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702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寒食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学期第5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

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

3、了解现在已将寒食、清明、上巳日和三而一,统称为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诗人诗境。

(一)范读导入

1、配乐范读古诗。

请同学们坐好,让自己的身体里都住进一只美丽的天鹅。

把身子挺直,美美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寒食》。

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

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

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价值。

这首诗可了不起,文字优美,内容新鲜。

据说就是因为这首《寒食》诗人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晋升不段。

那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成了唐德宗心中的佳句。

(二)了解作者

1、学生简要汇报对作者的了解。

提问:

对于诗人韩翃,你有多少了解?

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说起韩翃,他家徒四壁,但才华横溢。

凭着自己的才学成为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一生曲折而传奇。

有一首诗,也是词可以见证他的传奇故事。

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章台柳

【唐】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同学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更多的了解韩翃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学习《寒食》这首诗。

(三)解析题目

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节日的风俗。

提问:

寒食节有哪些风俗?

总结:

寒食节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将古代上巳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和三为一了。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祭奠英烈。

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以安慰自己的心灵。

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老师都会带上一束花去缅怀我的母亲。

2、了解古代节日的风俗和相关诗句。

在古代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几个节日的故事和诗句。

①上巳(农历三月三):

到了魏晋南北朝节日内容是宴饮或者踏青。

杜甫有诗云: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这首诗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

)播放课件。

(指名读,齐读。

②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

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

普天下禁火三天,只吃冷食。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在寒食节这一天历朝历代都要放假回乡祭扫。

白居易曾经吟诗感叹!

(播放课件)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诗讲的就是寒食扫墓的情景。

)(指名读,齐读)

③清明节(春分后15天,每年的4月4日或者4月5日):

清明原本不是节日,是一个节气。

古代描写清明时节的诗很多。

比如: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二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播放课件)

二、研读领悟诗意诗情。

(一)抓住四个动词学诗句。

1、自由读诗句,抓住诗眼。

引导:

《寒食》这首诗作者写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心的读一读。

作者分两部分写的:

风景和风情。

这首诗写的真好,每一句中都有一个用的极好的动词。

这四个动词就是诗的眼睛,把诗给写活了。

自己读一读,找到这四个动词画下来,同时边读边学习“御”和“暮”这两个生字。

2、指名读诗句,找出动词。

(逐句读诗,逐一汇报)

第一句:

“飞”中看花;第二句:

“斜”中观柳;

第三句:

“传”中赐烛;第四句:

“散”中承恩。

3、指名读诗句,初晓句意。

(二)、逐句晓诗意感受画面。

引导:

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全景图。

这首《寒食》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呢?

1、学习第一句,“飞”中看花。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指名读诗句。

课件播放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1:

春城哪里有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2:

春城何处在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总结:

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春城到处是花的海洋。

谈话交流:

春城指的是哪里?

(长安城,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读这句诗你猜猜当时诗人看到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开满粉红的桃花、粉白的樱花、嫩黄的迎春花,鹅黄的柳花……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花,但是最多的是柳花。

诗人杜甫是怎么写浣花溪的花的?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我们禁不住感叹:

真美!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美的诗句,只有中国的唐朝有这样美的诗句!

提问3:

这句诗用的最妙的字是哪个字?

就在这个“飞”字。

为什么不写无处不开花呢?

引导学生感受花开在地面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

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

描述:

春天的长安城姹紫嫣红,处处落花飞舞。

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

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

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

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但是却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警句。

再读一遍!

过渡:

一句诗七个字,给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全景,接下来作者从全景描写转到细节描写。

把我们带到了这座城中的焦点,哪啊?

看第二句,指名读。

引导反馈:

皇宫御苑。

2、学习第二句,“斜”中观柳。

①学习“御”字。

指名读诗句,注意正音。

关注“斜”字读音,指导识记、书写“御”字。

御字笔画好多呀!

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记住它?

方法一:

用顺口溜记住它。

“御”——双人午止单刀

方法二:

我们用“理解字义法”学习御字。

御是会意字。

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

意为人握缰绳行于道中,本义就是驾驶车马。

课件播放书写师范,学生随之书空。

②理解“御”字的意思。

“御”字还有一层意思是:

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皇上吃的饭叫(御膳)(咱们吃的东西可以叫膳食)

皇上用的笔叫(御笔)

皇上看书的地方叫(御书房)

皇上领兵打仗叫(御驾亲征)

皇家的柳树叫(御柳)

③通过“斜”字想象画面,训练想象力。

提问:

一个灵动的“斜”字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想象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指名读诗句,想一想诗人当时看到的是哪里的柳树?

是什么样的柳树?

斜,写出了清风吹来柳条的姿态。

婀娜多姿,轻舞飞扬。

④了解“东风”的引申义。

提问:

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东风就是春风,它既是自然界中的风,像朱熹诗中写的那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时还暗含着帝王的意向。

⑤引发联想,说说描写柳树的诗句或词语。

看到这样的柳树,我禁不住想起陆游的词:

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千条弱柳垂青琐,自啭流莺满建章。

春风吹醒了皇宫里的柳芽,吹飞了柳条,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呀!

3、学习第三句,“传”中赐烛。

①课件播放诗句,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②学习“暮”字。

提问:

这首诗从白天写到夕阳西下,从哪里能看出是夕阳西下?

引出“暮”字的教学,理解字义,学生说一说和“暮”相关的词语和诗句,教师适当补充。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龟虽寿

作者: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词佳句千古流传,久传不衰。

③体会动词“传”。

提问:

天色将晚,皇宫里在做什么?

强调:

诗中说的汉宫指的是唐宫,唐朝常常以汉代唐。

了解寒食节明明禁烟火为什么皇宫还在“传蜡烛”呢?

皇宫禁不禁烟火?

④了解蜡烛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两个方面总结:

其一,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

一千多年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什么呢?

(没有照明,那蜡烛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为生新火之日,百姓自己钻木取火,高官贵戚则由黄帝赐火,表示恩宠。

那提前一天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向皇宫外面赏蜡烛,更加表明了皇上给予的额外的恩宠。

赐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皇上会派一队人马高高的举起蜡烛传出宫去。

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

总结,这一个“传”字用的真好,把浩浩荡荡的皇恩一下子从宫里传了出去。

传给谁了呢,传到哪里了呢?

引出第4句诗的学习。

4、学习第四句,“散”中承恩。

①用诗句回答蜡烛传到了哪里?

(轻烟散入五侯家)

指名读第四句诗。

引出典故:

“五侯”。

写诗是讲究用典故的,正所谓“引经据典”。

这句话中的“五侯”指谁呢?

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

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

究竟指哪一个呢?

我们无法考证,诗无达诂,怎么理解都有道理。

②体会动词“散”。

轻烟(落)入五侯家。

(速度太快,从上空落下来,太直)

轻烟(飞)入五侯家。

(没有烟雾袅袅,丝丝缕缕的感觉)

轻烟(飘)入五侯家。

(浮在半空)

“散”字给我们一种在高处,远处航拍全景的空间感觉。

③指导读诗句,读出“散”的意味。

(轻一些,慢一些)

总结:

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烟虽轻,却足见皇恩之浩荡!

三、再读品味诗风诗韵

(一)读诗句悟诗情。

1、配乐齐读古诗。

2、指名读诗。

(以草圣张旭的书法为背景,尝试着背诵)

3、划分节奏读诗。

(二)解背景悟诗风。

1、谈话互动,讨论讽刺意味。

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写景颂圣诗,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

怎么看出来的呢?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

有没有道理呢?

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

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

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

2、再读古诗,谈谈读诗感受。

春深如海寒食风俗皇家气象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

3、再忆诗意,感受诗的含蓄。

刚刚说到讽刺意味,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并没有看出韩翃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证明了诗的含蓄。

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舅姑指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这首诗,这是唐朝参加高考的考生写给著名诗人张吉打探情报的诗,明明是句句都关心考试,但是却只字不提考试。

把自己比喻成新娘子。

多含蓄呀!

4、再读古诗,理解东风的意味。

引导是什么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

统领这些的力量是什么?

既是自然界中的春风,又是暗指皇上。

(板书东风)

寄语: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治学如修道,面壁十年自有神悟。

多读、多背、多写是学诗的法宝。

再加上天赋、敏锐与联想定能学好诗词。

读什么呢?

《诗经》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笠翁对韵》(播放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