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5870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docx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

《古诗十九首》与《青青河畔草》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其作者历代说法不一。

近代以来,学着意见渐趋一致,认为它们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

由《古诗十九首》的内容、风格,联系到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有关史实作考查,可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大致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之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物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狩猎游乐乃至都城宫室等,曾一度霸距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物候节气、街道田畴,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文字简单朴实,意境自然混成

《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处”。

什么叫“天衣无缝”?

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

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刚才举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

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面前。

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

为什么“敲”字更好?

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

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

我当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

2、引人产生自由联想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颇有相似之处。

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

同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而使人们难以确定它的主题。

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种哲理?

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

它到底要说些什么?

要写怎样一个主题?

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联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来。

如果我们讲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平来做印证,多半就能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情。

但这个办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我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

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定,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确切的作者。

然而,这是一件坏事吗?

也不一定。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习惯,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

对有些诗来说这种办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诗就是如此,他有不少诗反映了唐代某些历史事件,写诗的时候确有所指。

对这一类诗当然应该尽可能确定作者的原意。

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你怎样去确定作者的原意?

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联想。

正由于《古诗十九首》有这样的特色,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

西方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种叫作“新批评”的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主。

他们认为,作品里的形象、声音、韵律,都关系到作品的好坏,惟独作者却是不重要的。

而后来流行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则是一种更新的文学理论,它进一步把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来了。

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然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经历和阅读背景,因此对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好?

就是因为它能够使千百年来各种不同的读者读过之后都有所感动,有所发现,有所共鸣。

(二)《古诗十九首》的感情主题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

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我以为,这三类感情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或者也可以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

因为,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而《古诗十九首》就正是围绕着这三种基本的感情转圈子,有的时候单写一种,有的时候把两种结合起来写,而且它写这些感情都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含意幽微,委婉多姿。

例如,《今日良宴会》里有这样两句: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你为什么不鞭策你的快马,抢先去占领那个重要的路口?

其实,所谓“要路津”,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说得通俗些,这是对争名夺利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还有一首《青青河畔草》也是我们所要讲的,它写了一个孤独而又不甘寂寞的女子,最末两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这几句“可谓淫鄙之尤”,然而它们之所以不被人们视为“淫词”或“鄙词”,那就是由于其感情的真挚了。

其实,我说这两首诗真正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感情的真挚,它们真正的好处在于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

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中时,你该怎么办?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或绝望的时候,每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

而《古诗十九首》就提出来很多这样的问题,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方。

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起你的感动和联想。

晚清有一位诗学批评家叫陈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诗选》里有一段话对《古诗十九首》评论得非常好。

现在我把这段话抄下来: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

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

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

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

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言情能尽者,非尽言之为尽也。

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

盖人情本曲,思心至不能自己之处,徘徊度量,常作万万不然之想。

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

故彼弃之矣,必日亮不弃也;见无期矣,必曰终相见也。

有此不自决绝之念,所以有思,所以不能已于言也。

“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则无不尽。

后人不知,但谓“十九首”以自然为贵,乃其经营惨淡,则莫能寻之矣。

也即是说《古诗十九首》说出了我们人类感情的一些“基型”和“共相”。

比如,每个人都希望满足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愿望,但真正能够满足的又有几个人?

就算他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了,在精神生活上也都能满足吗?

有的人已经得到高官厚禄,但仍然有不满足的地方,何况那些贫贱之人呢?

如果你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追求,也许最终会有满足的那一天,然而人的生命又有多么短暂,时间并不等待任何人,你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

又比如,谁不愿意和自己所爱的人永远相守在一起?

但天下又有谁没经历过生离或死别?

当你们相聚的时候,并不能体会到离别的悲哀,因而也就不懂得这聚会的难得和可贵;可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懂得了它的珍贵,却又不得不承受失去它的悲哀!

人都是有感情的。

所以自然界的四时变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所有这些物象和事象就会摇荡人的心灵和性情,从而产生诗的感发。

可是,既然每个人都能产生诗的感发,为什么还有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呢?

那是因为,一般人只是“能感之”,只有诗人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写之”。

也就是说,写诗不仅需要有感受的能力,还需要有表达的能力。

此外,中国古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古人所追求的标准乃是“温柔敦厚”。

《古诗十九首》的感情就是如此,它是温厚缠绵而且含蓄不尽的。

我们常说,某人的感情是“百转柔肠”,这种人他不能够把感情一下子切断。

因为有的时候,他的理性明明知道这件事不会成功,应该放弃了,他的感情却没有办法放弃。

一个人被他所爱的人抛弃了,如果干脆从此断绝关系,那么就不会再有相思怀念了,但他偏偏不肯,心里总是在猜想:

对方一定不会如此绝情吧?

我们最终还是要相见的吧?

因此才会产生相思怀念,才不由自主地要用诗歌把这些感情表现出来。

《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如此温厚缠绵,所以它表现的姿态也十分委婉曲折。

它的语言表面上含蓄不尽,实际上却把人的内心之中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古诗十九首》,有这么几句评论: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

“结体”,是说它构成的体式;“散文”是说它分布的文辞。

刘勰的意思是说:

如果我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体裁的结构和对文辞的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

也就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

我们大家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之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现:

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

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

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

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

在我们中国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

《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下一次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

什么叫“怊怅切情”呢?

“怊怅”与我们现在所说“惆怅”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感情。

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对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习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

一首好诗,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感情。

“切”是切合,就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

我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为什么好?

就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假如你把你内心的感情表达得不够,那当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况,那也不是好诗。

现在我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法?

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法。

所以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中国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国早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二、《青青河畔草》赏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

“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

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

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

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

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

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

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

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

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

“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

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

同时你要知道: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

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诗里边有感发的生命,但这种生命有品质和数量上的种种不同。

如《西北有高楼》,那首诗所写的也是一个楼上女子,也是写她有一种对于知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两个人物在品质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西北有高楼》的那个女子是矜持的、高洁的,她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理想;而这首诗中的女子是炫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

这话很难讲,可事实上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现在我们看诗中的这个女子,从她一出场,诗中就用了“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向外散发的、被大家看到的美丽和光采。

尤其是“纤纤出素手”的“出”字,更是隐约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暗示。

对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者美丽的女子来说,当得不到别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寂寞的感情,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

李白被请到翰林院去做待诏,那是一个很高贵的地位,但李白认为这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因此辞官而去。

杜甫在华州做司功参军,他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也弃官而去。

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不能够接受那些不正当的或不够资格的赏爱,这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考验。

以后我们会讲到陶渊明,那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

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内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

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

而现在我们所讲的这首诗,在描写这个楼中女子时用了很多美丽的、外向的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中都含有一种不甘寂寞和善自炫耀的暗示。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这个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所谓“倡家女”就是歌妓舞女,这样的女子平生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往往是忍受不了寂寞的,更何况她现在又嫁给了一个“荡子”。

所谓“荡子”,不一定是现在所说的浪荡之人,而是指那种经常在外漫游,很少回归故乡的人,这种人一出去就再也想不起回来,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家里,所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所谓“难独守”,是说这个女子现在还是在“守”,只不过她内心之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

所以,《古诗十九首》实在是很微妙的。

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挣扎吗?

不是的,这“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

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

仅仅是女子要经受这个考验吗?

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面临这样的考验。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

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选也不讲这首诗,我以为那是不对的。

三、《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

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

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应该有多么美丽、委婉!

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

“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

就是“刻穿之”。

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

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

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

“绮”是“文缯也”。

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

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

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

诗歌可以有多义,这样讲也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

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

郑玄《周礼注》说,“四阿”就是后来的“四柱”。

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必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

这个“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

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

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

而且,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

“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

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非常好。

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古人常说:

“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

“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

下边他说: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

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

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

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

其实她完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

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寂寞的女子。

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

殖死,妻叹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

亦死而已!

”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

”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

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

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着重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

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寂寞之中了。

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非常美。

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指的是一种曲调。

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

为什么呢?

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

“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天,葱茏的草木遇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零了。

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

“商,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

”“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哀,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姿态。

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

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传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

唐人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

而且还不止如此,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