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885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docx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白血病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特点,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的临床症状,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部分的白血病中都存在着包括缺失、重复、易位等染色体畸变,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结构变异,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

现有报道的染色体畸变已有五十种以上,累及更多数目的融合基因,这些异常已经逐渐成为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异性标志。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种类多样,常见的融合基因有、1、α、E21、4、1、1、、β11等。

()基因是融合基因的组成部分,与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有关,具有两种转录异构体。

正常的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还尚未清楚,它编码的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是1和42的酶激活蛋白。

1基因是编码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与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粘附、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相关。

活化的1蛋白通过3结构域受到负调控,3结构域的缺失会导致1基因转化为癌基因。

2介导的磷酸化能够调节1酪氨酸激酶的结合活化过程,表明1可能在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

及于1960年发现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有一个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发现,故命名为费城染色体。

1971年O`利用荧光显带法确认费城染色体是第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大段后剩余的部分。

1973年发现缺失下来的那部分通常易位到9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形成t(9;22)(q34;q11)。

1982年等在费城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原来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9q34)的癌基因1,证明费城染色体上有来自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片端,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相互易位的产物。

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1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因而称为融合基因。

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改变细胞多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丝机动蛋白的功能,扰乱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并抑制凋亡的发生,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过度增殖。

融合基因在病人中常见有四种剪接体:

编码P210融合蛋白的b2a2和b3a2,编码P190的e1a2,编码P230的e19a2。

其中b3a2和b2a2主要存在于,2主要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出现,而出现较少的e19a2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的血液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也应被诊断为。

90%以上的患者血细胞中都发现有费城染色体的存在,主要为P210融合蛋白,因而费城染色体和融合基因可以作为区分典型和非典型的诊断指标。

同时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患者中,65%的成人和80%的儿童能够检测到P190融合蛋白阳性。

由于融合蛋白能够收到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抑制,临床上第一代针对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伊马替尼就是是通过结合抑制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来抑制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影响,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

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以减少因伊马替尼使用而带来的抗药性。

对费城染色体和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正确区分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基因也被称为1

(1)基因或2

(2)基因,1基因编码的1蛋白是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细胞的转录因子,是()家族或α(α)的成员,能够与β蛋白形成异质二聚体复合物,增强结合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人的1基因全长260,在21号染色体(21q22.12)上,有两个选择性转录启动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多种转录异构体。

全长的1蛋白由12个外显子编码形成,在这些外显子中,包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被命名为()和(),前者由2,、3、4号外显子编码形成,后者由6号外显子编码形成。

1蛋白分别通过这些结构域来介导结合和蛋白间相互作用。

1的转录过程受两个增强子的调节,这些组织特异性的增强子能够结合淋系或红系调控蛋白,促进1基因在造血系统中的高度活化。

1在胚胎发育的造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造血部位都有表达,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形成。

在分子水平,1基因通过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启动子,募集转录活化子或抑制子,进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成或向其他造血细胞方向分化。

1还能够通过上调6的表达来促进蛋白体降解。

基因又称1T1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和癌蛋白。

1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导致21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1基因和8号染色体的基因融合,形成1和1融合基因。

1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到,一般被认为其表达量极低或由于降解导致表达不稳定。

1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全长含有752个氨基酸,其N端为1

(1),也称1区;C端是8号染色体编码的1T1[1;,1()],也称。

1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M2型患者中(约40%),在M2b的阳性率达90%,因而可以作为M2b分型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少见于M4和M1,极少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中也有1融合基因的存在。

临床上将1融合基因作为分子分型诊断和预后观察的一个重要依据,1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

1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对化疗反应较为敏感,因而1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完全缓解率高达98%,5年存活率达到67%,预后较除M3外的其他亚型好。

因而对初诊患者的1融合基因检测,对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家族的成员,定位在核小体上,具有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的功能。

的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能够调节p53对致癌信号的反应。

α(,维甲酸α受体)也叫1B1(1,B,1)基因,能编码细胞核受体蛋白。

维甲酸信号由两种细胞核受体家族转导,分别是()和(X),两者能够结合形成异质二聚体。

在没有配体存在的情况下,结合的复合物通过募集共阻遏物1、2()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来抑制转录过程的进行;当配体结合到复合物时,就能够诱导构像发生改变,允许募集共活化物、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使转录过程进行下去。

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见于98%的患者中。

患者的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q22;q21),导致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α)形成α融合基因。

正常的α等位基因编码野生型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结合可以调节多个靶基因的转录。

是()多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通过转录共激活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在多种凋亡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形成α融合基因后,维甲酸核受体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维甲酸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功能丧失;α融合蛋白通过负显性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去定位使的结构破坏,形成上百个细小颗粒分布在核及胞质中,正常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大量增殖,凋亡减少,这些导致了的发生。

形成α融合基因的α部分断裂位点位于2号内含子上,而部分的断裂位点有三种,因此将α融合基因分为三类:

1)断裂位点在6号内含子上的1型(L型),占患者的55%;2)断裂位点在6号外显子上的2型(V型),占患者的5%;3)断裂位点在3号内含子上的3型(S型),占患者的40%。

由于α融合基因与发生的重要相关性,临床上已经将α融合基因作为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E2A基因编码蛋白能够与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过程。

1

(1)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1能够与1、1和7等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结合到上,促进转录过程的进行。

临床中发现的E21融合基因是由t(1;19)(q23;p13)易位形成的,编码的融合蛋白中E2A氨基端转录活化域结合到1同源结构域蛋白的结合域上,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常见的染色体畸变,见于3-5%的儿童患者和3%左右的成人前患者中,在儿童前体B细胞()患者中2025%可以检测到E21融合基因阳性。

E2A基因13号外显子和1的2号外显子断裂后相连接,形成E21融合基因,同时在5-10%的E2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发现连接点处有27个核苷酸的突变,编码出两种不同的蛋白P85和77,两者只在1部分的羧基端存在差异,并都具有转化特性,属于癌蛋白。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对于E2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采用更强烈的化疗方案,可以改善其预后,5年无病生存率()已达89.5%。

E21融合基因阳性和预后关系不明显,但是可以作为和微小残留病变()诊断分子标志。

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一个结构域,该蛋白能够结合到十字形和超螺旋上,诱导闭环出现超螺旋结构,并且与形成中剪接位点的选择密切相关。

该区域的染色体异常会增加基因的表达,产生针对蛋白的抗体,引起多种疾病。

基因又称为214(,核孔复合物)基因,它编码的核孔复合物蛋白是延伸通过核膜的主要结构,形成一个能够调节大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流通的通道。

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在核孔复合物的细胞质一面,是细胞周期和核质转运正常运行的必要调节。

融合基因是由等人在1990年研究发现的t(6;9)(p23;q34)易位,导致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融合形成的。

基因的3’部分和基因的5’部分发生融合,在6号染色体短臂上产生融合基因,转录形成一个异常的5.5的。

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M2型和M4型中,也见于M1型,且常常是唯一存在的核型,发生率为0.54%,这种异常也存在于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症()中。

伴有这种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的年龄一般比较轻,且预后较差。

对于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分型和判断预后。

1融合基因仅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约占26%,由1p32的部分缺失形成,是的特异性克隆标志,是儿童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染色体异常,在儿童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成人患者。

由1基因的5’端丢失,与基因的5’端融合,形成1融合基因,1编码序列在启动子的调控下在T细胞中表达。

基因转录产生的存在于整个细胞周期中,其编码的含有1283个氨基酸的胞质蛋白,在细胞进入G2期时积累,在细胞周期完成时降解。

而1融合基因的形成,引起了细胞周期调控的异常,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临床上1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辅助分型诊断和的监测。

β()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二聚体核结合转录因子的亚基,属于2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特异性的调控造血过程和成骨作用的进行。

β蛋白亚基是一个非结合亚基,它通过别构作用增强和亚基的结合,并使结合后的复合物结合到多种增强子和启动子的核心区。

β基因能够选择性剪接形成两种,每种编码不同的羧基末端。

11基因编码的11蛋白是一种平滑肌肌球蛋白,属于肌球蛋白重链家族,是一个包含2条重链亚基和2对轻链亚基的六聚体蛋白亚基,能够通过的水解来将化学能量转换为动能。

β11融合基因是在多为4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但亦可见于其他类型,如M1、M2、M4、M5、M7和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是由(16)(p13;q22)导致16号染色体长臂的核心结合因子()β链基因和短臂的11基因发生融合形成的,见于8-9%的初诊患者中。

它具有β11和11β两种形式的融合基因,其中前者对M4的致病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β基因的断裂位点靠近3’端编码区的17个氨基酸处,而11基因的断裂点存在着至少3种不同的方式,能形成10种以上的不同剪接体重排,同时这些重排仍然保持着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开放阅读框,常见的三种剪接体为A型,D型和E型。

85%的β1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A型,D型和E型各占5%。

β11融合基因的产生能够促进白血病的发生,但是含有β11融合基因的M4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好。

研究表明β11融合基因在患者治疗缓解后可以消失,所以该基因可以用于的检测和预后判断。

()基因编码转录共激活物,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能够正调控基因转录过程,对早期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和造血功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虽然的功能仍有很多未能研究清楚,但是已有报道表明在发育过程的细胞分裂中起着核心作用。

同时还是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因子,基因在造血生成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当蛋白功能异常时,基因表达下调,进而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发生在11号染色体2区3带,蛋白包括三个功能区,分别是转录抑制区、转录激活区和结合区。

基因重排使得钩区和锌指结构之间的序列发生断裂,在修复时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

基因重排涉及五十余种染色体易位,产生不同的融合基因,常见的重排形成的融合基因有4、6、9、10、、等。

4融合基因由t(4;11)(q21;q23)易位形成,是前中最为常见的11q23易位,由和4基因融合形成,具有6种不同的剪接体,分别为e9e5、e9e4、e10e5、e10e4、e11e5、e11e4。

4融合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不同,婴儿中最多见,发生率为40-60%,在儿童和成人中较低,约为5%。

在婴儿中检测出4提示预后良好,而相反若在成人中检测出4则提示预后较差。

在小儿中出现4时,年龄的不同预后并不一致。

6融合基因由t(6;11)(q2723)易位形成,主要发生在的M4和M5a分型中,在儿童患者中的比例为2-5%,成人患者中较少出现。

9融合基因由t(9;11)(p2223)易位形成,是11q23异常中最常见的易位形式,主要出现在的M5a患者中,在儿童患者中发生率为8-10%,在成人中为1-2%,总的预后良好,但是患者的年龄等各种指标的差别也决定预后的差异。

根据报道,含有9的小鼠能够导致的发生,但单纯的基因异常不会导致白血病发生,表明重排形成融合基因或有伙伴染色体基因的参与是白血病发生的必需条件。

10融合基因由t(10;11)(p1323)易位形成,主要见于儿童5患者中,预后不良,且变异复杂易位更常见。

融合基因由t(11;19)(q2313.1)易位形成,在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已有报道显示其主要在M5a分型中出现,以成年人为主,预后不良,2年无病生存率50%。

融合基因由t(11;19)(q2313.3)易位形成的,可见于前、前、M4、M5、M1、M2多种白血病中,以婴幼儿患者为主,发生率较低。

因此对重排形成的这些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临床的分型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价值。

基因又称为6基因,定位在12号染色体短臂上,能够编码家族转录因子,编码的蛋白包含两个功能结构域:

能够与其他蛋白相结合的结构域和C末端结合结构域。

对小鼠的基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该基因对造血能力和血管网络发生的维持必不可少。

1融合基因是儿童白血病常见的融合基因,由t(12;21)(p13;q22)易位,导致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与21号染色体上的1基因融合形成,见于25%的前体B细胞,在儿童的普通中也有较高的表达(10~20%),未见于成熟的和中。

和1编码对正常造血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的核酸转录因子,融合基因的形成扰乱了的正常功能,并形成转录抑制子抑制1靶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目前已报道的转录亚型有两种:

较多的是的5号外显子与1的2号外显子结合(90%),较少的是的5号外显子与1的3号外显子结合(10%)。

对于1阳性的患者的预后情况现在仍然存有争议,但是有报道认为1融合基因对患者的4年无病生存率相关,是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

因而临床中对1的检测,主要用于对辅助分型,监测和预后情况。

目前,临床或实验室用于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如荧光原位杂交()、巢式、实时定量、多重寡核苷酸芯片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通过标记荧光素的单链(特异性探针)和与其互补的(标本)杂交,通过荧光信号的数量和位置反应标本相应特异性基因的情况。

用于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中,定量准确、形象直观、特异性较强,但是对操作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灵敏度最高达10-2,不能满足临床对于白血病和检测水平的要求,应用受到限制。

实时定量()技术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方法,是在实时定量的基础上,增加逆转录过程,可用来检测融合基因的水平。

实时定量技术是在普通反应中加入能与产物结合的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并使它们发出的荧光信号随着扩增产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通过荧光探测仪实时检测每一个循环结束后的荧光强度,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定量结果,可以直接检测目的基因的起始数量。

实时定量技术中法和探针法两种最为常用:

前者采用染料来监测扩增过程,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游离状态不发荧光的染料非特异性结合到双链中产生荧光;后者采用探针,该探针能被酶水解,探针的5’端带有荧光报告基团,3’端带有荧光淬灭基团,当两个基团靠近的时候报告基团不发出荧光,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5’端的报告基因由于探针被水解而脱离下来而产生荧光。

法价格便宜,能够和任意的模板引物搭配,但容易受到非特异性扩增的影响;探针法更为准确,但是必须设计特异性的探针与引物模板配合,价格较贵。

实时定量技术将逆转录过程和过程结合起来,无需开盖,一步法操作,减少污染机会;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扩增过程中闭管操作,实时数据监测,降低了污染机会,减少假阳性结果;无需电泳,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操作的繁琐;通过定量内参基因来评价操作质量,减少了假阴性结果。

该方法成本也较低,适合在临床应用中开展。

巢式是一种变异,使用两对引物扩增同一个片段。

第一对引物扩增和普通相似,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引物它们结合在第一次产物内部,使得第二次扩增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片段。

巢式特异性强,如果第一次扩增出错,则第二次继续进行扩增的概率极低,但是最后的结果需要用电泳实验观察,总体流程繁琐,无法准确定量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

多重巢式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方法,是在巢式的基础上,在两轮中都平行设置针对多组融合基因的引物,同时检测多种融合基因的剪接体,所有基因的第二轮上游引物在合成时用荧光素在5’端进行荧光标记,所有分型探针再3’端进行氨基修士。

这样经过多重巢式,一次可以扩增出多种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再与所有分型探针在芯片上杂交,鉴定具体的融合基因类型。

该方法灵敏度较高,能够同时检测多种融合基因,但成本较高,操作较为复杂。

2008年关于白血病分型的标准中将、α、1融合基因等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归纳入白血病基本诊断标准,更说明了对这些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测结果不仅可以为白血病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减少人为主观的判断,使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是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基础,对白血病的临床个性化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J,E,,.‘’–A.,2003,17:

2318–2357.

2.,,,..,1999,13:

1901–1928.

3.,,,..,2004,101(36):

13257–13261.

4.李家增,王鸿利,韩忠朝.血液实验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J,,O,.p190p210–.,2010,24:

1742–1750.

6.阳成波,印遇龙,黄瑞林等.实时定量的原理及方法.免疫学杂志,2003,19(3):

S145150.

7.V.,C,.11q23:

.,2009,114(12):

2489-2496.

8.K,.11:

..2012,1(17):

1120–1139.

9.E,N,,.‘’()–a.,2003,17:

2474–2486.

10.W.,Jü,A.,.2008():

.,2009,114(5):

937-951.

11.A,G,S,.1..,1997,90:

571-577.

12.,,G,..,1986,67:

415-420.

13.,..J,2005,23:

6306-6315.

14.,,..,2008,371:

1030-1043.

15.,J,,.t(1;19).,1990,2:

239–247.

16.J,,N,.t(1;19)aa.,1990,60:

535–545.

17.,C,,.At(1;19).,1990,60:

547–555.

18.,,,.t(1;19)(q2313):

a.,1990,76:

117–122.

19.,T,,.E21t(1;19):

.,1997,20:

392–398.

20.,,,.t(1;19)(q2313):

:

a.,1993,82:

1086–1091.

21.E,,Y,.1;19.,1992,79:

1781–1788.

22.E,A,D,.1;19().,1994,8:

554–559.

23.,N,,.t(1;19)(q2313)E2A1.,1991,77:

687–693.

24.S,H,H,.E21.,1992,80:

1413–1417.

25...,2000,14:

513–517.

26.,,,..,1995,378:

505–508.

27.P,N,P,.4.,2000,96:

705–710.

28.,D,M.t(4;11)(4):

.,1998,12:

1561–1564.

29.,K,,.4

30.at(4;11)(q2123).,1998,92:

810–821.

31.J,J,O,.4.,1999,93:

1106–1110.

32.,A,,.4.,1999,93:

1107–1108.

33.G,L,,.A14t(4;11).,2000,95:

96–101.

34.,H,M,.t(12;21).,1995,86:

4263–4269.

35.S,L,J,.1a.,1996,10:

1529–1530.

36.,B,K,.t(8;21)-,t(12;21)-,(16).,2001,48

(1):

S31–S34.

37.N,H,Y,.1t(12;21).J,1997,97:

607–611.

38.J,S,A,.1.,1997,90:

4933–4937.

39.K,,D,.1.––.,1998,91:

1716–1722.

40.,,,.1.,1998,92:

4792–4797.

41.D,,,.111:

412.J,2000,111:

1051–1056.

42.P,A,C,.16M4.,1995,85:

2289–2302.

43.,P,,.16.,1994,83:

1750–1756.

44.H,I,K,.1611.,1995,85:

1313–1322.

45.R,D,P,.11:

.,1997,11:

644–650.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