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183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docx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詹乐贫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北魏至唐朝中期,为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中央政府实行 ( )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参考答案:

C

2.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

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参考答案:

D

【详解】从材料中的“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等信息来看,说明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故答案为D项。

明中期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江南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北方,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方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区间的文化交融”的状况,排除C项。

3.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

严复意在强调

A.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

B.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

C.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

D.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答案:

D

【详解】严复为了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他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说明严复意在强调通过借鉴西学来提高国民素质,故D项正确;尊孔逆流是在袁世凯获取革命果实后,故A项错误;严复等人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

4.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

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参考答案:

5.从政治的角度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

A.治国理念        B.道德准则

C.哲学基础        D.变革精神

参考答案:

A

6.右图是关于某一组织的宣传画。

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②在其区域内,贫富分化严重

③它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④它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A

7.孙中山认为博爱就是要树立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战争状态。

他的这种博爱观体现了

A.旧三民主义在理论上极不完善

B.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独立的渴望

C.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广泛

D.新三民主义反帝思想的趋同化

参考答案:

B

“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独立的渴望,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极不完善”的说法太偏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说法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和平愿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独立愿望,所以选B。

8.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

”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中的法律是指(  )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D.《查士丁尼法典》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和《查士丁尼法典》都是罗马帝国以后的法律,可以排除CD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所以B项符合题意;习惯法实施时期不具备“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特征,排除A项。

9.唐代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

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

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

这反映出在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信息说明宰相并没有因为皇帝的一厢情愿就改变了执法的力度,显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贵族衰落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是依法执政,不是专权,故C项错误;伦理道德处理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制度

【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

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

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

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

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10.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由此可见

A.法治发展推动国家统一

B.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C.疆域扩大推动法治建设

D.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白中国

参考答案:

B

材料无法体现A、C两项;材料体现的都是成文法,在早期的中西方出现成文法,说明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白中国,故D项错误。

11.孙中山先生说:

“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

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参考答案:

D

12.费正清认为:

“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B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

“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

”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解读有误的是

A.甲:

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乙:

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

C.丙:

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D.丁:

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

参考答案:

D

14.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参考答案:

C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

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

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

点睛:

D是误选项。

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

”,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

1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

D

“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

16.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

“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这表明

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B.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12月19日”“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并结合所学,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故选择B选项;政协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制约关系,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故排除A选项;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是在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故排除C、D选项。

17.下表记录了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我国

A.已经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B.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质的飞跃

C.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效果显著

D.工业化建设获得了资金积累

参考答案:

C

【详解】从表中可知“1978年”后的五年间,中国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的均有大幅度增长,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果,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证明A项中的“温饱”基本解决;,B项生产力“质的飞跃”不符合史实;农业产值增加不能直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问题,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18.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参考答案:

B

19.在一份历史文献中,中共中央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这一决定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  

B.使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签订《双十协定》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表明中共中央不再反对国名党政权,目的是为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可以考虑是在日本大举侵华的背景之下,中共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采取的措施,故选C。

20.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参考答案:

B

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故答案为B项。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点睛: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这就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次讲话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提出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21.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C.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参考答案:

C

22.《老子》中有“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这一时期的数学成果还有

A.发明度量衡   

B.《九章算术》

C.出现珠算法   

D.《周髀算经》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发明与发现。

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与其同时期的发明是度量衡,故A项正确;《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珠算法出现于元朝,《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23.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

”称延安是“思想工厂”。

这里的“思想”主要指                                            

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参考答案:

A

2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

“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

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参考答案:

C

25.20世纪初这个某地县志记载: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就开始解体,“固守”说法错误,排除A;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而不是20世纪初,排除B;从材料“20世纪初”“男耕女织”“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可知C正确;20世纪初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尚未深”说法错误,排除D。

26.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

由此,英国(  )

A.颁布了《航海条例》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         D.组建了垄断性贸易公司

参考答案:

C

颁布了《航海条例》、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在工业革命之前,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工业革命的进展……“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可知是工业革命后在政治方面的变革,故C项正确;组建了垄断性贸易公司不符合“光荣革命”的遗产,故D项错误。

27.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

28.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道:

“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

A.法律至上   

B.人人平等   

C.主权在民   

D.自由也当自律

参考答案:

A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罗马法中蕴涵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A正确;B项人人平等说法错误,罗马法保护的对象有条件限制,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主权在民、自由也当自律,排除CD。

所以选A

29.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参考答案:

A

【详解】材料中“封建”就是分封制,材料“此制度,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西周分封制对于后世的国家统一具有奠基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王室对于土地的控制,故C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30.明初在许多地方设立官窑,又派宦官前往督造。

嘉、万时,景德镇陶瓷业开始出现“官搭民烧”,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

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籍游民。

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参考答案:

D

由于民窑产品本来就面向市场,因此从材料反映的官窑“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和民窑数量不断增加来看,明代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见表2)。

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皇族

功臣

其它

部族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贺赖

独孤

贺楼

万忸于

勿忸于

纥奚

尉迟

出大汗

叱罗

……

姓氏

……

表2

——据《魏书·官氏志》等

材料二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族”改革的政治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考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题分析:

(1)本小问特点,据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可知诏令强制推行(诏令、强制),据材料一“制定姓族”可知以族定姓,据材料一“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及表格可知改用汉族单姓(写成:

改用汉姓。

或:

单姓),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

(2)本小问政治影响,积极方面,据材料一“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和“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可知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据材料二“(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可知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消极影响,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制度(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滋长腐败。

参考答案:

(1)特点:

诏令强制推行(诏令、强制,各1分);以族定姓(2分);改用汉族单姓(写成:

改用汉姓。

或:

单姓。

给1分。

);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

(2分)

(2)影响:

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或:

封建化。

或:

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加强汉、鲜卑贵族(写:

贵族,给1分)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2分)门阀制度(或:

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2分)滋长腐败。

(1分)

(如写:

百家姓中增加了少数民族成分,也可给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

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

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

……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

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