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46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薛村八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矿井于1957年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1958年6月16日,峰峰基建局一处开始建井,1959年11月5日建成移交生产,创建井周期16.5月最短记录。

矿井年产量90万吨。

薛村八(Ⅰ)矿为立井多水平、暗斜井石门延深,水平集中大巷、上山分区开拓方式。

矿井开采划分为+30m、-120m、-280m三个水平。

通风方式为混合式。

矿井属高瓦斯矿井。

以走向长壁采煤方法为主。

大煤厚煤层现采用轻型放顶煤综合采煤技术一次采全高,野青薄煤层采用高档普采生产模式。

现矿井生产全部集中在三水平,共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盘区。

主要开采大煤、野青煤层。

受大青、奥灰含水层威胁-230m标高以下山青煤层及“下组煤”(小青、大青、下架)暂时不能开采。

见表1-1

原地质报告提供当时矿井地质总储量为17110.2万吨,工业储量9650.3万吨,D级储量7459.9万吨。

本报告截止2002年底,矿井总地质储量为14497.7万吨,工业储量5608.9万吨,D级储量8888.8万吨,矿井总采出量为3394.0万吨,总损失量为1960.4万吨。

1991年完成扩大区改扩建工程后,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35万吨/年,于1997年达产。

矿井服务年限按年产量135万吨计算,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自2001年3月至2018年3月,矿井服务年限为17年。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地层及含煤地层

一、井田地层

薛村井田为一掩盖区,仅在冲沟内有基岩露头,通过钻探、地质调查及井巷工程揭露。

井田内地层包括(自下而上)有: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及上统、二叠系上统及下统、第四系。

其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02)

本统出露于井田西部鼓山,呈近似南北至北北东向分布,石灰岩呈灰色、浅灰色,质纯致密,节理发育,裂隙甚多,富含喀斯特溶洞(早期喀斯特),地下水丰富,含珠角石、蛇圈螺、蚌螺等动物化石。

灰岩顶部含铁质有侵蚀面,其上部有薄层山西式褐铁矿。

全统总厚在550米以上。

由下而上为:

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峰峰组,分述如下:

1.下马家沟组(O2x)

上段上部为泥质灰岩、泥灰质角砾岩、豹皮状灰岩。

中部为厚层灰岩夹角砾岩。

下段为角砾状灰岩。

全组厚140米。

2.上马家沟组(O2s)

上段为厚层灰色石灰岩,中段由下而上为泥角砾石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下段为豹皮状灰岩,底部为泥灰岩夹角砾岩。

全组厚230米。

3.峰峰组(O2f)

全组厚120米,共分三段,上段为黄灰、灰白色白云质角砾岩为主,薄层纯灰岩及条纹灰岩。

中段为深灰、灰黑色的中厚层状灰岩与花斑状灰岩,灰岩色纯,用锤击有臭鸡蛋味,风化后灰岩易成溶井、溶洞、溶槽,为主要含水段之一。

下段为黄灰色白云质角砾灰岩,角砾大小不等,砾角清晰。

胶结以白云质为主,钙泥质次之。

风化后有峰窝状溶孔,层理发育,稳定可做标志层。

(二)石炭系

1.中统本溪组(C2b)

本组上部为灰白色及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含有铝质成份。

具鲕状结构,含植物化石。

下部为灰色铝土岩,鲕状结构,富含黄铁矿碎屑。

本组含薄煤1~3层,厚0.1~0.5米左右,煤层极不稳定(称尽头煤)。

并含有不稳定的石灰岩一层,厚0.21~1.0米(本溪灰岩)。

全组平均厚20米。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全组岩性以灰色、深灰色及灰白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以海相石灰岩,泻湖相粉砂岩、砂质泥岩与湖沼相炭质泥岩、粘土岩的交替旋回为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自山西组底部向下至6号煤底板,厚约45米,由薄层石灰岩,细砂岩、粉砂岩与煤层组成,海陆交替频繁,地壳振荡幅度均一。

海水浸蚀规模小,煤层间距小,平均20米一层。

下部至6号煤底板以下至9号煤底板,厚约65米。

由厚层石灰岩、粗粒砂岩、粉砂岩与煤组成。

其特点是海侵规模大。

旋回间距不均一,煤层间距大,平均30米一层。

太原组共有海相石灰岩7~8层。

其中稳定的有四层,即野青、伏青、中青及大青灰岩。

较稳定的有二层,即小青及一座灰岩。

不稳定的有二层,即山青灰岩及下架灰岩。

灰岩一般都含有蜓科、珊瑚、腕足类动物化石,以伏青石灰岩及大青石灰岩含量最多。

下架灰岩及山青灰岩呈透镜状,常为海相、泻湖相粉砂岩所代替。

大青灰岩及伏青灰岩,两层灰岩缝合线与裂隙比较发育,易于溶蚀。

该两层灰岩为煤系中的主要含水层。

粉砂岩为水平层理及微波状层理。

层理发育,常含有植物化石。

粗粒碎屑岩很少,只有一层比较稳定的为7号煤间接底板,岩性为粗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其分选性、滚园度好,钙质及粘土胶结疏松。

全组含煤11层,总厚度9.34米。

含煤系数7.4%,其中可采煤层5层,即野青、山青、小青、大青、下架煤层。

可采煤层总厚度7.22米。

可采煤层含煤系数6.28%。

全组厚110米。

整合接触于本溪组之上。

(三)二叠系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以灰白色深灰色、灰色中粒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

砂岩以石英砂岩为主,钙质胶结,分选性滚圆度好。

富含磷木、轮木及细羊齿等植物化石。

属陆相沉积,全组含煤1~5层,煤层总厚度6.8米,纯煤厚6米,含煤系数8.3%,其中可采煤厚5.54米,可采纯煤厚5.3米,含可采煤层系数7.9%,全组厚60米。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地层在小屯矿与薛村矿两穹隆核部的冲沟内有零星出露。

全组以青灰色、紫绿花斑灰色粉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上部粉砂岩中夹有铁铝质砂岩、泥岩,中部中细粒砂岩石英砂岩中具有贝壳状断口,含有铝土质。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粗砂岩,相当于太原山西组《骆驼钵砂岩》,韵律明显,为钙泥质基底式胶结。

层理比较发育。

全组具有河漫相或河床边缘相沉积,底面凹凸不平,有冲刷现象。

与下伏山西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全组厚125米。

3.二叠系上统上石合子组

上石合子组共分四段,由下至上为:

(1)一段P2S1

零星出现于小屯薛村矿两穹隆核部。

本段以灰白色及紫绿花斑和灰色中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上部中细砂岩中含有凝灰质,层数与厚度均不稳定。

粉砂岩中含有植物化石。

下部紫绿花斑粉砂岩中含有铝土质泥岩;

具有鲕状结构。

底部为钙质和矽质胶结、致密、坚硬。

(本段与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

本段厚100米左右。

(2)二段P2S2

出露于南旺村以南一带,本段以灰白色浅灰色暗紫紫色花斑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组成。

砂岩占全段60%,上部以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占80%,长石占3%,夹有薄层灰白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含大羽羊齿植物化石丰富。

下部砂岩小型斜层理发育,含大量5~15mm粒径的石英及随石砾石。

沉积韵律明显,底面凹凸不平,河床相冲刷现象十分明显。

全层砂岩厚度变化大,一般15~40米,平均25米,全段厚110米。

(本层与下伏地层为连续地沉积)。

(3)三段P2S3

零星散布在大淑村村北及前塔子村一带,以灰绿色及灰黄暗紫色和带紫斑的粉砂岩为主,中部夹灰白色状中砾砂岩,以石英长石为主,石英占80%,硅质胶结,底部有一层含砾砂岩。

夹有灰色砂质泥岩,层理不明显,有贝壳状断口,含有羊齿舌形植物化石,局部为鲕状结构,本段层厚为80~90米。

(本层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

(4)四段P2S4

本段上部为灰白色及紫色、紫红色粉砂岩为主,夹多层透镜状的紫及灰绿色中粗粒砂岩,成份以长石为主,含有钙质结核;

下部为一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具有水平层理,以石英长石为主,石英占63%,长石占24%,全层厚120米。

本段岩层在井田北部大淑村村北及前塔子村一带有自然露头。

(本段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4.上统石千峰组(P2sh):

本组上部为紫色、紫红色及紫灰色页岩夹有泥质岩及薄层钙质细砂岩,砂岩中富含云母,有交错层理,并有炭质结核,中部为紫色页岩及薄层紫灰色细砂岩互层,并有数层灰绿色泥灰岩,下部为紫灰色及紫褐色粘土页岩及粉砂岩,含钙质结核,厚度在250米,整合接触于上石合子地层之上。

综上所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在本井田内比较发育,岩性、岩相及煤层、煤层层间距都比较稳定。

总厚度203米。

含煤22层,总厚度15.45米,纯煤厚14.8米,含煤系数7.39%,其中可采煤层6层,厚度13.71米,纯煤层厚12.68米,含可采煤层系数6.23%。

(一)新生界第四系(Q)

角度不整合接触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广布全井田,其上部以黄色砂质粘土,石灰质的砾石、卵石碎块及石灰质胶结砾石的松散物质组成。

厚度不等,井田北部董二庄、大淑村及东北部南旺村、东古佛店一带较厚达30米。

中下部夹坡积碎块及河流石。

局部有堆积物胶结成层,钙质胶结、致密坚硬,一般厚度为10~22米。

图1-2薛村矿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

二、含煤地层:

薛村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

总厚度185~203米左右,含煤16~22层。

其中可采煤层6层,可采总厚度13.2米,含煤系数7.1%。

其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一)石炭系本溪组C2b

本组为井田含煤地层最下的一组,全组厚20米,含煤1~3层(称尽头煤)。

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下部为灰色铝土岩,鲕状结构,富含黄铁矿。

(二)石炭系太原组(C3t)

本组为井田含煤地层的中部,含煤10层,可采5层。

全组为一套深灰色粉砂岩、黑色泥岩,夹浅灰色泥岩及灰色细砂岩和煤层。

中夹5~6层海相薄层石灰岩,灰岩中含有海相动物化石。

含煤7~15层,可采5层。

底部为一灰白色的粉砂岩。

组厚90~120米,平均110米。

(三)二叠系山西组(P1s)

本组为井田最上部的含煤地层。

上部以深灰—灰色中粗砂岩、粉砂岩及煤组成。

下部以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组成。

全组含煤1~5层,可采者1层,即大煤(2号煤)。

底部为一层分布稳定厚2~3米的灰白色细砂岩。

1.2.2井田水文地质

峰峰煤田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山前丘陵与黄土台地地带。

南北向鼓山将煤田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多年平均降雨量560mm,雨季为7、8、9三个月。

区域地下水排泄中心为黑龙洞泉群,黑龙洞泉域面积2400km2,寒武、奥陶系灰岩地表出露面积1260km2。

北界南洺河断层和拐头山白沙岩体,南界为漳河南的地下水分水岭,西界为山区下寒武系隔水页岩,东到煤田边界。

以露头降水入渗为主,单元天然排泄点黑龙洞泉群常年流量7~9m3/s。

静水位+123m~+140m。

以泉群为中心形成鼓山东西四条径流带:

(1)西北部沿四矿、王风、沙果园展布;

(2)西部山区从王风到南部与西北部径流带汇合;

(3)来自南地下水分水岭,穿过观台和黄沙矿;

(4)沿鼓山东的薛村、牛儿庄、五矿、二矿、一矿西界自北而南展布;

薛村八(Ⅰ)矿井田处于鼓山东麓奥灰水强径流带之东缘,西部奥灰水强径流带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较大。

鼓山东麓强径流带地下水通过F4断层补给井田内煤系薄层灰岩含水层,并向深部迳流、排泄。

主要含水层:

(一)上石盒子砂岩含水层

该含水层为砂岩裂隙含水层,其中尤以上石盒子组二、四段厚度大,砂岩多为中粗粒砂岩,多含有小砾石,分选差,裂隙发育,富水性强,静水位+163~169m,渗透系数0.3~0.5m/d,单位涌水量0.063~0.148L/s.m,通过地表基岩露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动储量为主。

大煤回采过程中,随着顶板跨落,岩层裂隙向上扩展,此含水层水通过导水裂隙对采空区充水,水量稳定不易疏干,对生产影响较大。

(二)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砂岩含水层:

含水层厚18m,静水位+164~167m,渗透系数K=0.1m/d,单位涌水量q=0.01~0.04L/s.m,距大煤近,回采过程中直接顶垮落后,老顶砂岩水涌出,对生产影响很大。

70年代在南岗村边施工的注浆孔钻到此层涌水量3.0m3/min,在构造裂隙发育区老顶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强,回采工作面一般涌水量0.3m3/min,最大涌水量达1.5m3/min,稳定0.7m3/min。

水量稳定一段时间后有所减小,以静储量为主。

采空区积水对相邻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构成威胁。

水质类型为:

HCO3-----Ca2++K++Na+,PH=7.3~7.5,矿化度600~1000mg/L。

(三)野青灰岩含水层:

厚0.2~3.13m,裂隙溶隙发育,井下掘进揭露裂隙存在淋涌水现象流出一段时间后会减少无水,大部分地区含水层已经疏干。

在新区开拓水量一般0.1-0.2m3/min,对生产构成一定影响。

SO42--HCO3----Ca2++K++Na+,PH=7.3~7.5,矿化度1000~1600mg/L。

(四)伏青含水层:

厚2.45~5.50m,富含纺锤虫珊瑚化石。

中央区、东翼、三水平深部水量均很小,以静储量为主,仅表现为淋水,在揭露新构造单元时水量仅0.2~0.3m3/min,最大0.5m3/min。

西翼F4~F12地堑地区水量大,水文孔单孔水量4.7m3/min。

-120m水平出水前水位接近奥灰水位+133米。

1966年9月16日,+30m水平西翼山青石门+36.6m标高,初见山青煤层时发生底板突水,突水口形成2.5*1.6米大裂隙,掉入两架2.6米长水泥棚子,水呈黄泥浆状,并冲出大量风化灰岩、粉砂岩碎块及大小不一的褐铁矿椭球体,最大长轴为0.4米,为密封空心包裹体,打开后内包黄泥浆,并发出一股臭气。

高峰水量80m3/min,29小时后稳定6m3/min。

1983年8月-120m水平西翼山青车场掘进,揭露伏青灰岩溶洞发生突水,最大12.2m3/min。

稳定9m3/min。

顺NNE方向发育有数条直径0.7米溶洞,伏青灰岩上半部大面积被地下水溶蚀、淋滤呈黄泥。

此时+30水平突水点无水。

长期稳定涌水量9.0m3/min,经勘查分析认为奥灰水通过F4断层水平补给伏青含水层,。

HCO3--SO42----Ca2++Mg2+,PH=7.1~7.4,矿化度500~700mg/L。

(五)太原组大青灰岩含水层:

厚4.14~7.22m,青灰色,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并有小型溶洞、溶穴发育,井下大青水文孔单孔水量最大3.5m3/min,多数钻孔水量在1.0m3/min以下,三水平钻孔水量多数在0.5m3/min以下,西翼地区大青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水位+125m。

其它水文单元水位较低。

中央区F12~-F13地垒单元,大青水位+50~+60m,三水平深部单元大青水位+30~-147m,1998年在三水平新五盘区施工的大观17大青孔,水量1.98m3/min,水位-36m。

三水平相邻大青水文地质钻孔水位相差很大,相互间水力联系较弱,根据相邻牛儿庄矿北部资料,大青含水层水位低,放水水位下降快,水位恢复时间长,含水层以静储量为主,可以疏干,对深部山青开采威胁小。

东北翼过F3断层,正付巷尾排三条巷道在大青灰岩中穿越40余m,涌水量0.5m3/min。

SO42--HCO3-----Ca2++K++Na+、HCO3--SO42-----Ca2++k++Na+、、SO42—Cl-----K++Na++Ca2+。

大青灰岩下距奥灰含水层30-32米,岩性以煤层、炭质粉砂岩、铝土质泥岩、G层铝土组成,隔水性能良好。

(六)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总厚度500~600m,分为三组八段,鼓山大面积出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地下水迳流条件良好,水量丰沛,是煤系开采最具威胁的含水层。

静水位+125m。

上部峰峰组以峰峰组中段(第七段),为纯灰岩,裂隙溶洞发育,最为富水;

上马家沟组上段(第五段)上部和中部为纯灰岩,裂隙溶洞极其发育,富水性好;

上马家沟中段(第四段)为纯灰岩,裂隙溶洞发育,含水丰富。

峰峰组上段(第六段),灰岩泥质含量高,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上马家沟组下段(第三段)主要为角砾灰岩和钙质页岩,富水性弱,下马家沟组下段(第一段),主要为角砾岩,富水性弱。

根据峰峰局有关资料,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主要水文地质特征概括为:

①调节储量大,集中补给,常年消耗;

②奥灰是以裂隙为主要导水介质的岩溶含水层;

③有富水性不均一的特点;

④奥灰的富水性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⑤奥灰顶部30~40米范围,裂隙被上覆地层物质所充填;

⑥奥灰各组段的富水性差异甚大;

1.3煤层特征

1.3.1煤层

含煤系数薛村八(Ⅰ)矿井田煤系地层(按沉积先后为序)由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三部分组成。

煤系地层总厚度平均为200米,其中本溪组厚20米,太原组厚110米,山西组厚70米。

本溪组地层含煤一~二层,即尽头煤,下层厚0.17~0.25米,上层厚0.11~0.26米。

无开采价值。

含煤系数1.4-2.5%。

石炭系太原组煤系地层厚110米,含煤12层,可采5层,即下架、大青、小青、山青、野青,煤层总厚度9.34米。

含煤系数8.49%。

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厚70米,可采一层即大煤,煤层厚度2.3~7.8米,平均5.4米,含煤系数8.0%。

上述煤系地层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中,除7号煤(在井田内普遍分为两层,上层不稳定)、3号煤属于较稳定煤层外,其余各可采煤层均属稳定煤层,厚度变化不大(除构造影响外)。

三水平深部有岩浆岩侵入,7#、8#、9#煤层受岩浆岩侵入影响,煤层变薄或全部为岩浆岩吞蚀替代。

除此之外整个井田内各煤层均无分叉、尖灭冲刷现象。

顶底板的岩性、煤层间距均无大的变化,可作为可靠的标志层。

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叙述如下:

1.2号煤(大煤)为可采煤层中最上部最厚一层,上距骆驼钵砂岩45米,下距4号煤32~38米,平均34米,最大厚度7.8米,最小厚度2.3米,平均厚度5.5米。

煤层稳定,结构复杂,含夹矸2~4层,有上而下,第一层夹矸距顶板0.5米,厚度0.05米,粉砂岩,稳定普遍存在。

第二层夹矸距底板1.8~2.5米,厚0.04~0.6米。

不稳定。

第三层夹矸距底板0.8~1.8米,平均1.3米,厚0.15~0.2米,含炭质砂岩,较稳定,井田普遍存在。

第四层夹矸,距底板0.5米,厚0.04~0.2米。

泥炭质粉砂岩,常呈软泥状出现,不稳定。

直接顶板为厚度4米的深灰色粉砂岩或变为厚10米左右的深灰色粉砂岩夹极薄细砂岩,局部无直接顶板。

间接顶板为厚0~20米的深灰色凝灰质砂岩,或灰白色石英长石砂岩。

局部存在厚0.5米左右的伪顶。

底板为厚12米的深灰色粉砂岩,间接底板为厚4米的灰白色中粒砂岩。

2.3号煤(一座),上距2号煤28~32米,最大厚度0.92米,最小厚度0.33米,平均厚度0.7米。

煤层稳定,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局部可采。

顶板为厚度0~0.3米的薄层石灰岩,极不稳定,常相变为厚5米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含有黄铁矿结核,有植物化石碎片。

底板为厚5~8米的深灰色粉砂岩,局部为黑色页岩,薄层状夹有透镜状菱铁矿结核和锓染状黄铁矿。

3.4号煤(野青),上距3号煤4-7米,下距6号煤28-32米,最大厚度3.2米,最小厚度1.86米,平均厚度2.5米。

煤层稳定,结构简单,局部含有夹矸,厚度0.1~0.5米。

十盘区有0.5km2无煤带。

顶板为厚度0.2~3.1米的石灰岩,裂隙发育。

底板为厚3米的灰色中细粒砂岩。

4.6号煤(山青),下距7号煤24米,最大厚度1.91米,最小厚度0.92米,平均厚度1.4米。

煤层稳定,结构简单,煤层含有黄铁矿结核,局部不可采。

顶板为厚度3~4米的深灰色粉砂岩,局部存在极不稳定的泥质石灰岩,厚1米左右。

底板为厚2米的深灰色粉砂岩。

下至伏青煤4.5~5米。

5.7号煤(小青),下距8号煤28米,最大厚度1.95米,最小厚度0.52米,平均厚度1.3米。

煤层稳定,结构复杂,含夹矸1~2层,井田浅部普遍分为上下两层。

煤层含有黄铁矿结核,局部不可采。

顶板为厚度1.1米的深灰色薄层泥质石灰岩,有时被粉砂岩代替。

底板为厚7米的灰色砂岩,砂岩上部有一层厚0.8米粉砂岩或泥岩。

6.8号煤(大青),下距9号煤7米,最大厚度1.66米,最小厚度0.6米,平均厚度1.07米。

煤层稳定,结构简单,顶板为厚度5.5米的深灰色石灰岩,裂隙发育为一层强含水层。

底板为厚3-5米的深灰色粉砂岩。

7.9号煤(下架),下距奥灰26米,最大厚度4.81米,最小厚度0.8米,平均厚度2.65米。

煤层稳定,结构复杂,含夹矸1~3层。

顶板为厚度0~1.1米的深灰色薄层泥质石灰岩,很不稳定,常被粉砂岩或泥岩代替。

底板为厚2~8米的深灰色含铝质砂质页岩、粉砂岩。

附:

表1-1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1-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名称

煤层厚度

煤层间距

稳定性

煤层结构

夹矸数

可采性

顶板

岩性

底板

最小-~最大

平均

2

大煤

2.3~7.8

5.4

24~31

28

稳定

复杂

2-4

可采

粉砂岩

3

一座

0.33~0.92

0.7

较稳定

简单

不可采

泥岩

4~7

6

4

野青

2.3~2.6

2.5

石灰岩

砂岩

27~32

29

山青

0.92~1.91

1.44

23~26

24

7

小青

0.52~1.95

1.3

1-2

27~30

8

大青

0.6~1.66

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