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03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x

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经验材料五篇

目录

创新文明实践机制以条块互通推动精准实践 1

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 4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11

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15

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21

创新文明实践机制以条块互通推动精准实践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首批46个文明单位中试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创新机制,发挥文明单位行业多样性优势,力求促进条条块块互通,推动文明实践精准下送至基层,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科学谋划,文明实践实现条块互通。

聚焦战略定位,充分考虑我市文明单位覆盖市、县、镇三个层级且分布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数十个行业的特点,制定文明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方案和指引,有机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7月,全部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运作。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文明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跨越层级和不同行业直达基层,在原有的县、乡镇、村三级单元中增强了“条"与“块"互通能力,发挥了精准协调、精准实施、精准指导的纽带作用,营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局面。

二是布局鲜明,因地制宜打造高质量阵地。

各文明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统筹本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部署,并担任志愿服务总队长,履行好实践站建设的第一责任,组建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合计7620人,制定印发本单位文明实践制度141份。

全市试点单位按照节约原则,以共享方式设置文明实践站,统筹整合已有的理论宣讲基地、活动室、文化展厅和文化长廊等场所面积共3550平方米,投入经费57.62万元,做到有活动场所、有管理人员、有活动计划、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

部分单位开设文明实践线上平台,加强线上线下呼应互动,打造“零距离”文明实践服务。

三是以城带乡,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各项指标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上,积极发挥其思想阵地作用,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突出重点,常态长效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抓手,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推动城市形象赏心悦目;以推进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让全市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工程成果;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开展文明单位帮扶贫困乡村、贫困群众,与村镇结对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四是靠前服务,增强文明实践末端细胞功能。

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的原则,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靠前服务,实行双向工作模式:

对内,充分发挥实践站的功能作用,在本单位干部群众中定期开展青年讲党课、普法教育、文化沙龙、先进典型宣讲等特色实践活动;对外,积极回应广大群众需求,探索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组织百姓宣讲活动次数103场。

各试点单位在实践中提升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

比如,总结阵地、平台、形式、项目等建设经验提炼出“12345+N”文明实践工作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常抓不懈,服务对象超过2万人次;开设“家事直通车”,打通家事审判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是彰显特色,培育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服务项目。

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文明实践载体,有针对性地培育志愿服务项目272个,组织理论学习普及活动415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508场,重点打造了减税降费助力复工复产、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心连心扶志助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等一批群众急需、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借助“文明与爱同行”社会公益大赛塑造推广品牌项目,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的需要,丰富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内涵,让理论、政策、道德、文化、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

自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部署要求,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以“全省示范、全国一流”为工作定位,创新实践路径,打造工作品牌,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30X50”百姓名嘴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创新案例”。

文明实践助力抗“疫"、移风易俗“四树五禁"、全国首创文明实践日历等经验做法全省放样,全国有影响。

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中央文明网、中央文明办文明实践公众号、学习强国等三十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先后500多次报道特色做法。

一'统筹实践阵地建设,形成整体联动覆盖城乡的强大体系

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作用,盘活各级各类资源,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矩阵,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1. 强化纵向到底,构建层级实践矩阵。

明确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组织体系和功能定位,下好全域文明实践“一盘棋”。

实践中心作为“最强大脑”进行顶层设计,精心打造“中央厨房”,出台运行制度,压实层级管理机制。

17个实践所注重承上启下,激活区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各类主题广场等资源,旗帜鲜明亮出“我们的阵地",精准派送“四季套餐”420余份,形成“一域一特”。

231个实践站因地制宜,在固化“六大规定动作"中传思想、做志愿、育文明,常态速递“营养快线”923份,形成“一站一品”。

5000多个文明实践点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实施“家家到、户户暖”行动,开展微小型活动2000多场,做好群众喜爱的“家常菜品",将创新理论讲到田头,暖心服务送到心头。

2. 强化横向到边,构建内外联动体系。

今年,在五大平台基础上,新增法律服务、健康促进、扶贫帮困三大平台。

八大服务平台聚合相关部门专业资源,用活公共服务资源,传授培训志愿者专业技能,面向社会开展专业性、示范性、孵化性的志愿活动。

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更好地指导服务基层开展活动。

吸纳“福缘”、义工联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形成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群众、社会公益组织三方参与、三方联动、三方提升的志愿服务新局面。

80多个部门结合“村居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项目,将志愿服务横向延伸至校园、军营、网络、部门企业、田间地头等群众聚集地,建成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

3.强化合纵连横,构建智慧管理格局。

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指挥中心,开展“云端”直播,将理论送到“心上”、文艺送到“耳边”、技能送到“指尖”。

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宣传思想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推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协同一体运行,构建出实时指挥,全程跟踪、互联互通的智慧管理格局。

按照工作导图,每日专人值班,督促各级文明实践组织,常态化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圆梦微心愿等活动。

把“云平台”打造成线上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云端”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同步开展网上文明实践活动14000多次,志愿者活跃率达100。

二'统筹志愿活动开展,形成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的强大活

坚持文明实践与市委中心工作高度结合、深度融合、紧密配合,为推动破“疫”复苏,夺取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双胜利”,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1. 开展“燎原”宣讲,放大创新理论引领力。

实施“30X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组织1500多名理论宣讲志愿者,围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打好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和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开展进企业、进庭院等“七进”式燎原宣讲5000多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儿,说老百姓关心的事儿,讲老百姓愿意听的理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群众之间产生更多的融入感、亲切感、共鸣感。

充分释放231个村(居)“红色大喇叭”“空中”辐射功能,实施“板凳课堂”、小蚂蚁宣讲团、“庭院微聊会"、“青学社”等20多个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

坚持理论宣讲“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让群众当好家乡“播音员"“宣讲员",将党的方针转化为鲜活案例,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小案例展现大蓝图,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增强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 突出“套餐”派送,激发中心大局战斗力。

将文明实践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鲜活力、生命力。

组织近千名“土专家”“田秀才",深入村组开展技能辅导,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231个实践站采取“村营合作社+种植+农技”模式,加大先进技能引入,拉长农民致富链条。

打造“文旅+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乐百年小镇、龙湖山庄等,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深入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服务企业科技行”项目,将思想、文艺、温暖等

“套餐”派送到群众身边,把文明实践站点打造成项目招商“前沿哨”,聚贤聚能“强磁场”,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等入驻,为建设“产业高地幸福之城”凝聚磅礴伟力。

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544.2亿元,增长3.8%,增幅南通第一。

3.用活“五单”闭环,提升为民服务凝聚力。

围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圆单",群众“评单”“五单”闭环模式,将网上“云服务"与网下志愿行动相融合,把准民意“经脉络”,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

群众通过网上平台发布微心愿2290条,实现率98%。

开展“春风送暖书记行”活动,市委书记顾国标率先以普通志愿者身份深入困难家庭做志愿、圆心愿。

240多名实践所站长紧跟上,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

开展“助残脱贫奔小康”活动,市长于立忠统筹协调,联袂各文明实践单位为全市7300多名残疾人实施“希望、造福、安居”三大工程。

开展“情暖学子,放飞梦想"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累计筹集助学款89.4万元,为249名贫困学子提供学业帮扶。

组织全市1835名医护志愿者深入全市2万户家庭开展健康咨询、免费体检等,满足群众对“更好的医疗”需求。

三'统筹文明乡风打造,形成致力乡村治理的强大支撑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持续不断地通过文明实践推进乡村治理,切实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 自治为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发挥文明实践点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干群携手治理,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实施“四清四化”工程,保障乡村“生态之美”。

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乡土习俗,制定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四树五禁"纳入其中,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诸事俭办,涵养乡村“文明之美”。

发挥乡贤、“五老”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组织他们当好扶贫帮困“服务员"、呵护家园“巡逻员"、邻里矛盾“调解员",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全市各文明实践所站点建立议事室,在“喝茶聊天议事”中,架起干群连心桥,构建乡村“自治之美”。

2. 法治为纲,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

实施“主体+站点”阵地建设“全延伸”行动,构建全市半小时“法律服务圈”。

建设法律服务平台,以德法实践基地、法治文化园、清廉园等为依托,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镇村、企业、机关、学校延伸,同时新增普法氛围营造点720多个。

实施“法润民生"“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法典相伴”等项目,形成全市法治文化阵地“一品牌多系列"的发展格局。

组织法治志愿者送法进企业300多次,送法进社区400多次,送法进网络3000多次,提升了法治文化渗透力和感召力,实现普法知识“到村、入户、见人、走心”。

3.德治为魂,建成乡村治理“朋友圈”。

坚持把加强道德涵养作为社会治理关键点,准确把握普通群众的生活特点和心理需求,以业缘、地缘、趣缘、技缘等为依托,建设群众守望互助朋友圈1000多个。

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组织辖区文艺能人、民间艺人,把“文明新风16讲”融入水乡号子、挑花担、罗汉龙等各类精彩文艺曲目中,实现文艺润泽,引导广大群众在实践参与中培育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

常态化开展“树、讲、演”特色活动,打造放大好人效应。

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好她嫂、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培育家庭美德。

制定《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奖励帮扶和礼遇实施办法》,发挥中国好人典型作用,让有德者感受温暖,让争当好人成为自觉价值追求,培育个人品德。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街道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搭好“五桥”建好“五家”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落实,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一'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

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

成立移民宣讲志愿服务队,有义务移民宣讲员23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7支。

二是开展感恩教育。

组织移民群众参加移民夜校,开展了3期感党恩教育,播放爱国主义电影5场。

三是提升奉献意识。

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吸收移民群众志愿者70人,分批次参加小区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

四是选树先进典型。

开展了好邻居、和睦好夫妻、教子好父母(好婆媳)、孝顺好儿女、和谐卫生好家庭的“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引导搬

迁群众争当好市民。

二'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围绕就业核心,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组织各类志愿宣讲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双语、消防、刺绣、电工、厨师、挖掘机等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技能培训31期,培训移民41007人次;移民夜校已开展5期,培训移民2000余人次,实现移民群众培训再就业880名。

二是多举措推动创业就业。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为移民群众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

杭州路社区开发智慧集市和各类商铺94个,实现移民群众创业150户。

积极推荐就业,主动对接市就业局,借力扶贫车间及其他本地企业,在街道辖区内开展招聘会,实现200余人就近上岗就业。

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就业人数229人;

三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

疫情防控期间,组织返岗务工共596人,其中,省外210人,省内386人。

三'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

汇聚各类力量,抱团开展困难帮扶、助学圆梦、健康助力、爱心陪伴等暖心行动。

一是开展困难帮扶行动。

建立关怀关爱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入户了解其生活情况,为30位小朋友送去心愿礼物,为200余户有实际困难的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

二是开展助学圆梦行动。

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对学生入学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建立了社区一学校一家庭的三联动机制,助学圆梦18人。

三是开展健康助力行动。

定期联系医疗机构到社区内为辖区居民开展义诊,主动联系妇联组织移民妇女开展优生筛查21对、两癌筛查300余人,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展临时救助8户。

四是开展爱心陪伴行动。

建立志愿服务队5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场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开设四点半学校,常态化开展儿童之家活动,与黔东南州电子科技学院大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五是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

积极协调市信访联席会、业主方、施工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30余万元。

四'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

创新“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一是强化法制宣传。

通过开展宣讲会、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形式,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万余份,扫黑除恶宣传册、宣传单4万余份。

联合市司法、市公安、市禁毒办、市交警队、市消防队等部门开展法制宣讲活动8次,开展专题会议10次。

与市反恐办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反恐演习1次。

二是联调处理纠纷。

联合社区居委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定期不定期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共调解劳动争议、化解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矛盾4起。

三是引导居民自治。

充分发挥巡防队员专业力量,在社区主要道路穿插巡逻。

组织扶贫公岗60人成立治安巡逻队。

发动治安治保积极分子群防群治力量,38名网格员、46名楼栋长参与辖区巡防,共妥善解决突发事件3起。

五'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一是提升文明形象。

以创文工作引领,积极引起群众参与创文、支持创文,争当文明人。

二是推动移风易俗。

在社区内开展市民意识培训班和宣传引导工作,引导移民群众适应城市生活,摒弃不良陋习。

三是提升文化素质。

围绕文化素质、技能提升、生活礼仪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移民夜校5期,双培活动20余期。

四是开展文体活动。

成立5支文艺队伍和4支篮球队伍,常态化开展文体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我区深入实施“打造道德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地生根,切实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强化实践道德力量的涵养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培育选树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目前全区中国好人已达30位,数量位居全国区县前列,同时还推评全国文明单位清水塘社区、全国文明村檀木岭村、全国未成年人建设先进单位我区委宣传部等一批先进典型。

通过“小平台”传播“大理念”,注重道德价值引领我区将“厚德”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任务,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

丰富实践形式。

出台三年行动方案。

从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良好环境等方面着手,为推动养成“为国尽忠、为职尽责、为家尽孝"的厚德精神和倡导“立厚德、行厚道、积厚福”提供了方法遵循、行动指南。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编写《厚德学生读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关键词的德文化深入孩子心田,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3个不同阶段完整的公民教育框架体系。

特别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以来,我区迅速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方任务,推动《纲要》落细落小落实。

建设实践阵地。

率先打造全省首个区级好人馆,集中展示了全区各类先进典型事迹,是一处学习、宣传、弘扬好人精神的展示教育基地。

展厅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五个板块,馆内设好人大本营,定期举办“好人讲堂”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被评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

新建主题公园2个、主题街巷4条、好人灯箱3组、公益广告示范点10个,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一批厚德主题文化墙,形成了“每个街道都有一处宣传主阵地、每个社区都有一面宣传文化墙”的新景致。

完善实践平台。

把厚德精神的传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区级融媒体中心重要工作。

借助新媒体,及时更新推介相关经验信息,开设微信公众号,加强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和互动。

开展了“好人榜样”“厚德之星”等专题报道,累计上稿1500余篇,进一步整合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服务基地,开设“厚德书吧”“厚德大戏台”,让内涵更丰富。

建成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7个城市驿站,服务40余万群众,让厚德的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群众身边,传播声音。

通过“小故事”讲好“大道理”,深化道德教育引导

我区坚持“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的典型示范效应,通过“小故事”讲好“大道理”,让好人善举成为市民群众内化于心的厚道标准。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评。

我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自下而上的推选机制,边征集边评选边宣传。

一方面,提升“审美”的维度。

把视角对准普通市民,把重点放在基层单位,挖掘普通百姓身边的“草根”故事、“草根”善举,发掘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

建立媒体和群众推荐发现机制,扩大好人事迹传播覆盖面。

另一方面,拓宽“选优”的渠道。

严格按照群众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社会公示监督、民主投票评选等程序规范评选,增强“透明度”,将推举机制细化到基层最末梢。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学。

一个好人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就是一道风景。

通过新媒体宣传。

将全区先进典型事迹制作成年台历、录制成声音故事进行“微宣传",与湖南电台新闻频道合作,邀请专业播音员、志愿者、各级先进典型共同参与,把事迹故事录制成声音传记,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进行全媒体传播,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通过微作品演绎。

把先进典型的事迹编成舞台剧、话剧等,通过巡回演讲将典型事迹送入机关、企业、学校、街道,举办巡展巡演、事迹报告会等中央、省、市大型活动60余场,直接受众10万余人。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做。

我区的先进典型集结成营,成立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组织—好人大本营,在好人大本营的带动下,身边典型在街道社区成立工作室,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网络,目前我区志愿服务队增加至213支,注册志愿者达8万余名,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211个,好人工作站11个,开展好人进校园活动50余次,打造了“好人榜样”“学雷锋做好人”“道德辅导员”“好人讲堂”等一系列亮点品牌。

通过各类活动,先进典型不仅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更成为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践行者。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敬。

“有德者应有得”,我区礼遇先进典型。

让有德者得实惠。

区文明委制定了《我区礼遇帮扶各级好人十条措施》,赠送好人礼遇卡,让先进典型在生活中得到关爱和礼遇,对于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优先推荐提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

我区每年安排帮扶礼遇资金近20万元,从医疗、低保、就业、救助等方面对生活困难的先进典型人物给予帮扶。

通过“小切口”引领“大风尚”,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我区把厚德建设与城市建设、民生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

通过“小切口"引领“大风尚",提升居民幸福感。

聚焦宜居建设增强居民幸福感。

完善城市交通。

地铁3号线、5号线通车试运行,大明大道、竹隐路全线拉通,朝正路等瓶颈路、断头路实现通车。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月湖、朝正垸等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疏竣管道52万米、化粪池4375座。

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持续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33个,新建停车场21个、停车位8171个,新建提质农贸市场和生鲜门店12个。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新建公园、小游园12个,新增绿地40公顷,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43%。

提质城市管理水平。

持续开展渣土扬尘、餐饮油烟、户外广告、拆控违等专项治理。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创新实施“4+2”分类法,生活垃圾减量15以上。

全面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提质公厕45座、垃圾站76座,创新推出“百度搜公厕"。

聚焦民生福祉增强居民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9年安排民生支出64.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42%O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坚持就业优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新改扩建学校15所,新增学位4620个。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7个,签约服务人数22.6万,重点人群签约达10.5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