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721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docx

全国各地备战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2.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

如本词中出现的羌笛,作者借助“悠悠”“羌管”描绘出①______的意境;《关雎》中,用“琴瑟”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②______之情;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借“调”“素琴”的行为暗指自己③______。

【答案】

1.D

2.①凄切悲凉②渴慕③情趣高雅

【解析】

1.D“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分析不当。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而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2.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

一空,“悠悠”“羌管”描绘的是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悲切的情景。

所以可概括为“凄切悲凉”。

二空,《关雎》中,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所以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之情。

三空,“可以调素琴”: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

调字即是弹弄的意思,古人一般不成弹琴,一般都为弄琴,调素琴等,为求雅致。

所以这里暗指自己“情趣高雅”。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

)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

词牌名。

②桃符:

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

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

【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5.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眼的提取能力。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赏析诗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

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考查结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

(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

(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

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

1.D项“通篇写实”错误。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9.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回答问题。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表达了作者泛舟湖上、流连山水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

“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

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悠然闲适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

1.A

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这是哀情。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

京中:

指西京长安。

游寓(yù):

寓寄他乡。

秦:

指长安。

(1)《春日京中有怀》首联中“______”三个字,将诗人______情怀表现得既含蓄又充沛。

(2)《春日京中有怀》和《夜雨寄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独游秦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

(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写法。

《春日京中有怀》诗人实写“今年游寓独游秦”的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虚写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回家与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以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解析】

【详解】

(1)《春日京中有怀》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

“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日京中有怀》诗人实写“今年游寓独游秦”的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了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

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

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李商隐《夜雨寄北》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

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

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

【点睛】

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14.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

“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