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176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9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一、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散文为代表。

有《宋学士文集》。

二、主题思想

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三、艺术特色

作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自己青少年时艰辛的求学过程,兼用描写、议论,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同“披”,穿

(2)一词多义

1.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凭借。

身份

2.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向

当余之从师也动词,跟从

3.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忧虑

无冻馁之患以名词,忧患

4.道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5.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资质

(3)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腰: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3.手自笔录手:

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笔: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4)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走古义:

跑;今义:

行走

2.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

热水;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

借;今义:

不真实的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寓逆旅

2.倒装句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五、练习题

(1)填空题

1.古文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读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悬梁刺股”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囊萤映雪”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2)选择题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解析:

本文中讲到的学习条件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

A.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

A的/定语后置标志;B他/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C用/凭借;D表转折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题目中“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一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解析:

“幼年”应为“成年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辟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

解析:

A动词,亲手/名词,手;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C跟从,跟随;D比得上/代词,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无从致书以观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以其境过清

解析:

A介词,用;B连词,来;C连词,以致。

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

B连词,表修饰;ACD三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7.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B)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析: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8.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D)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解析:

“或”译为“有时”,“礼”译为“礼节”,“复”没有“回答”的意思。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解析: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无从致书以观属予作文以记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何陋之有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杀臣,不能绝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析:

A连词,用来;B代指抄书/宾语前置的标志;C虽然/即使;D代词,他们/代词,这,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写年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冻也不放松。

B.“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已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C.在艰难地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解析: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已复”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无自卑心理。

(3)简答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利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而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

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状态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宋濂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尊师美德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学习并践行的。

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有热爱学习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再苦再累也绝不放弃。

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优越,更应该在乐中学,学中乐,追求精神的富足。

3.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例:

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

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任性,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

4.文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6.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

吃、穿。

7.第二段对“同舍生”的穿戴进行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上的贫困。

8.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①“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

解决办法: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②“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

解决办法: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9.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

①求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10.你认为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段回答,至少两点,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因为“我”好学,以书为乐;因为“我”勤学好问;因为“我”不畏艰辛。

1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

(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12.末句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并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发。

可从作者刻苦勤奋历尽艰辛后终获知识,成为饱学之士的事例,想到要成功必须刻苦勤奋学习的道理;也可只谈自己如何向作者学习等等。

13.虽然本文与《黄生借书记》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共同之处,请概述。

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本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两件事。

①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

②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

③寒冬之中,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苦,坚持学习。

④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之优越,而且专心致志地读书,从中体味学习的“乐”。

(4)对比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①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久次:

入学的先后顺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他一项是(C)

A.录毕,走送之走:

跑B.先达德隆望尊望:

声望

C.援疑质理质:

质问D.色愈恭,礼愈至至:

周到

解析:

A句意: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

走:

跑。

B句意:

前辈德高望重。

望:

声望C句意: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

询问。

D句意:

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至:

周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策之不以其道

D.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析:

例句: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以:

因为。

A句意:

吕蒙把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

以:

把B句意: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以:

因为C句意: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

按照;D句意:

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必定用来分(赏赐)给别人(旁边的人).以: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事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事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解析:

B.有误,有事遇到前辈的训斥,一句话都不敢答复;C.有误,“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有误,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故选:

A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

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

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

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解析:

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解释下列加点定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两次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

(3)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听说

(4)会福唐刘彝赴阙:

恰逢,恰巧遇到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A.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①久而乃和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①乃归葺小室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②夫大国,难测也

解析:

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平和”;C项中的“归”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故选B。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刻苦勤奋,【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高洁操守。

乙文翻译: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

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

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

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

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

(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

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

具有。

②强:

擅长于。

③筈(kuò):

箭的尾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持汤沃灌汤:

热水。

(2)再发再:

第二次

2.翻译下列语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光,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3.宋濂、岳飞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少有大志且勤学苦练不止方可成功(围绕此话题即可)。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贫寒,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

①侍郎:

古代官名。

②绂(fú):

李绂,人名。

③赀(zī):

通“资”,钱财。

④衢(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⑤《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俟:

等待

(2)无不立对对:

回答

2.翻译下列语句。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2)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偶然进城去,道路两旁店铺的名号他都能默默记在心里。

3.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样做?

围绕刻苦精神,求教态度来谈即可。

乙文翻译: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

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借贷在邻居。

每一个翻译,没有不背诵。

偶然进入城市,街道铺店名称,他们都默默记下来。

后来任翰林,库中的旧收藏有《永乐大典》,您都读的。

同事拿书架上所有,抽用难公,没有不立刻回答,人都惊骇。

【甲】余幼时即嗜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