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189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docx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

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及意义的答案:

1、答:

审美化教学,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像,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双方都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

还有“审美化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师的立美、创美的教学活动,使相关学科知识由繁杂的原始状态变为闪烁智慧之光的智力形式或心智结构;使学生学习从通过被动的大量练习而求得某一结果的过程转变为运用这一结果去实现自身创造意志的自由历程。

在学科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近乎完美的教学策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实现教学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以及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

1:

简答四音节的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

1.成语绝大多数是四音节的,有一部分后来成为成语的词语,原来就是四音节的。

如"一息尚存”,出自《朱子全书·论语》: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一息尚存”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2.但大多数成语为四音节,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这同汉语语言片断双音节化有关相当关系。

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

各种长短不同的词语形成四音节的成语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

折冲尊俎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晏子春秋·杂》上)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

"折冲”,折退敌方的战车,意谓击退敌人。

"折冲尊俎”,意思是在会盟的席上制胜对方。

后泛称外交谈判。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如:

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楚策》)

(3)省略句中虚词而成。

如:

投鼠忌器里谚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喻也。

(《汉书·贾谊传》)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如:

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

(《楚辞·九歌·国殇》)

"接”前加"相”,"相”是虚词。

2:

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有哪些表现?

答:

语素在构成合成词中有不同的变异,这种变异很复杂,除了有意义上的变异、作用上的变异外,还有特殊的变异。

特殊变异指变异的各种特殊情况。

这里列出特殊变异的两种最明显的表现:

1.语素义完全消失。

这指的是某个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它构成的一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词义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除了"国家”中之"家”、"忘记”中之"记”、"窗户”中之"户”、"消息”中之"消”以外,再如:

作别分别。

作成成全。

打扫扫除,清理。

打猎在野外捕捉鸟兽。

在上面这些词中,语素"作”"打”的意义完全消失。

2.语素义模糊。

这指的是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全由另一个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新获得之义。

这里语素的意义是模糊的。

除了"捣蛋”中之"蛋”、"斯文”中之"斯”、"高汤”中之"高”、"电池”中之"池”以外,再如:

淡竹竹子的一种,茎高七到十几米,节与节之间的距离大。

反水叛变。

打尖旅途中休息下来吃点东西。

牲口用来帮助人家做活的家畜,如牛、马、骡、驴等。

上面这些词中的"淡”、"水”、"尖”、"口”等在这里的意义是模糊的。

3:

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

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新旧词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如:

文法——语法,日(出东方)——太阳(升起来了)。

2.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

馒头——馍,玉米——棒子。

3.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

幽默——诙谐,海洛因——白面儿。

4.外来语言的意译词和音译词也可构成同义词,如:

公尺——米,连衣裙——布拉吉。

5.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如:

"地”原有"土地”"田土”义,"地”现在单用,还可以表示这两个意义(如:

他家地不多|他在家种地)。

在语言发展中"地”又构成了"土地”"田地”这样的词,这样,"地”"土地”"田地”就构成了同义词。

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语言更细致、灵活完美地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

4:

举例说明成语和谚语有哪些区别。

成语是由谚语进化而来的,经过加工提炼,约定俗成,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

谚语地域性比较强,例如有些农谚在黄河流域比较适合,而到其他地区并不适合。

而成语在全国各地都可以通用。

1.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以形象为主体。

2.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短语;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

3.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口语的特点。

5:

简答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派生的词,构成的新词,绝大多数属于一般词汇;一般词汇中的一些词可能进入基本词汇;基本词汇中的词可能退出基本词汇,成为一般词汇的成员。

6:

简答同义词与反义词各有什么作用。

同义词的作用:

(1)增强语言的精确性

"他很喜欢孩子”中的"孩子”就不宜用"儿童”,因为二者适用于不同的文体。

(2)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呼山山应,唤水水和”的诗句中,"呼”与"唤”,"应”与"和”分别是同义词,在此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却使用了不同的词语,收到生动的效果。

再如谚语"浪费好似河决口,节约犹如燕衔泥”中的"好似”与"犹如”。

反义词的作用:

(1)表示不同事物现象的对立

"浪费好似河决口,节约犹如燕衔泥”,借助"浪费”和"节约”一对反义词构成对偶中的反对格式,说明浪费之易与节约之难。

(2)表示同一事物现象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

"你是如此伟大,又是如此平凡”,"伟大”"平凡”用于同一个人身上,并不矛盾,是从不同角度而言。

(3)帮助构成双音词、成语

如用"始终”表示整个事物的全过程。

其他如"是非”"开关”"早晚”。

成语"朝三暮四”"眼高手低”等。

7:

简答成语的整体义表现为哪三种情况。

(1)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直接相加。

如:

德才兼备震撼人心

(2)成语的整体义同语素义的联系是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如:

指鹿为马 狐假虎威

(3)比喻义是成语的意义。

如:

立竿见影大海捞针

8:

举例说明谚语有哪些主要类型

谚语的种类

(1)农谚.如: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2)气象谚.如: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3)讽颂谚.如:

乌鸦擦粉照样黑。

强将手下无弱兵。

(4)规诫谚.如:

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

慢走跌不倒;小心错不了。

(5)风土谚.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

(6)生活常识谚.如:

二八月乱穿衣。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7)修辞谚.如:

泼水容易收水难。

草有茎,人有骨。

困难九十九,难不住两只手。

10:

惯用语有哪些特点?

惯用语是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惯用语大多具有贬义色彩。

它们大都是三个字的动宾结构,也有少数是非动宾结构的,甚至多于三个字的。

惯用语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以下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

9、举例说明进入合成词的语素主要有哪些类型。

10.音位/tt‘nl/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可以形成一个聚合群。

对9.“失去生命”这一意义,汉语用“sǐ”表示,英语用“die”表示,那是因为不同民族对这一意义有不同理解的缘故。

错客观题多选题8.下列事实中,(ACE)是引起语言社会变异的因素A:

年龄的差异B:

使用场合的差异C:

行业的差异D:

个人间的差异E:

阶级的差异7.一组同义词(AC)A:

具有一致关系B:

具有对立关系C:

往往同中有异D:

异中有同E:

没有反义因素6.属于意译词的是(CD)A:

狮子伏特加B:

玻璃面包C:

面包电话D:

银行水泥E:

坦克拖拉机客观题单选题5.“与”和“以”在韵母上的区别是(A)。

A:

唇形的圆与不圆B:

舌位的前与后C:

舌位的高与低D:

舌面与舌尖4.重庆人将“沙坪坝”的声母和韵母发成[sampa],这种情况属于语流音变中的(C)A:

异化B:

弱化C:

脱落D:

清化3.下列语言单位中,属于自由词组的是(B)。

A:

胸有成竹B:

智力投资C:

半斤八两D:

守株待兔2.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语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是语法(B)A:

词类的发展B:

组合规则的发展C:

聚合规则的发展D:

语法范畴的消长1.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是(A)。

A:

语素B:

词C:

词组D:

句子

(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业22009-05-2423:

11第四次客观题单选题

1.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

A

A:

艾青B:

田间C:

袁水拍D:

田汉

2.两个口号的文学论争中的两个口号是指:

C

A:

“国防文学”和“革命文学”B:

“国防文学”和“抗日救亡文学”

C: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D:

“抗日救亡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

D

A:

创造社B:

沉钟社C:

未名社D:

文学研究会

4.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D

A:

陈独秀B:

梁启超C:

黄遵宪D:

裘廷梁

5.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

D

A:

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B:

从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C:

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D:

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6.属于“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的作品是:

A

A:

《短裤党》B:

《二月》C:

《孩儿塔》D:

《为奴隶的母亲》

7.“汉园三诗人”是指:

D

A: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B:

何其芳、丰子恺、卞之琳

C:

李广田、卞之琳、丰子恺D: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8.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

C

A:

茅盾、沙汀、艾芜、废名等B:

萧军、吴组缃、端木蕻良、穆时英等

C:

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D:

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李辉英等

9.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

C

A:

《春蚕》、《秋收》、《残冬》B:

《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C:

《幻灭》、《动摇》、《追求》D:

《幻灭》、《动摇》、《腐蚀》

10.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B

A: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

B:

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

C:

从《分》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的

D: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分》等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到

一、名词解释:

1、语文:

答: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教学:

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或活动。

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双边统一活动。

其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高速发展。

3、阅读:

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阅读者凭借文字符号来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一种心智活动。

主要由认读、理解、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等构成。

4、白描:

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鲁迅曾说: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5、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在语文教学中力图促进学生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具有鲜明的学科规范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灵魂和统帅。

6、教学模式:

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的相对稳定而设计的、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或结构。

7、作文:

指把自己的认识和生活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操作活动,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8、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9、审美化教学:

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像,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双方都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

10、素质教育的要义: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的主动的发展。

11、语文教科书:

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一般而言,语文教科书由“知识系统、选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这四大要素构成。

12、语文教学内容:

指需要学生掌握和体验的有关概念、原理、事实、策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骨架和血肉。

13、语文课程:

指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落实语文教学内容而由相关部门设置的语文教学进程,是语文教学的时空保证。

14、语文教学策略:

指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操作。

15、语文教学评价:

指语文教师及有关人员以语文教学目标为根据,对语文教学效果进行衡量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中学生听话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

辨音释义能力;记忆整合能力;理解语义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设计了哪些选修课程?

答:

设计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选修课程系列。

3、语文基础知识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汉语知识、以及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构成。

4、《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提倡怎样的语文教育理念?

答: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语文教材的选文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

语文教材选文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在使用“文选型”教科书时可根据不同的选文类型进行不同的课堂教学操作.

6、语文教学三大原则及各自的含义?

答:

即“授之以语”,突出语言文学的学科原则,这是从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建立的语文教学原则。

它强调3点:

语文教学内容不能缺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语言文学方面的学科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语文味”。

“授之以欲”,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原则,这是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建立的语文教学原则。

这里的“欲”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望”、“成长需要”,以及“社会要求”等一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愿望。

只有实现这些愿望,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才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原则。

“授之以渔”,建构学习方式的长效原则,这是从语文教学方法的角度建立的语文教学原则。

这个原则强调:

教学中不得简单教给学生现成结论,而应重视教给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教给的方法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当前学习的需要;语文学习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同时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7、作文教学“三法”训练模式的基本含义?

答:

即诱导想法、强化章法、丰富手法的教学模式。

8、经典的基本含义?

答: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

9、概念学习包含哪些内容?

答:

包含概念界定、概念间关系的确立、概念的分类操作等。

10、课堂教学口语表达有哪些基本技能?

答:

.语流要清晰、平稳、流畅;恰当使用语音的力度、幅度、速度和间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暗示某种教学意图.;课堂听辨时要:

带着探求目的,仔细地边整理边听辩学生的发言,并通过追问有针对性地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三、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语文教学内容?

答题要点:

语文教学内容指由符合语文教育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语文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强调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语文教学内容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

2、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答题要点:

指出语文母语特征,并分析语文在思维和交际等方面的基础地位;陈述语文学科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

3、谈谈你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操作的体会。

答题要点:

指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归纳出基本要领,阐述独特的感受。

4、谈谈你对阅读能力的理解。

答题要点:

阅读能力主要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技巧等要素构成。

并对各项阅读能力进行必要的阐释。

5、为什么说母语习得过程不能代替语文学习过程?

答题要点:

母语习得过程不能代替语文学习过程,通过对母语学习的“规范、拓展、升华”,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6、比较语文课堂教学基础资源、现成资源、生成资源。

答题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由基础资源、现成资源、生成资源构成。

基础资源指语文教科书以及课外读本等经教育部门批准提供给学生和教师的必读材料;现成资源指围绕语文教材而出版的其他材料以及有利于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任何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以及网络资源等。

生成资源指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各种现象,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现场感、生动感等特点。

7、分析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情况。

答题要点:

要素系统: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过程系统:

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过程;状态系统:

各教学要素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场情况。

8、分析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

答题要点: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程序和结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具体手段。

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同样的教学模式中使用。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模式的特点,最好能使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间能相互呼应,彼此协调。

9、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

答题要点: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有真情、有真话的课堂;充实的语文课堂是有内容、有收获的课堂;人文的语文课堂是有文采、有文化的课堂。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习和生活,不压抑、不虚假、不枯燥,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10、语文课堂上教学主体有哪些特点?

答题要点:

强调教学主体的开发能力,教学主体的目标指向更加丰富,教学主体的对话交流呈多元状态。

四、案例分析题(举例):

案例: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同学们眼中的秋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

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畅谈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古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诗文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同学们现在是否已经沉醉在这无边的秋意中了呢?

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

秋意如何?

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答题要点:

对案例有简要说明,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及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300字左右。

五、教学设计题(举例):

请阅读下文,完成以下2个小题:

1、对该文本文进行简要分析。

(200字左右)

答题要点:

对文本主旨,思想,语言,手法等进行简要归纳,并有自己感想。

2、根据文本和要求,从下面三个小题中任选一个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1)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设计本文的教学程序和系列提问。

(3)设计本文的板书(可以是板书系列。

我选择()题,我选定的教学对象是(年级)学生。

答题要点:

根据本课程对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同时在教案设计中体现自己的教学创意。

附:

泪珠与珍珠(琦君[台湾])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

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解说:

“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

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

“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

”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老师说:

“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

  他又问我们:

“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

”我抢先地回答:

“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

“你懂得就好。

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

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

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

“妈妈,你为什么哭呀?

”他爸爸说:

“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

”孩子傻楞楞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那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有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

“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

”想象得真美。

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

“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

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