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24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4复习资料

 

一. 填空

1.明初三大家:

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

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

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

 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6“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 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

公安派指的是万历时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

7.竟陵派  

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

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

总的说来成就不大。

8.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为吴江沈璟而得名。

代表人物顾大典、吕天成等。

其戏剧理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分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

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

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

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

所以他说:

“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

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9.临川派

以汤显祖为首,因其祖籍临川而得名。

该流派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至和论,特重个人感情用事,用感情说反对理性说。

四、简答论述。

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

1)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①《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有三绝:

即诸葛亮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是贤人而兼智者形象,隆重对策、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②塑造人物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

其中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在对比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刘备和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

③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有识的弱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这是塑造人物更为成功之处。

小说虽尊蜀为正统,但在实际描写中,并没有把蜀汉的对立写得碌碌而为,而是着力描写了一大批魏、吴集团中的奇才,像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④其人物可分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刘备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如同属乱世奸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⑤作为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三》还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张飞的勇猛豪爽与天真、鲁莽,周瑜的少年有为和足智多谋等。

                                                      

2)“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作为历史小说,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成败的关键问题,而《三》恰好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便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其事件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无悖于史实,为“七分真实”;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成分,又是“三分虚构”。

①正史所无,纯虚构的情节。

诸葛亮舌战群儒。

②正史记载简略,而加以夸张与渲染。

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是夸大了的。

③把正史所记载的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孙坚的“温酒斩华雄”移植给关羽。

④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⑤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3)叙事结构。

以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为中心,展开人物活动,再现社会历史的变化,揭示人物命运。

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4)语言风格。

①“义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是它的最大语言特色。

②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以景写人,以事状情。

③对话有声有色。

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着重于人物描写)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1)《水》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对英雄人物是塑造上。

①人物个性鲜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同是军官,林冲为保官,表现软弱;杨志为求官,有奴才性;鲁智深不愿为官,也不愿求,表现彻底的革命性。

②人物性格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发展。

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刺配都是隐忍不发,再昌州服刑,到上梁山,终于?

③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

……

④注重细节描写。

如武松的打虎

2)结构艺术方面,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从而连接成整体。

3)语言洗练明快,朴柔优美,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

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的语言。

如宋江开口,十之八九,是讲忠义。

②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都显得粗犷俊美,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4)《水》对后世的影响。

①社会影响:

鼓舞农民起义。

②文学影响:

《金瓶梅》、《杨家府演义》等。

3.《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特色。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

①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情感历程主要是靠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

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③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2)情节结构的特色。

《牡丹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还有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含。

3)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

①在矛盾斗争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变化中促进人物性格变化,又推动情节发展。

在性格和情节相互推动中,塑造出完美形象。

②细腻心理刻画,其中突出“情”和“理”的斗争。

4)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①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②具有奇巧、尖新的语言风格。

4.《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寓庄于谐的游戏之笔,是《西》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吴承恩将游戏之言运用于情节构思、场景设置、形象塑造和叙述描写之中,可以说是渗透于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之中。

1.极幻 

《西游记》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等系列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

如:

天宫、地狱、龙宫,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2.奇趣

《西游记》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1)《西游记》的奇趣,首先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

孙悟空的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乐观主义,所谓“人间喜仙”,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

他以斗妖为乐事,以斩魔作耍子。

他修成正果时的名号叫¡°斗战胜佛¡±,真是名符其实。

战斗成了他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享受。

因此,再艰苦的战斗,他都能举重若轻,当作一场游戏。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是充满谐趣的。

他有农民式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贪吃好色,取经没有坚定性,动不动就嚷着要分了行李再回高老庄去当女婿。

常常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

作者以一种善意调侃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时时让他出一点洋相来博取读者的笑乐。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

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神性”:

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人性”:

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

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

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4.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5.曲折巧妙的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序幕、过度、主体,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6.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

5.桐城派的理论主张、三个代表人物各自的主张,结合作品分析他们的主张。

1)以“义法”为基础,建立完整、严密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格局,创作上讲实凝炼雅洁、清通畅达,文从字顺。

2)奠基人方苞,竖起“义法”的大旗:

言之有物,宣扬理学道统宗旨的思想内容:

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3)开拓刘大櫆,是方苞弟子。

①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

②对行文道高度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

③“固声求气”说,把难以把握的神气和具体可感的音节、字句联系起来,使其理论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

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

“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其写作特点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

6.《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又描写了大量历史人物和事件,并根据作品主题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或虚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1)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

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2)富于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3)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

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7.《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孤愤”。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它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

 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2.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故事不平铺,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曲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

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3.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

此外象: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如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

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4.《聊斋》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

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8.《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儒》的讽刺特征:

①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

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

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②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2)《儒》的讽刺手法

①对照法。

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

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

②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

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

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

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3.《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9.《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蕴涵,正是通过天然浑成的艺术而得到了充分体现。

《红》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面貌,它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像生活本质一样真实,它所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就像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天然浑成”成为《红》的最有价值的总体艺术特征。

1)《红楼梦》的结构 

①《红》中的贾府,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衰败,反映出封建社会无可挽救的定向崩溃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一步一步随着各种矛盾而走向衰亡的。

而这个衰亡的过程呈现出阶级性,构成了全书的段落结构。

②讲究”微观结构“的精巧。

有的明写与暗写相交错;有的又一支笔写两家事,构成复线发展,平行推进。

 

2)《红楼梦》的情节  

《红》给读者提供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其平凡的人物活动中,都有无限烟波构成跌宕多姿的情节。

其情节艺术特点之一,是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的巧妙结合。

3)《红楼梦》的人物刻画  

《红》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以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给读者最强烈的第一印象。

王熙凤、贾宝玉

②把人物置于重大矛盾冲突中或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晴雯之死。

③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还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的艺术手法。

整体上,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王熙凤与李纨;细节描写上,刘姥姥进大观园,引起大家笑的一段,各人笑姿均不同。

④为强调人物的某种重要性格特点,又往往采用有中国绘画中的“皴”法,即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表现某种性格特点。

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⑤以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A人物居室的描绘。

潇湘馆外的竹

B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进行的。

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富有民族风格。

以点染的手法,写出了精彩的心理“场面”。

另外,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不排除对心理过程的描述,尤其是王熙凤的心理,就经常采用“自白”的形式。

4)《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叙事的语言和写人的语言。

①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即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小世界。

王熙凤应对刘姥姥的到来。

②以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了人物非常复杂的心理。

③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的。

④同一个人物而言,在不同的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

贾宝玉

⑤《红》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

10.《四声猿》的特点

《四声猿》包含四种剧:

《狂鼓史渔阳三弄》一折、《玉禅师翠乡一梦》二折、《雌木兰替父从军》三折、《女状元辞凰得凤》五折,被誉为“明曲第一”。

 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

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

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

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

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11.《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

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2)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3)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

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

台阁体

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

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 明代散文

名词解释:

唐宋派

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第三章 《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