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49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docx

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

2012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讲义: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转载点击数:

8241更新时间:

2012-3-20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部苏晓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

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

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

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

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

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

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

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

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

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

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

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

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

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

石油探明储量保持小幅上升,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根据2011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3832亿桶(1888亿吨),比2009年年底的13766亿桶增长了约1.48%,储采比为46.2年。

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亚太、中南美和非洲,其他地区储量基本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

亚太地区净增加了30亿桶(主要来自印度,可采储量由58亿桶增加到90亿桶),中南美地区增加了19亿桶(巴西在深海发现大型油田,可采储量由129亿桶增至142亿桶),非洲地区增加了17亿桶(主要来自于利比亚、乌干达和加纳)。

中东石油储量仍在全球储量中占有最大份额,达到54.4%,储采比为81.9年。

2010年,石油产量转降为升,达到8209.5万桶/日,比2009年增长了2.2%,但仍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

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为3432.4万桶/日,同比增长2.5%。

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428.7万桶/日,同比增长1.9%。

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成为非OPEC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

石油贸易量正在缓慢回升,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前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二者增量合计占世界石油贸易总增量的80%以上。

非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也有一定幅度增长,而中南美出口量则出现下降。

进口增长主要来自亚太和美国,尤其是亚太,增量约占世界增量总和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石油进口量继续延续2008年以来的下降态势。

天然气的发展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堪称异军突起。

截至201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至187.1万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00亿立方米。

增量最大的是印度和巴西。

在储量小幅提升的同时,天然气的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7.3%,是198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俄罗斯天然气增量最大,达613亿立方米,增幅为18.4%;美国的增量位居第二,为282亿立方米,增幅4.7%;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产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43%。

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及其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

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74个赋存煤层气资源的国家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68万亿立方米,其中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个主要产煤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南非。

到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比例将达到天然气总产量的1/5,天然气资源足以使当前产量维系250年以上。

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促进了天然气总产量的增长。

2010年,由于在非常规天然气生产方面取得的进步,美国天然气产量为611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9.3%,连续两年超过俄罗斯。

中国天然气产量为96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七位。

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约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一半,但比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更为分散。

分析普遍认为,非常规天然气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维持能源安全有积极意义。

天然气的成本仅为石油的1/3,燃烧天然气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少于石油,而且北美、中国和欧洲等地均出产非常规天然气,因此有利于各国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的依存度。

澳大利亚近年来煤层气产量大幅度提高。

2011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又对澳大利亚的4个盆地进行了页岩气资源评估,可采储量共计396万亿立方英尺。

但是,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度差异很大。

美国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

美国能源情报署2011年5月26日公布的《2011年度能源展望》显示,2009年,页岩气占其国内天然气年产量的16%,到2035年,这一比例可达到47%。

澳大利亚计划发展三种非常规天然气,占其宣称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的45%。

印度煤矿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1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另外,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

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但业内人士坚称,只要操作得当,这项工艺是安全的。

煤炭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

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为72.73亿吨,同比增长6.3%。

其中,中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达32.4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3%;美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

水电和核能也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最大增长。

2010年是自1990年以来平均降雨量最大的一年,因此水电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

全球水力发电量达到7.756亿吨油当量,增幅为5.3%。

核能实现了2%的增长。

其中,3/4的增长来自OECD国家,法国核电增量位居全球第一,增幅为4.4%。

生物能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有所发展。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两国贡献了全球风能增长的近70%。

201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48%,是2008年所占份额的3倍。

尽管如此,风能仍只占中国总发电量的1.2%。

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为5926.1万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长13.8%。

其中,OECD国家产量为3713万吨油当量,非OECD国家为2213.1万吨油当量,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美国和巴西是生物燃料生产增长的主力军,美国增长了17%,巴西增长了11.5%。

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

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3.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

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能源强度也出现自197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

首先,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

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需求的大幅增加拉动了能源消费整体增长。

其次,部分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加重了能源供应的负担。

目前,非OECD经济体的能源强度是OECD国家的1.5倍。

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

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能源消费量显著提升。

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了1.4%,而2010年又实现了5.6%的增长。

这其中,OECD国家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非OECD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占到全球总量的53.6%。

其中,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2%,达到24.32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提高到20.3%,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6%。

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3.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9.6%,核能占5.2%,水电占6.5%,可再生能源占1.3%。

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所占比重连续11年下降。

天然气的比重在显著提高。

能源消费结构与各国的资源状况密切相关。

俄罗斯由于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57%;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例最高,为70%左右;巴西的水电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39%。

发达国家油气消费仍然较高,除法国外,OECD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

近年来,油价上升的过程中伴随着短期震荡。

1998年末,国际油价低于每桶10美元。

此后近10年时间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到2008年7月达到每桶147.5美元。

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OPEC成员国不愿增产、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共同导致油价上升。

其中,供求关系紧张是基本原因,金融资本炒作等因素是重要推手。

高油价使石油生产国获益,但消费国却受到严重损害——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某些国家还爆发了民众抗议和局势动荡。

分析普遍认为,140美元以上的油价超出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受能力。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国际油价开始回落,2008年12月,国际油价跌到每桶32美元。

油价回落是石油供需关系趋缓和石油市场金融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油价的下跌减少了石油消费国的压力,但又给石油生产国造成了问题。

随着经济复苏形势的显现,2010年年底,国际油价回弹,达到79.5美元/桶。

从长远来看,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日本核事故等事件还将进一步推高油价。

4.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

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

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石油政策影响。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

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例如,作为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的尼日利亚,由于本国技术力量薄弱,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

在尼日利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主要有英荷壳牌、美国的埃克森一美孚和雪佛龙、法国的道达尔等公司。

这些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尼日利亚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

20世纪90年代初,赤道几内亚发现了油田。

在一缺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该国政府与西方公司达成协议,以石油偿还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外国石油公司则支付一定比例的石油收入,作为用地费和税款。

美国的埃克森一美孚公司在赤道几内亚三个油田进行生产,产量占该国石油总产量的近七成。

在加蓬,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区域已被欧美公司瓜分完毕,余下的是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如深海区、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等风险大、开采成本高的区块。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加速实施对非洲的石油资源战略。

在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公司主要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

合作方式包括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咸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

二、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两大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亚北非动荡及该地区未来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产生负面效应。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

1.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自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利比亚战争是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事件。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邻,北濒地中海,地理位置优越,出口便利。

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非洲第4大石油生产国。

截至2010年底,该国石油探明储量为60亿吨(464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4%,可采比为76.7年。

2010年的石油产量为7750万吨(165.9万桶/日),占世界总产量的2%。

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含硫量低,被称为轻质“甜油”,容易制成汽油和柴油等高附加值成品油,而且油层浅,易于开发。

目前,全球对轻质“甜油”的需求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因此,利比亚在全球高质量原油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比亚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陆上的苏尔特盆地、古达米斯盆地、迈尔祖格盆地、库夫拉盆地、昔兰尼加地台和海上的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储量超过10亿桶的超大型油气田有14个以上。

苏尔特盆地是利比亚最重要的油气盆地,在全球大型含油气盆地中储量排第13位,该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

古达米斯盆地和迈尔祖格盆地和苏尔特盆地一样,也是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

而库夫拉盆地和昔兰尼加地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位于地中海南部,是利比亚主要的海上油气富集区,是目前地中海最大的油气田。

自2003年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封锁后,利比亚开始在能源领域寻求国际合作。

2004年以来,不断有外国资本进入利比亚石油产业。

利比亚的油气勘探活动迅速恢复,油气产量迅速提高。

从近年签订的合同来看,利比亚非常重视合作方多元化,将区块授予不同的外国公司,避免少数公司垄断利比亚石油工业。

利比亚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石油收入贡献了98%的GDP。

利比亚石油产业的主要客户是欧洲炼油厂,超过80%的石油出口到欧洲。

动荡对利比亚石油产业造成严重;中击,原油产量迅速下降。

占利比亚原油产量72%的八大外国石油公司的油井陆续停产。

利比亚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德国温特沙尔公司宣告停产。

西班牙雷普索尔、法国道达尔、奥地利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也纷纷撤出利比亚。

原油出口从2011年2月末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主要供应国内需求。

3月底,利比亚原油产量已不足30万桶/日。

4月,根据利比亚能源投资部门统计,该国轻质“甜油”减产80%。

在外国企业停止作业的情况下,留在各油田的利比亚本国公司承担了维护任务,但不足以恢复生产。

大批外来劳动力在动荡后逃出利比亚。

尽管利比亚石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2%,但由于其产品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质,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

利比亚出口中断后,沙特等其他OPEC国家表示很容易补足全球石油市场每日160多万桶产量的损失,且不必突破OPEC规定的产量限额。

但问题在于,从品质上,沙特的原油无法替代利比亚的原油。

利比亚原油素以高品质、低含硫著称,全球只有25%的原油具有这种质量,利比亚损失的原油大约占总量的9%。

沙特等国所产原油主要是重质或中质高硫油,难以满足欧洲炼厂加工低硫原油的需求。

因此,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低硫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

作为利比亚轻质”甜油”定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在2011年4月达到120美元/桶。

甚至有观点称,如果利比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重返国际金融危机前147美元甚至突破150美元关口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受政治动乱影响的阿尔及利亚同样生产轻质原油。

截至2010年,阿尔及利亚的探明储量为15亿吨(122亿桶),产量为180.9万桶/日。

另外两个也受到内乱困扰的产油国伊朗和也门,日产量分别为424.5万桶和26.4万桶。

这两国的石油生产对国际油价也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重要的石油运输途径。

近期,西方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伊朗官员扬言,如果西方国家政府为阻止其核计划而实施更多制裁,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而美国回应称,伊朗发展核武器与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美方的“红线”,一旦伊朗跨越这条”红线”,美国将”作出回应”,“重开海峡”。

同时,美国还呼吁继续对伊朗施加外交和经济制裁上的压力,包括要求所有盟友减少购买伊朗原油,并减少同伊朗央行的业务往来。

欧盟已原则同意禁运伊朗石油至欧洲。

西方的压力是否能迫使伊朗就范仍是未知数。

由于核问题而受到制裁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伊朗经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石油出口占该国收入的比例已从几年前的80%降低到65%。

另外,尽管伊朗受到欧盟制裁,但很多欧洲国家并未因此放弃与伊朗的经济合作,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在该国投资开采石油。

如果伊朗实施限制政策,将损害这些投资国的利益,并影响到国际能源市场。

未来,如果伊朗减少或停止对国际市场供应石油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将会导致石油价格飙升。

全球大约1/3的海上石油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每天经过的大型油轮多达30艘。

亚洲75%以上的石油途经霍尔木兹海峡。

有学者预测,一旦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将至少上涨50美元。

这对危机后赢弱的欧盟经济不啻于雪上加霜。

中国的石油进口也会遭遇挑战。

中东其他石油出口国亦将蒙受损失,因为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也使用这一海峡。

虽然这些国家几乎都有用作预备的石油管道,但运费将成倍增加。

尽管埃及不是主要的石油供应国,但对该国局势可能影响能源运输通道畅通的担忧,也会一定程度上引发油价波动。

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是贯通亚非欧三大洲的航运要道,每天约有100万桶原油和精炼石油产品沿苏伊士运河北上。

欧洲地区36%的原油输入是通过苏伊士运河从中东运来的。

此外,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迈德输油管道每天可运输150万桶原油和相关产品。

苏伊士运河和苏迈德输油管道的日运输量之和可占到全球日需求量的3%。

随着埃及局势恶化,苏伊士运河的正常运转受到广泛关注。

实际上,埃及骚乱发生以来,运河的通行情况总体良好,只是过往船只的补水和补油略受影响。

从利益来看,埃及任何一派都不愿意苏伊士运河及苏迈德输油管道发生问题,因为两者收益占埃及总收入的比重很大,关闭这两条运输命脉,意味着全民利益受损。

然而,市场对现有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畅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11年2月5日,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向以色列和约旦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遭到袭击后发生爆炸,一度导致天然气输送中断。

此次袭击后到2011年11月,尽管埃及政府多次强调要采取措施保护输气管道安全,但该管道又遭到9次爆炸袭击。

最后一次袭击发生在埃及议会选举前的几个小时。

面对潜在的风险,委内瑞拉能源和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曾警告说,苏伊士运河一旦关闭,油价就会随之上涨,甚至可能;中上每桶200美元。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尽管不少官员和学者强调,国际能源需求的上涨,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的激增才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并未对国际能源供应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地区的不稳定态势一直呈现蔓延趋势,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继续积聚。

叙利亚仍游走于战争边缘,西方在对利比亚实施“新干涉主义”取得成功后,对叙利亚套用这种干涉模式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中东各国频现乱局的同时,伊斯兰势力在动荡中崛起。

尽管美国已表示,准备与地区崛起的伊斯兰组织合作,但即使阿拉伯国家新上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是温和派,其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也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

未来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爆发矛盾的风险加大。

因此,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

能源经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迈克尔·林奇提出,即使当前石油供应充足,“恐惧心理”本身也是决定近期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林奇提出了“救生艇理论”:

坐在救生艇里的人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论有多少食物,他们都会把食物储存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在海上度过多长时间;粮食价格会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种植期出现波动,钢铁价格会对经济增长预测作出反应,类似地,对地区动荡的预期会推高石油价格。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

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2.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

日本核电事故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

核能产业遭受沉重打击。

日本核电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站设计缺陷。

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两套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其在福岛的10座核反应堆。

2011年3月11日强震来袭时,其中五座使用较新设计的反应堆经受住了浪高近14米的海啸;中击,关键性的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反应堆得以安全关闭。

但使用较旧设计的另外四座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却出现了故障,备用柴油发电机和电气开关设备被海水淹没。

其中三座反应堆的核燃料熔毁,几座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最终酿成了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辐射泄漏危机。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从私利考虑,抱有反应堆维修后仍能继续使用的期望,导致最初的处理方式偏于保守与缓慢,从而错失时机、最终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

日本的核安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

联合国机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核安全监管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繁杂,延误了核事故对策的决断。

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电政策做出修改和调整,改变了世界核电格局及短期前景。

日本核电预期被调低。

事故发生前,日本原计划在2030年使核能发电比例提高到53%。

2011年11月16日,国际能源署新任总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在东京召开记者会时预测,今后如果日本不再新建核电站并报废老化核电站,到2030年,该国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将从2010年的27%降至18%。

2011年3月15日,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以摸清它们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27个成员国中,14个国家拥有核电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