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718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 课古诗三首教案 及课后练习.docx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课后练习

第三单元细心观察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学会观察,你会察觉到四季的变化:

花红柳绿的春,烈日炎炎的夏,硕果累累的秋,白雪皑皑的冬。

学会观察,你会找到自然的规律:

青蛙叫,大雨到;大雁来,种小麦;星星稀,好天气。

学会观察,你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受伟岸和凝重,在大树的挺拔中获得自立和尊严,在小草的绿意中汲取执着和希望。

细心观察,让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

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在古诗中领略了自然美景,体悟了人生哲理;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探索了爬山虎的秘密,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奥妙;在法布尔的眼中看见了蟋蟀的住宅,不禁为伟大的建筑奇迹而感叹……这些都是细心观察的结果。

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本单元课文旨在培养我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贯穿其中的正是在观察中获得的对自然的感知、对人生的感悟。

习作让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正扣合了这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在选材上,古今兼具,中外皆涉及。

它们都围绕“观察”这一核心,表现了善于观察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

理解诗句含义,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爬山虎的脚

2

品析重点语句,了解课文的写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蟋蟀的住宅

2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的建造过程,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

1

把握讨论的技巧,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学习、生活中要做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习作

写观察日记

1

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培养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交流平台

1

把握本单元课文所运用的观察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谚语。

语句段运动

日积月累

 

9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

音美、意美、形美。

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

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

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7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暮江吟

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重现诗句表现的意境。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暮江吟》原诗课件,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

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

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

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

“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

(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

“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

“吟”,即吟诗。

谁在吟诗呢?

当然是诗人白居易。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44岁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

当时的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在朝为官的艰辛,于是自求外任。

所以这首诗渗透了他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快乐情绪和获得自由后的个性色彩,成了白居易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审美的艺术载体。

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给后人带来无尽的美之享受。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

唱会认的字: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

[暮]上下结构,“莫”大“日”小。

上部撇、捺舒展,罩住“日”。

[吟]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左部“口”偏上;右部撇、捺舒展,横折取斜势。

◆易错提示:

[暮]“艹”下面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

[吟]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

过渡:

同学们,在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后,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PPT中的图片是教材中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古诗描绘的画面。

下面我们就深入感知这首古诗,体会其画面、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

(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秋季)

(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残阳)后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露珠、新月)

(3)古诗中哪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

(瑟瑟;红)这种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

(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示例:

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线,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却如江花一般火红艳丽。

夜色降临,岸边青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一弯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爱。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并出示问题,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

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

“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

为什么?

预设:

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阳的情态是不同的。

修饰夕阳的词语可以是:

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等。

要理解“铺”字在这里的表达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铺”都用在什么境况下,如“铺床”“铺路”等。

诗句中的“铺”表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换成别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古典诗词中,关于夕阳,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你们有这方面的积累吗?

试着将表示夕阳的词填到下面的句子中。

夕阳残阳斜阳落日白日

(1)雨后却(),杏花零落香。

(温庭筠《菩萨蛮》)

(2)浮云游子意,()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3)()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

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

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找出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即“瑟瑟”和“红”。

“瑟瑟”指青绿色,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过渡:

夕阳斜照下的江面多美啊,我们只通过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就品味到了这种美,这大概就是古诗精妙用词的独特效果了。

那么,你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流畅的语句说出诗句的意思吗?

(答案不唯一,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

A.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直译,基本上表达出原诗句的意思)

B.一道残阳渐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遵循了原诗句的句式,但翻译不够完备)

C.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

(意译,生动地表现出原诗句中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过渡:

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

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

形容人物心情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应该是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只有“可怜”一词符合。

“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怜悯”的意思,教材给出了注释,意为“可爱”。

为什么“九月初三夜”可爱呢?

当然是因为那时的风景之美,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预设: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两个“似”辨别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

在写景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诗人才发出上句的赞美。

(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

露似()月似()()似()()似()

示例:

露——宝石、玛瑙、水晶;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

(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过渡: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学习诗歌的创作背景时曾讲到诗人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意味着不能再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的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你能拥有和诗人一样的心境吗?

3.教师再一次串讲前两句诗,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首诗进行复习。

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明确:

这是古诗词中表现秋日美景的优秀诗作,后两句更是经久流传。

前两句中,诗人像一个卓越的摄影师,抓拍到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片。

而后两句则通过对“露”和“月”视觉的形象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把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句中,将一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前后两句各具佳景,又各显其妙,令人叫绝。

4.读写结合,实践训练。

过渡: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

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题目:

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5.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

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给出意见。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个性背诵。

过渡:

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意,体悟诗境,还要背诵积累,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用时信手拈来。

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语文素养。

现在,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谁背得好,背得有感情。

2.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

关键词:

流畅;生动;饱含感情;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积累其他写景的优美诗句。

过渡:

同学们,在千古流传的诗句中,有很多描写优美风景的。

它们或是单纯地写景,或是借助风景表达内心的感情,或是通过风景揭示深刻的哲理。

你们知道这方面的诗句吗?

请你们在课下找一找,并抄写下来,读一读,看它们在写

景上有什么特点。

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集中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对诗句的分析中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剩下的两首诗,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哦!

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西林壁/雪梅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

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

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

究竟是哪里不同呢?

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

题:

书写,题写;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半包围结构。

“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

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

“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几近平行。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

(横看、侧看)

②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

(千姿百态)

③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岭:

连绵不断;峰:

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

重峦叠嶂;近:

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

遮天蔽日)

小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

(因为)

②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

(之所以……是因为……)

③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④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

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你们体会到了吗?

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

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

诗人登山临水,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

在这之中,歌咏庐山的就有四千多首。

除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山、赞叹过庐山?

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过渡:

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

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

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

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

“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

会认的字: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

“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

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

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

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5.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

“降”是什么意思?

梅雪为什么不肯“降”?

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降”是“服输”的意思。

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

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

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

“骚人”是什么意思?

“费评章”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

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

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费评章”指难以评议。

为什么呢?

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

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

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

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

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

讲解这两句诗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