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90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docx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

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标准

第一章通用设备

1、总则

1.1适用于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专业的冶金机械设备安装工程。

对有特殊要求的冶金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设备技术的规定。

1.2设备安装工程必须按设计施工。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发现设计有不合理和不符合实际之处,及时提出意见或修改建议,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后,按修改后的设计施工。

1.3设备安装工程中的灌浆、装配、焊接、配管等的施工及验收,除本标准外,按国家有关的安装工程工艺标准及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执行。

1.4设备安装工程所用的机械设备,主要材料或用于重要部位的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和产品标准,并具有出厂合格证。

没有出厂合格证或对质量有怀疑时,应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1.5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安全技术除应按本标准和公司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外,并应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劳动、公安部部门和冶金局颁布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和防火等的有关规定。

1.6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前对临时建筑、运输道路、水源、电源、蒸汽、压缩空气、照明、安全措施、消防设施、主要材料、主要机具和劳动力等应有充分准备,并作好合理安排,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1.7设备安装工序中有恒温、防震、防尘或防潮等要求时,应在安装地点具备或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得进行该工序的施工。

1.8利用建筑结构作为起吊搬运设备和承力点时,必须符合建筑结构允许的负荷量。

1.9设备安装过程中应精心操作,防止损坏设备,并经常检查设备情况,妥善保管和维护。

1.10设备安装施工中应按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对每道工序进行检验和记录,工程验收时,即以此记录为依据。

1

1.11隐蔽工程必须在工程隐蔽前检验合格,作好记录。

1.12机械设备的无负荷试运转,应由安装单位负责进行,建议建设单位参加。

负荷试运转应由建设单位负责进行,安装单位参加。

试运转所需的动力、油料和设备,电气的零部件等应由建设单位供应。

2、设备安装

2.1工艺流程:

2.2设备基础检查、验收

2.2.1确认基础已具备安装条件的资料主要有设备基础浇灌资料、施工现场纵、横向中心线及标高测量成果表。

2.2.2复查基础的尺寸极限偏差和水平度、铅垂度公差应符合标准的规定

2.2.3检查基础表面及预留孔内应清洁,预埋地脚螺栓的螺纹和螺母应防护完好。

2.2.4对需作沉陷观测的设备基础应有沉陷观测记录。

2.3基准线和基准点

2.3.1根据设计安装和检修的需要确定基准线和基准点。

2.3.2以基准线和基准点为依据,检测设备安装水平位置和标高偏差值。

2.3.3在需要保留的基准线和基准点处设置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

2

设备基础的尺寸极限偏差及水平度、铅垂度公差mm

3

2.3.4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可采用铜材、不锈钢材、普通钢材制造,采用普通钢材制造时应有防腐蚀措施。

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应设置牢固并应予以维护。

2.3.5绘制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在图中标明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的编号、设置位置及其实测坐标或标高。

安装工作结束后,应将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及其布置图移交建设单位。

2.3.6根据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作出安装需要的临时基准线标点,无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则根据经校正的设备基础轴线和标高作出。

2.3.7根据设备安装精度要求挂设基准线,选用直径为0.3~0.75mm的整根钢丝,其拉紧力一般为钢丝破断拉力的50%一80%,水平或倾斜挂设的跨距不宜超过40m。

2.3.8基准线标点和基准点的测设符合测量工艺标准的要求。

2.4设备开箱和检验:

2.4.1检查箱号和箱数以及包装情况。

2.4.2检查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合格证及验收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并齐全。

2.4.3检查设备有无缺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等情况。

2.4.4做好检查记录。

2.4.5做好设备两级交接交接记录。

即设备处与施工单位交接、施工单位设备员对安装人员的现场交接。

2.5设备就位、找平找正和标高测定。

2.5.1设备就位前,必须除去设备底面的油污、油漆、泥土及地脚螺栓预留孔内的杂物。

清除基础表面浮浆、凿成麻面,并不得有油污,以保征二次灌浆质量。

2.5.2研磨平垫板位置,使其纵、横向水平度达到设备精度要求。

2.5.3设备就位安装

a.设备的纵、横向中心线极限偏差、标高极限偏差、水平度或铅垂度公差应符合设备安装工艺标准规定。

4

一般设备安装精度

*本标准中对水平度、铅垂度、垂直度、平行度以千分数表示的公差,系指被测检物形状公差符合规定条件下的位置公差,其数值为规定检测长度(如无规定,即为被测检物的全长)乘以千分数。

b.设备找平找正和标高测定的测点,一般可选择在设备的下列部位:

(1)设计或设备技术文件指定的部位;

(2)设备的主要工作面;

(3)部件上加工精度较高的表面;

(4)零、部件间的主要结合面;

(5)支承滑动部件的导向面;

(6)轴承剖分面、细颈表面、滚动轴承外圈;

(7)设备上应为水平或铅垂的主要轮廓面。

c.设备安装偏差或误差的方向,一般可按下列因素确定:

(1)能补偿受力或温度变化后所引起的偏差或误差;

(2)能补偿使用过程中磨损所引起的偏差或误差;

(3)使有关的零、部件更好地联接配合;

(4)使运转平稳;

(5)使零、部件在负荷作用下受力较小。

d.拉钢丝测检直线度、平行度、同轴度时,应根据测检精度要求和拉设跨距选用直径为0.3一0.75mm的整根钢丝,其拉紧力一般为钢丝破断拉力的50%一80%。

水平方

5

向拉钢丝测检需考虑钢丝挠度影响。

2.6地脚螺栓、垫板和二次灌浆。

2.6.1预留地脚螺栓孔的安装

a.地脚螺栓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不得有油脂和污垢。

b.地脚螺栓底端不得碰预留地脚螺栓孔的孔底,与孔壁的距离应大于15mm。

c.地脚螺栓的一次灌浆前,设备必须粗找平找正、标高基本达到设备安装精度要求,以满足下工序对设备进行精找平找正、标高的要求为准,请监理验收。

d.拧紧地脚螺栓应在预留地脚螺栓孔的一次灌浆混凝土达到设备基础混凝土设计的强度后进行。

2.6.2带锚板活动地脚螺栓孔的安设

a.活动锚板设置应平稳,锚板与基础面的接触应均匀。

b.带槽锚板活动地脚螺栓末端的端面上应标明矩形头的方向,基础表面上应标明带槽锚板矩形槽的方向,矩形头应正确嵌入锚板槽内。

c.带锚板活动地脚螺栓预留孔或套管的密封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如无规定,可在预留孔或套管内充填干燥的砂子,上口以麻线沥青封闭。

2.6.3胀锚地脚螺栓和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的安设

a.胀锚地脚螺栓的安设应符合《YG型胀锚螺栓施工技术暂行规定》的规定。

b.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的安设应符合《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技木规程》的规定。

2.6.4地脚螺栓的紧固

a.设备底座上用于找平的调整螺钉,在地脚螺栓紧固前应予回松。

地脚螺栓紧固后,调整螺钉不应受力。

b.地脚螺栓的紧固程度,一般用锤敲击螺母,根锯响声和反弹力凭经验检查。

锤头规格可参照下表选用。

c.设备技术文件对地脚螺栓的紧固力有规定时,应用扭力扳手紧固地脚螺栓。

d.地脚螺栓紧固后,螺母与垫圈、设备底座、锚板的接触应良好,局部间隙应符合下

6

表的规定;螺栓应露出螺母,露出长度宜为1.5一5倍螺距。

检查地脚螺栓紧固的锤头规格

地脚螺栓的螺母与被联接件接触要求mm

2.6.5垫板

(1)垫板组的位置和数量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个地脚螺栓的近旁至少应有一个垫板组,底座刚度较小或动负荷较大的设备,地脚螺栓的两侧近旁均应放置垫板组,设备主要受力部位无地脚螺栓时亦应放置垫板组。

b.垫板组在放置平稳和不影响二次灌浆的情况下,应尽量靠近地脚螺栓和主要受力部位。

c.相邻垫板组之同的距离宜为500一1000mm。

(2)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的垫板,其总承力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A=C*[100(Q1+Q2)]/R

式中A——垫板总承力面积,mm2;

C——安全系数,可采用1.5~3,采用坐浆法放置垫板

或采用无收缩混凝土进行二次灌浆时,取小值;

7

Q1——采用普通混凝土二次灌浆时为设备及承载物的重量,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二次灌浆时为设备重量,kgf;

Q2——地脚螺栓紧固力的总和,Kgf;

R——基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Kgf/cm2。

(3)垫板的规格一般应根据垫板的总承力面积和垫板组的数量选用。

(4)直接放置垫板的混凝土基础表面应进行研磨,其与垫板组接触面的接触点应分布均匀。

(5)每一垫板组应尽量减少垫板的块数,不超过5块。

特殊动力设备或大负荷设备垫板块数不超过3块。

平垫板组中,最厚的垫板应放在下面,最薄的垫板应放在中间。

(6)斜垫板的斜度采用1:

20,尺寸根据设备底板外形确定。

一般采用80*120mm。

(7)平垫板和斜垫板均应该双面加工。

(8)设备找平找正后,每一垫板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一垫板组应放置整齐,每对斜垫板的重叠面积应大于垫板面积的2/3。

b.垫板组伸入设备底座底面的深度应超过地脚螺栓。

c.平垫板组宜露出设备底座外缘10一30mm,斜垫板组宜露出设备底座外缘10一50mm。

d.每一垫板组均应被压紧,压紧程度可用手锤轻击垫板,根据响声凭经验检查;对于高速运转、承受冲击负荷和振动较大的设备,其垫板与垫板间、垫板与设备底座间,用0.05mm塞尺检查,塞入面积不得超过垫板面积的1/3。

e.钢垫扳组的各垫板应相互点焊牢固。

2.6.6二次灌浆

(1)预留地脚螺栓孔、设备底座与基础之间的二次灌浆,应符合工艺标准的规定。

(2)灌筑时,不得使地脚螺栓歪斜和影响设备的安装精度。

(3)设备底座与基础之间二次灌浆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如无规定,宜为50~100mm。

8

2.7清洗和装配。

2.7.1一般规定

(1)需要在安装现场装配的零、部件以及设备上原已装配的零、部件装配的零、部件,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清洗:

a.包装防护材料不需要保留的;

b.包装防护材料不能作为润滑剂或掺入润滑剂使用的;

c.包装防护材料可以作为润滑剂或掺入润滑剂使用但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

d.因运输、保管不善,致使包装防护材料发生变质或零、部件加工面已产生锈蚀、脏污。

(2)对于需要清洗的零、部件,清洗洁净后应涂以规定的润滑剂,必要时涂以合适的防锈润滑剂。

(3)对于需要清洗的设备管路应清洗洁净并畅通。

(4)设备表面的防锈油脂可选择下列方法清洗

a.用金属清洗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清洗;

b.用蒸汽或热空气吹洗,吹洗后必须及时除尽水分;

c.用热的机械油、汽轮机油或变压器油清洗,油温不应超过100℃,如将被清洗的零、部件浸入油内加热溶解清洗时,被清洗的零、部件应与加热容器底部和四周保持适当的距离。

d.用碱性清洗液清洗,清洗液宜加热至60一90℃,清洗后应用清水冲洗洁净并使之干燥。

e.用煤油、柴油或汽油等溶剂油清洗。

(5)设备加工面上的防锈漆,应用适当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清洗;用防锈剂溶

9

液浸涂的零、部件,可用12%~15%亚硝酸钠和0.5%~0.6%碳酸钠的水溶液清洗。

(6)设备加工面如有防锈漆,应进行除锈。

(7)有禁油要求的设备、管路及其附件,应进行脱脂。

脱脂后,应将脱脂件上残留的脱脂剂清除干净。

(8)设备拆卸、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构造和技术要求,确定拆装顺序和方法。

(9)设备拆卸时,应对易于混淆的零、部件作出相对位置的标记。

(10)设备装配时,应先检查零、部件与装配有关的尺寸偏差、形状和位置误差,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后,按照装配顺序和标记进行装配。

2.7.2螺纹联接件、键、定位销装配

(1)螺纹联接件的装配,螺栓头部、螺母与被联接件的接触应紧密,紧固程度一般用手锤轻击螺母或螺栓头部,根据响声凭经验检查,或用塞尺检查。

如设备技术文件对紧固力有规定时,应对紧固力进行测定。

(2)不锈钢、铜和铝螺纹联接件的螺纹部分,装配应涂以润滑剂。

(3)螺纹联接件的防松件应装配正确。

(4)螺栓联接采用加热螺栓拧进螺母的方法紧固时,拧进螺母的起始位置应使螺栓与被联接件间的间隙消除,螺栓的加热温度和螺母的拧进角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p/AaE+t0

θ=PL/ASE*360

式中t——螺栓加热温度,℃

P——螺栓紧固力,kgf;

A——螺栓被拉伸部分的横截面积,mm2;

a——螺栓材料的线膨胀系数,1/℃;

E——螺栓材料的弹性模量,kgf/mm2

T0——环境温度,℃;

10

θ——螺母多拧进的角度,度;

L——螺栓被拉伸部分的长度,mm;

S——螺距,mm。

注:

空螺栓与被联接件在工作状况下出现温差以及需考虑被联接件的弹性变形时,应对公式予以修正。

(5)平键、半圆键、楔键、薄型平键、切向键等与键槽的配合,应分别符合国标规定。

(6)楔键的斜面与轮毂键槽的斜面应接触紧密。

切向键的每对键的斜面、键与轴槽和键与轮毂槽的工作面均应接触紧密。

(7)装配定位销时,定位销应能顺利装入销孔,销与销孔的接触面积应大于65%;装入销孔的深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2.7.3滑动轴承装配

(1)厚壁轴瓦与轴承盖、轴承座的接合面均应接触紧密,其接触面积:

受力轴瓦应大于60%,不受力轴瓦应大于50%,且应分布均匀。

(2)轴瓦外径与轴承盖和轴承座内径为过盈配合时,其过盈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3)对于负荷方向不变的滑动轴承,轴瓦需要刮研时,轴颈与受力轴瓦的接触点数和接触角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4)对于负荷方向不变的滑动轴承,轴瓦需要刮研时,轴颈与轴瓦的间隙一般应符合下到规定:

a.顶间隙:

用润滑油润滑的轴承,应为轴颈直径的0.1%~o.15%;用润滑脂润滑的轴承,应为轴颈直径的0.15%~0.2%.如负荷作用在轴瓦时,上述顶间隙值应减小15%.b.同一轴承两端顶间隙之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c.侧间隙:

单侧间隙应为顶间隙的1/2~2/3。

11

滑动轴承两端顶间隙之差mm

(5)对于负荷方向变化的滑动轴承,轴瓦需要刮研时,轴颈与轴瓦的接触点数、接触角度、顶间隙、侧间隙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6)薄壁轴瓦与轴承盖、轴承座的接合面不得刮研,但应检查其配合过盈量;薄壁轴瓦与轴颈的接触面不宜刮研。

轴颈与受力轴瓦的接触要求

(7)轴颈与轴承盖的顶间隙可用压铅法检查。

压铅用的铅丝直径不宜超过顶间隙的3倍。

顶间隙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1=b1-(a1+a2)/2S2=b2-(a3+a4)/2

式中S1——一端顶间隙,mm;S2——另一端顶间隙,mm;

b1、b2——轴颈上各段铅丝压扁后的厚度,mm;

a1、a2、a3、a4——轴承瓦合缝接合面上各垫片的厚度或铅丝压扁后的厚度,mm;轴颈与轴瓦的侧间隙可用塞尺检查。

(8)对于在上、下轴瓦合缝处接合面间允许用垫片调整顶间隙的轴承,两边垫片的组合厚度应相等,垫片不得与轴颈接触,但距离轴瓦内缘不宜超过1mm(9)对于用润滑油润滑的轴承,装配时,轴承剖分面应涂以密封剂。

(10)液体摩擦轴承的装配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2

(11)轴套与轴承座孔的配合及轴套与轴颈的配合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12)含油轴套装配时,其表面若需擦洗,擦洗用油宜与轴套所含润滑油相同,含油轴套与轴颈的间隙一般为轴颈直径的0.1%一0.2%

(13)尼龙轴套与轴颈的间隙应为轴颈直径的0.5%~1.0%,装配时应涂以适量的润滑油.

(14)推力滑动轴承的装配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2.7.4滚动轴承的装配

(1)精度等级为E、D、C级需要清洗的滚动轴承,进行最后的清洗时应用洁净的汽油将轴承冲洗干净。

(2)采用温差法装配时,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0C,冷却温度不得低于-800C

(3)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壳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剖分式轴承座,轴承盖与轴承底座的接合面应无间隙,且轴承盖和轴承底座内孔的两侧不得卡紧轴承外圈(夹帮)。

(4)滚动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挡肩应靠紧,闷盖、透盖、应均匀贴紧在轴承内圈或外圈的端面上,如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留有游隙,应按规定留出。

(5)单列向心球轴承、双列向心球面球轴承和双列向心球面滚子轴承装配时,应预留出轴向热膨胀间隙ΔL,间隙一般应大于0.5mm,必要时,轴向间隙按下式计算:

13

ΔL=L*a*Δt十O.15

式中ΔL——轴向间隙,mm;

L——两轴承的中心距,mm;

a——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1/℃;Δt——工作时轴与环境的最大温差值,℃。

对于人字齿轮轴的轴承,应留出因齿侧隙产生的轴向窜动间腺。

(6)单列向心推力球轴承、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双联单向推球轴承和双向推力球轴承的装配,轴向游隙一般应符合规定

单列向心推力球轴承轴向游隙

2.7.5关节轴承装配

(1)外圈有装配的向心关节轴承的装配,应使轴承承受的径向负荷方向与外圈装配槽相垂直;特殊结构(非标准)的向心关节轴承,其承受径向负荷的方向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2)开型外圈的向心关节轴承,装配后外圈开缝处应合缝良好。

14

(3)关节轴承的旋转和摆动应灵活.

2.7.6齿轮传动装配

(1)轴心线平行且轴心线位置为可调整结构的渐开线圆柱齿轮副的装配,其中心距极限偏差±fa应符合规定要求.也可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侧隙进行检查。

注:

中心线距极限偏差±fa系指在齿宽的中间平面上的实际中心距与公称中心距之差.

(2)轴心线平行且轴心线位置为可调整结构的“67”型圆弧齿圆柱齿轮副、圆柱蜗杆传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副的侧隙应符合规定要求。

如用压铅法检查侧隙,应沿大齿轮(或蜗轮)圆周不少于3处的等分部位检查,铅丝的长度应大于3个齿距,铅丝的直径不宜超过侧隙的3倍,对于齿宽较大原齿轮,沿齿宽方向应均匀放置至少2根铅丝。

(3)轴心线位置为可调整结构的齿轮副的装配,其接触斑点应符合规定要求。

用着色法检查齿轮副的接触斑点。

a.将涂色油薄而均匀地涂在小齿轮(或蜗杆)上,在轻微制动下,用小齿轮驱动大齿轮,使大齿轮转动3~4转。

b.圆柱齿轮和圆柱蜗杆传动蜗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的蜗轮,其接触斑点在齿高方向应偏向齿顶,且双向运转时,蜗轮轮齿两侧接触面应对称于蜗轮齿宽中间平面;圆锥齿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侧面的中部并接近小端

15

c.接触斑点的百分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b=(b”-c)/b’*100%

Ch=h”/h’*100%

式中Cb_____沿齿长方向接触斑点的百分值,%

Ch_____沿齿高方向接触斑点的百分值,%

b”_____接触痕迹极点间的距离,mm

c______超过模数值的断开距离,mm

b’_____齿的工作长度,mm

h”_____接触痕迹平均高度(对圆柱齿轮和蜗轮)或齿长接触痕迹中部的高度(对圆锥齿轮),mm

h’_____齿的工作高度(对圆柱齿轮和蜗轮)或相应于h”处的有效高(对圆锥齿轮),mm

d.可逆传动的齿轮,轮齿两侧面均应检查.mm

2.7.7联轴器装配

(1)刚性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不得大于0.03mm,两个半联轴器端面的接触应紧密。

(2)十字滑块联轴器、NZ型挠爪型联轴器和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和两轴线倾斜应符合规定要求。

十字滑块联轴器的端面间隙c,对于外形最大直径小于可等于190mm的联轴器应为0.5~0.8mm;对于外形最大直径大于190mm的联轴器应为1.0~1.5mm。

NZ型挠性爪型联轴器的端面间隙c宜为2mm.

(3)蛇形弹簧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c应符合规定要求。

(4)CL型齿轮联轴器、CLZ型齿轮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外齿轴套端面处间隙应符合规定要求,且外齿轴套端面处间隙c的确定,应使外齿端面与端盖在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大尺寸位置时不接触。

装配后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

16

规定在内腔加注润滑剂。

(5)弹性圈柱销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c应符合规定要求。

(6)棒销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c应符合表的规定,且端面间隙c的确定,应使半联轴器端面与挡板在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大尺寸位置时不接触。

(7)柱销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c应

符合表的规定。

(8)带制动轮柱销联轴器和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c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9)TD型胎形弹性联轴器的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c应

17

符合下表的规定。

(10)万向联轴器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半圆滑块与叉头的虎口面或扁头平面的接触应均匀,接触面积应大于60%b.在半圆滑块与扁头之间所测得的总间隙δ,宜在各配合间隙积累值范围内。

可逆传动时,间隙应取较小值。

(11)联轴器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和两轴线倾斜的测量

(12)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应使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小尺寸的位置;对于轴承形式为滑动轴承的电机,应使转子轴向处于磁场中心的位置。

蛇形弹簧联轴器装配要求

18

CL形、CLZ型齿轮联轴器装配要求

柱销联轴器装配要求

19

带制动轮柱销联轴器装配要求

TD型胎形弹性联轴器装配要求

20

2.7.8皮带传动、链传动装配

(1)传动轴平行的每对皮带轮或链轮的装配,两轴的平行度公差为0.15/1000,两轮的轮宽中间平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公差为1mm。

(2)装在链轮上的链条,其从动边的铅垂度f;当链条与水平线夹角a小于或等于450时,宜为两链轮中心距A的2%;当链条与水平线夹角a大于450时,宜为两链轮中心距A的1%~15%.

2.7.9密封件的装配

(1)压装软填料圈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软填料圈的接口宜切成小于450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900以上;b.压盖的压紧力应沿圆周均匀分布,软填料圈不宜压得过紧。

(2)油封装配时,应在油封唇部和轴表面涂以润滑剂;油封唇边应对着被密封介质的压力方向,唇边不得损伤,油封在壳体内应可靠地固定,不得有轴向移动或转动的现象。

(3)O型密封圈装配时,密封圈不得扭曲和损伤。

(4)成套V型密封圈的装配,预压量应适量。

如需搭接,应切成450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900以上。

(5)Yx型密封圈的装配,应区分孔用Yx型密封圈或轴用Yx型密封圈,不得相互代

21

用。

(6)V型、Y型、Yx型、U型密封圈的装配,唇边应对着被密封介质的压力方向,唇边不得损伤。

(7)环形间隙密封、曲折(迷宫式)密封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环形密封槽内和曲折缝隙内一般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

22

b.密封缝隙应均匀。

2.7.10热装配、冷装配和压装配

(1)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前,应检查包容件与被包容件的配合公差、倒角和圆角半径、导向部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