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86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docx

九年级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

初三第二轮复习(古诗词赏析) 

一、考点透视  

1.把握诗词的主旨和情感。

 2.赏析凝炼的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包括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3.把握诗词的语言风格。

 4.区分常见的诗歌写作技巧。

 

二、知识储备 1.古代诗歌分类 

(1)按时代远近可分①古体诗。

又称古风,写法自由,句数、字数没有严格规定,押韵,不受平仄、对偶限制。

②近体诗。

指律诗和绝句。

律诗八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偶,有五律、七律。

绝句有五绝、七绝。

(2)按语言形式可分为诗、词、曲(散曲)等。

 

(3)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记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2.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内涵 

菊 :

隐逸、高洁       梅 :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柳 :

送别、留恋、易变 莲:

高洁、爱的象征   梧桐:

凄凉悲伤   杜鹃鸟(子规):

悲惨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沙鸥:

暗喻飘零、伤感  青鸟:

书信的使者 芭蕉:

孤独与忧愁  羌笛:

凄切之声  

月亮:

思乡、人生得失  西风:

落寞、惆怅  云(杨花) :

漂泊不定 江水:

忧愁、时间流逝    青松:

孤直傲岸   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芳草:

离恨  鹧鸪:

指伤别、思念    夕阳:

暗喻失落、消沉,珍惜美好人生或事物;   霜:

暗喻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   3.古诗赏析相关用语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表现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蓄势铺垫、象征、想象、比兴等 

语言风格: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简洁明快、雄浑豪放、旷达俊朗、婉约沉郁、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意境:

幽静、恬静、静谧、萧瑟、冷清、悲凉、壮阔、雄浑、苍茫、生机勃勃等 意象:

人、事、物、景等 

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三、备考指南 题型一: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怎样运用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型二: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类题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风格)。

②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型三: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的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含景、情、境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般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题型四:

炼字析词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五:

分析感情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问变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

这类题要品味整首诗的情感或诗句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义,意境义)。

能用来回答的词语一般有: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忠贞爱国等。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②用诗中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情感。

 四、真题演练 

1.(义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分)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2.(杭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早 梅

(唐)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

“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3.(舟山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

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

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4.(东营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梅  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

①三弄:

指笛曲名“梅花三弄”。

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

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2分) 

                                                                                                        5.(东营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分)     

(2)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         

答:

                                                                                                6.(襄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分)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2分) 

   7.(泸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

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感情?

(3分)                                                                  

(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                                   8.(乐山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

为什么?

(2分) 

答: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3分)                                                                                                  9.(眉山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                                                                                                

  

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小说阅读) 

考点一:

叙事线索。

 

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 ②物品线索;③感情线索;④事件线索;⑤时间线索。

 

考点二:

表达方式的考查。

 

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考点三:

表现手法。

 

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考点四:

含义作用题型。

 

包括:

①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叙述所见、所闻,把事情经过或人物经历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常常使文章显得亲切、真实、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被称为“全能全知”的写法,作者自己不露面,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

②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③对具体句子的品析;④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⑤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知识梳理:

 

一、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 :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二)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三)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五)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六)寓理于事:

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七)运用典故:

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八)融情于事:

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九)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十)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

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十一)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二)设悬念: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 二、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性格,②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 

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①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②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③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小说知识点梳理: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答题步骤:

①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②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

 2.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答题时不能随意,说的话要符合人物性格。

②注意联系上下文,注意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③.一般采用第一人称。

 

二、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根据具体题目要求灵活答题。

 

三、理解标题的含义。

 ① 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四、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物塑造的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③细节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

 

  通过对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考点,八个题型。

 

考点一:

考查基础知识 

  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的考察。

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异同,注意搭配等。

 

  题型1: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题型2:

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

   

题型3:

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考点二:

梳理文章结构 

题型4:

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题型5:

段落顺序能够调换。

 

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调换段落顺序;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三: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特别关注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

举例子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总出现在它之前,回答例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时,要讲清它具体说明了什么。

作比较的句子往往会出现 “比„„多”、“相当于”或者“是„„的几倍”之类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

有时文中只是将两种情况并列在一起以示对比,可能还以分号相隔。

 

题型6:

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考点四: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用语准确(体会修饰性、限定性词语的作用,运用替换、删除等方法辨析。

 ) 

(2)表达简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些模糊语言的作用。

 ) 

(3)说明通俗(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更浅显、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说得生动些。

 ) 

题型7:

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例:

2011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

请说理由。

 (“依次”是按顺序的意思,表明人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有顺序的。

如果删去就变得无序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 

考点五:

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已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题型8:

理解能力和综合考察能力 

例:

2011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所举事例要体现喜庆以及红色的色彩。

如:

结婚时贴红“囍”字;受表彰时戴大红花等。

 ) 知识疏理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有年代、季节变化)。

 

程序顺序。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多为判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议论文专题)     

议论文阅读中考考点归纳

 1.提取、归纳中心论点。

 

2.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

 

4.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5.理清结构,辨析论据与论点之间联系,对作者的论述作判断。

 6.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并作出评析。

 议论文知识点梳理 

1.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