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522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docx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第一篇:

“攸勒加效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阿基米德的“攸勒加效应”原意“是我想出来了,我找到办法了”。

将“攸勒加效应”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培养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

关键词:

攸勒加;主动探究;创造愿望;不断实践

“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出来了,我找到办法了”“攸勒加效应”就是指如痴如醉地专心于某种事物,一旦受到启发,灵感突发而生,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现象。

阿基米德就是通过“攸勒加效应”成功地解决了“王冠之谜”。

可见“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只要通过艰苦地努力,积累大量的知识,具有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愿望,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

不断探索实践,“攸勒加效应”就会产生。

如何把“攸勒加效应”

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呢?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如带领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受污染的水,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如何让受污染的水变成纯净水?

此时教师不急于讲述净化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水的净化方案,根据自己的方案进

行实验,然后上报实验的结果。

第一轮实验结束后,有的杯中的水还有漂浮物,有的水还有杂色,此时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通过探索后学生发现必须先沉淀后过滤,这样的操作过程更科学。

但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忽略了消毒这一环节,此时教师可适当提示:

这样的水能喝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又一次研究如何消毒。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

者莫如乐之者。

”课堂上“我想出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兴高采烈,充满信心,个个眼中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激发创造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先示范,学生照着画。

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

比较而言,美国学生画出来的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

苹果”,而中国学生画出来的是“老师的苹果”,是“没有创意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的笑话,但值得我们思考。

也许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

哪怕是荒山、黄土坡,我们都要充分地利用,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贴近生活和自然。

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自然中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愿望,学生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创造热情,自觉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在探索中认识科学,还科学教学真正的意义。

三、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

当阿基米德看到从浴缸溢出的水,发现其体积跟自己身体入水部分一样大时就如获至宝,顿时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王冠是否掺假的难题。

如果阿基米德不是在这个问题上“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他就是十次、百次地见到浴缸溢水的现象,恐怕也会视而不见,灵感也不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可见,“攸勒加效应”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

目前,在我们科学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或者在实验中遇到一次挫折,很多学生会放弃,而这时我们教师往往会把取得成功的学生,作为范例进行演示,忽略了对失败者的启发引导。

长此发展下去,很多学生都会形成一种依赖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失败者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韧性,发

展他的思维,让他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制作风车时,让学生做风车,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制作自己的纸风车,很快很多学生制作成功了,让风车在风中旋转,体验着“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有力量”。

但我却注意到了大部分学生制作的风车旋转不畅,有的东倒西歪,学生很失望。

此时我让他们去找原因,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

是铁丝太长了。

”有的学生说:

“是木棍的顶端不圆滑。

”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我鼓励他们再去实践,一时间学生的情绪高涨,一个个像机械师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修理自己的风车。

我们暂且不论孩子的风车修得怎么样,就看孩子们修风车时的那股劲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义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攸勒加效应”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作者:

付鹏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

参考文献:

1]林清峰.攸勒加效应:

创造发明的助推器[J].课堂内

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0(10)

第二篇: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创未来”项目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鼓励“互联课堂”技术方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互联创未来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核心理念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个基本任务不谋而合。

将科学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本文结合项目研究谈谈如何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在线学习、互联网以及面对面的教学有机融合。

实现因材施教,创造学生自主掌控式的科学探究模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

对外界事物以及现象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

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更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四年级第三单元《食物》第六课《面包发霉了》,课前拍摄了面包发霉过程图,在新鲜面包上植入霉菌,将它放置在温度适宜和潮湿的环境,每天定时去给发霉面包进行拍摄记录,然后运用“数码大师”将图片制作成视频,当课堂上播出《面包发霉》视频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大家发出惊叹声。

学生问:

“它怎么会发霉的?

”、“这些小黑点是什么?

是不是霉菌?

”、“这个面包看来变质了,不能吃了,好可惜,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减慢食物霉变的速度?

”等一系列问题,视频将整个面包发霉的过程在时间上进行了浓缩以及将霉菌生长过程直观呈现,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想要这样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十分难做到的,面对这样的现象,在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后,提出了一些的探究方向。

然后我通过项目网站向同学们介绍了DELL互联创未来的理念,让学生组建了自己的探究小分队,学生们组建了雏鹰队、科技之光队、我能行队、梦之队、小科学家队通过为自己小组取队名,设计口号,制作自己小队的宣传海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自己的团队成员,增加团队的信任感。

学生初步接触我们的移动教室DELL学生机,DELL公益项目向提供了教学专用“一对一”的教育装备,这些装备外形像小型的笔记本,而且有触屏功能,还自带教学软件,老师可以通过中央管理电脑来控制学生机,这些教育装备能够灵活的搬至科学实验室中,也能让学生带回家继续使用,让老师和学生能够灵活的使用不局限于课堂。

学生通过这些小型笔记本对《面包发霉了》以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资料收集,比如:

霉变食物的危害、甘蔗发霉致人死亡、霉菌的基本信息等等,制作了霉菌资料小集锦放在互联平台进行交流,每个成员有自己账号,可以登录平台查看其它小组所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制定了“拯救食物大作战”的系列任务:

任务1:

探究面包上产生的小黑点是什么,学会使用显微镜对面包上所产生的物质进行观察并且查阅对比图片,确定是霉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任务2:

通过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

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任务3:

在基于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事宜的温度等条件,通过破坏这些生长条件,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任务4:

将实验所获得的实验记录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报告。

任务5:

整理VCT作品。

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等多种资源,学生在收集到的这些资料里面过滤出有用的资料,制作成PPT放在平台上交流,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学会需要掌握的探究技能和工具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搜集、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独立思考的科学品质。

3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应用,让科学探究更加灵活机动。

第一小分队,对面包上是否是霉菌进行

了探究,学生利用网上的制作霉菌装片方法的视频,以及实验室里的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等实验器材,通过自主学习制作出了霉菌装片,这本来是六年级的学习内容,但学生通过搜集的视频学会了一系列制作方法,打破了传统科学教学模式,在探究中遇到难题,马上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学会技能,学生不仅对于制作过程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接下来,将面包上的霉菌装片对比了网上的显微镜下的霉菌图片确定了面包上的小黑点就是霉菌。

其余小分队探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水分、温度、空气、阳光、营养是否有关,进行对比实验。

第一小分队探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水分是否有关?

准备两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内,用线扎紧袋口放在桌上。

运用多媒体绘制对比实验的表格,让实验相关数据一目了然;第二小分队开展第三个实验:

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温度是否有关?

准备两块烘干的

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都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内,用线扎紧袋口放在桌上让第一块面包放进冷藏室,将第二块面包放在温暖的室温中。

应用温度计记录温度,并将数据利用WOLD中的图标绘制成曲线图、折线图等统计图方便呈现实验数据的规律,便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整理,并绘制流程图,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网络交流实验日记在自己的论坛中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组织学生撰写项目报告分小组制作项目报告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

我们应该让孩子掌握学习技能,学会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探究、数据分析整理、互联网信息搜集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那么碰到其他问题就都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解决,孩子该多有成就感,这就赋予了孩子主动性。

作者:

陆婷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岡.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

2]刘默耕.改革小学科学教育之浅见[J].课程.教材.教

法,1984(05).

第三篇:

“观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是掌握所有学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观察不仅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还可能预见事物的未来。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优秀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

观察;小学科学;教学;作用

小学阶段中,科学虽然不是一门主科,但其有独特的价值。

在具体的教学中,它对培养儿童热爱科学的兴趣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和科学素养都有独特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要让探究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其中还特别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所谓的“观察”从定义上说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小学科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发挥好“观察”的作用呢?

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观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山川田野、一草一木,可能都很熟悉了,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闻、摸等方式发现他们喜欢的东西。

人们常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也值得老师和孩子们思考,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时间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些浅显道

理学生是能懂得的,而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的激情,让他们乐于探究科学的奥秘,这样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科学这门学科,想去探索大自然中的秘密,所以在教学中作为科学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会发现,这样他们才会去观察

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寻找自己学习的快乐。

因此,小学生无论学习哪门功课,首先要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让他们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

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后,最基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认知“繁殖是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了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一内容,编者从植物和动物两个方面分别举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要求学生熟记许多科学名词和概念。

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对有关概念可能记忆不会太深刻,但是教师如果能组织学生对有关图片或实物,

甚至网络视频进行仔细观察,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些概念的了解。

如在第一课《油菜花开了》和第二课《花的认识》中,有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概念,虽然教科书配上了一些彩色图片,但对于学生来说,要完整地在头脑中形成这些概念,并能在生活中认识有关花草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这时教师就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到大自然中结合油菜花、梨花、海棠花、桃花等花朵,这样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比教师讲解会更深刻。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观察,让他们仔细探究实验的具体

过程

学习科学离不开具体的实验,因为通过实验学生更能从中认识到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和科学对生活的影响,为学生未来探究

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

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种子的发芽实验

(一)》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种凤仙花,已经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光、温度、水三个条件。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换光、温度、水三个条件,让学生反复观

察,多次进行对比,认真记录,才能真正得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师还要留心观察学生,选择调整最完美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虽然能理解“观察”的重要性,也能和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但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有时甚至是当天遇到特殊情况,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

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预测实验结果,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真正让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验感知。

如教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路出故障了》,学生在实验中针对“电路出故障了”这一问题,除课本上提示的几种原因之外,教师还要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思考,找出更多的原因。

验证这些结论时,由于学生自身掌握的技能、经验,家庭环境,有的学生可能操作很顺利,有的可能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就应设法引导,特别是在课外实验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更要注意实验的安全,

防止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观察也是不容忽视

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是他们掌握所有学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观察不仅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还可能预见事物的未来,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优秀的科技人才。

作者:

张振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周嘴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董国敏,王贵学.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李军.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及实践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6

(2).

第四篇: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

小学科学要着重强调学生的发展,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充满活力的科学教学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获取相关的知识。

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讲究教学效果,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密切联系生活,增强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科学起源于实际生活,又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需要老师将实际生活作为基础,生动地阐述科学知识。

实际生活与科学知识的相联系让学生愿意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整节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的,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地位。

比如:

当老师要讲解《生命离不开水》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提取物体内的水分;掌握常见食物的含水量。

本节课的主题是水,水是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命之源。

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提出这样的问题:

关于水,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1:

我们

每一个人都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了;学生2:

我们家里养的小狗也要天天喝水;学生3:

浇花、种庄稼也需要水。

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动植物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水资源。

在认识完水资源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提取蔬菜、水果中水分的方法,通过这样做学生能准确地认识本节课的知识,

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同类事物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探索同类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所隐藏的规律。

随后,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总结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总结同类事物的共性与特性,加深学生对同类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在分析相关的问题时,学生无法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鉴于此,教师要引导从宏观、微观这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确保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问题。

比如:

当老师要讲解《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将花园、动物园等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

并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系呢?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通过该问题导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一—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在此之后,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视频,当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此时有的学生提问:

什么因素影响着这些植物的变化呢?

每一种植物的变化都不相同吗?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更愿意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重视实践活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其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如果脱离了实践来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学生是无法准确、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所以,教师要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

难度,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比如:

当老师要讲解《蜡烛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时,蜡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知识点是物质在发生变化,因此,为了

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要事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支蜡烛。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没有点燃过的蜡烛,随后,

点燃蜡烛,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在点燃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并

将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从而便于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活动来理解理论知识。

另外,实践活动的运用让小学科学的课堂氛围不再那么死气沉沉,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并且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鼓励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精神。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探究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保证探究活动的适宜性和生活性。

有部分小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他们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科学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新旧教学方法的差别,以及

学生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凸显每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情境中,从教学情境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同时情境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让科学课堂的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作者:

王子建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长生小学

第五篇:

新课改时期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一、激发兴趣对小学科学开展学生活动的意义

在我国,小学的学生年纪一般在六至十二岁之间,他们的天性还停留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对生活常识和相关现象进行模仿探究,对和自己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兴趣尤其浓厚。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时,我们应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地去培养学生对科学

知识学习的兴趣。

当孩子们有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建设的学生活动中全身心投入,教师开展的学生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在玩中学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所出现的问题

小学科学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都很强的科目,如果小学阶段没有掌握科学常识,对学生的思维、生活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学

习的兴趣。

通过笔者在多个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调研,发现教师

课堂教学过于传统,一味地寻求标准探究、标准实践步骤,使学生不仅没有兴趣学习科学,甚至故意扰乱科学课堂。

很多科学老师是非专业的,学校安排的是其他教师兼任科学老师,这就使得

这些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和理论储备,只能采用念经式的教学模式,这就不可能实现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用整堂课灌输的方式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学生就只有听、记老师讲的标准方法和标准答案,根本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科学现象和

我们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