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911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

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

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说:

“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

《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

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

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

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

《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

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

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

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

《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

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

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

《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

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汉代诗歌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

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

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

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

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

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

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

首先。

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

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

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

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

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

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

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

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

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

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

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

《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

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

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

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

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

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全诗长540字。

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

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

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

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

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

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

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

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如《赠兄秀才入军》。

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

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

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两晋诗坛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

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

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

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

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

典型的是陆机。

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

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

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

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如《游仙诗》其一。

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

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

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

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

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

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

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名词解释:

永明文学

一.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

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

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