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84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讲义

第一讲我们还需要马克思吗

一、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

•从历史进程看:

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

•从内容上看:

马克思哲学是相对合理、有说服力的理论,它的主题、方法、主要结论显示着积极的意义。

•从影响力上看:

它成为千百万人的信仰和追求,从一种学说变成一种运动,进而成为一种制度,改变了地球的颜色。

西方学者的转身: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者”

•詹姆逊:

《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是不合逻辑的”。

•哈贝马斯:

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又一次处在正确无误地揭示我们这种类型的社会发展趋势的位置上”。

•吉登斯:

“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

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

感谢你的敌人,敌人了解你,你不再寂寞;敌人使你不再默默无闻,从而凸现重要,敌人使你获得发展的动力甚至资源。

•吕·费弗尔“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

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熊彼特“大多数智力和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

有些却不,他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

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二、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马克思

真实的马克思

发展的马克思

——与马克思亲密接触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1841年——184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阶段

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4、11——45、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9—1846年夏)——《哲学的贫困》(1847年)——《共产党宣言》(1848)

(2)1848——187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验证和发展阶段。

(3)1871年——19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传播与发展阶段。

《人类学笔记》、《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通信》。

2、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900——1917,列宁主义诞生

1917——194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支持下,进一步传播和发展阶段

1949——现在,建设现代学科体系阶段,并且在西方国家得到重新重视和研究的阶段

四、生活中真实的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诞生于德国的莱茵省特利尔城。

•威斯特·华伦男爵

•燕妮

•恩格斯

•海伦妮·德穆特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是创造型的、未异化的、独立的人物,是他那作品造就出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的人物。

他的创造涉及整个世界、所有的人和思想:

他就是他设想的人。

•一个学者如果他不甘落伍的话,就永远不应当放弃参与社会生活,不能像老鼠恋奶酪似地永远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或者试验室里,而不干预生活,不参加当代人的社会政治斗争。

•“科学不应当是自私的消遣;那些因此而有幸可以献身于科学目的的人,也应该是最先用他们的知识为人类服务的人。

•弗罗姆:

“马克思既非狂热分子,也非投机家,他是西方人性的精装。

是一个具有不妥协的真理意识的人;他追求的是现实固有的本质,而从不为欺骗性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身上充满不可动摇的胆识和不容侵凌的正直感;他满腔热情地关心人和人的未来;他忘我无私,缺少的就是权势欲,任何时候头脑都清醒,任何时候都能激励人,凡他所为,都注入了生命。

他代表了西方传统最优秀的品质:

相信理智和人类进步。

他真正体现了他思想中那种人的品格。

•巴里巴尔:

“21世纪的人们仍然要阅读马克思,由于马克思对哲学提出的问题和概念,人们将不仅当作历史的著作去读,而且也要当作现实的著作去读。

•德里达:

“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是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真正方面的错误。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五、如何讲述经典原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费尔巴哈)

《共产党宣言》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二讲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

第三讲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与实践)

第四讲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

第五讲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与社会)

第六讲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与文化)

第七讲人是历史的存在物(人与历史)

第八讲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

•马克思与人

“没有什么人性的东西是我不熟悉的”和“必须怀疑一切”

•马克思思想的主题是人:

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针对的问题:

人的异化;

目标: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发展的依据和基础:

历史规律即人的活动规律。

•哲学与人

•认识自我对于人而言是不可抗拒的使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

“斯芬克司之谜”——俄狄浦斯的故事

“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

“脚肿的人”

•人的自我解释影响人的自我塑造

人关于他的存在的想象确实影响着他的存在本身。

他经常保持着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但是,他也必须不断努力争取完满性和确定性。

因此,他借以力图理解他自身的存在的那些概念确实对他的存在的自我实现施加了决定性的力量。

人的每一个关于他自己的观念都成了指导和塑造他的理想。

•人不像其他的存在物,人并不简单地存在着,人好奇地询问和解释人自己;人的概念暗含着人类学。

这并不只是任意的、理论性的思辨,它出自这样一种存在物的最深沉的必然性,这种存在物必须塑造自己,并因此需要一个指明方向的榜样或理想以供参照。

人的不完满性为自我理解所补偿,这种自我理解告诉他能够怎样来完善自己。

人对自己的解释并不与一个永远不变的现实相分离,而毋宁说,尽管他仅仅是想要解释,但这个解释却对那个现实具有一种构成性的影响。

第二讲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在当代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以节录的形式出版了这部手稿的第一个德文版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异化:

德文Entfremdung,英文alienation

•辜正坤先生《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所谓“异化”的观点就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换位或谓之转化的观点。

根据这些考察,我们在某些场合虽然仍可以使用“异化”这一个术语,但在更多的场合不妨将英语词alienation译作“主客易位现象”或“反客为主现象”之类的术语。

这样在含义上“一目了然”,同时也较通俗,不至于使读者产生别扭、神秘、深不可测的印象。

第一,这个客体不是主体偶然遇到的外设的客体,而本来就为主体所有,甚至是从主体的活动中产生或分化出来的。

第二,这个客体也不是一般地反客为主,而是束缚、支配、压制原先的主体,使它陷入不自由的地位。

•德语Entfremdung一词译自希腊文,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理念一自然一精神

黑格尔仍是在该词固有的基本涵义上,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上来使用它的。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

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

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上帝越是万能,人就越是无能。

上帝越是无所不知,人就越是愚昧无知。

总之,“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

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2、异化劳动的内容

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

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学说,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的结论,并具体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2)劳动活动和劳动产者相异化。

•但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

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而,

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最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己活动。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他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如果说劳动产品对我说来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同我相对立,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

•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是谁呢?

•是神吗?

神从来不单独是劳动的主人。

自然界也不是主人。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正象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使自己失去现实性,使自己受惩罚一样,正象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

正象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他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3、异化劳动的扬弃

•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与私有制

•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

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象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1)从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

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

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

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

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其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象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

对人的现实性的占有,

它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异化思想

手稿之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改造:

一方面他用新的术语和概念来替代异化的职能。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

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词,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另一方面,他由保留了异化概念,但不是中心范畴,失去了先前出发点的意义。

•《资本论》及一系列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早期异化劳动理论的改造,再次大量启用了异化话语,尖锐地批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物的主客观关系颠倒,即物对人的奴役、人和人的主体间关系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异化取得了典型的形态,即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全面的、深刻的异化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前提、生产过程本身及生产成果的异化,再生产过程则进一步表现为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的过程。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