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68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docx

浙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

美术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该教材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第三册美术。

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美术课程实验教材。

该教材一共有二十二课,在编写时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同学们应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精神和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美术提高生活质量。

学期教学: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通过几种教学原则为指导:

审美性原则,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二、学期教学目标

绘画:

1、对色彩的初步认识。

(理解、练习)

2、提高绘画水平。

(练习)

工艺:

1、绘制简单的图案。

(练习)

2、利用一些废物制简单的手工艺。

(练习)

欣赏:

1、学习卡通人物及相关故事。

(理解)

2、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新生有两个班,每个班有学生22人左右。

课堂纪律比起一年级有很大的进步,经过一学年的学校生活也有点适应了。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发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画(想象画),每一节课学生都会问老师,我画想象画行不行,因此我在课堂上插入了很多课外的想象画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个班相对来说202班的学生整体素质好点,但也差不了多少。

相信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能成为优秀的小学生。

改进措施:

经过的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不过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美术,这跟年龄段有相对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我在教学上制订了以下措施:

1、在课堂上尽量能让全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中采取一些比较童趣的,易接受的知识、技能法(除课本要求外)。

3、教学中多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内容。

4、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进度表安排的机动课时,安排一些基本功的练习,或对上节课进行延伸想象创作,来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民间玩具,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内容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

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等。

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

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

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

小学阶段选取的作品有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动物雕塑、皮影、陶瓷等。

本册选取了民间剪纸作为欣赏内容。

中国的民间剪纸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传统了,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剪纸从题材内容上区分,可分为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图案、汉字等种类;从制作方法上区分,可分为剪纸、刻纸,或者单色、复色以及填色、染色等;从功能上区分,可分为窗花、门笺、灯笼花、墙顶花、礼花、花样等。

剪纸的题材非常广泛,绝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此外,民间剪纸还运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谐音和寓意的方式,表现特定的主题。

如谐音剪纸,通常是取材某些动物、植物、器物的谐音,喻吉祥富贵、长寿多子之意。

例如“绳结”谐“吉”音,“蝙蝠”谐“福”音。

民间剪纸在造型上高度简括、提炼,使形象近乎于抽象的符号。

另外,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定,剪纸的造型必然是平面化、投影化,讲究刀剪味。

民间剪纸的色彩基本以红色为主,主要用于节庆、礼仪的环境布置,具有吉利、喜庆的意义。

其次,粉、绿、橙、紫等色作为红色的呼应和陪衬,也用于喜庆场合的布置。

《云儿朵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自然景观中云的不同变化,了解有关云的知识。

2、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天空中的云朵进行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初步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创作画面,表达内心所感所想的云朵变化。

通过引导学生对云朵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云朵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天空中云朵的变化,对云朵进行大胆地联想和表现。

难点:

学习运用不同材质、不同画法来创作想象中的云朵。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常用的工具、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教师)范作、可以表现云朵的不同材料(如餐巾纸类的、棉花类的、棉布类的材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创设情境,谈谈感受。

(1)请学生先说说印象中的云朵的样子、颜色和有关云的知识。

(2)结合书本中的作品和其他范作,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云和平时看到的云在外形上、色彩上的异同。

(3)出示课件,请学生谈谈一天当中云的变化(提示:

从颜色、形状上观察),以及有风时、下雨前云的变化。

(4)揭示课题:

《云儿朵朵》。

2、出示材料,启发思维。

(1)教师拿出餐巾纸、海绵、棉花、棉布、泡沫等材料,让学生亲手触摸各种材质,谈谈自己对不同材料的感受。

(提示:

举例,区分材料的质感及特点。

(2)学生思考:

除了用绘画形式来表现云,还可以用哪些东西来表现云朵?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3、小组共同构思主题,探讨方法。

(1)学生相互说说创作的内容,编编有关云朵的故事。

(2)小组讨论:

用什么方法创作,最简便且效果又好?

4、布置作业,小组分工合作。

(1)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教师提供的照片、范作等。

(2)提供作业构思建议:

①主题:

云朵的世界。

②思路:

可以表现自己或别人在云朵中的情景;也可以把自己和同学变成各种各样的云朵来表现,表达自己成为云朵在天空中游玩时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表现动物、植物变成云朵的情景。

③提示: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表现出来的云朵的质感和美感是不同的。

注重画面的完整性。

制作上,方法要简单、快捷且粘贴牢固并注意安全。

创作时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5、作业评述,开拓思维。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课内容。

(3)布置拓展性的作业:

找找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一件与云相关的艺术品。

 

《好大的向日葵》

教学目标

1、认识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能进行艺术再创造。

3、激发学生热爱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能养成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向日葵的特点(形色),画一幅有关向日葵的作品。

难点:

能根据向日葵的特征进行艺术再创造。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蜡笔等常规工具,观察向日葵实物(事先可由家长或老师组织观察)

(教师)图片、范作(可以带1-2个实物来教室)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出示图片,认识结构。

(1)教师出示向日葵,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象描述出来(以个别、小组和全班的形式来述说)。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

2、欣赏范作,共同评价。

(1)教师出示向日葵,并结合范作以及书本中凡·高和伍必端的作品,提出诸如:

看了这些画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幅画,请讲出原因;如果你是画家,你准备怎么画向日葵等问题。

(2)师生共同结合图片与作品谈谈美术创作与现实的区别。

3、创作作品,提供建议。

(1)提出主题:

好大的向日葵。

(2)创作建议:

要求突出向日葵的特点,并结合图片、范作等对向日葵进行适当的想象,合理地创造出新形象;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想象等方法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可在相似色知识、涂色、运笔等方面做些指导)。

4、小结评价,拓展主题。

(1)自评、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着重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要求学生课后回家仔细观察并比较向日葵与其他花卉的区别,同时比较自己的作品与实物向日葵的异同点。

(3)编一个有关向日葵的故事。

(4)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5)研究有关相似色的物品、景物的色彩变化等,并可进行有关实践。

 

《奇妙的字母》

教学目标

1、把认识的26个字母变成具体的形象。

2、加深学生对字母的想象,进行添画练习。

3、使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

重点:

对字母造型及添画练习。

难点:

将字母进行巧妙的联想。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绘画、制作工具

(教师)26个字母卡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认识字母。

(1)让学生认识26个字母。

(2)要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几个字母展开想象。

(3)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作总结。

2、欣赏范作。

(1)教师出示范作及书本作品。

提问:

你喜欢哪幅画?

为什么?

这些字母还可以变成哪些形象?

(2)教师小结,点评范作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学生创作。

(1)提出主题:

奇妙的字母。

(2)提供建议:

仔细观察字母的造型,进行想象和联想,可以适当地进行夸张与变化,从而使字母更加形象化。

创作方式以绘画或拼贴为主。

(3)学生创作,教师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作出指导。

(注意:

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技法指导和情感指导相结合;创意指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等)。

四、评价作业。

(1)以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教师评为主要评价方法。

(2)教师小结,肯定有创新的、大胆的作品。

五、拓展主题。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收集一些有关26个字母的知识。

 

《多姿多彩的课程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程表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图表设计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课程表的图表设计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图形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3.体验手绘图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课程表及图表设计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对图表设计的意义、功能的初步了解,体会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难点:

让学生在好胜心驱使下,进行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换,完成文字向图表转换,启发学生思维,抓住事物关键,举一反三地创造出多种不同的图表构思、设计方法和制作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程表、学习用具

(教师)各种图表的图片资料、各种课程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谈话引入。

(1)说一说:

课程表的重要作用。

(2)比一比:

谁的课程表最漂亮。

(3)小结:

每位同学的课程表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各的美。

(4)揭示课题:

《多姿多彩的课程表》。

2、展开。

(1)看一看:

请观看黑板上的图片,仔细对照文字填写的课程表与用图形表示的课程表,分析一下哪一幅作品好。

为什么?

(2)议一议:

今天我们要用图表形式来制作课程表,首先要解决怎样用图表表达文字的问题。

大家先讨论一下美术课程可以用哪些图表来表示。

(3)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各种图表来表示美术课程(如彩色水笔、三原色、调色盘等)。

(4)评一评:

接着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尽量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图表。

然后,举一反三设计出其他课程的图表。

(5)学一学:

书本上的图表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6)议一议:

一张完整的课程表还必须包括哪几部分?

(如表格、时间、课序、花纹图案……)

3、制作表现。

学生大胆制作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与小结。

(1)玩一玩:

评价自己的作品。

(2)评一评:

谁做的作品最简洁、生动、富有创意、容易识别。

(3)延伸:

课后寻找其他的图表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

 

《小闹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形体及其他各种形状的物体。

2、能够设计出各种形状的钟面,初步学习运用绘画与拼贴的形式来表现。

3、培养学生爱设计,敢于创造、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同时使学生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

钟面的造型设计。

难点:

巧妙地设计小闹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的常用工具

(教师)小闹钟实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故事导入。

(1)从珍惜时间的故事引入(如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

(2)让学生谈谈感受。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小闹钟》。

2、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小闹钟,再让学生描述其造型特点,并说出:

该闹钟造型的优点和缺点(注意:

刻度是固定的),以及最喜欢这只闹钟的哪一部分,哪些部分需要补充。

3、集体欣赏。

(1)教师出示书本图片及范作,让学生欣赏并提问:

①你看了作品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②你还见到过哪些闹钟?

③你梦想中的闹钟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4、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主题:

小闹钟(可以画自己见到过的闹钟式样,也可以画自己心目中的闹钟,还可以设计未来世界的闹钟)。

(2)提供创作建议:

仔细构思闹钟的形状、色彩及它所具备的特殊功能,用恰当的方法(绘画或拼贴)和工具表现你思考的主题。

5、深入体会。

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拓展思路。

(1)教师小结:

要求学生课外用剪纸的形式制作小闹钟。

(2)收集有关闹钟的资料、制作材料、作品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拼贴闹钟的材料

(教师)小闹钟实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示范制作,学生提问。

(1)教师现场制作闹钟,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做必要的归类。

(2)讲述剪贴注意事项:

让学生说说剪贴前、中、后各环节要注意什么,教师补充小结并强调要注意安全、卫生等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创作。

(1)主题:

小闹钟。

(2)形式:

小组合作或个人制作。

(3)指导:

创意、材料、制作等。

3、评价作品,推销产品。

(1)师生共同评价作品。

(2)让学生自愿上台介绍他的作品(名称、设计思路及过程和设计意义等),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教师补充评价,提问:

你有什么建议要提供给作者?

(3)本课和绘画课结合评出优秀奖、创新奖、设计奖等,并颁发证书。

(4)请优胜者发言。

(5)写一篇有关的体会文章。

4、收集材料,延伸制作。

(1)收集有关闹钟的资料及作品。

(2)探索闹钟的发展历史(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朋友等)。

(3)完成修改的作品上交,并陈列到班级的艺术角。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征。

2、通过对老师的观察、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把他们的形象表现出来。

3、.培养学生爱老师、敬老师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表现人物的五官和气质。

难点:

创作出富有感情的作品。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的常规工具

(教师)范作、有关人物形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谈话导入。

(1)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老师,并讲明原因。

(2)教师小结,并板书:

《我的老师》。

2、谈谈感受。

(1)让学生具体讲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外貌特征,提问:

老师五官中的哪一部分是最与众不同的?

老师的脸上常带着怎样的表情?

给你什么感觉?

(2)学生互相交流(采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

3、欣赏范作。

(1)出示范作(书本及教师本人自己的范作)。

提问:

老师的五官有什么特征?

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部分?

看了作品后有什么感受?

你会怎么画老师?

(2)教师小结(针对五官特征及表情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三、布置作业。

(1)提出主题:

我的老师(创作工作、生活或想象中的老师)。

(2)提出建议:

仔细观察老师的五官特征及表情,注意突出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运用合理的作画工具进行创作。

四、师生共评。

(1)自己评、小组评、集体评与教师评相结合。

(2)教师从美术创作、画风的掌握、人物表情的刻画等方面进行引导。

五、课外拓展。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老师工作时的表情、动作等。

找一些关于老师的绘画作品或相关文章。

(2)举办一个关于“我的老师”的主题画展。

 

《爸爸妈妈真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活动及场景的观察、回忆,学画简单的人物动态和场景。

2、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捕捉人物服饰、动态、场景等进行造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人物的兴趣和热爱、喜爱父母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人物服饰、简单的动态及相应的场景描绘方法。

难点:

描绘出人物动态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父母形象特征、16开画纸、常用的绘画工具

(教师)多种美术工具一套、人物肖像范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交流作业,出示课题,趣味导课。

(1)教师出示范作和课题《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父母,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介绍自己的父母,讲讲父母的故事。

(3)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

2、表演体验,感受观察。

(1)教师表演一些忙碌样子的动作,请学生猜一猜。

(2)学生表演父母忙碌的样子。

感受观察并说说忙碌的动作特征。

(3)教师演示用线条快速记录人物动态的方法,请学生尝试画一画动态线。

3、小组讨论,探究怎样表现主题。

(1)出示课题:

《爸爸妈妈真忙》。

(2)探究怎样表现主题:

4人小组讨论,说说探讨表现主题的方法。

(3)汇总大家讨论的意见,教师小结:

可重点抓住父母的动作、外形(尤其是服饰特征)、工作或生活场景特征,表现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或正在干什么。

(4)欣赏学生、画家的作品,着重感受动态线,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表现“爸爸妈妈真忙”的主题。

(5)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创意。

三、自由创作。

(1)趣味创作,以添画练习或用拼接纸画画的方法描绘爸爸妈妈真忙的动态。

(2)根据人物动态画好外形,尤其是服饰,再添画环境特征进行直接创作。

(3)学生创作绘画时,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交流拓展。

可自评、互评,将作业带回家赠送给爸爸或妈妈。

 

 

《快乐的假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用各种方式表现假日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假日生活的感性认识。

2.学习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热烈的色彩来大胆地表现假日愉悦的心情,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假日的回忆、想象与表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

尝试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假日生活的快乐。

难点:

对人物动作与表情等主要特征的把握、夸张与想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等学具

(教师)图片资料、作画工具、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谈话揭题。

(1)让学生说说开心时刻,演演开心的表情动作,画画开心快乐的形象。

(2)揭示课题:

《快乐的假日》。

2、欣赏激趣。

(1)欣赏《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这幅名画,谈谈各自的感受。

(2)解读书上同龄人的创作作品,述说共鸣之处。

(3)讨论:

要表现“快乐”,就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特征。

那么,快乐的人物都有些什么特别明显的体貌特征呢?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人物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4)赏析各种表现假日的图片资料,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三、乘趣表现。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重点解决构图、人物神情的想象、夸张变形等问题。

四、评价延趣。

(1)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评价。

(2)课后题:

思考除了用绘画形式表现假日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现,并收集相关的表现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制作材料(如泥巴、废旧布料、线团、铁丝等),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教师)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制作材料,准备好相应的工具、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导入

欣赏第一节课的优秀作业。

从构图的饱满、造型的夸张、色彩的运用、神情的表现等方面,让学生自己分析评述,并大胆提出修改建议。

2、联想激创。

(1)学生述说在课前收集的材料的用途。

(2)师生一起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激发联想:

陶泥、铁丝等可以把快乐的人物予以立体表现;布料等可以用来剪贴人物……

3、造型表现。

让学生进一步完善构思与构图,再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饰。

允许学生随时参观学习、相互启发。

4、评价小结。

(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标准为:

对收集媒材是否感兴趣;能否对媒材进行联想;能否主动收拾、整理材料;造型表现是否积极。

(2)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快乐的假日。

《泥娃娃》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欣赏泥娃娃的造型、色彩及人物表情的特点。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泥塑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以及对泥塑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及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民间泥塑的兴趣和喜爱优秀民间艺术的情感,学会制作一个泥娃娃。

难点:

掌握泥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泥娃娃图片,准备泥塑工具、多种辅助材料

(教师)收集各种泥娃娃实物、图片及民间泥娃娃制作方法等资料,准备陶土(橡皮泥)和多种泥塑用的辅助材料,自备泥塑工具一套(如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过程

1、感受泥性,趣味导课。

(1)请一位学生上台摸一摸陶土,说一说感受。

(2)让学生玩一玩,用捏一捏、团一团等方法,初步探究玩泥的多种方法。

(3)出示多种简单立体造型的泥团,如圆球体、圆锥体及组合形体,让学生学着用多种方法做一做,引入新课。

2、欣赏探究,学习造型。

(1)教师出示简单立体造型的泥塑娃娃,如民间惠山泥塑“大阿福”、高密泥塑“刘海戏金蟾”等,并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各种泥娃娃的造型特点。

(3)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泥娃娃造型的图片,开拓视野,探究、学习造型表现方法,如外形、表情、色彩等方面的造型特点。

(4)学生小结塑造泥娃娃的方法。

3、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创意设计。

(1)出示一张“雪娃娃”图片,启发学生:

用雪及各种有趣的材料可以做成可爱的雪娃娃,那么怎样用泥做泥娃娃,并使它变得可爱?

(2)学生小组讨论创意。

(3)出示各种各样的小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