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56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docx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

学会做自己的小主人——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摘要]

21世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具有高度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更应着眼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如何让幼儿学做自己小主人,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呢?

在实践中,我以让幼儿学做“四个小主人”为主线,支持幼儿快乐、自主且全面的发展,这四个小主人分别是:

生活的主人,环境的主人,游戏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

接下来我以支持大班幼儿的自主发展为例实行阐述。

[关键词]:

幼儿   自主   主人  

一、让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人

        ——要通过活动的展开给孩子发现、调整、验证的空间

实现幼儿的自主发展首先就要体现在孩子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能为他人提供协助和服务。

而这种生活自主意识和自主水平的培养,却往往从日常点点滴滴入手的,是从洗手、如厕、整理物品、喝水等生活细节中去做扎实、细致的工作。

(一)建立常规引思考

    1、老师的“需要”

记得自己刚刚工作时,我总认为先建立班级的良好常规,孩子们十分有序的实行活动,才是成功的开始,常规是一切活动的前提保障。

于是,开学初,我和班上的老师们就一同商讨要制定什么样的常规,怎样喝水,怎样拿水杯,怎么水就不会撒了,并与幼儿实行讨论。

2、孩子的问题

不过问题却源源持续,“老师,他没有排队,”“老师他的水接的太多了”“老师,……”。

老师们每天就像检查员一样督促着孩子们做好各项工作。

但我开始发现,孩子们却仍然不能有序的做事,而且还出现了很多问题。

3、学习与研讨

为什么孩子参与了常规的制定,却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持续被监督,感觉孩子还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自主生活的空间不够,这就是自主了吗?

“孩子们是在活动中学习的”一位老教师一句话点醒了我。

没有孩子们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孩子的实践和质疑,没有孩子们的调整机会,更没有孩子们在其中的主动学习。

可见,常规制定过程还是老师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因而也没有理解到这样做的意义,也不能自觉遵守。

(二)尝试放手育主体

在生活活动中的学习,并不是只有组织活动的外壳就行了,而是要有让孩子们亲历活动的全过程,要以幼儿的问题为背景制定常规,才能让幼儿体验其重要意义。

我开始慢慢尝试放手,为孩子们创设更多自己动手的机会。

1、大胆放手

    天气渐冷,为了保护小手不疝,班上的小油盒成了孩子们洗手后的宝贝,抹油时出现了拥挤现象。

放在以往,我可能会和孩子们讨论规则。

但想到孩子们是在活动中学习的,我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

和大家一同观看了录像,用结果反馈的方式让孩子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想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小值日生为大家多放了几个油瓶,而且是放在高低不同的地方,方便了不同高矮的小朋友,还有的小朋友带来了油性大一些的防疝手油。

这样一来,快乐小油盒为孩子们学习主动照顾自己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经验迁移

    有了成功的经验后,我开始在喝水环节中放手尝试。

以前喝水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你推我挤的情况,也会引起一些行为问题,这对幼儿发展是不利的。

那怎么解决呢?

通过商量,孩子们自己想出好办法:

多准备几个小水壶,自己倒水。

这样行吗?

虽有顾虑,但我还是决定放手。

小朋友们不但能自己倒水,而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自己的饮水量。

而且,孩子们还学会了相互关爱:

“你的嗓子哑了,我准备了柠檬水,你来点吧。

”“我在小水吧创新了普洱蜂蜜茶,通大便的,谁想试试?

”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下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觉的自己长大了,有些事以前是老师帮着做,现在不再用老师帮忙了,孩子们感觉到自我存有的价值,也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三)实践反思促发展

    生活中处处是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习在幼儿的生活中敏感发现幼儿遇到的问题和兴趣,利用这样的活动契机生成教育内容,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们要把生活环节大胆交给孩子自主管理,在一个个小小的日常活动中,引发幼儿自主的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通过活动的展开给孩子发现、验证、调整的空间,提升幼儿的责任感。

二、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要为幼儿活动的需要建立联系、记录、梳理幼儿经验。

《纲要》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动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理解到,要从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创设环境,让幼儿感受到班级环境是属于他们的,使班级成为儿童真正的乐园。

(一)陷入“怪圈”

我们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实行了尝试和探索,环境的创设首先来源于孩子,环境反映的应该是对儿童发展实实在在的注重。

但在创设环境中,我们总是在确立了主题和内容后不自觉陷入一个怪圈:

教师自己想好了环境创设的思路,而忽视了对幼儿兴趣需要的观察,忽视了对幼儿活动过程的关注,导致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和发展脱节,仿佛是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活动与环境成了两张皮,老师很累,同时也难以达到呈现幼儿经验、活动过程和梳理经验的效果。

(二)突破模式

1、“三步走”的局限

面对墙饰,我总是自己就想好了每一个活动的步骤。

如:

像在组织开展收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假设出孩子们的发展学习内容:

第一块我们遇到的问题,第二块我们想到收集的好方法,第三块我们的成功体验,用照片,绘画,语言纪录等等。

教研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问题:

“孩子们真正关注你们的墙饰吗?

墙饰上是孩子们的真问题吗?

孩子们的学习空间在哪里?

”可是,我的墙式既有孩子们学习的问题,又有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学习的结果,怎么就没有给幼儿自主的空间呢?

2、“真问题”的关注

专家们问我:

“这些你是不是已经设计好的?

是你的?

还是孩子们的呢?

真实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吗?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活动?

他们收集后最想做什么?

”孩子的真问题是什么呢?

我重新思考我们的环境创设的思路,将目光投向孩子的正在进行活动,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开始关注孩子们的真问题:

什么是展览,我的小展览怎么吸引大家,怎么能收集到更多的展品,孩子们在自己提出和发现的问题中去思考,去学习,可见关注幼儿活动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建立联系、记录和梳理幼儿经验,才能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三)关注孩子

    怎样发挥区域环境对幼儿活动和学习的支持作用,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促进呢?

我也结合幼儿游戏活动去思考。

我发现,每个孩子在自主游戏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经常会找老师,为了促进幼儿间的交往和互助,我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引导幼儿想办法,同时与幼儿约定创设一个SOS求助热线,只要有问题都可以发出求救信号,大家一起帮助他们。

孩子们可以每天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没有解决的小问题向全班小朋友发出求救“sos”信号,在真实的记录了孩子们在各个活动区游戏中的问题和困难后,小朋友可以选择性地相互帮助。

求助热线墙饰的诞生不仅为孩子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丰富了每天的区域分享内容,让孩子们之间的经验分享、相互帮助更有了学习的价值。

                       

    (四)环境育人

    环境是孩子们的第三任教师,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幼儿的活动,离开了活动,离开了幼儿的需要,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失去它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好环境的这种独特作用,关注幼儿活动中的需求和问题,关注幼儿得游戏和学习方式,用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使孩子们自己的环境自己做主。

三、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教师就要站到孩子的后面给予倾听、理解和支持。

维果茨基曾经说过“游戏是放大镜,蕴含了孩子所有的发展曲线”。

游戏之于幼儿具有重大的发展价值,它能够激发幼儿的情感和认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游戏的机会,让游戏成为幼儿生活的重要伙伴。

(一)抓住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活跃,主意和办法都比较多,而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开展一些适合大班特点又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并把游戏开展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幼儿便能在游戏中获得主动发展。

然而,认识上清楚,并不等于行为上可以落实,我们常常可以做到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却时不时的会出现代替幼儿思考策划想玩什么,怎么玩的现象,或者常常站在孩子前面指挥的现象,使游戏失去了它对幼儿的发展应有的价值。

(二)倾听幼儿核心需要

班级的自然角设置在阳台上,那里光照充足,比较适合植物和种子的发芽生长,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种子发芽实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长过程。

1、抓住兴趣

每天孩子们都会去自然角看一看,给植物浇水,看看种子是否发芽、是否长大,我们还一起设计了观察记录本,没有几天,孩子们就发现周末的植物是没有人照顾的,很多刚刚发芽的种子因为缺水就死了。

2、分析需求

怎么让周末自然角植物也能喝上水,成为了孩子们热议的话题。

经过大家一起出注意想办法,决定设计一个可以在周末为小植物浇水的工具。

3、实践探索

    在老师的支持鼓励下,孩子们开始设计自己的设计图,寻找可以完成设计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思考材料的适宜性,发现关键点:

浇水机漏水时间和孔多少、孔大小有关系,及时调整方案,制作了小孔少眼的自动浇水机制作出成功的自动浇水机,孩子们开心地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自主解决问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们有了成功地体验。

    (三)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幼儿是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教师在善于利用游戏契机的基础上,要注意为孩子们的这种学习创造空间、提供探究和发现的可能,才可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此外,教师要给幼儿搭建平台,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提出自己的问题,倾听同伴的建议,完善自己的游戏,在与幼儿共同的学习和分享中,孩子们就能获得快乐的发展!

四、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自己喜欢和设计的活动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幼儿阶段的学习重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我们强调要让幼儿在主动的学习中有兴趣、有方法、有发展。

(一)了解原水平

我们班孩子喜欢与同伴游戏,但缺少交往的策略,愿意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没有计划性、主动性,结合孩子这些发展水平,我们有目的地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和教育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有计划的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激发新兴趣

秋天,孩子们利用幼儿园内丰富的自然资源,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进行了观察、比较、分类及叶子粘贴、拓印画等活动,并与同伴共同商讨、合作开办了树叶展览。

这一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收集的兴趣,,我们认识到这是培养幼儿生活情趣,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一个契机,举办“我的小小收集展览”的想法应运而生。

“收集什么样的展品?

怎样保护我们的展品?

我们的展台怎么设计,展览中我们都可以做什么?

,我们的展览时间和展览地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决定。

我的活动我做主,孩子们为自己选择着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速度和自己学习的同伴。

(三)获得新发展

    小展览筹备中,孩子们在各自的小组干的热火朝天。

有的讨论场地布置,有的设计展台,有的商量各自的分工,“愤怒的小鸟”组小朋友收集的展品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目光,“展台不够大怎么办”孩子们一起讨论“设计一个四面的就行了,我见过大街上的广告栏,就是四面的。

”“我们找个纸箱,每一个面归不同的小朋友展示”在孩子们的讨论中,一个新型展台出现了。

展览按计划开始,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了展示、锻炼和学习机会。

受伤骨折的多多也在我们老师和小朋友的关爱下以视频“左手展”的方式参与其中,让孩子们意外之中分外惊喜和感动!

爱的情感、幼儿园大家庭的温馨在小朋友和老师心中荡漾。

孩子们在收集、整理、展览的过程中学会了取舍、分类、表达和坚持,并获得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社会性交往、审美情趣的等多方面真实的体验。

……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幼儿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四)新发新思考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优点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幼儿,全面了解孩子需要老师静下心来潜心观察和研究幼儿,尝试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和经验,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基本功。

有了对孩子的深入观察,才会有了支持引导的重点,才会促使教师不断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智慧的增长。

 

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会加强研究和实践,支持幼儿实现主体性发展,真正实现让幼儿成为生活、环境、游戏和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