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52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含山县林头中学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

期末检测卷(A)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伫立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

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

仰首星空,独步林溪,行吟岸测,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

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gèn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弥漫()行吟()yùn含()gèn古()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

(3)“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_____;“独步林溪”中,“步”的意思是____。

【答案】

(1).

(1)mí

(2).yín(3).蕴(4).亘(5).

(2)漂-飘(6).测-侧(7).(3)高的,高耸的(8).行,走

【解析】

(1)此题将注音与汉字的识记结合在一起考查。

其中“弥”“吟”都是容易读错的常见字,“mí”易错为“ní”,“yín”易错为“rén”;“亘”易错为“恒”“垣”。

(2)此题考查辨析和纠正错别字的能力,注意“漂”与“飘”的区别:

“漂”指停止在液体表面不动,或顺着风向、液体流动的方向移动;“飘”指随风摇动或飞扬。

“测”是“测量”的意思,“侧”与“正”相对,是“旁边”的意思。

(3)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高的,高耸的;“独步林溪”中,“步”的意思是行,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B.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描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C.虽然引用的都是相同的材料,但两篇文章的观点却迥然不同。

D.晚会上,他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栩栩如生:

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适用对象错误,故答案为D。

3.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

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解答时根据各个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判断。

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选项A、B、C的说法都正确。

选项D中,反问的修辞是对的,但它强调的应是“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

故选D。

4.下列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

②谁如果要我们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他再三茶房,甚是仔细。

④赵州桥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A.怀疑欣赏嘱咐雄跨B.怀疑欣赏叮嘱横跨

C.疑惑鉴赏嘱咐横跨D.疑惑鉴赏叮嘱雄跨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根据以下词语的意思和区别来选择词语即可。

(1)“怀疑”心中存疑。

“疑惑”迷惑,不理解。

(2)“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欣赏”是对一个人的人品或者才能很是满意和赞同,也可以是对一部电影和戏曲的满意,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鉴赏一般是物而不针对人,而欣赏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物。

(3)“嘱咐”含告诫劝勉语气,不带强制性,如嘱咐子女不贪玩,要认真学习,再三嘱咐等。

“叮嘱”着重于“叮”,再三嘱咐,反复叮咛,语气比“嘱咐”重。

(4)“雄跨”有动态之感,比如我们军队雄跨鸭绿江,而“横跨”一般用于占地面积,所占范围,如横跨方圆一百公里,桥梁横跨南北。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

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

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

B.在育才中学举行的“5.12”防震疏散演练中,九

(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三、四组。

C.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

有人问他:

“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

罗丹大师。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风让它欢欣”和“雨也让它喜悦”之间的顿号改为逗号,因为这是两个并列的句子;

C.“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

罗丹大师。

”中的问号改为逗号,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问句,问号要放末尾;

D.省略号与“等”重复,删去其一;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C.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

D.2016年4月4日,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

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项语序不当,应将“支持”和“理解”互换位置;B项表意错误,其中的“衣物”不属于“学习用品”。

C项“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表意不明,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发生”。

D项正确。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7.诗文默写。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

(3)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

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绘了春归大地、树荣鸟欢的早春美景。

【答案】

(1).

(1)长河落日圆

(2).

(2)国破山河在(3).(3)问君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5).(4)日暮乡关何处是(6).烟波江上使人愁(7).(5)几处早莺争暖树(8).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尔、暮、莺、莺、暖、燕、啄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8.综合性学习。

人生需要微笑。

微笑,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

学校将要举行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拟写标语。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事例。

如果在你的演讲中要举出“名人笑对挫折”的事例作为论据,请你仿照例句简述一个事例。

例句: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名言。

“微笑着面对生活”就是要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失败、挫折和不幸。

请写出你积累的有关这个主题的名言,并标明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

①烦恼全抛去,快乐心中留;②阳光拨开阴霾,微笑驱散烦恼;③把痛苦抛到脑后,让微笑与我们同行。

(2).

(2)示例:

①爱迪生笑对数千次失败,经数千次试验,终于发明经久耐用的电灯。

②贝多芬在听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仍把主要精力用于作曲,给世人留下不朽的作品。

(3).(3)例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②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孙中山)

【解析】

(1)此题考查拟写标语。

拟写标语应注意:

一要紧扣主题;二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

做此题就要以以上内容为原则。

围绕“微笑着面对生活”来拟写即可。

(2)此题考查了学生相关材料的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习惯。

注意要围绕“名人笑对挫折”来选取事例。

要写出人物、事件。

(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围绕“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来思考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9.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0.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9.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意对即可)

10.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本诗前两句突出了黄梅时节,阴雨连绵,池塘边青草茂盛,传来阵阵蛙鸣,能听到蛙声和雨声,体现其寂静的氛围,但是作者在等人,所以更多的孤寂的氛围。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

分析诗歌中重要字词要紧紧抓住诗句内容,可从情感、意境、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阅读理解诗歌,“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敲”“落”两个动词,是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的心情:

焦急,失落与无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距至也。

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

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

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无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

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

过则醉,经旬乃醒。

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

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①甔槌(dānzhuì):

盛水的陶器。

②瀵(fèn):

泉水。

③醪醴(láolǐ):

美酒,④埒(liè):

山上水道。

⑤札厉:

瘟疫。

⑥侪(chái):

共同,一起。

⑦孳(zī)阜:

繁衍盛多。

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1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过则醉,经旬乃醒

1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1.

(1).通“涂”,道路

(2).气味(3).沿着,顺着

12.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3.(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14.“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解析】

选自《列子》作者:

列御寇年代:

战国

参考译文:

大禹治理洪水,迷失了道路,错到了一个国家,在北海北边的海滨,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

那个国家名叫终北,不知它的边界到哪里为止。

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这些东西。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很平坦,四周则有三重山脉围绕。

国家的正当中有座山,山名叫做壶领,形状像个瓦瓮。

山顶上有个口,形状像个圆环,名叫滋穴。

有水从中涌出,名叫神瀵,香味胜过兰椒,甘美胜过甜酒。

从这一个水源分出四条支流,流注到山脚下,经过全国,没有浸润不到的地方。

土气中和,没有因疫养成疠而早夭的人。

人性柔弱,顺其自然,不竞逐,不争夺;心地善良,筋骨软弱,不骄傲,不嫉妒;年长和年幼的都平等地居住在一起,没有国君,没有大臣;男女混杂游耍,没有媒的,没有聘嫁;靠着水居住,不种田,不收割;土气温和适宜,不织布帛,不穿衣服;活一百岁才死,不早夭,不生病。

那里的人民繁衍无数,有喜有乐,没有衰老、悲哀和痛苦。

那里的风俗喜欢音乐,手拉手轮流唱歌,歌声整天不停。

饥饿疲倦了就喝神泉的水,力气和心志便又恢复中和与平静。

喝多了便醉,十几天才能醒。

用神泉的水洗澡,肤色柔滑而有光泽,香气十几天才消散。

周穆王北游时曾经过那个国家,三年忘记回家。

回到周国宫殿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觉得十分失意,不想吃酒肉,也不见嫔妃,好几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

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

“臭”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气味”的意思。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里的风俗喜欢音乐,手拉手轮流唱歌,歌声整天不停。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

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把握中心,进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无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可知“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可以看出“终北国”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这些只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

黄岚郭原毓

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

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感染做出回应。

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

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

研究人员将72条斑马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27℃水温的小格子内——事实上,斑马鱼喜欢28℃的水温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

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

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

他们认为,鱼类几乎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

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

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

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后续试验也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

⑥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

他们据此认为,这种学习能力能够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许多种鱼类通过记住意境地图,能够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比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些鱼类懂得观察和记住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些鱼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它们懂得使用砧骨来撬开软体动物的甲壳。

⑦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做出反应,当它们接触到有毒刺激物时,体温同样会随之增高。

这种行为是心理状态的转变。

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高”或“精神性发热”,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前一般认为鱼类没有这一特征。

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某些表现出“精神性发热”现象的鱼类,它们并不能够证明所有鱼类都具有意识。

但是,这一事实也意味着,那些认为鱼类没有感情的人们以后不能再以鱼类没有“精神性发热”来作为争论依据。

同时,这也表明鱼类也是可能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复杂动物,至少是拥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感知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也影响我们对脊椎动物的情感和意识能力进化的理解。

(选自《广州日报》2016-04-16,有删改)

15.除“情感发烧”外,鱼类拥有一定程度

情感和意识能力的依据还有哪些?

16.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7.在科学发现方面,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5.一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的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二是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这种能力能支撑鱼类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三是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做出反应。

16..举例子。

列举杏仁核和海马体的例子、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说明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7.在科学研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继续向前发展。

当然这种科学的推断,不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要有理有据,经过科学充分地论证。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文章的第⑤段说明依据之一“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第⑥段有些科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明显具备学习能力”;第⑦段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还发现,“鱼类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会对有毒刺激物作出反应”。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第⑤段把鱼的大脑和哺乳动物大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

点睛: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7题详解】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要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在科学研究中要要有理有据,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来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从田湖出发找李白去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

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

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

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