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90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docx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描写的运用新人教版

描写的运用

教材分析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中作文训练和作文评价的重点内容。

一篇记叙文,如果不会描写,或没有足够的描写,就会缺乏感染力,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总是反复提醒学生要注意描写。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靠学生在一次一次的习作中摸索,自己“悟道”。

比如作文里的“描写”,教师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求学生要“写具体”“写生动”,有的教师也能讲明白“什么是具体、生动”,但是,在作文指导课上,针对一个具体的描写片段,教学生“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教师往往就语焉不详了,更缺乏定点的、带有方法意义的、可操作性强的训练。

因此,作文课上,同样的描写要求教师会重复多遍,学生作文中描写上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多次,作文教学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而会描写的学生、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往往不认可其作文水平是在课堂里由老师教出来的。

教师要改变描写教学这种笼统提要求、抽象作指导的现状,针对“描写”这个训练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一排排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精彩到精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写作中首先就要抓住特点,需要多角度观察。

只是在生动地表达时,学生的表现手法可能还是会比较单一,教师要多辅以例文的引领,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

作文指导设计

(一)

教学分析

● 活动目标

1.提升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学会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2.练习如何通过描写把人或动物写活,写出特点。

● 活动重点

1.掌握生动形象的描写的常用方法、技巧,让作文生动起来。

2.开拓思路,构思作文。

● 活动方法

讲练结合,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过程设计

一、在情境中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让学生谈对自己(语文老师)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老师的印象。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刚才几个同学们谈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仔细、很准确的。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

觉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

你们刚才描写过老师,这说明你们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描写。

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课件展示】一幅鸭子游水图。

【教师点拨】看到这幅画面了吗?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

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学生活动】执笔写作。

(设计意图:

通过谈对老师印象的直观例子,初步感知描写的概念。

二、在问题中总结规律

【提出问题】我们来看黑板,请三位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写给大家看。

【学生回答】……

预设一:

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

预设二:

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你追我赶地嬉戏。

预设三:

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看上去很悠闲。

【提出问题】大家看,这三位同学共同写到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

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教师总结】描写首先要找到对象,也就是主人公。

【提出问题】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是怎样写的?

说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写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湖水。

池塘。

清澈的水。

……

【教师归纳】描写还要抓住对象的样子或特征。

上面几句有“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等词语是表示鸭子或水的特征的。

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我们就会觉得描写不够具体。

【提出问题】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你看看你写的,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有哪些地方是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所描写的与他们的相比。

谁来完成这个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呢?

【学生回答】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嬉戏。

【提出问题】好文章要共享,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

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

【学生活动】上讲台写下自己的片段。

【学生回答】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师总结】比喻和拟人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描写对象——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特征:

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的;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

有人还用了比喻。

这样一来,你们就觉得这段描写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精彩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描写是什么呢?

我认为描写就是把只有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那些没有看到的人。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

肯定要告诉我们“那里有什么”。

单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知道它们的特征、动作等细节,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

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

“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

这是描写生动的三条原则。

(设计意图:

过程化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的知识介绍。

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模式。

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总结出一类描写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训练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能上升到类的认识,个别语言现象学习得再多也没有多少效用,因为个别语言现象是无法穷尽的。

三、在实践中运用规律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对这个画面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欠缺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

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后,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回答】……

预设:

【学生1回答】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学生2回答】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学生3回答】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提出问题】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

“清澈”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是指水的颜色,“平静的”是指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

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平静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

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

这位同学来试一下。

我们在形容事物的时候,在讲它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讲?

【学生回答】多方面描写。

【教师总结】如果我们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写和形容,是不是就具体些了啊?

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出它的情态,“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写出它的具体形态。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

【课件展示】“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介绍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使描写“清楚、细致”,最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写。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写生动形象。

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

(设计意图:

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四、在修改中提升能力

【提出问题】下面进行第三次描写实践,我们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更好。

【课件展示】风车的画面。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

我不要求你们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待会儿我请几位同学把他们写的念给大家听,大家来评论。

时间是三到四分钟。

【学生活动】写作。

教师巡视课堂。

【提出问题】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

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

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呢?

【学生回答】……

预设一:

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它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预设二:

在辽阔平原的河边,有一排巨人般的风车。

微风轻轻地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

预设三:

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

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

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

【教师点拨】刚才大家注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实际上大家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风车,还投向了什么?

环境,整个的场面。

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那描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的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多一点,要详写。

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注意层次,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想象,要写出个性来。

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每个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需要长期的练习。

(设计意图:

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的同时又包含变化和推进。

五、在写作中学以致用

借鉴本节课的写作经验,试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在描写照片静态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当时的人物、事件或场面等。

2.可以向家人询问照片背后的故事,增进对家庭的了解。

3.尝试运用本课学过的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描写要生动

1.对象——有什么

2.特点——怎么样(多方面)

3.修辞——像什么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某地借班执教的一节描写训练课。

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五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使其掌握描写的大体要求。

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

“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

”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的同时又包含变化和推进。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训练,依赖两个条件:

一是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训练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

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前一个条件上,几代语文教育前辈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编撰的《国文百八课》,就把作文能力分成108个训练点,陈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讲义》则把作文分成52个训练点,后来,作文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者还有许多不同分法,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作文训练的主体内容的确定,如观察、描写、抒情、论证基本一致,他们都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学生介绍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在这些点上的写作要求。

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训练程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好因人而异,而大多数语文教材的作文部分索性只列作文题目,不附空无用处的作文知识。

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描写”这个作文基本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

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得以进一大步。

从执教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定点训练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采用这个设计在不同省份、面对不同程度的班级进行实践时,差不多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生普遍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全班由个别同学会描写到普遍会描写,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仿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稍加训练后,学生描写的场景、运用的语句即能相当精彩。

当然,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

描写因描写对象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会不一样,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有的以平实为美,有的以绮丽为佳等。

但是,描写的许多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当多的共性,如准确、清晰、具体、生动等,本节描写训练即是扣住描写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描写的基本要求,塑成基本能力;另外,描写所涉及范围极广泛,如描写对象的选择、描写的详略、描写与主题一致、转换视角、侧面描写、借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等等。

在一节作文课里,这些公共知识点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训练,再说,中学生作文也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这些内容。

因此,这节训练课仅仅是在作文这面大墙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学生窥见描写奥妙之一斑。

假以时日,如果在作文指导的许多点上都能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设计,都能进行这样有迹可循的训练,我相信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当有相当明显的指导效果。

作文指导设计

(二)

教学分析

● 活动目标

1.掌握生动形象描写的常用方法、技巧。

2.练习通过描写把人或动物写活,写出特点。

● 活动重点

1.练习通过描写把人或动物写活,写出特点。

2.将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 活动方法

以活动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落叶》导入新课。

【教师解题】好的描写,就是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人物、动物、事件、景物等的具体状态,使人读来如亲见亲闻,亲临其境。

“生动”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它需要在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多方面观察、描绘,准确用词,句式选择和修辞运用等方面达到要求。

二、比较写作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按描写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将描写分为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社会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按描写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

正面与侧面描写,静态与动态描写,白描和细描。

【提出问题】比较下面A、B两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由此可见,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声音、气味等。

三、技巧归纳

【教师点拨】首先,无论描写的对象是人、动物还是景物,都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如《邓稼先》一文,就抓住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成功的原因。

这一点,前面“写人要抓住特征”已经谈过了。

不光写人要这样,写其他事物也是如此。

例如《华南虎》里,虽然只写了老虎的背面,但从“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从墙上带血的抓痕,作者写出了老虎的“悲愤”,也就抓住了重点。

【提出问题】如何抓景物特点?

结合你所学过的文章说说。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第一,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的特点,如形状、声音、数量、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等。

例如:

雨的声音: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的颜色: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到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第二,描写要从多方面来观察、描绘。

如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刻画,表现他们的性格,通过对动物的形态、动作、叫声、习性的描写,刻画它们的特点。

在郑振铎的笔下,三只猫的不同就是通过对毛色、动作、习性、命运等的不同描写来凸显的,令人难忘。

1.从多种感官写。

秋天的风,吹走了春季的“湿”,吹走了夏季的“闷”,带来了一阵清凉。

人们都说,秋风是干燥的。

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秋风拂面的感觉,它可以让人头脑清醒,可以让身上的尘埃飞向远方,可以带我们的灵魂走进秋色。

秋风一吹,万树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优美的舞姿,那个场面隆重盛大,不亚于盛大晚会,满天飞舞着蝶一般的落叶。

叶子之间碰撞出的响声似乎在向大地母亲报喜,离家的孩子要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不需要表达,因为秋风已经悄悄地告知了大地。

(触觉、视觉、听觉)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奇景。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

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3.虚实结合写。

秋姑娘来到了森林里,一片片黄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只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绿的,它们挺直了身体,威武地站在山坡上。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

太阳出来了,照射在架上,葡萄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

橘树上,一个个金黄色的橘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

假如剥开橘皮,你就可以看见一瓣瓣橘子就像一弯弯月牙儿,晶莹剔透。

第三,还可以借助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布封的《马》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马与其他动物相比较,突出了马的崇高和美。

【提出问题】同一个意思,两种表达。

你喜欢A句还是B句,为什么?

A.

(1)她长得很瘦。

(2)天黑了。

(3)开学第一天,我很高兴。

(4)妈妈给了我一切。

B.

(1)她瘦得如秋天田野上一棵孤零零的高粱。

(2)白日害羞地偎进山的怀抱。

(3)今天是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我快乐得像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高兴得忘乎所以了。

(4)如果我是一艘小船,妈妈就是温馨的港湾,让我幸福停靠;如果我是一粒种子,妈妈就是那一方热土,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是一片白云,妈妈就是那蔚蓝的天空,让我驰骋翱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组呆板,没有文采,遣词造句平淡无奇;第二组的句子语言优美,且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很值得回味。

【教师提问】结合例句,说说下面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比喻。

例如: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空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把亭子的样子,和它周围的环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我们会想象,亭子的角就像一只老鹰的翅膀,三面的山围成一个圆圈,连成一个整体,而高高的山壁一直插上云霄,梅雨潭就像一只深井。

这样的描写就具体了,描写具体了,文章也就变得生动起来。

2.拟人。

例如:

(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小逗号的话说得头头是道,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问号:

要不是我们把句子分开,人们一口气读下去,怎么受得了?

(3)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这三个拟人句写得非常生动,使人感觉到描写的对象,高粱啊,稻子啊,标点符号啊,蜻蜓啊,小鱼啊,都那么可爱。

名句欣赏: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3.化用诗文名句(引用)。

【教师点拨】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底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借用和化用诗文名句,“拿来”为我所用。

诗句化用有明用、暗用两种:

明用就是直接引用;暗用是巧妙地化用,有自己的创造成分。

明用: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

巧用修辞,追求音韵美。

修辞,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插上几枝,那就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大胆夸张,以显灵气飞扬;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

请同学们比较下面两组语言:

(1)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

(2)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善用比喻、拟人,辅以排比,加上描写,写出的句子便迥然不同。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形象可感。

第四,锤炼词语。

1.善用动词。

老大爷伸手沾了沾口水,从一叠零钱中抽出一张五角的纸币,又捻了捻,才递给售货员。

寥寥几笔勾勒出老人的动作,更胜一筹的就是那成功的细节描写,那一“沾”、一“捻”、一“递”极富层次感,而且把老人爱惜为数不多的钱的情怀也表现出来。

2.善用成语。

独步江畔,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百花争艳,有流连戏蝶时时舞的生机勃勃,急湍素潭,清波回旋,花瓣成舟,春风拂面,细雨润肤,别是一番春风花草香的闲情雅致。

独步高山,始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争奇斗艳。

一花一瓣,一枝一叶,润如唇膏,细如丝发,汇细雨纷纷,成百花怒放,巍峨高山,云雾缭绕,苍穹变幻,自缘身在此山中,只觉春来到。

春,从未矫揉造作,搔首弄姿,附庸风雅,她只带着春和细雨,送往晴空和月下,普洒人间!

——《感悟美好》

【提出问题】圈画上文中的成语,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精心运用成语、俗语、谚语,能形成一种和谐美。

成语的特点是形式简洁,意蕴丰厚,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连用还可以增强语势,读来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丰富词汇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头脑中储存丰富,使用时就会左右逢源,运用时妙语连珠。

3.句式选择。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