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10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docx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化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

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人中国。

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

电影与照相技术的传入。

近代报纸的出现。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社会习俗的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有关近代科技发明传人中国的表格填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

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传媒传人中国,使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发生了一定变化,出行比以前便捷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比以前方便了,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了。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社会习俗产生了一定影响。

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旧习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由于中国国情的制约,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现代交通工具与传媒手段,只是出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里,而享受者也只是极少数有钱的人家。

至于传统的旧习惯,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

难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与方法

教法:

讲解法、多媒体手段演示。

学法:

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教学资料

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投影片地图、图片或电脑课件: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图》《早期的火车头》《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有线电报实物》《申报》《商务印书馆》。

录像带或VCD光盘:

故事片《风雨儿女》或《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①轮船、火车等传入中国

②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①照相与电影传入中国

②中国近代报刊、出版业的兴起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民国政府改变社会习俗的措施

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中国近代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谁?

他创办了哪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境况如何?

②请简要谈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学生思考、回答)

导入新课

作为一名状元,张謇为实现“实业救国”的目的,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张謇创办的企业与整个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样,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这种情况主要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肆意掠夺和压迫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等也不可避免地传进了中国。

这些“新东西”的传入,势必会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发生一些变化。

下面我们学习: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首先,教师将教材引言的内容改编成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然后富有感情的讲述给学生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第一目课题)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提问学生:

古时候,我国水、陆交通中出现过哪些运输工具?

(学生思考、回答)有木船、马车、手推车和轿子等。

隋唐时,我国出现了高达五层的雄伟战舰。

及至明朝,我国更出现了可以远航至西亚和东非的“宝船”。

然而,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

即行进的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或偶尔借助于风力。

大家想一想,这些动力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人力、畜力、风力或力量有限,速度较慢或用起来很不方便。

19世纪初期,西方先后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

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

它们出现后,很快被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①轮船、火车传入中国

西方发明的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晚期。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以火车为例:

(电脑显示《中国铁路交通示意图》,教师依图讲述)铁路修通以前,从昆明到上海,人们需要走上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

而1910年滇越铁路修成以后,从昆明到上海,可以先乘火车到越南海防,然后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时间。

轮船、火车的速度快,运量大。

(电脑演示《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早期的火车头》等图片,并让一名学生朗读教材中的材料: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话,教师进行简要解释)轮船、火车的出现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同时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

不过,轮船和火车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快捷方便,他们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让学生看教材小字,由一名学生朗读)。

②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

今天,不论我们身居何地,即使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彼此间的通讯联系也十分方便,这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

同学们想一想:

古时候,我们的先民采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对!

靠人徒步行走、奔跑或用马匹接力奔驰的方式传递信息。

边关的战事传递还运用点燃烽火的方式进行。

这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局限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19世纪40年代,一种快捷、方便的通讯工具首先在美国问世,这就是有线电报。

从此,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联系。

不管相距多么遥远,不管其间横亘着高山,还是隔着江河湖海,都不在话下。

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在中国开始架设。

通过有线电报,商人可以利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遥远的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电报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

文化生活的变迁

①电影和照相技术传入我国

我们每个同学想必都照过相,而且有的同学可能还能熟练地给别人照相。

照片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珍贵的纪念意义。

从父母、祖父母那发了黄的黑白照片里,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触到他们童年、青年时代的生活风貌;从我们儿时的彩色照片中,更可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温馨和幸福。

的确,照相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普通、又很重要。

从我们生日的聚会到毕业典礼,从重大节日的庆典到隆重活动的举行,我们时刻都离不开照相技术。

可以说,照相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使我们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历史。

(电脑演示几张历史照片或风光图片)然而,要知道照相技术传入我国也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与照相技术密切相关的电影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在法国巴黎首度公开上映。

今天,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早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声像技术都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甚至还出现了多声道全景屏幕电影。

然而,最初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后来才出现了有声电影。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艺术片《定军山》;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播放我国30~40年代拍摄的电影片段《风雨儿女》或《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教材中的“动脑筋”,可按要求安排学生活动)。

②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早在唐朝,我国就已经有了报纸,书籍印刷业出现的年代也很久远。

然而,近代意义上的报刊和书籍出版业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外国人日益增加,以他们为主要读者群的外文报纸在上海等地相继创办。

不久,中文报纸也出现了。

其中1872年诞生在上海的《申报》,影响较大。

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

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如有条件,教师可演示有关《申报》的图片)今天,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

我国发行的报纸现已达千余种,有日报、周报、晨报和晚报等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等。

(教材中“动脑筋”活动,让学生讨论或议论,务求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都可能要用到字典、辞典等工具书。

然而,你知道这些书籍一般是由什么机构出版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对!

是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它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不仅有工具书,还有外国名著、丛书、期刊等等。

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出版机构。

当时学生使用的课本也是由它来出版发行的(出示《商务印书馆》图片)。

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社会习俗的措施

今天,我们漫步街头或徜徉于公园中,所见人们的着装可谓五颜六色,形式各异。

然而,你知道吗?

近百年前,在中华大地上,举目望去,人们穿着的是旧的翎顶补服,男人的脑后都托着长长的发辫,妇女普遍把脚缠成“小脚”。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着装打扮,有什么缺点或危害吗?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清朝旧服装(让学生看教材中《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发辫》插图)。

同时,民国政府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和“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改变(让两名学生以教材中107页小字故事情节饰演小品)。

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

在近代中国,虽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无论从其广度,还是深度上说,都是十分有限的。

其表现主要是:

轮船还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可看到,在广大内陆地区的江河中航行的依然是旧式的木船或帆船;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分布更是极不合理,人均拥有的铁路长度只有几厘米。

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

至于照相,则更是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奢侈享受。

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旧习惯残余仍然顽固地存在着(让学生访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邻居老人,向他们了解解放前尚存的旧习俗:

如缠足、称呼、见面行礼等方面的情况)。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伴随着欧美各国的殖民侵略,西方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和生活习俗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特别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致使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很有限,传统的习惯势力仍然存在。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早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颁布了废止旧风俗习惯的法令,而旧的习惯残余却长期严重地存在呢?

为什么早在19世纪晚期就已传入中国的先进交通、通讯工具,历经几十年的时间而发展十分缓慢呢?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4~6人为宜,然后以组为单位选一代表发言)

“练一练”建议

课上完成习题,并用电脑演示《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空白表格》,表格可分为时间(或时期)、内容等项目,由学生独立填充完成。

“活动与探究”建议

依照教材所设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深入讨论。

然后,由每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说明。

教材中两个同学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

在古代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等各方面,都是长期领先于世界的。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依旧维持僵化、腐朽的封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政治、经济和文化(包括科技)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束缚。

封建官吏的选拔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注重科技发明和创造,以至于出现了近代中国科技成就相对较少的情况。

与此同时,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许多国家完成和正在进行着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层出不穷,因而出现了许多发明自西而来的局面。

309987916礖292967270牰?

21790551E唞F`2885070B2炲2661767F9柹$%2706469B8榸314447AD4竔333158223舣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