为主,把握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翻译,并且与原文的表达方式、遣词及句式特点尽量保持一致,答案为: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第7题考查我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受来作答,答案为:

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

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

 

【实践训练】

1、《童趣》2、《山市》3、《孙权劝学》4、《伤仲永》5、《口技》

6、《两小儿辩日》7、《狼》8、《桃花源记》9、《陋至铭》10、《爱莲说》

11、《核舟记》12、《三峡》13、《马说》14、《送东阳马生序》15、《小石潭记》

16、《岳阳楼记》17、《醉翁亭记》18、《陈涉世家》19、《唐雎不辱使命》20、《隆中对》21、《邹忌讽齐王纳谏》22、《曹刿论战》23、《愚公移山》24、《公输》25、《鱼我所欲也》

一、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须喷以烟

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

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

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

二、阅读《山市》,回答1~5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又渐如常楼;

又渐如高舍;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我能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相顾惊疑②连亘六七里

③中有楼若者④惟危楼一座

⑤裁如星点⑥或凭或立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我的赏析: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

依据是什么?

我的理解: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

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

至少写两个。

我的积累: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我的解说:

三、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

写作经验谈:

四、阅读《伤仲永》,回答1~6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6.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五、阅读《口技》,回答1~5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②意少舒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④两股战战

⑤不能名其一处⑥几欲先走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内容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4.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5.拓展延伸——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就自发地齐唱起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

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说道:

“利用这节音乐课和下节数学课,进行一次测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

我的描述:

六、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1~5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文言词汇——我能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见两小儿辩斗②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⑤孔子不能决也⑥孰为汝多知乎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两小儿笑曰:

3.内容理解——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一:

依据是:

观点二:

4.问题探究——“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我的探究:

5.情感态度——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我的认识:

七、阅读《狼》,回答1~6题。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②并驱如故

③弛担持刀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乃悟前狼假寐⑥狼亦黠矣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3.第④段的内容是什么?

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这段是什么部分?

我的概括:

4.本文虽短,但狼的贪婪狡诈却刻画得入木三分。

请把表现狼的贪婪和狡猾的重点词句圈点出来。

我的圈点:

①狼的贪婪:

②狼的狡诈:

5.通过本文的阅读,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的领悟:

①任意写出五个带“狼”字的成语。

、、、、。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下面这句话所蕴涵的道理。

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我都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因为我没有飞毛腿,所以我要用别人的双倍时间赶到终点。

我的启迪:

八、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①渔人甚异之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

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试作评价。

九、阅读《陋至铭》,回答1~5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孔子云:

何陋之有?

”这句话。

我的翻译:

3.全文的文眼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5.联系本文谈谈: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十、阅读《爱莲说》,回答1~5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不蔓不枝④陶后鲜有闻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

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