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16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docx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2019-2020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为命题依据。

二、命题原则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正确处理“课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服务。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初中语文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

考查教材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积累和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3500个,特别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的音、形、义。

正确拼写音节,规范书写,掌握字义。

积累一定量的词语(包括成语),能够正确使用词语。

准确理解常用词词义,能够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及表达作用。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掌握语法修辞知识,侧重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并能在表情达意时灵活运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语病类型: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罗嗦、句义杂糅、自相矛盾)。

背诵“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积累并能够运用一定量的名人名言。

课外必读书目:

《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

(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业考试的重要内容。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大部分。

1、现代文阅读

重点:

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能掌握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有关文体的文体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阅读理解。

阅读记叙性的文章,能找出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简要分析材料及其详略,识别分析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指出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辨别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性的文章,能找出论点、论据(道理、事例),分析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识别立论和驳论两种论证方式,了解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引论—本论—结论),分析语言的概括性。

词句理解。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精彩的语句能感受内涵,理解其中意思。

文意把握。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要点概括。

抓住关键,找准中心,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并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

内容探究。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与作品、作者对话,说明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鉴赏文学作品。

感知形象,领会情感。

2、文言文阅读

重点: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记诵积累古诗文。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为、于),借助它阅读文言文,感知文意。

了解文言实词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观点,并能简要地加以归纳概括。

(三)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

1、写作

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实在,说明准确,议论有一定的深度。

写记叙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详略得当,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

写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写议论文,一事一议或一言一议,观点鲜明、正确,并能结合有关事例作简单的分析。

写日常应用文,要点清楚、书写正确,格式规范。

能根据要求,对文字材料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续写。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立意正确,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运用联想、想像,丰富文章内容;抒发真情实感,提高文章品位。

文体规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顺。

卷面整洁,行款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

具有修改文章的习惯与能力。

2、口语交际

具体交际语言环境中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辨析及筛选。

六、考试形式

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试卷难度

难易度比例为8:

1:

1

八、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及比例

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约20%30分)

2.现代文阅读(约30%45分,其中课内外材料比例30:

70)

3.文言文阅读(约10%15分)

4.作文(40%60分)

各类题型占分比例

1.填空题、简答题(55%-60%)

2.作文(40%-45%)

九、试题示例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字音字形

1.同学们xìngzhìàngrán地观看着guīlìqímiào的流星雨,一边聆听仇老师讲解星宿的知识。

①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②给加点字注音,并按格式抄写在四行格上。

2.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jiàn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背诵·积累

3.完成上下句。

①,一览众山小。

②苔痕上阶绿,。

③,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4.按提示填空。

①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②《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③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句是:

,。

5.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摘抄两个与“友情”有关的句子。

6.名著阅读

⑴请从下面提供的四个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填表。

①三顾茅庐②黛玉葬花③武松打虎④大闹天宫

序号

出自

哪一部著作

作者

简要写出书中另一个情节

(不超过50~80字)

⑵唐僧、宋江、鲁滨逊、贝多芬、保尔等几个人物中,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

请具体说明理由。

(理由说明不少于40字)

人物:

理由:

语言运用

7.连词组段。

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

(要求:

内容集中,语意连贯,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涟漪繁盛婆娑嬉闹姹紫嫣红温声细语

8.请用相关成语替换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

黄山——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果真是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那里,山山相连,重重叠叠(),绝壁峡谷,花树如炬,清泉激石……引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9.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内加上标点。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定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10.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则见闻。

11.阅读下列四则文字材料,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

①我国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非常叛逆的“十五岁现象”呈上升和提前趋势。

②“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于2004年5月3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③一位著名学者在自述中写道:

“在家乡,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④社论《父母亦师》、评论《和孩子交朋友》。

(摘自2004年6月1日《人民日报》)

12.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

①上联:

滚滚波涛蕴宝藏②上联:

下联:

下联:

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口语交际

13.毕业在即,文华为近段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而忧心忡忡。

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做做她的思想工作,帮助她消除顾虑,轻装上阵。

14.近年来,泉州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游客闻名而至,络绎不绝。

请你为游览参观的客人们介绍一下家乡的一种土特产。

(字数不少于100字)

15、探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课本中,《清兵卫与葫芦》和《奥伊达的理想》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

请细读相关材料,就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相关材料

*清兵卫痴迷于葫芦,把收藏葫芦作为一种爱好,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没有出息,便将他所收藏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奥伊达因父母各为他取了一个名字而让伙伴们无所适从,不能理解,他本人也很苦恼,最终奥伊达为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对于这个名字,爸爸妈妈不但不反对,而且大加赞扬。

清兵卫的父亲与奥伊达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对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

A、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⑵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本文作者王安石,_____(朝)著名思想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

初中阶段,我们曾读过他写的诗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指物作诗立就就地取材

B.书诗四句奋笔疾书

C.并自为其名为富不仁

D.余闻之也久绰绰有余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未尝识书具()⑵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⑶不能称前时之闻()⑷泯然众人矣()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概括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6、下面摘录《伤仲永》中的一段话,请用“/”断句。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B、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何()夜无月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积水空明

ABCD

通俗易解行万里路私心杂念深明大义

3、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

4、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

景物特点:

5、自古以来,借月抒情的诗文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义项内容,选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佳句,词人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三)现代文阅读

(A)阅读《名城梦》,回答问题。

东西塔旁,百柱殿前。

明天,这里。

就在这里。

他信上说:

看凌空双塔,听檐角风铃。

追寻40年前失落的梦?

那天,他要赴刺桐港,乘刺桐舟,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去南洋寻金黄色的梦。

我再一次劝他:

“就这样离开生你养你的名城?

“名城!

名城?

”他几乎喊了起来。

“你跟我去看看,曾是天下第一大港的刺桐港如今

有几条破木船!

唐宋以来,多少刺桐舟风帆高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我们东方文明输注大洋彼岸,如今运的却是劳工!

离开船还有3个小时。

他不急着去赶两个多小时行程的路,却折向城西北隅的开元寺,颤悠悠地燃起一炷香,发呆似地站在古榕荫霭下的拜庭中。

眼前深堂广殿,跪着众多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

他却左顾右盼,仰望东西两边那两座已有一千多个年轮的擎天石塔,和着凄清的檐角铃声喃喃自语:

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他走了,迈着沉重的脚步,踏着破碎的街石,消失在鸠形鹄面的行人中……

我不相信他不回来,就凭着他对古城象征的东西塔的这最后一眼!

待刺桐古港涌起新潮,等泉州名城再度春风,双塔下会出现他的笑脸。

古城——我默默地向着双塔祈求——重铸你盛唐有过的光辉,再造你宋元出现的繁荣,呼唤万千离你而去的游子回归!

于是,当新中国从东方崛起,古城喜沐东风,新姿丰盈;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海上丝绸之路雄风再振,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

我不知道他庐结何方。

40年来,他没有遣过鸿雁落脚古城。

然而我相信,无论在海峡彼岸的国土,或在蕉风椰雨的菲岛,夕阳落处的欧美……他听得见气势凌云的东西塔尖那日夜自语的风铃诉说的古城的变化;他看得到海上丝绸之路风樯竞渡,刺桐新港古城市井接踵而至的万国商贾。

我迟早会在那热泪盈眶的海外游子的回乡人流中,辨出他哪怕已是双鬓侵霜的少时伙伴!

我的预感没有错。

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

前几天,一封加急特快件从菲律宾飞进我家:

飞机票已定,明日抵古城。

那飘洋过海的信笺上写着——

踏上异邦,才知古国名城在心底的分量。

名城钟灵毓秀,孕育出的优秀文化从小就铸进我的肌体。

天涯海角,春花秋月,做不尽名城梦。

名城有过璀璨的历史,那是祖先奋斗创造。

我今日回归,带去些小余资,兴学办校,弘扬名城意识,建设新的名城。

呵,名城!

东西塔!

明天,这里,又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投入你的怀抱向你倾诉肺腑之音同风铃和鸣…… 

(注:

泉州古称刺桐城,“百柱殿”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1.根据语境,揣摩语言。

  

(1)“履滚滚波涛,穿茫茫大海”、“他终于要重履故土了”

    “履”的意思是:

请再写一个含“履”且意义相同的成语:

  

(2)“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这城,这人,这海,这港,这山,这田,这路……”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2.文中划线句子用“蕉风椰雨”修饰“菲岛”,用“夕阳落处”修饰“欧美”准确吗?

请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3.比较阅读。

试将《名城梦》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分析。

 

(1)《故乡》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组织材料;《名城梦》以“他”————为线索组织材料。

 

(2)对比作者笔下故乡今昔的变化,把相关内容概括填写在表格里。

 时间

 内容

篇目

 

             

《故乡》

《名城梦》

  (3)简答填空。

《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怀着的希望是:

《名城梦》中,“他”欲回故乡时的心愿是:

(4)请结合两文内容并联系学过的诗文,谈谈你对游子思乡情结的理解。

4.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主要情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欣闻海外游子即将回归,盼望儿时伙伴早日团聚。

B. 讴歌刺桐古城雄风再振,抒发名城儿女爱国爱乡之情。

C.赞美名城唐宋盛景,留恋故乡昔日辉煌。

D.歌颂家乡建设新貌,呼唤海外游子回归。

5.东西塔檐角风铃在文中多处出现,它在内容上有何意义?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说明。

6.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

历史古城雄风再振

下联:

7.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体会,请作简要阐述。

(B)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讲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

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1.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从哪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6分)

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

、、、

2.文中引用了诗、文进行说明,请各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6分)

①引诗:

②引文: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这句话,意在说明“壳如红缯”这一比喻有不足之处。

B.“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大多数”一词表明不排除个别荔枝有其他颜色。

C.“《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这句话说明了“楠木叶”最小的有十九克,最大的有六十克。

D.将科学知识与文学知识融为一体,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C)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

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也许是事实。

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艰苦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

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

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

这也可能是事实。

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的人都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功。

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开普勒长期操持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

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1.揣摩句意。

(1)“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一句中加点词比喻

(2)“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一语的意思,可理解为

2.摘录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1)文段主要针对某些青年存在的哪些思想问题进行议论?

由此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思想问题:

主要观点:

(2)文段列举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等人的事例,证明

这个道理;列举华罗庚、开普勒等人的事例,证明

这个道理。

3.请从初中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归纳概括,以证明文段中的某个道理。

例子:

文中道理:

4.议论文用事实论证还要注意对事实的分析论述,才能更有效地证明论点。

请从文段中举一个分析论述的句子进行分析。

5.请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再写两个意思与之相关的句子。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四)作文

1、为学校广播站拟写一则消息,报道本年段近期涌现的好人好事。

(字数不超过200字)

2、向同学介绍、推荐一篇好文章。

字数200字左右。

3、修改文章。

(1)微笑的作用可大呢!

(2)微笑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使人开心。

A脸上挂着微笑的人,给人总是感觉亲切的。

(3)微笑能给人无穷的力量。

老师的微笑使学生充满信心,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官的微笑使士兵看到了光明的前途,B看到军队凯旋归来的美景,甚至看到了合家欢聚的场面。

(4)。

学生做错了事,会从老师的微笑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C学生无意打扰了你,你不是给他一个“白眼”,而且对他友善的微笑,他会明白你的意思,以后多注意点。

(5)微笑说出了心里话。

当你和朋友吵架后,想和他和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对方一个微笑,这样你们的关系就能溶洽。

(6)笑,有“苦笑”,“微笑”,“憨笑”,“假笑”,“陪笑”等等……

(7)朋友,我们应多点微笑,少点烦脑;应该以微笑善待自己,以微笑宽以待人,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微笑着前进。

(8)朋友,你难道不想微笑吗?

①文中第(5)段与第(7)段分别有一个错别字,应改为;

应改为。

②第(6)段中有一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修改并说明理由。

应改为;理由。

③A处词序有问题,应改为。

B处语言表达可再简洁些,可改为。

C处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改为。

④文中应删去的一段文字是段,因为。

⑤请结合上下文文意,在第(4)段空白处补上一句话,这句话应能够概括该文段的中心。

答:

4、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25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观点明确,内容集中。

某中学经过班级、年段的推荐和特定方式的测试,选出了20名学生作为市、区三好学生的候选人。

这些候选人的学习成绩、身心素质等都不错,思想品德评定都为优秀,而且在《行为规范》、时事政治等笔试中都名列前茅。

一天,学校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测试。

几个美术考场的门口,扫帚随意地横在地上,抹布杂乱地躺在地上。

不少候选人熟视无睹地从它们上面跨过去,而有的候选人则将它们放到了应放的地方。

考场内,候选人的面前都放着刀片和未削过的铅笔,以及绘画纸、草稿纸等。

大家开始削铅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