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61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docx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

个人整理修订版、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

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

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

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

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

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国语》、《论语》、《战国策》

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

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

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

跨国企业:

对信息需要增加

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

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

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

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尤其战争时期

一战:

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一战宣传的研究:

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英国)、施杰林·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德国)、伊·普策克《德国宣传:

关于宣传是实用社会科学学说》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

1927年

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TechniqueInTheWorldWar)美国“宣传分析研究所”1937年

《宣传的艺术》(1939年)

艾尔费雷德·李伊丽莎白·李

七种常用宣传手法

咒骂法(NameCalling)

粉饰法(GlitteringGenerality)

转移法(Transfer)

证言法(Testimonial)

平民法(PlainFolks)

堆牌法(CardStacking)

乐队花车法(BandWagon)

二战:

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

卡尔·霍夫兰

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和平时期:

政治选举

广告、公关、新闻、演讲

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1940年,

美国总统选举伊里调查

(二)经济背景:

美国在两次大战中加强了经济实力

1,自由市场经济国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1945年-1950年,美国广告营业额:

29亿↗357亿

广告、公关、消费者研究

2,大众传播业在战后的迅速发展

大众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

如何提高发行量、收视率

(三)社会背景:

广播、电视等新媒介的影响

媒介中暴力、色情内容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媒介与受众和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

(四)学科背景:

多学科,交叉性

学科基础:

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传播学发展轨迹: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社会学、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提供研究范例(社会化范例、符号互动论、结构功能论、群体动力论……);

借鉴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控制实验)。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1922年,李普曼(Walter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宪章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概念;

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出版了《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

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1949年,霍夫兰发表了《大众传播实验报告》;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

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

(一)早期:

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

2,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模式建立的鼎盛时期。

“有限效果论”

(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

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

研究领域扩大至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

批判学派:

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欧洲,70年代兴盛,80年代成为主流之一,植根于历史与文化传统;批判学派理论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

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始于台湾:

1954年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设立

1963年开始传播学研究朱谦

“电视与儿童”研究

香港:

1965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成立

系统研究始于70年代中后期

施拉姆到访香港,创办传播学硕士课程

大陆:

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译丛》

Communication“群众思想交通”

1978年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学者翻译、评介西方传播学论文、著作

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最早开设传播学课程的三所高校1982年,施拉姆访华

1984年,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中文版出版

1982年11月,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

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1980年,施拉姆,《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1902-1977)

1918年,16岁考入芝加哥大学

1926年,24岁获得政治学博士

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

燕京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贡献:

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2,提出“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

3,开创“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立下功勋。

5W模式:

三功能说:

监视环境

联系社会

传承文明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1890-1949)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出生于德国,1914年(24岁)柏林大学博士毕业;

格式塔学派

1932年移居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场论与群体动理论:

场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整体特征并非部分之和。

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形成:

群体动力论:

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成员个体的制约和影响。

“把关”概念的提出。

传播者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其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其所属的群体因素。

二战中军队士气的研究。

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

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

1925年(24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

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开展关于失业、大众传播、竞选与政治活动、教育与心理、社会研究方法与程序、市场研究等的应用研究

主要贡献:

1,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

提出”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概念;

2,研究论创新:

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3,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人民的选择》:

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研究——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枪弹论→有线效果论

两级传播理论:

讯息和影响先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

舆论领袖:

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

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与社会正规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策,其影响力常常比大众传媒更大。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36年(24岁)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主任

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研究课题,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二战期间,主持美国陆军部关于军事教育影响对军人影响的研究

二战后继续态度与说服的研究

主要贡献:

1,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全面总结;

2,”控制实验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表作:

《传播与说服》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

(1907-1987)

美国传播学家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

”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1932年(25岁)获衣阿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波士顿先驱报》记者、编辑,美联社记者

衣阿华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新闻学院院长

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主任

巨大贡献:

1,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研究,系统化、结构化前人成果,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

1949年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

代表作:

《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论》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1982年访问中国。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TheoriesofthePress)(1956):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出版。

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

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概念、范畴、方法等于其他学科大量重叠

——至今无自身核心理论框架

施拉姆:

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梅尔文·德弗勒:

1,社会如何影响大众媒介?

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导致大众媒介以目前的形式运作?

2,大众传播如何发生?

在原理上还是细节上不同于人际关系?

3,接触大众传播的好处?

如何在心理、社会、文化上影响人们?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具体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史;

2,人类传播形态——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

人类传播过程的研究:

1)宏观层面:

研究传播活动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

2)微观层面:

细分传播活动过程——拉斯维尔5W

5W公式的缺陷:

A,未考虑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影响;

B,忽略传播动机(受众心理动机、社会文化动机)——WHY;

C,未包含反馈,单向而非双向。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方法的综合性。

定性与定量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概念体系与量化事实体系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定性研究(质化研究)

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结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

意义的社会生产——内容

内容:

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特定语境的再现

讯息、传播者、再现的社会结构

话语、主体性、语境

大众传播即是社会现象,又是话语现象

语言话语分析

2,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方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

意义的理解过程

参与观察法、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学方法、小组座谈法、投影技法

民族志(ethnography)方法:

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

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

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采用参与观察方式进行的研究,通常不是要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其目的是对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直接的和详细的资料,以便对其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先融入,再跳出

小组座谈法(FocusGroup):

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

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

目的:

通过倾听一组从调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

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投影技法(PTM):

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

在投影技法中,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其他人的行为。

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被调查者就间接地将他们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关的情景之中。

在百货商店顾客光顾情况的调查研究中,要求被调查者完成下面的故事:

请完成下面的故事:

一位男士在他所喜爱的一家百货商店里买上班穿的西服。

他花了45分钟并试了几套之后,终于选中了一套他所喜欢的。

当他往算帐柜台走去的时候,一位店员过来说:

“先生,我们现在有减价的西服,同样的价格但质量更高。

您想看看吗?

”这位消费者的反应是什么?

为什么?

定性研究方法的程序:

1,收集资料;

2,分析定性材料;

3,完成定性研究报告。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量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操作程序:

1,确立研究假设

2,确定研究方法

3,收集各种数据

4,整理、分析数据

5,提出研究结论,以验证最初假设

常用方法:

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

(一)抽样调查法: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特点:

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2,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4,样本误差的可控性。

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

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偶遇抽样、滚雪球抽样

问卷设计:

问卷构成:

1,基本项目(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

2,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

3,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二)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程序:

1,提出研究假设,根据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将研究内容分为若干大类与分析单元;

3,将讯息内容分类编码归类,计算各类别比例关系及各分析单元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4,验证假设,提出结论。

(三)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适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程序:

1,提出假设;

2,简化影响因素,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与因变量;

3,控制、实验:

分出控制组、实验组

4,统计、分析

给实验组提供经过简化并确定的自变量,给控制组提供普通的、非研究所用的自变量自然实验法:

克服人为因素与缺陷,更真实客观,但难于控制

第三章传播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Communication

共同交换、共享

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信息的流动

传播学中,对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2、“影响”说:

沃伏·韦伦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强调了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3、“反应”说:

史蒂文斯的定义是:

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和各不相同的反应”。

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4、“互动”说:

格伯纳认为:

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借用社会学术语,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

希伯特认为:

“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传播的类型

信息的类型、流动的范围和状态等不同

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

协调关系;

外部:

适应环境。

大众传播: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符号和信号时代

说话和语言时代

文字时代

印刷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

1,符号和信号时代

复杂程度有限

传播速度缓慢

——生理局限性

2,说话和语言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

1)发声功能传递信息—人体能量限制—近距离活动的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演变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永恒的意志。

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出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文字的习得:

人为的过程

文字传播时代就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

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直接表现为话语权。

按照英尼斯的理论,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够跨越辽阔的地域建立自己的统治,原因就在于拥有以文字为核心的、轻便易携的所谓“空间媒介”。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车同轨,书同文”。

印刷媒介的出现才开始被打破这一垄断。

3,印刷时代

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表达性:

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与感情;

记录永久性:

超越时间;

迅速性:

跨越空间;

分布性:

所有阶层。

印刷媒介的两大技术硬件:

纸张,印刷机

中国:

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东汉造纸术、雕版印刷术

欧洲:

古埃及:

纸莎草——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

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谷登堡:

1440~1448年、活字版印刷术、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印刷机的制造、“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

42行版《圣经》(1456)、36行版《圣经、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

半个世纪间,欧洲的书籍总量激增1000倍

从15世纪中叶的约1万册达到1500年的900万册

欧洲、印刷术发明前:

13世纪:

3000美元——1部手抄本书——法国公主的生日礼物

书:

重要的财产列入遗嘱

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前:

《圣经》拉丁文手抄而成,文字古奥,数量有限

信众只能从教堂神甫口中聆听上帝的旨意,用宗教的礼仪规范全部的生活

16世纪,天主教会禁止用人们看得懂的语言印刷《圣经》,英国教会甚至禁止那些知识水平低下、易受影响的群体——妇女、学徒、农夫阅读《圣经》

古登堡印刷术普及《圣经》

1522—1546年出版450个版本的《圣经》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

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美]阿特休尔:

《权力的媒介》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

正当人们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