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769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docx

苏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古诗全集及重点解析

古诗目录

1.古朗月行(一上)2.村居(一下)

3.锄禾悯农(一下)4.静夜思(二上)

5.长歌行(二上)6.登鹳雀楼(二上)

7.春夜喜雨(二下)8.春晓(二下)

9.游子吟(二下)10.《江南好》(二下)

11.山行(三上)12.枫桥夜泊(三上)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上)14.梅花(三上)

15.竹石(三上)16.夜书所见(三上)

17.望庐山瀑布(三下)18.绝句(三下)

19.滁州西涧(三下)20.清明(三下)

21.夏日田园杂兴.(三下)22.塞下曲(其二)(三下)

23.塞下曲*其三(三下)24.望洞庭(四上)

25.峨眉山月歌(四上)26.元日(四上)

27.江雪(四上)28.风(四上)

29.《江南春》(四上)30.春日偶成(四下)

31.池上(四下)32.小儿垂钓(四下)

33.小池(四下)34.所见(五上)

3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上)36.寻隐者不遇(五上)

37.清平乐村居(五上)3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下)

39.宿新市徐公店(五下)4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下)

41.游园不值(五下)4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六上)

43.示儿(六上)44.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六上)

45.观书有感(六上)46.如梦令(六下)

47.渔歌子(六下)48.石灰吟(六下)

49.墨梅(六下)50.夏日绝句(六下)

51.马诗(六下)52.七律•长征(课外)

53.题西林壁54.泊船瓜洲

55.赠汪伦56.咏柳

57.饮湖上初晴后雨58.出塞

59.春日60.回乡偶书

61.乌衣巷62.别董大

63.芙蓉楼送辛渐64.春望

6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7.己亥杂诗68.《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69.无题70.《泊秦淮》

71.惠崇《春江晚景》7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3、《送元二使安西》

一上

古朗月行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写月)

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这四句诗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牵动人们的心。

关于月亮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起舞等,的确令儿童心驰神往。

每个人都有童年,儿童富于幻想,对月亮更充满好奇心。

这四句诗就是李白幼小时对月亮的观感。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两句主要从月亮的形体入手进行描摹的。

月亮(指明月)是圆的,白玉盘也是圆的,有相似点,故可以打比方。

月亮除了是圆的之外,还能发光(非科学意义上的),于是又有了“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两句。

这两句是从月亮发光角度写的。

月光皎洁,旖旎可人,而镜子能反光,两者也有相似点,所以怀疑月亮又像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这又是一处比喻。

而“瑶台”又是西王母所居之处,本身还具有神话色彩,更增添了迷人的效果。

这四句诗是用儿童思维写成的,诙谐幽默而又充满天真稚趣;又以“白玉盘”、“瑶台镜”为喻,语言生动活泼。

这四句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儿歌,它可以开启儿童的心智。

 

 

一下

村居

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

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

迷醉,陶醉。

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

放学。

  ⑷纸鸢:

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

老鹰。

  ⑸东风:

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一下

锄禾((给庄稼锄草松土))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全国各地没有不耕种的田地,农民却还是有很多被饿死了。

二上

静夜思(在宁静的夜晚思念故乡)

  诗人:

李白    朝代: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

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上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上

登鹳雀楼

(登上登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事情)

王之涣(盛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傍这群山逐渐落下最后完全消失了,黄河睡滚滚地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以外的美好景色,那就请你再登上一层楼吧。

(这两句诗已成为后人用来勉励自己或别人不断进取的格言)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下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朝代】:

唐【体裁】:

五言律诗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二下

春晓(春天的早晨)

  诗人:

孟浩然    朝代:

春眠/不觉晓,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

处处/闻啼鸟。

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来/风雨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二下

游子吟

(在外客游的人,此指子女。

吟是诗歌的一种名称)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二下

《江南好》

  

【作者】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朝代】唐代 【体裁】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再说修辞。

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诗不禁叹息地说: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三上

山行

(在山中行走)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多深多高啊!

在这深秋时节的高山上,有一条曲折的石头小路向上伸展,

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到有住人的房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

我让车子停下来,是因为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

被秋霜打过得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全诗中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几种景物,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秋天美景的热爱之情)。

 

三上

枫桥夜泊

(夜里停船在枫桥旁)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秋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

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六景即:

①月落-快下落的月亮

②乌啼-啼叫的乌鸦③霜天-布满秋霜的天空④江枫-姑苏城外一山名⑤渔火-姑苏城外一山名⑥寒山寺-姑苏城外一处寺庙

一事:

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响起的时候客船靠岸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

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表达了作者身在他乡,作为一个游子,在这个清秋冷夜的凄凉感受。

 

三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独自一人在外乡作异乡之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到佳节,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的地方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家都插着茱萸,只是缺少了我一个人。

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三上

梅花

王安石(宋朝)

墙角/数枝梅,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

凌寒/独自开。

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

遥知/不是雪,

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因为有一阵阵清香飘来。

这首诗,自然是借物喻人,借写梅花来赞扬那些高洁无私的,不入俗流独自坚守自己节操的君子,(遥知不是雪)他们不张扬,(唯有暗香来)却默默地影响着他人,熏陶着他人。

这便是《梅花》中的君子。

 

三上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三上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

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

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三下

  望庐山瀑布(观看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地看去,瀑布像白布一样挂在山前的河流上。

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一样的流水直泻而下,有好几千尺吧,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使人怀疑那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

“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

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

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三下

绝句

(诗体名,每首四句。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句的叫“七绝”)

唐-杜甫(诗圣/诗史)少陵野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中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三下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

 

独怜幽草涧边生,

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

上有黄鹂深树鸣。

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春潮带雨晚来急,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

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这是写景

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三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三下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范成大(南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

农夫白天除草农妇晚上搓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忙碌为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小儿孙们还不懂得如何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跟着大人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这是一首写夏天的田园诗。

全诗以老人的眼光去看农村生活。

“村庄儿女”自然是村中的男男女女;“童孙”是“儿女”们的孩子。

透露的是老人的口气。

童孙“也傍桑阴”点出了时间是夏天,“学种瓜”把淋漓儿童带着稚气的情态做农家的游戏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活泼明快,语言亲切动人,让人感受到来自农村的气息!

诗歌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三下

塞下曲(其二)

(唐代乐府歌曲名,大多描写边塞故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诗人:

卢纶    朝代:

林暗/草惊风,

夜晚,树林里光线暗淡,忽然间风吹草动,

○●●○○

将军/夜引弓。

李广将军在夜里拉开弓瞄准便射击。

⊙○●●△

平明/寻白羽,

第二天清早再去寻找那箭时,

○○○●●

没在/石棱中。

只见那箭深深地射进了石头棱里

●●○○△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本诗利用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变化,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将军把箭射入石棱中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全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淳厚。

 

  

塞下曲*其三

  诗人:

卢纶    朝代: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月黑雁飞高,

  ●○●○○

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

  单于夜遁逃。

  ⊙○●●△

单于趁着黑夜逃跑。

 欲将轻骑逐,

●⊙⊙⊙○

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

  大雪满弓刀。

  ●●●○△

纷飞的大雪堆满了弓刀。

 

 这首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本诗描写了一个要出发追击的场面。

诗人只描写了准备的场面,没有写结果,也没有写出去的状况,却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神韵无穷。

描写边疆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分飞的夜晚追击偷偷逃跑的敌人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逃走.他们的行动惊动了已经栖息的大雁,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将军当即决定率领轻骑部队追逐.部队整装待发,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铺叙将士的精神风貌,神武英姿,而是捕捉了一个不为常人注意的细节:

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大刀上落满了雪花--诗人让镜头离开了勇士的面部,聚焦在落满雪花的武器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画面中,我们虽然看不到英勇守卫边疆的将士,但是在漫天飘飞的雪花和寒光凛凛的兵刃的辉映中,他们的豪迈气概已经跃然纸上.

 

望洞庭

四上

(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

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这是

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四上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想念友人却无法相见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了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四上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