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961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2020年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

”“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3.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

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

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5.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B.NaClC.HClOD.KClO3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7.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8.现有18.6g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23:

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9.2gB.6.9gC.4.6gD.2.3g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10.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然后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受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a为纯净的氯酸钾,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正确的是()

A.

B.

C.

D.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6:

1

C.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13.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⑤属于金属元素

C.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

D.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14.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15.下列关于S+O2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

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16.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7.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钙离子:

Ca+2          

B.2个氢原子:

H2

C.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

Na2OD.3个氯分子:

3Cl2

18.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

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9.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

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

1

D.乙不是化合物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_____;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___;

(3)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填“低”或“高”)

(5)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2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应先_______再_______,目的是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仪器①的下端必须伸入反应物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其原因是______。

(4)如图F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植物油上面的空气对测量生成CO2的体积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5)图G和图B都可用作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G装置与B装置比较,G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操作上的优点是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化学式:

NH3)。

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

23.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

以下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

a与c对比;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与___________接触和__________。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________。

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①~⑥序号)

①实验1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实验2中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收集产生的气体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24.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CO、H2、C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或氧化铜等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一)甲组同学对炼铁产生了兴趣,他们所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杂质不参与任何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再装入药品。

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CO,作用是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停止加热后,还要再通一会儿CO,除了将A装置中的CO2送入B装置的溶液中,另一个作用是______。

(4)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方框内装置,则该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__________g。

(二)乙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水的组成(杂质不参加反应,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假定A、C装置能完全吸收相应的物质)。

反应后测得B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C中洗气瓶(含药品)质量增加bg。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用含a、b的式子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B缺少A装置

C氧化铁不干燥D有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了四氧化三铁

(三)丙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并利用铁丝网罩集中火力,以获得反应所需的高温。

(提出问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不变,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

M1

M2

△m1即(M1-M2)

烧杯+澄清石灰水

M3

M4

△m2即(M4-M3)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

△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

69.8g

65.4g

△m1

烧杯+澄清石灰水

118.8g

122.6g

△m2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成立。

根据这个结论,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你觉得可能原因是_________(填序号)。

A装置漏气

B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装置内还残留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25.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

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KclO3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1.2g

/

  

1.2g

CuO0.5g

  

1.2g

MnO20.5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衡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

(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2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实验回顾)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把“易燃空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当用电火花点火时,发出震耳的爆鸣声,且玻璃瓶内壁上出现了液滴。

一年之后,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

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

这里的“易燃空气”是指_____,拉瓦锡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

(实验重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重做了上述两个实验,做法如下:

实验1:

水的通电分解实验,如图1所示,接通电源,看到了两电极上开始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两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

实验2:

“易燃空气”与氧气混合后的点燃实验。

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锌粒和图2所示的常用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多量的“易燃空气”,且可以随时补充液体,你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把“易燃空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盛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用电火花点火,顺利完成上述实验。

(3)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制得的“易燃空气”和空气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取7支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70%……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易燃空气”,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7

“易燃空气”体积分数(%)

90

80

70

50

20

10

5

空气体积分数(%)

10

20

30

50

80

90

95

点燃现象

安静燃烧

安静燃烧

弱的爆鸣声

强的爆鸣声

强的爆鸣声

弱的爆鸣声

不燃烧不爆鸣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混合气体爆炸范围内,“易燃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所以我们在点燃“易燃空气”之前必须要_____。

28.小文同学利用长柄W形玻璃管,完成了课本上多个化学实验。

(1)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①燃烧条件的探究:

在如图1所示装置(省略夹持仪器,下同)中,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关闭活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发生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

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为减小测量误差,待火焰熄灭后,将玻璃管_____,再打开活塞。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①在如图2所示装置中,甲酸(HCOOH)在加热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实验时,A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如图3所示装置中,向玻璃管左端加入试剂X,观察到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试纸_____,用水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_____,该同学进行这两项实验的目的是_____。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知道利用W形玻璃管进行实验的优点有_____(答1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详解】

A.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还是这两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分子是原子构成的,由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

C

【解析】

A、图A中的物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错误;B、图B中的物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错误;C、图C中的物质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正确;D、图D中的物质是由不同分子构成,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错误。

故选C。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选项B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选项C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D正确。

故选C。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

甲→丙+丁,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

3.4g=2:

1,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Cl2中Cl的化合价为0;NaCl中Cl的化合价为-1;HClO中Cl的化合价为+1;KClO3中Cl的化合价为+5;故选择B。

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

故选C。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序号

实验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故A正确。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故B正确。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故C正确。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D错误。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NaOH和Na2CO3的微粒个数为x,y;所以Na与C的质量比是(x+2y)×23:

(y×12)=23:

3,可得x:

y=2:

1,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故选A。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纯净的氯酸钾,分解的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反应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温度低,生成的二氧化锰又充当氯酸钾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反应的速度,所以a分解的速率慢,b分解速率快;

根据氯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以及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

可知等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量是氯酸钾多,所以最终是a产生的氧气量大于b产生的氧气量;分析所给的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

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解题时注意本题不是简单的加入二氧化锰,二是利用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同时生成了氧气,进行分析。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6):

(16×1)=12:

3:

8,错误;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D、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

故选D。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