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50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的:

1. 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2.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I厂主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有《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

惟一的长篇小说有《焦躁的心》等。

这篇传记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

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间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人却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这篇文章与其他11篇分别记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韩德尔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集子里,这本集子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

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

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

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无垠:

辽阔无边。

癫狂:

由精神病引起的言语或行动异常。

凛冽:

刺骨地寒冷。

吞噬:

吞食,并吞。

销蚀:

消损腐蚀。

羸弱:

瘦弱。

羸,瘦。

步履;行走。

告罄:

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

遗孀;寡妇。

风餐露宿: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说筋疲力尽。

毛骨悚然:

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怏怏不乐:

形容不满意的神情。

姗姗来迟:

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忧心仲忡:

忧愁的心情。

疲惫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

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

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很轻率。

语无伦次:

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与其……毋宁:

连词。

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

(1)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蹬上归程。

(2)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

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土在夜里死去了。

(3)接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死神。

(4)最后,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在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之时,无法离开帐篷,最后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投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明确:

(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示例:

 

(1)斯科特一行五人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先行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这说明斯科特公正无私、恪守信用,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说明他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3)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

表现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斯科特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表现他的坚毅、执著、无私的爱。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

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队伍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赞颂了是全人类的英雄,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的崇高精神。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在往南极的探险虽然全军覆没,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诚信,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别人无私的爱都值得我们学习。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课外搜集有关南极探险的事例。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研读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从中展示的人物性格。

2.细心品味文中有深刻意蕴的句子。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主要情节,并讨论课文中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理解了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所表现的人类的优秀品质,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研讨课文。

具体有哪些情节?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

理解散文的要素及语言。

课堂探究:

1.“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这“无比美丽的秘密”指什么?

明确:

指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极点。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明确: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3.斯科特他们在极点看到的惟一非自然界造成的东西“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怎样的复杂心理?

明确:

这里适用拟人的手法,在痛心万分的斯科特眼里,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他的面前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嘲笑着失败者,这里表现出斯科特万分痛苦、沮丧的心理。

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这项任务”指什么?

他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

这项任务指:

请他把阿蒙森的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证明阿蒙森到达了极点。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为什么他们更害怕回家?

明确:

因为他们在这场南极角逐中是失败者,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一切努力成了徒劳,等待他们的只有世人的嘲笑。

6.“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7.文章最后一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8.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者写失败英雄的用意何在?

明确: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课有怎样新的见解?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读写结合。

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

1.请为南极纪念馆写一篇解说词。

2.《向斯科特致敬》为题写一则读后感。

总结固趣

斯科特在南极的角逐中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在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诚信、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对人们无私的爱都将成为后人极大的精神的鼓舞。

布置作业:

     预习《在沙漠中心》,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

 

茨威格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

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

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予写信。

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

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

”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

“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

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予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

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

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割,他为自己是运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

他写道: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

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

”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

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

“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

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

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

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

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

“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斯蒂芬·茨威格在世界各地游历时,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

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巴西政府决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罗波利斯的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

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

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威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却长期为文学史家和评论家所忽略。

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

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

读者似乎发现了一颗文坛新星,从此茨威格名声大振,不仅他生前已经发表过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遗稿也被克鲁特·贝克整理付印。

于是读者得以欣赏茨威格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变形的陶醉》和《克拉丽莎》以及其他第一次问世的中短篇。

从1981年掀起的茨威格热,至今持续不衰。

这至少说明,他被人遗忘,并非他自己的过错。

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帮”葬身在瓦砾堆里,遭到千古唾骂,茨威格却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读者心里得到永生。

 

南极探险的意义

从古到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上天入地,走南闯北,打开了自然界一扇扇紧闭的门窗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许多秘密。

有人说“探险”就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搞不好还可能有生命的危险,这就更不值得了。

而有的人说“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她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

在我所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都是因为去“探险”而死的。

但也有的是在险境待过许多年才熬过来的,就拿鲁宾逊漂流记来说吧!

鲁宾逊也不是在无人的荒岛上熬了28年吗?

他为什么就会那么乐观?

像美国的“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在第十次发射升空后,突然爆炸。

但他们也为国家奉献出了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

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但它需要人们奋斗和牺牲,前赴后继才会的胜利。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挑战,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

其间也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关于南极探险的故事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

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

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

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

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

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阿蒙森一行人的南极探险过程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

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

曾在挪威海军服役。

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

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

在获悉R。

E。

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

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

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

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

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

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

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

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1911年1月,挪威人阿蒙森乘着“弗拉姆”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

阿蒙森在那里建立了基地,准备度过6个月漫长的冬季。

同时,阿蒙森也着手南极探险的准备工作,他率领3名队员,带着充足的食物,分乘3辆雪橇。

从南纬80度起,每隔100千米建立一个食品仓库,里面放置了海豹肉、黄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仓库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国旗。

这样,在茫茫雪地上,很远就能发现仓库的位置。

阿蒙森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仓库。

当阿蒙森回到鲸湾的时候,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也到了,两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友好的互访。

阿蒙森看到斯科特带的西伯利亚小马和摩托雪橇。

而他自己率领100多条爱斯基摩狗组成的雪撬队探险,阿蒙森坚信,爱斯基摩大狗有着比西伯利亚小马更惊人的耐寒能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0月20日,阿蒙森带领4名队员,分乘4辆由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极进发了。

斯科特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极探险之旅。

两支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展开了一场争夺光荣与梦想的竞争。

阿蒙森前进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时间就赶到一号仓库。

在到达南纬85度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连绵起伏的南极高原。

阿蒙森下令,把较为瘦弱的24条狗杀掉,用18条强壮的狗牵拉3辆雪橇,带足60天的粮食,轻装上路。

这时,南极地区天气异常恶劣。

暴风雪连续刮了5天5夜,为了抢先赶到南极,阿蒙森他们顶风冒雪,艰难的前进。

12月15日,阿蒙森终于率先到达了南极。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好给斯科特他们带去了灾难的探险队带来了,他们西伯利亚小马部在探险途中全部冻死。

虽然斯科特在1月18日也到达了南极,但由于他们的体力衰竭,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在归途中相继倒下了。

8个月后,营救人员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记。

挪威的两位伟大极地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和罗阿尔•阿蒙森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历史的巧合之一。

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南部的萨普斯堡,比南森年轻11岁。

他放弃了原来计划的医生职业,决定献身于极地研究。

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员,他曾经在一艘航行于北极海域的商船上工作过。

后来,他以大副的身份参加了1897至1899年“贝尔吉克号”在南极首次越冬的探险。

在以往航行中获得的经验,为阿蒙森提供了充足的信心。

他决定挑战困扰航海家达300年之久的“西北航线”。

探险家们长久以来一直意识到北美大陆以北有一条连接欧亚的航道,但是从未有任何一条船能够完成全部航程。

阿蒙森购买了排水量45吨造型坚固的“格约亚号”。

船上装备有风帆和一个13匹马力的引擎。

“格约亚号”于1903年夏季从奥斯陆峡湾缓缓驶出,六名船员准备在布满坚冰的“西北航线”水域完成航行。

“格约亚号”于1906年8月突破最后一段航线成功地完成了航行。

水手们在航行过程中还收集到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地磁和北磁极准确位置的观测。

此外,他们还积累了有关“西北航线”沿途爱斯基摩人的人种学资料。

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阿蒙森将注意力转向北极。

他计划在白令海峡北部让自己的船冻结在浮冰上。

然而,他无法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

1909年9月传来了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和弗雷德里科•库克抵达北极的消息。

阿蒙森遂决定推迟探索北极,并同时争取在罗伯特•法尔康•斯科特之前抵达南极,而这时斯科特已经率领一个大型远征队出发了。

阿蒙森于8月份驾驶由南森提供的“前进号”向南出发。

当时,船只为了通过白令海峡必须绕道合恩角。

因此,当“前进号”驶向南方时,没人猜测他已经改变了计划。

当船只在马德拉岛停泊时,阿蒙森通知探险队员他们将继续向南,而不是向北航行。

斯科特收到一份电报,得知挪威探险队正在向南极进发的消息。

那之后的戏剧性竞赛至今仍然吸引着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