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63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下载.docx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

(地点:

江边。

吟:

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

(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

(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

)(个别汇报读,师生评:

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

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

师:

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

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

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背景(指名读):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

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画景物——汇报)(板书:

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

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

齐读一二句。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

(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

“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

(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

换词读一读。

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

(引导“铺”字组词:

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得出:

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

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

“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

)(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

绿得像什么?

(生:

红得像一块红绸子。

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

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

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

(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

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

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

(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

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

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

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齐读三、四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

——可怜。

为何说“可怜”?

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

(拆开组词:

可以怜惜。

“可怜”:

可爱,“真珠”:

珍珠。

什么可爱?

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

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

(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

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露似()月似()

()似()()似()

(露:

宝珠、玛瑙、水晶月:

像金钩。

像小船。

像眉毛。

像镰刀。

)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

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

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

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

(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

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

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

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

(学法)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出示西林寺壁)庐山风光秀丽,宋朝诗人苏轼也曾慕名前往,并将一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这块石壁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一起读诗题。

2.“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

(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的意思是——题写。

3.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

⑴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

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

(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岭”?

教师随机评价。

把“岭”和“峰”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⑵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

4.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

(学生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

通过“西林寺壁”的图片出示,教师的语言引导,降低理解诗题的难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重点突破“岭”“峰”的字音,读准古诗的字音,从而能读正确整首诗,初步感受诗韵。

二、品词析句,感悟“不同”

1.学生质疑

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

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

苏轼为何不识庐山?

(板书“不识庐山?

”)

2.感受“身在庐山”

那么苏轼身在何处?

(板书“身”)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

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圈出来。

⑴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

“横看”是怎样看呢?

(老师侧身)现在老师就是一座山,你在山的哪个位置看到我的?

(老师正对学生)现在呢?

(在山的正面)这就是“横看”。

小结:

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的远处,身在山的——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庐山之中。

(板书“在庐山”)

3.领略“不同美景”

⑴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找出诗句读一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微课老师是怎么说的?

(教师出示微课,学生学习“岭”和“峰”的区别)

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说一说?

出示说话练习:

横看庐山,,侧看庐山,。

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⑶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

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

(板书“各不同”)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出示填空:

站在处看,庐山。

预设:

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⑷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

配乐引读诗句:

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但是,苏轼仅仅用14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学生质疑引入,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不能辨认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只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

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抓一个“身”字,从寻找方位词入手,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欣赏庐山的景色,领略“不同美景”。

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追溯“岭”“峰”的字源开始,激发学生探究字义的兴趣;

以读出画面为诱因,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描绘站在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使学生在想象和诵读中将诗境一点一点建构出来,充分理解“各不同”所包含的丰富意义,为感悟“不识”做准备。

三、由景入理,理解诗理

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师指板书:

不识庐山?

预设1:

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

是啊,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预设2:

作者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略到它的全貌。

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

(擦去“?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了不起!

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全诗。

(生齐读)

结合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想法,自主解决学生课前的质疑,教师则做好引导、总结和提升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包含的哲理。

四、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

⑴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它哲理诗。

(板书“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

(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一起来读一读题目。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

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

⑵大家喜欢的诗都不一样,那么就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们坐在一起学习吧!

(老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学生分组学习。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课件出示):

①独立学习:

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

②交流感受:

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启发。

③合作诵读:

以多种形式来合作诵读古诗(如齐读、分句读、表演读、诵读

等)。

⑶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⑷全班交流:

请分别请三组学生上台展示:

2.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诗,再加上今天重点学习的《题西林壁》,一共四首诗,而这些诗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四句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充分领悟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之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开展小组合组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哲理诗,有助于学生对哲理诗由景入理的特点加深印象。

其次通过交流感受和合作诵读展示,帮助学生将哲理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互联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丰富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

五、联系实际,升华道理

1.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

出示情境题:

⑴张爷爷急切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

真是“,”

⑵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

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智慧。

⑶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她总是念叨着“,”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境,选择正确的诗句,端端正正地填写在学习单的横线上。

2.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

3.在投影仪上出示学生作业,全班交流反馈。

通过选择诗句进行情境填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把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入深处。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峰身在庐山

各不同不识庐山

第三课时

雪梅

【原作】

雪梅二首(其一)—[宋]卢钺

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钺:

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

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

降(xiá

ng):

认输,服输。

骚人:

诗人。

阁:

同“搁”,放置。

费评章:

费心思评判。

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须:

虽,虽然。

逊:

差,不如。

输:

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

一片香。

【古诗今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的几首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

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

当属精品,值得一赏。

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透露着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梅花落》中说“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梅花》中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当代毛泽东在《卜算子·

咏梅》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

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