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99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docx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

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

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学文献的分析和对蒙学教育的特点的认识,来发现蒙学的文化价值。

即善于总结的文化特点、自由活泼的文化思维、经世致用的文化心态、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要论蒙学的文化价值,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蒙学。

蒙,取《易·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

“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

蒙学,《辞海》的解释是:

“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

没有固定年限。

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

”[2]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除了官方所倡导的儒家正统经典外,就要算这类普通的认知教育读物了。

儒家经典必须是具有教高的文化水平的人才能学习理解。

而这类蒙学书籍,把深奥难懂的高文典册通俗化了,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易学易懂,切近实用。

其流传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还要深入人心。

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

比起那么堂而皇之的儒家经典来说,蒙学文献也就更直接、更具体、更真切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把握传统文化的某些普遍特征。

我们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这个过渡(改革)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的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

在简单的否定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对当代的种种文化失范现象,尤其是道德失范现象,应该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即或是单单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其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事例并举、内容广阔的教材编写体系,也让我们受益颇多。

一、善于总结的文化作风

蒙学教材的编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学者的不断增删纂辑下,形成了门类繁多、版本芜杂的局面。

在编纂方式上,蒙学书籍都需出经入史,集百家之言,得其精华,就如编一部百科全书,足见编者之才力。

在语言运用上,精当简洁。

传统文化善于总结的作风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蒙学书籍的编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前827-781在位)太史作的《史籀》大篆十五篇(已佚)那里。

秦汉时期,有李斯的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史游的《急就(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等,其中史游的《急就(篇)》对后世影响最大;南朝梁时有周兴嗣的《千字文》是后世流传很广的蒙学书;到唐时李瀚编纂有《蒙求》一书,它为“蒙学读物的的撰述和命名,开创了一种新的体裁,标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名义。

后世注释、增辑、续作、唱和、改编的很多,有的取其形式,有的取其名义。

”[3]其影响几乎可与“三、百、千、千”相当;自宋以降,由于私学大盛,蒙学书的编写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王应麟的《三字经》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元明清以来,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蒙学著作,影响最大的如宋谢枋得选编、清王相补选注的《千家诗》、明程登吉原本、清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佚名的《百家姓》、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清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清王筠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增广贤文》等等,可谓代有新作。

从其历史发展总貌来看,唐以前大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要内容。

唐五代的蒙学书籍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已渐趋完备。

至宋综合类逐渐增多,宋以后各种专书继出。

元明清是蒙学书籍编纂的极盛时期。

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国两千多年的蒙学书编纂史上,经过历朝历代的撰辑增删,注解阐发,蒙学文献的版本相当芜杂,难以确切计数,据张志公先生所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580种之多。

[4]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馀种。

[5]实际上还远不止此数。

蒙学书门类繁多,涉及面非常之广。

唐宋以降,蒙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基础知识综合类,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文字蒙求》以及各种《杂字》等,此类以生字词的认读为主;

二是伦理道德、处世哲学类,如《菜根谭》、《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

三是历史知识类,如《叙古千文》(宋胡寅编)、《五字鉴》(明李廷机编)、《历代蒙求》(元陈栎编)等;

四是名物、典故、声律类,如《声律启蒙》、《蒙求》、《龙文鞭影》(明萧良有撰、杨臣诤增订,清李晖吉、徐灒续)、《幼学琼林》等。

此类是为作诗作文作准备;

五是诗歌类,如《神童诗》(宋汪洙编)、《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

六是阅读作文类,如《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编)、《文章轨范》(宋谢枋得编)、《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等;

七是教育史文献,包括教学条例、教学方法等,是教学经验总结和传承,如朱熹的《小学》、元许衡的《小学大义》、明王守仁的《训蒙教约》、明吕坤的《蒙养礼》、《社学要略》、清王筠的《教童子法》、章学诚的《论课蒙学文法》等。

林林总总,可谓包罗万象。

蒙学教材乃是将基础的知识汇集在一起,或综合,或专门一种以类相从,所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总结纂辑的痕迹,但遣词造句,编写体例上又代有新变。

以《三字经》为例,这部蒙学读物在旧时可谓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其书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在短短千余字的篇幅中,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先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再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最后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儿童。

全篇段落分明,结构谨严。

所以自问世以来,取代了原有的蒙学教材,迅速在各地流传开来。

《三字经》往往用几句话就概括一事或一物,如“八音”云: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九族”云: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其叙史部分最为简明扼要,如汉魏六朝史云: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将公元220年到581年共360年的历史用几句话便叙述得脉络清晰。

所谓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因而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入门书,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

可见其概括性之强。

《增广贤文》是一部处世哲学的大辑要。

其中心是讲为人处世之道,它用格言谚语的形式,荟萃成书,宣讲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希望进一步能治世育人,敦伦劝孝,美化风俗。

这种形式在我国有很久远的传统,如《老子》中的不少文句就是当时的谚语熟语。

明代洪自诚的《菜根谭》是直接启发《增广贤文》成书的著作。

《菜根谭》可以视为明代的《增广》,《增广》可以视为清代的《菜根谭》。

《增广贤文》所编选的格言警句,有来自经史诸子的:

如“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荀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庄子》);有来自文人诗文著作的:

如“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有来自同类著作中的:

如“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菜根谭》原文作“志以澹泊明,节从肥甘丧”),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几乎全部收入,如“洒扫庭除,须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有直接取自民间谚语熟语的,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日子不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来自民间通俗文学的,如“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即是出自于宋话本《碾玉观音》;而“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地;露冷黄花,烟迷津渡,悉为旧日争战场。

”简直就是《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注解》的改写本。

正是因为出处不同,所以全篇“有文言,有俗言,有直言,有婉言,有恶善言,有勉戒言,有在家出家言,复有仕宦治世言,有隐逸出世言,士农工商,无一不备。

”。

[6]不拘一格,广泛采录,正是其特点所在。

就如今天的《格言警句大全》之类,雅俗共赏,切近实用。

这种善于总结的特点在名物典故类的蒙学书籍中表现的最突出。

将各种名物别称、事典语典汇集在一起,既可供查释典故出处,又可供初学者积累作诗素材。

最早的是唐李瀚的《蒙求》,其书是以四字主谓短语的形式,将唐以前的典故(主要是事典)汇集而成书的。

有出自《世说新语》的,如“孙楚漱石”、“郝隆晒书”等;有出史书的,如“苏武持节”、“文君当垆”等;有的是文人故事,如“韩子孤愤”、“梁鸿五噫”等。

编的最好的典故类蒙学书,当数《幼学琼林》。

其书多收语典,采用类书的编纂方法,按内容分类编排。

内容涉及很广,从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文臣武职到人情世故、家庭婚姻、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文事科第以至制作技艺、花草鸟兽、释鬼神道共三十三类,无所不包,旧时人们常用文字、常见的典故,几乎都能于中见到。

如“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本《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浙江乃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故地,又曰吴皋”(地舆)、宋末周密有笔记《武林旧事》,王勃《滕王阁序》句云: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如不明来历,便会产生歧义;又如公主驸马的得名由来:

“帝女乃公侯主婚,故有公主之称;帝婿非正驾之车,乃是驸马之职”(外戚);又如:

“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衣服),本《史记·项羽本纪》;“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人事)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身体)、“兜鍪系是头盔,叵罗乃为酒器”(器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辛弃疾《南乡子》云: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器用)(杨绛《我们仨》引作对联“中书君即管城子,大学者兼小说家”);“鹢首鸭头,别为船号”(器用)(朱自清《荷塘月色》引)。

二、自由活泼的文化思维

蒙学在书籍的编写、教育方式上并不是死板划一的,其思维方式显得活泼自由,主要表现为文体、语言形式、书籍编辑样式的多样化,教材编写体系灵活与教学方法自由。

蒙学教材综合运用了各种文体,有用骈文体者,如《幼学琼林》;有用散文故事体者,如元虞韶《日记故事》;有用诗歌体者,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有用对联体者,如元佚名《对类》、清李调元《精选幼学对类读本》;有用歌谣体者,如明吕得胜、吕坤的《小儿语》及《续小儿语》。

编者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安排文体。

多种文本形式的交错运用,儿童读来才不至于枯燥乏味。

尤其是故事和诗歌形式,引人入胜,读来更有趣味,所以儿童受到的伦理道德教育和美的熏陶程度自然较高。

林语堂说:

“中国人盖久已经琢磨于辞藻之美的使用法与机灵之文学特性,而诗的培养尤足训练他们养成优越的文学表现技巧和审美能力。

”[7]的确如此。

语言形式上,有三言者,如《三字经》、《弟子职》;有四言者,如《百家姓》、《千字文》;有五言者,如《五字鉴》;有六言至二十言者,如《巧对》(收入《四库全书》);有杂言者,如《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

汉字一字一音,一字多义,“通过其形体,个别形象的联想、比喻去表达意思,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暗示性。

”[8]这种暗示性使得字与字之间可以任意组合而表达出无限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弹性。

所以往往极简短的语句可以表达极丰富的意思。

蒙学教材在汉字的表意试验方面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以《三字经》为例,用三字句式,或全或省,如称“孔融”为“融”,“唐刘晏”句又是全称并加国号;或借或代,如称《论语》为“鲁论”,称秦始皇为“赢秦氏”;或上句释下句,如“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或下句释上句,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等,造句形式不一,活泼自然。

至于《千字文》编写,则近乎神话,据唐李绰《尚书故实》记载:

“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取一千字不重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

‘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

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作者在一夜之间,将这一千个杂乱无章的单字组织成了连贯押韵,通畅可读的绝妙文章,如不具有相当才学,实难堪此任。

《千字文》四字一句,前后连贯,其音节和谐,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字多为初学常用字,句式是普通的文言语法结构,实词意义详尽,虚词运用灵活,无生硬晦涩之病,符合儿童识字造句的需要。

而且各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有说明: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是说天文气象知识的;有记叙: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简要概括了上古历史;有议论: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已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是劝戒儿童修身养性;还有描写: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梧桐早凋。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所以明代王世贞称赞道:

“(《千字文》)为绝妙文章,政谓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固自难展技耳!

《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书打破了三言四言五言的限制,而以杂言为之,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只求对偶成句,不强求整齐划一。

都押韵但换韵自由,视情况而定,不必如作诗般严谨,取其易于记诵即可。

处处体现了自由活泼的特征。

蒙学教材在书籍编辑样式上图文并茂的特点,也是其可圈可点之处。

这也是我国古代刻书的优良传统,给文字(特别是诗歌)配以插图,可以起到诠释文义,引人联想的作用。

如有旧刻本《绘图千家诗》,根据每一页上诗的主要内容,配以精致的图画,把难写之景直观地表现出来了,诗意更加显豁。

儿童图文参读,印象就更深刻。

其它如《二十四孝图说》、《启蒙图说》也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种多文本合刻式的,如有《三字经》套刻《神童诗》的,每页下面多半部分是《三字经》正文,页眉刻诗一首。

《神童诗》相传为出于北宋汪洙之手,又经后人增补,涉及劝学、得第、为官、四季景物及节日礼仪等内容,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虽然其中赤裸裸地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说教倾向,但在古代“读书—做官”的唯一自我价值实现路径下,其激励作用自不待言。

蒙学教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识字阶段到基础知识到阅读训练阶段再到属对(即对对子)作诗作文阶段,涵盖字、词、句、段、篇、册等各级教育目标的教材体系。

是一套优势互补的配套教材。

就识字阶段来说,“三、百、千”每种字数都不多,少则四五百字,多则千余字。

除去重复的,单字在两千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识字量,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儿童便可以独立阅读。

如果单读哪一种,便达不到要求。

又如在读诗文之前,必须要排除名物典故的障碍,在属对作诗作文之前,也要先懂声律,识名物,知典故,所以选取《声律启蒙》、《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作为这一阶段的必读书,以后在读诗文诗,遇到名物典故,便自然明了,作诗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这样层级向上推进,各阶段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有科学的规律可循。

就内容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无人规定这本书中必须编什么,也无人说在历史之后必须编入做人处世,内容、顺序皆由编撰者自行掌握,以达到认知、受到到一般道德观念教育为目标,其它一概自由发挥。

蒙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熟读成诵。

读书又分为教书、背书、温书、讲书几个环节。

教书是教读新的内容,第一步是句读,这是培养语感的过程;第二步的范读,又称“正书”,即教师先把正文读一遍,学生循声跟读,遍数由教师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而定;接下来是学生背书,要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读得响亮、准确、熟练,直到能背诵为止;背书是检查儿童读书效果的重要手段。

蒙学教育要求每读必背,背诵时要求流畅不打顿,“须宛然如书在心目之间,流水背出。

”[10]温书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又有日温、旬温、月温、年温的区别;讲书是教师讲解书意,一般先讲字意、句意,再分段分篇讲清中心思想。

教师在教读过程中用唱读的方式,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曲尽语言的音乐之妙。

儿童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培养了语感,对以后的学习经史、诸子杂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光潜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

“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强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

这早年读经的经验我也曾经跟着旁人咒骂过,平心而论,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

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11]但也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书,也非常讲究教学手段,明代吕坤在《蒙养礼》中提出了歌、舞、乐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他说:

“歌乐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学日劳,则神思衰倦,须舒畅而后精神。

至于养和平之气,消暴戾之心,则也不可斯须去乐者也。

歌如诗曲,竹如箫笛,丝如琴瑟,皆足以养性情,和血气,皆学者所当知,不则枯淡岑寂,不成学问。

”[12]这也和孔子所说的“诗教、乐教”是一脉相承的。

清代张行简在《塾中琐言》中说:

“授经徒者,每于傍晚时分,听其闲坐,彼此互相讥嘲。

不若携之出游,雨以啸傲山水之乐,既可苏其精力,复可荡其心胸。

”[13]即是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一来可以减其疲劳,二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天地的博大奥妙。

在教学进度上,也没有统一安排,全然根据儿童读书的规律兴趣,选其当读者读之。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说:

“教师很明了学生读过什么书,未读过什么书,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没有人升级,也没有人毕业,也没有人为了文凭奖状而求学,因为没有这种设备。

总之,没有人必须依照规定时期而前进,致须守侯最驽骀分子赶上标准限度。

没有人被动的每星期三上午必须读三页经济学而停止于第二节。

倘若高兴,他可以一口气读完这么一章。

”[14]

对于学习的基本程序,《三字经》有一个经验之谈,很值得注意: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里,不但说到了要遵循“小学—经学—子学--史学”的学习顺序,还把怎样学习都讲的很清楚。

这与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所说的: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的治学程式,有相通之处。

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的: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儿童如果照这种顺序、方法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以后可能作学问打下基础。

三、经世致用的文化心态

蒙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儿童识字,会读书。

所以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以便于初学,切近实用为原则。

蒙学教材大都选取日常所用的字,联缀成文,在语言运用上,多用浅近文言或文白夹杂。

又考虑到儿童读书注意力分散,兴趣保持不长,所以多用韵语,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骈体的应用也是蒙学的一大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虽然散文曾经大放异彩,然而作为统治阶级文学样式,士大夫们必须掌握的文体,也即是主流文体,仍是骈文。

上至庙堂的书启表奏,公牍文书,下至普通士子交往的书信,祭祀典礼的祭文、铭文、诔辞、墓志,婚丧嫁娶的礼仪文书,节日的对联,大多都为骈体文。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历千年而不衰。

在“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论指导下,学童士子们必须得掌握这一体裁。

在蒙学的教材编写中,作者明显得照顾到了这一方面。

《千字文》虽为单字联缀成文,但也有骈体的成分在,如“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似兰斯馨,如松之盛”等;《三字经》中如:

性相近,习如远”、“犬守夜,鸡司辰”、“幼而学,壮而行”等。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韵书,则是专以骈句出之。

因为它本是儿童练习作对作诗的基础课,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尺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幼学琼林》多用骈文句式。

骈文是清代才有的称呼,宋代称为“四六”或“四六文”,因其多四字句六字句式。

其衔接方式,又有上四下四、上四下六、上六下四、上六下六、四四对四四句式之别。

上四下四如“混沌初开,乾坤如奠”(天文);上六下六如“事遂心曰如愿,事可愧曰汗颜”(身体);上四下六如“韩柳欧苏,故文人之最著;赵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武职)。

上六下四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人事);四四对四四句式如“赞襄共事,谓之玉成;分裂难完,谓之瓦解”(人事);甚至有直接从骈文名作中引来的: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体)。

其中《朋友宾主》一段最为精彩:

“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宾主。

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日丽泽。

东家曰东主,师傅曰西宾。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肝胆相照,斯为腹心之友;意气不孚,谓之口头之交。

彼此不合,谓之参商;尔我相仇,如同冰炭。

蒙学教育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

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内容。

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是最重要的。

蒙学也就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

劝孝、向善是其主旨。

《三字经》云:

“孝于亲,所当执。

弟于长,宜先知”,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内容,无一不是以维护人伦道德系统为目的的。

《幼学琼林》用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等章节来阐发观点,借历史事件贬恶扬善,如“弑父自立,隋扬广之天性何存;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何在”(祖孙父子)、“爱敬宜法温公,恭让当师延寿”(兄弟)、“要知身修而后家齐,夫义自然妇顺。

”(夫妇)、“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诗首好逑,所以亲王化之原。

”(婚姻)等。

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说教,一直是蒙学教材的中心内容,除了在综合性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外,还有大量的专书存在,几乎任何一本蒙学书中都能多少找到相关的东西。

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以期能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其本意是好的,但过分的注重,就产生了负面效应。

有的教材给儿童的行为设计了一个固定的框框,不仅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日后家庭婚姻生活、为人父母等,这样就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中去了,是不可取的。

蒙学还教人待人接物之道,处世应对之学,以人伦关系为这会关系根基的道德哲学,其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交往,明代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

“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15]”所以说“以便日用”,是因为与人相处,首先要能识得对方姓字,所以百家姓将常用的五百个姓氏编成有韵的四字句,以为儿童与人交往打基础。

儿童在私塾中还要学习应对的礼仪,每天早晨到校后全班同学先向孔子的牌位行礼,再向老师行礼,然后分班对揖。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礼貌教育。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

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

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在现实利益与社会秩序矛盾时,宁可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为:

宽厚博大,安贫乐道,养生自持。

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得意欿然,失意泰然”、“责人之心责己,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