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86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docx

苛县小流域治理项目可研改

 

以工代赈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时间:

二OO八年十二月

附表:

项目概况表

项目计划表

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流域治理现状表

附表1总估算表

附表2分项工程估算表

附表3淤地坝断面技经指标

附表4工程单价汇总表

附表5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附表6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

附表7坝体碾压土方工程量计算表

附表8工程单价计算表

附表9施工机械台时费计算表

附表10项目区造林布局表

附表11项目区主要种树造林模型

附表12项目区各树种需苗量表

附表13苗木等级表

附表14主要工程量、工日数和材料量汇总表

附图:

附图1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2工程布置图

附图3大坝结构图

附图4卧管设计图

附图5涵洞设计图

附图6库容曲线图

附图7枢纽布置图

附图8造林模式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以工代赈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负责人:

1.1.4项目主管部门: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2项目提出的理由与目标

1.2.1项目提出的理由

项目区均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3.3平方公里)的84%,土壤侵蚀模数8156t/KM2.a。

年输沙量达到10.8万t。

侵蚀产沙时间主要集中于汛期(6-9月),占到年产沙量的90%。

一遇暴雨,洪水肆虐,山洪暴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土壤中N、P、K大量损失,土地日益瘠薄,土壤肥力低下,长期以来农业主要以广种薄收的粗放方式进行生产。

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防止风沙、促进生物多样化、减少自然灾害;同时还可增加基本农田,使项目区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1.2.2项目的预期目标

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

可新增造林面积3800亩,治理面积2.53平方公里;淤地坝3座,格子坝9座,控制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新增沟坝地面积425亩;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34%。

年净收益增加204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62元。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山西省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估审批管理办法》

《山西省**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山西省**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

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

1.4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建设规模:

该项目实施后,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7.6%。

工程措施:

新建中型淤地坝1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7km2,淤地130亩;小型淤地坝2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1km2,淤地95亩;格子坝9座,治沟造地200亩。

生物措施:

新造经济林1300亩,防护林2500亩。

工程量及投工:

土方工程总量9.62万立方米,总投工3.1万工日,其中农民工0.6万个工日。

项目分村实施一览表

表1-1

项目村名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治沟造地(亩)

备注

淤地坝(座)

格子坝(座)

生态防护林(亩)

经济林(亩)

北角上

1

 

300

500

 

重点贫困村

东吴家沟

 

9

700

 

200

 

碱滩坪

1

 

1000

 

 

 

贺家沟

1

 

500

800

 

重点贫困村

合计

3

9

2500

1300

200

 

1.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10万元,其中:

淤地坝投资40.1万元,格子坝投资6.98万元,治沟造地16.51万元,生态防护林投资29.61万元,经济林投资15.8万元,独立费用1.0万元。

项目总投资110万元,其中申请省补助资金100万元(其中劳务报酬1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万元。

 

项目分村投资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表1-2单位:

万元

项目

村名

建安工程费用

林草措施

独立费用

小计

其中

淤地坝

格子坝

治沟造地

生态防护林

经济林

省补助资金

地方配套

角上

24.52

 

 

3.36

6.08

0.31

34.3

31

3.3

吴家沟

 

6.98

16.51

7.84

 

0.28

31.6

28

3.6

滩坪

8.4

 

 

11.21

 

0.18

19.8

18

1.8

贺沟

7.18

 

7.2

9.72

0.23

24.3

23

1.3

合计

40.1

6.98

16.51

29.61

15.8

1.00

110.0

100

10.0

1.6项目建设起止年限

2009年4月至2009年11月底

1.7效益综合评价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坝地425亩。

沟坝地亩净增粮食产量450kg,1.2元/公斤,年均产值23万元,年均净产值14万元。

1300亩红枣经济林,达产年亩产鲜枣300公斤左右,0.7元/公斤,亩收入可达210元,总收入可达273万元,净收入190万元,两项合计296万元,净收入204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962元。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km2,项目区内增加林地面积3800亩,项目区林木覆盖率可达到34%,流域内水土流失可得到有效控制,年输沙量可减少约30%,侵蚀模数可由8156t/km2.a下降到5000t/km2.a,年可减少土壤流失4.2万吨。

淤地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实施也可削减洪峰流量,增加区域内的蓄水量,局部地下水位的提高,可改善水分与气候的不利因素,区域面貌将会有良好的改善。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持续稳定增加贫困山区的经济实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尽快脱贫致富,同时起典型示范作用,将推动全县科学营林水平的提高和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1.8结论与建议

1.8.1结论

本项目是在大量调查、分析、研究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现状进行规划,符合立项宗旨建设目标,数据可靠,技术设计合理,管理体系完善,效益显著,社会影响巨大,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立项可行。

1.8.2建议

由于**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闭塞,给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建议上级部门尽快批复,组织实施,使之早见成效,并在今后的小流域治理中给予重点扶持,以尽快改变**县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县位于**西北部,东邻**县、南连**县、*总面积315km2,属全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构成**区山脉的**区背斜是本项目区地貌的主干,由于千百年来的风化切割,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

2.1.3水文气象

项目区位贺家会乡的东吴家沟、北角上、贺家沟、碱滩坪等4村,项目区属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降雨稀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山区的降水量略多于平川地区。

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7℃。

全年日照时数为2629.2小时,年无霜期170天,年平均降雨量500mm,其中60%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2090.8mm,平均风速2.4m/s,最大风速20m/s。

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冰雹、霜冻、暴雨、寒流和风害等。

2.1.4土壤

项目区内地形破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壤类型以中壤褐土为主。

2.2社会经济情况

项目区位于贺家会乡的东吴家沟、北角上、贺家沟、碱滩坪等4村,国土总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2120人,均为农业人口,劳力678个。

据2007年统计,粮食总产8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0元。

项目区社经情况详见附表。

2.3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治理情况

东吴家沟流域面积13.3km2。

水土流失面积11.7km2,占流域面积的88%。

其中耕地面积8268亩,宜林荒山面积6000亩,乔木林2500亩,灌木林500亩,沟壑密度3.8km/km2,土壤侵蚀模数8156t/km2.a,治理度19%,林草覆盖率为15%。

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年输沙量达到10.8万t。

侵蚀产沙时间主要集中于汛期(6-9月),占到年产沙量的90%。

2.4林业发展状况

植树造林是项目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充分抓住国家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致力于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

特别是南山万亩绿化工程,取得了高起点、高标准、优树种,一次成功的良好成效,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总结出了一套造林绿化的成功经验和绿化模式以及管理办法,林业建设突飞猛进,林地面积迅速增加,林业发展迈上了高科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快车道。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1实现项目区稳定脱贫的需要

项目区所在地是贫困县的最贫困地区,当地群众人均产粮2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090元,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项目区大部分为坡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通过项目实施,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现有耕地的进一步侵蚀。

同时增加坝地,坝地以其肥力高、耕作性好、耐旱、高产稳产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为山区农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3.1.2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项目区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复杂,林草覆盖率为15%,水土流失严重。

多年来,治理水土流失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现有水利水保设施老化和治理标准低下,难以对目前水土流失形成有效控制,加之人为的垦伐破坏,自然的水蚀冲涮,使原有的基本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现有沟道大部分未进行治理,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给黄河下游造成极大的隐患。

该项目实施后,可使项目区新增林地面积3800亩,人均新增林地1.8亩,必将有效地控制区域内水土流失,林草覆盖率可由15%提高到34%,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2.1社会环境优越

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通过造林工程的建设,是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项目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在配套资金上给予倾斜,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保证。

在**县这样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进行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国土资源丰富,技术条件成熟,劳动力充足,配套资金好落实,所以在这里进行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3.2.2自然条件适宜

项目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0mm左右,年均气温8.4°C左右,大于10°C的年积温3800°C,无霜期180天,适宜项目建成后经济林和生态林的生长和存活。

3.2.3具备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劳力资源:

项目区现有劳力678个,再加上周围村庄部分劳动力和外来人员,完全能满足项目工程建设所需投工要求。

技术资源:

当地有丰富的石料砌筑、筑坝等建筑经验和技术,拥有一批有相当实力的技术骨干人才,从工程设计到施工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术知识,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基本农田建设、植树造林治沟打坝工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造林实用技术,项目技术支撑可靠。

资金筹措:

资金来源采用省补助资金流域资金,并以县地方自筹配套共同完成项目所有工程。

在项目建设中制定了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土地资源丰富:

拟建项目区域内土地资源丰富,有土沟、坡耕地、宜林地等,是发展坝地和生态林的良好区域。

建筑材料供应:

淤地坝工程主要建筑材料是土质土场,项目点距取土场、石料、砂等主要原料基地近,交通较便利。

其它辅助材料在县内可购买,能够满足该工程需要。

电力供应:

项目区目前已是村村通电,根据各工程(区)村安装的变压器容量和工程最大用电情况,现有线路的输送功率完全能够满足各工程区用电要求。

交通道路:

建筑材料运输及对外交通十分便利。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4.1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改善生态环境,扼止水土流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核心,突出质量,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典型示范,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区域的绿化美化,推动项目区营林水平的不断提高。

制定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为: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地适树,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2、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保证重点,集中连片,形成整体规模效应。

3、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建设。

4、依靠科技进步,严格管理,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工程项目,达到典型示范的良好效果。

5、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突出经济效益,兼顾农民利益,实现工程区域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6、坚持依法治林,发展与保护相结合,实行封山禁牧,加强抚育管理,促进快速成林。

4.2项目建设总体规划

根据**县实际,项目布局选择位置特殊、地形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流域作为工程项目区。

工程建设集中连片,突出规模效应,造林面积3800亩,其中经济林1300亩,防护林2500亩;新建淤地坝3座,淤地225亩,治沟造地200亩,防护林选择地势较陡的宜林荒山和坡度较陡的耕地,经济林选择地势较为平缓、光照充足、条件较好的机修梯田地和缓坡耕地上,力求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使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

项目区流域内造林3800亩。

经济林(枣树)1300亩、防护林2500亩,其中:

侧柏×柠条100亩、刺槐×柠条2400亩。

造林面积分布:

1、东家沟:

刺槐×柠条700亩。

2、北角上:

刺槐×柠条300亩、枣树500亩。

3、贺沟:

刺槐×柠条400亩、侧柏×柠条100亩、枣树800亩。

4、碱坪:

刺槐×柠条1000亩。

详见项目区造林布局表。

 

第五章工程设计与技术方案

5.1设计依据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1996);

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

4、《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5、《黄土高原适生灌木栽培技术规程》(SL287—2003);

6、山西省企业标准《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晋Q834—85)。

5.2工程设计

项目设计根据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生物措施主要是栽种经济林和防护林,总面积2500亩,新建淤地坝3座,治沟造地200亩。

5.2.1造林

造林以春秋两季为主,幼林抚育承包到造林专业队,责任到人,每年抚育2—4次,主要为补植、松土、除草、扩穴、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

为确保造林成活率,提高造林成效,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除进行常规抚育管理外,重点进行封山禁牧,确定专职护林员,按责任区分片包干负责,签订管护合同,落实报酬,明确奖惩,确保树木健康成长。

5.2.1.1防护林

防护林选择地势较陡的宜林荒山和坡度较陡的耕地,采用鱼鳞坑整地,林种的选择根据项目区流域内荒山荒坡的立地条件,根据适地适树、优先选取当地先锋树种的原则,从确保林分的稳定性和速生丰产的角度出发,林种规划为乔灌混交造林,乔木树种选取刺槐和侧柏,灌木选用柠条。

1、树种选择:

侧柏、柠条、刺槐。

2、林种模式:

生态林造林模式有侧柏×柠条、刺槐×柠条两种混交模式。

具体混交比例为刺槐:

柠条=1:

3,刺槐:

柠条=1:

3

3、栽植密度:

株行距1.5m×3m,148株/亩。

4、整地:

生态林整地方式为鱼鳞坑、穴状整地具体标准如下:

穴规格为50×500×50cm,鱼鳞坑规格为100×60×60cm。

表土回填20㎝,“品”字形排列,外沿打实拍光。

5、苗木质量

造林所用的裸根苗木应当达到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规定的要求。

苗木达到一级苗标准,柠条选用1年生容器苗。

苗木要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不失水分。

刺槐、柠条均采取截杆造林的办法。

刺槐×柠条栽植于荒地和坡耕地上。

6、栽植方法:

统一采用“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栽时栽后浇水。

7、栽植季节

春、秋两季均可,秋季后注意保护苗木,防止野兽啃咬。

8、栽植技术

造林前将苗木根系蘸上泥浆,保持苗根湿润,不受风吹日晒;有条件的可用ABT生根粉溶液速蘸或浸泡,或将苗木用保水剂处理,或使用黄腐酸钠、聚硅酸酮等抗旱蒸腾剂,防止茎叶蒸腾失水。

栽植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埋土深浅要适当,在干旱地区以不埋针叶为准,当根系全部埋住时,将苗轻轻向上提一下,踩实,然后再填土踩实,并覆松土与地面平,以利保墒。

9、抚育管理

新造幼林要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长和破坏工程的活动,及时松土、除草、修枝整形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灌溉追肥。

成林后要固定专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防止林地火灾,防治、病虫害。

5.2.1.2经济林

经济林选择地势较为平缓、光照充足、条件较好的机修梯田地和缓坡耕地上,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当地发展林业条件及区内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要求,尽量选择乡土树种。

1、林种的选择

经济林建设选择以枣树、核桃为主。

2、造林地准备

经济林地采用大坑整地,穴规格100×60×60㎝。

生土打埂,熟土还坑。

3、造林方式、方法

采用人工造林方式,植苗造林。

4、造林密度与栽植配置

栽植密度:

采用3×5米的株行距,每亩45株,枣树、核桃树比例为1:

1,建设面积各650亩。

5、苗木质量

苗木选择标准:

选用二年生以上的归圃嫁接苗,一级苗:

高度>80㎝,地径>1.5㎝,根条长>30㎝,侧根数>12条,且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6、栽植季节

春、秋两季均可,秋季后注意保护苗木,防止野兽啃咬。

7、栽植技术

栽植时,穴底铺秸秆,施基肥,中部施有机肥,苗木用生根粉或根宝浸根处理,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栽时浇水,栽后浇饱水。

每年扩穴一次,除草2次,浇水2次,连续数年。

8、幼林抚育

幼林期要有专人管理,禁止牲畜进入,要及时除草松土(5~6月和8~9月各一次);也可以林粮间种,以耕代抚。

在栽植后的3年内要施肥,主要用有机肥料,适当施用复合肥和尿素,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5.2.2淤地坝设计

5.2.2.1淤地坝布局

在北角上村建设中型淤地坝1座,控制流域面积为1.37km2,在贺家沟、碱滩坪各建设小型淤地坝1座,控制流域面积分别为0.6km2、0.5km2流域沟道内相对平坦和宽阔,为黄土沟道,黄土资源丰富,适于筑坝造地。

5.2.2.2水文计算

1、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山西省企业标准《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晋Q834-8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流域内万分之一地形图、实测1/500坝址地形图及流域现状调查资料。

2、设计标准

该坝库容大约在10-50万m3,洪水设计标准按山西省企业标准《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晋Q834-85选用20年一遇洪水设计(P=5%),50年一遇洪水校核(P=2%),淤积年限8年。

根据沟道实际,小型淤地坝的设计标准为:

10年一遇设计,30年一遇校核,淤积年限5年。

3、水文计算

该项目区无实测水文资料,根据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计算参数,全部按照山西省企业标准《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晋Q834—85)(以下简称《规范》)进行。

1)设计暴雨的计算

采用省《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省规范》)(3—1)式H24·P=KP·H24

式中:

H24·P——频率为P的24小时暴雨量(mm)

H24——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mm)查《省规范》附表D-4

得,H24=65mm,Cv=0.58

KP——频率为P的皮Ⅲ型曲线模比系数。

查《省规范》附表D-3得K10%=1.75K3.33%=2.43K5%=2.16K2%=2.69

具体计算结果详见附表

2)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

采用《省规范》(3-2)

QP=C1.H24P.F2/3

式中:

QP-频率为P的洪峰流量

C1-洪峰地理参数,查《规范》表3-1,得C1=0.17

F-坝控制面积

具体计算结果详见附表

3)设计洪水总量计算

采用《省规范》(3—3)式

WP=K·RP·F

式中:

WP——频率为P的洪水总量(万m3)

K——小面积折减系数,查《省规范》表(3-2),取K=0.8

RP——设计暴雨的一次洪水模数(万m3/km2)

由设计暴雨查《省规范》附表D-5得

R10%=3.025万m3/km2R3.3%=6.236万m3/km2

R5%=4.832万m3/km2R2%=7.588万m3/km2

具体计算结果详见附表

4)年来沙量计算

采用《省规范》(3—7)式:

VS=(1-KS)·S·F

V栏=VS·N

式中:

VS——年来泥沙量

S——年平均侵蚀模数S=0.88万m3/Km2

KS——坡面治理措施平均拦沙率Ks=0

V栏——淤积库容

N——淤积年限,N=8年

具体计算结果详见附表

5)中型坝水文计算成果汇总表

中型坝水文计算成果汇总表

表5-1

控制面积(km2)

暴雨(mm)

洪峰(m3/s)

洪量(万m3)

淤积量

P5%

P2%

P5%

P2%

P5%

P2%

万m3

1.37

140.4

174.85

29.44

36.67

5.3

8.32

8

9.65

6)小型坝水文计算成果汇总表

小型坝水文计算成果汇总表

表5-2

控制面积(km2)

暴雨(mm)

洪峰(m3/s)

洪量(万m3)

淤积量

P5%

P2%

P5%

P2%

P5%

P2%

万m3

0.5

113.75

157.95

12.18

16.92

1.21

2.49

5

2.45

0.6

113.75

157.95

13.76

19.10

1.45

2.99

5

2.94

5.2.2.3工程地质和建筑材料

该项目所选流域地形地貌稳定,所选坝址处均为黄土地段,无漏水等地段,工程地址四周黄土贮量充足,取用方便,运输距离短,土质适于修筑土坝。

5.2.2.4土坝设计

1、土坝布置及枢纽组成

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1.37km2。

根据坝址地形条件及国家投资和项目区的经济情况,土坝不设溢洪道,工程采用两大件布置,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