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119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2、在网络的论坛里,有人把“抗美援朝”说成是“用人民的鲜血喂狗”。

结合所学的知识,批驳上述观点。

我国为什么要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四.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结论: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

“一五计划”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问题4: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问题5: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起止时间:

1953年——1957年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主要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主要成就

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南昌飞机制造厂(制造第一架飞机)

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

②川藏公路③青藏公路④新藏公路

⑤宝成铁路⑥鹰厦铁路

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展示知识网络图表:

五.问题1:

中共八大后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哪个方面?

哪一个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新兴的产业部门有哪些?

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郧——邓稼先

“共和国的脊梁”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模范人物的什么精神呢?

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六.“以粮为纲”、“以钢为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小社并大社,人多力量大”,“一大二公”。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运动的状况?

2.从这次运动中,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七.材料一: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即依托先进的科技寻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追求“理性的繁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发展。

⑴请写出“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

(2分)

⑵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至少三项)(6分)

⑶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有何新的特点。

(3分)

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称,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⑴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分)

⑵“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

(2分)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⑶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九.材料一: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2006年2月27日台湾领导人决定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适用,同时表示在条件许可时,会推动台湾公众制定新“宪法”。

材料三:

2005年4、5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这一系列访问为海峡两岸的进一步沟通送来了缕缕春风。

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

试以古代史上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至少举两例)(4分)

⑵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⑶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⑷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一句心理话。

我想对台湾人民说: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

十.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顺利完成飞天使命,令海内外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⑴你知道两位航天员的名字吗?

请你写出两位航天员的名字。

⑵请问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为什么让海内外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⑶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

⑷请列出我国科技上巨大成就。

十一。

.阅读下列材料

2001年7月13日,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彻夜难民、永远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在2004年、2005年相继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会徽、主题口号。

⑴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

⑵请你写出: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会徽是“”、主题口号“,”。

(6分)

⑶作为一名中学生,为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你觉得自己应做什么?

十二。

材料一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江泽民材料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江泽民

(1)材料一中,江泽民的这段话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的?

我国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分)  

 

(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构想?

(2分)  

  

(3)这一构想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基本含义是什么?

(3分)  

(4)通过这一构想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哪些问题?

(2分)    

十三。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什么?

(2)在哪次会议上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4)党的十四大决定把什么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2分

十四。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

“母亲”又是指谁?

(2)谁在什么时候掳去了“MACAU”?

她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

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

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5)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一方针,她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吗?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史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决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独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主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

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2)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出“应该求同存异”。

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有何共同之处?

(3)“存异”的含义是什么?

(4)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本次亚非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这次会议形成了一种什么精神?

请简单说一说这种精神的含义。

(6)建国初期,周恩来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7)你能说出周恩来受到我们乃至世界人民爱戴和尊敬的主要原因吗?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8) 

你认为以伟人为榜样,学习做人的道理应分为哪些步骤?

十六材料一 

1986年4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给中共中央写信,指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共资助项目5200多个,共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863计划”项目最初使选择七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技术的重点,后来又增加了一项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请问这项技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一说“863计划”实施的意义?

(3)面对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谈谈你有什么打算?

十七材料一 

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发的战略决策。

(1)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2)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哪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十八。

材料一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广大群众的什么情绪?

(2) 

这种情绪的存在暴露了当时党和人民群众思想中的什么错误倾向,并导致了什么后果?

(3) 

材料二中提到的“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价“总路线”?

总路线暴露出当时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十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

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

人民生活也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

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座崛起之城”。

材料二、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30千米。

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27。

5平方千米。

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还有哪四个?

特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样的?

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是什么样的?

(5) 

综合两则材料,你对设立特区及中央的相关政策有什么体会?

(6) 

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的哪些东西?

据1984年的统计,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的6年时间里,全国共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40多万件,其中大部分是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平反纠正,一部分是检察机关直接平反纠正的。

——《检察日报》

(1)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开始于什么时候?

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

是什么得到平反的?

你认为中央领导开展的拨乱反正工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党和政府在“文革”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请你举两个例子说明。

试分析在“文革”中出现这么多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二十、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材料二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

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

材料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得丰收。

农民高兴地说: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

(2)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二,如果农民不组织起来,有哪些弊端?

(4)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怎么样?

(5)综合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同样在农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制度,却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十一、《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

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

二十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请你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台湾同胞”五个术语补充完整下列这段话:

(5分)

胡锦涛四点意见,充分表达了包括在内的13亿实现反对“台独”根本利益的。

二十三。

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

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再压至鸭绿江边,则对各方都不利……

——引自1950年10月毛泽东发给周恩来的电报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引自《某军战歌》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的某军的名称是什么?

是在谁的率领下何时跨过鸭绿江的?

”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3)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请你列举2个。

(4)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十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现在电动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也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

在举世瞩目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1997年之前,香港一直被哪一殖民国家占领?

(2)材料一的话是谁讲的?

为了妥善解决香港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3)通过阅读材料二,请谈你的感受。

二十五。

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请你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3例以上)

二十六、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完成了三大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是指哪三方面?

改造的完成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出现过哪些失误?

列举其中3例。

(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巨大成就(2例即可),你认为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二十七。

图3是乔冠华(图左)和黄华(图右)在一次会议上的开怀大笑,美国纽约某报特别为此写了文章《乔的微笑》。

(1)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出现在哪次会议?

(2)令身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如此开心的事件是什么?

这一件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图5两个柱状图分别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的产值对比。

129%

19521957

工业

(1)从图中你获得的信息是什么?

(至少

写出两个)

(2)从你得出的结论中任选一个说一说

这一变化的原因。

图5

、、、

二十八。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

《稳定世界局势新办法》

2005年4—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

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

这说明了包括台湾地区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湾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湾人次

1978

0.46

——

2001

323.4

3440306

122198

2004

783.3

3685250

144526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

2004年3月20日,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导演了所谓“全民公投”,妄图将“两国论”合法化,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分裂出去……

2007年4月,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公布后,“台湾体委”汇集台湾“中国台北奥委会”,随即举行记者会称“……台湾不欢迎圣火入台。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什么?

(2分)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结合所给材料说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3分)同时还存在哪些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二十九.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在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

阅读下列三幅图片,根据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用150字左右的篇幅,简述我国从独立到走向富强的历程。

图1开国大典图2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图3北京申奥成功

三十结合史实说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的几次纠正错误路线的会议。

三十一如图所示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壁画,观察此画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光辉旗帜的是()

A.马克思主义B.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有()

①和平解放西藏②稳定物价之战

③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