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70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

什么单位?

怎样测量呢?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

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

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

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

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

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

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

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

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

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

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

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3、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

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

(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

(很麻烦)

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1)谈话: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

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

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

多几厘米?

(4)谈话:

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伸展的长度比1米长还是短.

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提问:

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

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认识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

谁能给他们分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

认识线段.

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

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

(多媒体显示:

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

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

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

线段是什么样的?

板书:

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

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做动作)

(2)指出:

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

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

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

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

那怎么办呢?

(用尺)设想:

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

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

短的呢?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

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闯关吧!

1、第一关:

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

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

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2、第二关:

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

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

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

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第一章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

”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

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第二单元:

百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

“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

”王明说:

“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待学生回答后,师说:

“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

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

“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

口算法:

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

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

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

(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

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

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填空1. 

2()

+4() 

+()2 

+()3 

6

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一、复习.

1.板算.34+53

2.口算.

(1)7+68+49+56+8

7+55+86+64+6

3.订正板算.

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写竖式?

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

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

为什么?

怎样才能回答?

看P11回答:

(1)班有多少人?

(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

(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请列式

列式:

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