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65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标通用版课时作业18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作业18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选择题

(2019年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常住人口:

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A.各地市常住人口数量都逐年上升

B.一定程度上延缓温州人口老龄化进程

C.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人数最多是宁波

D.各地市自然增长率最低是丽水

解析:

据图可知,衡州、丽水两地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是负值,常住人口数量下降,A错。

人口年均增长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延缓温州人口老龄化进程,B对。

杭州人口基数大,年均增长率高,常住人口年均增长人数最多是杭州,C错。

各地市自然增长率最低是舟山,D错。

答案:

B

2.杭州近年来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

C.政治因素D.生态环境因素

解析:

杭州近年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对。

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不是近年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C、D错。

答案:

A

(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高三实战考试)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我国劳动力流动情况。

读图完成3-5题。

3.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B.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C.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解析:

根据图例分析,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A错。

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B对。

西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C错。

全国平均以省内县内流动为主,D错。

答案:

B

4.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④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县内流动减少,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①错,②对。

省际流动增大,说明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③错,④对。

D对,A、B、C错。

答案:

D

5.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B.教育水平的差异

C.区域经济的差异D.居住环境的差异

解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差异,C对。

自然条件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居住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B、D错。

答案:

C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一个地区实际的迁移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上该地区流向另一地区可能发生的期望迁移之比,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大于100%为流动人口吸引中心,数据越大表示吸引力越强。

下图示意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省级行政区际流动人口吸引中心分布。

据此,回答6-7题。

 

6.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吸引中心分布变化特征是(  )

A.吸引中心流动人口吸引力在继续增强

B.流动人口吸引中心数量增加

C.省级行政区之间流动人口吸引力差距增大

D.沿海省级行政区的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

解析:

对比两幅图可知,广东省流动人口吸引力是减弱的,故A和D选项错误;从图中看出流动人口吸引中心数量减少,同时省级行政区之间吸引力差距在增大,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答案:

C

7.广东省流动人口吸引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优惠政策优势减弱,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内地逐步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人口吸引力增强

C.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人口吸引力增强

D.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

解析:

读图可知,广东省流动人口吸引力减弱,其原因主要有:

20世纪90年代之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周边迁移,导致就业机会相对减少,流动人口吸引力减弱;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加。

内地科技力量有限,不能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京津唐地区发展速度慢于珠江三角洲,转型后的珠江三角洲发展更快。

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2019年华南师大附中测试)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解析:

读图可知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广东,A错;人口迁出量豫大于赣,B错;人口自然增长率沪小于鲁,C错;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D正确。

答案:

D

9.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

解析:

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是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广西、江西等省,不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A错;人口净迁入的省份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B正确;图中显示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并不都大于北方各省,C错;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不超过1亿人,D错。

答案:

B

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解析: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1985-2010年,影响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仔细读图,甲、乙人口以迁入为主,甲地迁入的比例比乙地高,甲为北京,乙为广东;丙人口以迁出为主,而且迁出的比例在增加;丁地人口从迁入为主,逐渐转变为迁出为主,丙为河南,丁为云南。

答案选B。

答案:

B

11.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限制人口迁入

解析:

1995年以后,乙地(广东)人口净迁移率先变小,后变大,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答案选C。

答案:

C

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

下图为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化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图可知,中国人口重心(  )

A.移动方向持续向南B.移动幅度逐渐变大

C.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由地势第二到第三阶梯

解析:

从图中看,中国人口重心先向西南,再向东南,最后折向东;移动幅度有大有小,并非持续增大;根据经纬度可判断中国人口重心位于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都位于地势的第三阶梯,C正确。

答案:

C

13.1984年-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  )

A.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

B.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

C.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

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

解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同时户籍管理制度有所松动,这些变化都有利于人口更快的迁移和流动,C正确;能源资源开发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影响人口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

C

二、综合题

14.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

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

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解析:

(1)根据图示图例分析,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最大,人口分布最稠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疏。

(2)根据图示,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变化较小,而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变化较大。

具体讲是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

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增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入。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

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答案:

(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机械增长。

正效应:

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任答两点即可)

负效应:

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

(任答两点即可)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

下图为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1)据图描述安徽省各个地级市人口构成状况。

(2)分析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

(3)简述阜阳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解析:

(1)注意看清图例,根据各城市符号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比大小即可总结出人口构成状况。

(2)阜阳市是农业大市,剩余劳动力多,同时经济相对落后,又临近经济发展发达的江苏省,并且交通便利。

所以,阜阳市劳务输出多。

(3)阜阳市经济转型之后,工业化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随着工业发展,非农业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工业化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吸引人口迁入,当地人口迁出减少。

答案:

(1)大部分地级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半。

(2)阜阳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处于铁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劳务输出;距离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比较近,就业机会多。

(3)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