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196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docx

史记经典语录读书笔记

《史记(全十册)》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叙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汉太初,采用了综合性的叙事模式,囊括记言、纪事、编年、国别等形式,开创纪传体史书“纪、传、表、志”的体例。

就内容而言,《史记》是对前代史学的一次总结;就体例而言,《史记》也是集大成之作。

1、韦编三绝。

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

韦,熟牛皮。

三:

多次。

绝:

断。

本句大意是:

翻来覆去地阔读,竞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多次。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后来人们就把~用以形容读书十分勤奋,把书读烂了多少回。

~的治学精神,至今仍是可以效法的。

2、怒发上冲冠。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句大意是:

气得头发都直竖起来,简直要把帽子都冲掉了。

这是司马迁记载的“完壁归赵”故事中的一个片断。

赵国得到了和氏壁,秦诈称愿以十五城换璧。

慑于秦的淫威,赵国使蔺相如持壁出使秦国。

相如见秦王得璧而无意予城,诈称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

然后持壁退到宫柱前,~,秦王怕撞碎玉璧,只好让步。

此句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的盛怒,与“头发上指”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后世表现盛怒的习用词语,并逐渐演化成“怒发冲冠”的成语,在诗词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

3、民以食为天。

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

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

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

可供强调农业生产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时引用,也可用于说明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4、后来者居上。

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

本句大意是:

后来的人超过了先前的人。

这本是大臣汲黯对汉武帝说的一句话。

汲黯反对任用张汤一类酷吏,然而,这些人很快便荣升高位。

汲黯不满,进谏武帝说: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

皇帝陛下用人就好像是堆柴禾,先来的在下边,后来的反倒在上边;而其本意却是指新人提拔太快,职位反而在旧有的人之上。

这句话说得很形象,也很生动,后人便经常引用,但引用的角度变了。

它不是用来表示不满和反对后来者超越前人,相反,却成了赞许、支持与肯定后来者超越前人的俗语。

5、期期以为不可。

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

期期:

模写口吃时打结的声音。

本句大意是:

我认为这样做不可以。

汉初,汾阴侯周昌口吃。

一次,高祖刘邦欲废太子,另立幼子如意。

周昌争辩说:

“臣口不能言,然臣~。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诏。

”刘邦听了,欣然而笑,终于没有废太子。

此句运用记实的手法,状写人物口吃时的语言、形貌,饶有兴味,使人物形神毕肖,如在目前,故为后世史家所模仿。

《世说新语》记三国战将邓艾口吃,语称艾艾,便是一例。

由于期期与艾艾表现口吃,形象、准确、生动、传神,后世将二者合一,深化为成语“期期艾艾”,以表现人的口吃或答对时的吞吞吐吐。

6、彼可取而代也。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彼:

指秦始皇。

本句大意是:

他那煊赫的帝位是可以替代的啊。

《史记》记载案始皇南巡时,项羽目睹了他不可一世的排场,非但不钦佩.反而说了~这样的话。

此句脱口而出,不加掩饰.既表现了项羽的凌云壮志,又表现出人物的率直纯真,一句话六个字便塑造出项羽这个才气过人、英勇豪爽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这种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也是今天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条后来意义扩大,常常用以表现乙可代甲。

7、累累若丧家之狗。

汉·司马迁《史记·孔干世家》。

累累:

瘦瘠疲惫的样子。

本句大意是:

神情憔悴颓丧,像无家可归的狗。

这一故事的原文是: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睡以下不及禹三寸,~。

’于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此段描绘孔子的肖像,形象而生动;孔子的话幽默风趣,如见其人。

~以比喻的手法写寒士的神情,十分生动形象,故后来演化为常用俗语“丧家狗”、“丧家犬’等,以之比喻贫穷落拓、无家可归的人。

至于鲁迅笔下痛斥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则是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讥嘲语,用来指斥三十年代卖身投靠的无耻文人,可见其使用方法是较灵活的。

8、父母者,人之本也。

9、不知其人,视其友。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议·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古谚。

这两句大意是:

应当采取果断行动时没有果断采取,贻误了时机,反而会遭受到祸乱。

在需要下决心、作决断时,必须坚央果断,来不得半点迟疑和犹豫,否则定会贻误时机,给战争或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历史上,犹豫不决.多谋寡断而垫于导致身破名裂的例子屡见不鲜。

古代流行的~的谚语,就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十谚语在许多种古籍中出现,也为当代出土的文物所证实,可见古人已对它高度重视。

1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见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铄(shuò朔)金:

熔化金属。

积毁:

毁谤积聚得多了。

销骨:

烧掉骨头,指把人毁灭。

进两句大意是:

众口一词,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诽谤,能把人才毁灭。

物体之坚,以金石为最,而众口一词,能使金石熔化,可见舆论力量的巨大。

恶毒的毁谤,开始人们可能还不会相信,但重复的次数多了,便会蛊惑人心,即使再正直的人也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压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不是自行垮掉.就是祸害加身而被毁灭,可见毁谤之恶毒。

这两句为了说明舆论力量之大。

以“铄金”﹑“销骨世行夸张,为了说明。

积毁销骨”之义,又以“众口铄金”作比兴,使道理浅显而易明。

这些方法都值得学习,也可以直接用这两句说明毁谤为害之烈。

12、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见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重(chǒng虫):

重叠,此处引申为并拢的意思。

这句大意是:

两脚并拢站立,不敢迈步前进;斜着眼睛偷窥,不敢正眼观看。

汉武帝起用酷吏张汤更定刑律法令。

主爵都尉汲黯反对说,一定要按照张汤的苛法行事,将使天下人路也不敢走,眼也不敢看了。

此句以人的动作、表情表现人的恐惧心理,形象地反映出苛政的弊端及危害,比喻巧妙、生动,成为后世批评苛政习用的名句。

“侧目而视”已成为成语,刻画一种畏惧而又愤恨的表情。

13、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见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与:

给。

这两句大意是:

人们舍弃不干的,我干;人们需要什么,我想办法给予满足。

这两句以精练的语言,阐述了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一条重要原则:

既要注意供求关系的变化,又要注意市场信息。

因为由于大部分人舍弃不干,必然会导致某些商品缺货,供不应求,所以生产、经营这些商品就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经营什么,才能有利可图。

可用于说明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既要目光深远,又要见机而行;也可用于概括某些从事商品经营者成功的秘诀。

14、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见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置:

任用。

涂地:

指肝脑流在地上,形容惨败。

这两句大意是:

任用将领不当,便会导致肝脑涂地,一败不可收拾。

常言道: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周为将领是军队的首脑,是灵魂,“将失一令而军破身亡”,因而择将必须慎之又慎。

战国时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淡兵,毫无实际经验,与秦兵交战时,中计被围,自己被射杀,四十余万将士降后被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可见择将必须小心谨慎。

此二句说明择将的重要性。

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安:

怎么。

鸿鹄:

天鹅。

本句大意是:

小小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啊!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怀大志,不为人知.面对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鸿鹄自比发此感叹,这一比喻既照顾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说话的环境;既抒发了人物的雄心壮志,又无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16、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头会(kuài侩):

按每家人头数收谷。

箕敛;像簸箕一样收敛,极言收敛民财之多。

这两句大意是:

按每家人头教收谷,像簸箕棒聚敛民财,穷授搜刮以供军费之需。

秦末,陈涉起义抗秦,为壮大起义军势力,陈涉部下武臣等到河北诸县号召当地豪杰起兵这两句是武臣等到河北游说时揭露秦朝苛政的话,“秦为乱政虐刑以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后人就以“头会箕敛”(《淮南子·汜论训》作“头会箕赋”)形容为政苛酷,收敛赋税苛重繁多。

1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眦(zì自):

上下眼睑的结合处。

靠近鼻子的叫内眦,靠近两鬓的叫外眦。

这两句大意是:

怒气冲天,头发都气得竖直了,双眼圆瞪,眼眶都要裂开了。

此名句说的是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曾指使项庄舞剑,欲刺杀刘邦,情况紧急,张良唤刘邦的参乘樊哙闯帐,樊哙“瞋目视项王,~”,并讲了一番秦因残暴而失天下的道理,暗示项羽不要重蹈覆辙,从而使刘邦化险为夷。

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正面描写人物怒气冲天的形象,是生动而成功的古典形象描写之一。

后代常以“发指’或“令人发指”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其出典即源于此。

18、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这两句大意是:

喜好学习并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领会其中的意义。

《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题赞:

“《书》缺有问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意思是说:

“《古文尚书》关于黄帝的传说缺失已经很久了,但黄帝散佚之事却时时旁见于其他记述中。

不是喜爱学习并能深入思考的人,很难领会其中的意义,更难于向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论说。

”正由于此,司马迁根据古文和诸子的论列,编撰了《五帝本纪》。

现在~常用于表述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19、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景:

积累。

垂堂:

靠近屋檐处。

这两句大意是:

即使是家有万贯,其富无比,也保不定会遇到屋檐上掉下瓦片伤人的危险,因此要小心谨慎,不要坐在屋檐下。

这是司马相如为劝戒武帝而引用俗语打比方。

他曾跟随汉武帝到长杨宫苑囿射猎。

当时,武帝喜欢单独搏击野猪、熊、虎等猛兽。

司马相如怕武帝遇到不测.上疏劝谆.其中借用这一当时流行的俗语说明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此句以假设的方法打比方,讲道理,具有警世约行的意义。

今天仍有人在杂文等文学形式中使用它来阐明谨慎行事,防微杜渐的道理。

其中所包含的富人生命特别足贵的思想不足取。

20、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引古逸诗。

兴:

兴旺。

崩:

崩溃。

这两句大意是:

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败亡。

这两句用于说明国家和政权的兴衰良定于人心的向背,即得人与否。

21、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引古逸诗。

恃(shì事):

依靠。

这两句大意是:

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败亡。

以德施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人我一心,便能昌盛兴旺;以力强人,虽然能使人身服一时,但不能使人心服,总有一天会遭到反抗,其败亡是必然的。

进两句说明要恃德不要恃力,可借用于国际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也可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

22、伏尸百万,流血漂卤。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卤:

通“橹”,大盾,这两句大意是:

(太战之后,)倒下的尸体数以百万计,死者流出的鲜血可以把大盾牌漂浮起来。

前句写战死者之多,后句写战死者之惨。

作者用夸张之笔,极力形容战斗的酷烈,死伤的众多和战祸的酷烈,令人触目惊心。

“流血漂卤”现在已成形容战祸之惨的常用成语。

23、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贯戚:

指国君的亲属。

这两句大意是:

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主要来自于皇亲国戚的阻挠。

法律得不到执行,阻力来自于达官显贵,皇亲国戚。

因为他们以法律制定者自居,凌驾于法律之上,古时又有刑不上大夫的恶习,所以他们知法犯法,犯法后又难以服法。

此二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专制集权国家执行法冶的通病,用以揭露法之不行的要害之处,十分恰切。

24、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恶声:

坏名声。

狼藉:

旧传狼群常藉草而卧,起来就把草踏乱消灭痕迹,后用来形容零乱到了极点,引申为败坏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布,流传。

选两句大意是:

名声坏到了极点,流传到各国都知道。

表现臭名远扬时可以引用。

25、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酒极:

过度饮酒。

这两句大意是:

过度饮酒就会生乱,快乐到极点就会产生悲哀。

这是哲理的劝诫:

过度的纵酒享乐会导致祸乱,乐极也就悲来,因为事情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可用于劝诫。

“乐极则悲”今多写作“乐极生悲”。

26、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汉·司马迁《史记》比喻做事之前考虑不成熟,到后来就可能发生大灾祸。

27、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8、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29、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30、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3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方:

正。

俎(zǔ祖):

切肉的砧板。

这两句大意是:

人家现在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和肉。

公元前二0六年,项羽在鸿门举行宴会,要杀掉刘邦。

席间,刘邦以解手为名离开大帐,想趁机逃走,但又觉得不辞而别太失礼,有点犹豫.参乘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何辞为?

”刘邦觉得有理,留张良与项羽周旋,自己抄小路逃回大营。

从此,楚汉战争的序幕拉开了。

此句在写作上采用比喻与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严峻、危急的形势,反映了刘、项两人军事力量前悬殊,十分生动形象而又没有直说,可谓典型的文学语言。

32、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两句大意是:

将领在军队中,君王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

将领在外率军作战,有权根据敌情的变化,便宜行事,不必时时处处听远在朝廷中的君王的命令。

因为君王不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不切实际的命令,自然应有所抵制。

33、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这两句大意是:

假如鸟儿的羽毛还投有长满,就不可能凌空翱翔。

汉·司马迁以~比喻早期的苏秦。

苏秦早期游说秦国不成,狼狈而归,亲戚反目,夫妻不和,使他深刻领悟到毛羽未丰,不能高飞的道理,从而以锥刺股,发奋苦读,终成合纵抗秦之伟业。

此名句也反映了作者司马迁树人育才的基本观点:

要想宥所作为,必须下功夫刻苦学习,使自己羽毛丰满,否则决不可能高飞远行。

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34、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两句大意是:

失败了的将军,不可以再谈勇敢。

失败了的将军只应总结教训。

以利再战,而奢谈什么勇敢是无用的,只会招来耻笑。

35、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

36、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本:

根本。

本句大意是: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这是汉文帝说的话。

上日:

“~,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意思是说: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在耕种我名义下的田地(天子籍田千亩)时,我要亲自率领大家耕种,以此供给宗庙作祭器里的祭祀物(粢盛)。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重视发展农业,强调以农业为本,是发展封建经济的根本环节。

汉文帝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提出亲自参加耕种,尽管只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但在封建社会里,以天子之尊能够做到这一点,以示身为民先,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文景之治”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道,汉代能出现这一盛世,除汉文帝实行了改革法律,废除连坐与肉刑,减轻赋税,反对厚葬,加强军队建设,抗御匈奴侵扰等一系列措施外,与他重视发展农业有着重要关系。

37、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淋:

洗头发。

三:

虚数,泛言其多。

哺:

口中咀嚼着的食物。

这两句大意是:

宁肯多次中止洗头,多次中止吃饭,也不能慢待贤士。

这是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话,教育他要像自己一样礼贤下士。

这两句以通俗的语言,通过打比方的方法,表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后世政治家仰慕的楷模,也成为许多政治家一心谋政,礼贤下士的座右铭。

后经曹操的再创造,成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称道。

38、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这两句大意是:

趁价格上涨时,要把货物像倒掉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趁价格下跌时,要把货物像求取珠玉那样赶快收进来。

这两句以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一条重要的生意经,可与“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合用,强调商测.捕捉时机,贱买贵卖,取得经济效益。

39、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补》引谚语。

相(xiàng向):

观察。

这两向大意是:

相马者往往因为马瘦而看错马的材质,相人者往往因为人穷而忽略人的才能。

这两句说明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因人的地位低下或贫贱而忽略人的才能,以致失去有才之士。

40、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汉·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赞》。

出令:

制定法令。

所任:

所任用的人。

这两句大意是:

国家的安危存亡在于所制定的法令如何,所任用的官员怎么样。

国家所制定的法令如能惩恶扬善,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所任用的官员又能正确地、创造性地执行这些法令,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就能稳定长久;否则,就会失去民心,产生混乱,国家就会出现危机而难以长存。

这两句用于说明国家的立法和任人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41、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4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3、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44、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见司马迁《史记·郑世家赞》引古语。

这两句大意是:

因权势利益而结合的朋友.一旦权尽利绝,交情就会疏远。

郑厉公逃亡于栎。

他诱劫郑国大夫甫瑕杀掉在郑国执政的郑子·使厉公回郑国即了王位。

厉公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以甫瑕“事君有二心”(指杀郑子)的罪名,杀掉丁甫瑕。

司马迁在赞中引~的古语说明甫瑕的遭遇。

这句古语现在仍有警戒意义。

45、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见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以:

用。

强:

胜。

本句大意是:

毛遂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胜过百万雄师发挥的作用。

这里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征人的口才,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王使平原君结盟于楚,楚国不想答应,担心得罪强秦。

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谈判中临难不退,运用自己的口才与胆识,迫使楚王与赵签定了盟约,得到平原君的夸赞。

这种赞语以一个突出的局部反映全体,精粹传神,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感,因而后世沿用不衰。

46、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47、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议·司马迁《史记·设郑列传》。

令使。

重(ohóng虫)足:

叠足而立,困恐惧而不敢移动。

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因害怕而不敢止视。

这两句大意是:

将使天下人叠足而立,侧目而视,恐惧非常。

张汤是汉代有名的酷吏,治狱穷追深究,滥用刑法,以至臣民畏惧。

他还要修订法令,遭到汲黯的坚决反对。

两人在武帝面前辩论,汲黯怒骂张汤说:

“如果按体张汤的主张行事~。

现在形容在某种反动势力高压下,人民敢怒而不敢言时可借用这两句名言。

48、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

楚霸王项羽的堂弟。

沛公:

指刘邦。

秦二世元年,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省沛县),响应陈涉起义,被大家尊为沛公。

这两句大意是:

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心是时时想刺杀沛公啊。

鸿门宴上,项羽的谋臣范增一心要杀他们政治上的敌手刘邦,几次暗示项庄下令,项羽不听。

于是范增派项庄舞剑,以助兴为借口行刺刘邦,情况十分紧急。

刘邦的谋士张良出帐唤刘的参乘樊哙闯帐。

樊哙问道:

“今日之事何如?

”张良说:

“甚急.今者~。

”此句用直陈其事的手法表现紧张的气氛,大有身临其境之妙,历来为人赞赏。

~在流传中演化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表现别有所图,至今沿用不缀。

49、象贫则恩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相:

宰相。

这两句大意是:

家庭贫穷就想到应有贤良的妻子,国家混乱就想到要有贤能的宰相。

家有贤妻,就可使家事有条不紊;国有良相,就可使国事和平安宁。

家不贫显不出贤妻治家的作用,国不乱显不出良相治国的才能。

~对句以家喻国,以妻喻相,用以说明国家必须任用良相来辅佐治理。

5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诺诺:

顺从的样子。

谔(è饿)谔:

直言争辩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

千人唯唯诺诺,低首顺从,不如一个志士的直言争辩。

良药苦口利于病,糖水虽甜,于病无益。

~两句可用于鉴戒人们,特别是当权者要能听进逆耳的话,容得下敢于批评自己的人。

51、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常人:

普通的人。

溺:

沉迷。

这几句大意是普通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

中国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发展农业则必须重视土地;开垦多年的土地要比生地好用得多,故中国人有重土轻迁,故土难舍的心理积淀。

这种意识的发展,则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怀旧的思想,因袭旧俗的意识,如一条巨蟒紧紧地缠住了一代又代的人们。

若想开拓创新,必须彻底抛弃这种守旧意识。

可以此二句说明一般人的怀旧苟安心理。

5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市列传》。

季布:

项羽将领之一,西汉初为中郎将,以任侠著名,极重信义。

诺:

诺言,许诺。

这两句大意是:

得到一百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一句表示允诺的话。

季布以重信义著名,所以古人把“季布一诺”看得比黄金还要贵重。

可用以说明信用的可贵,或化用以赞扬恪守信用的人。

5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贵:

此指物价上涨。

极:

达到极限。

贱:

此指物价跌。

这两句大意是:

物价上涨到一定的极限,反而会逐渐跌下来,物价下跌到一定的极限,反而会逐渐涨上去。

这两句以贵极必贱,贱极必贵的市场规律说明了供与求的矛盾、统一。

物价不断上涨,会刺激生产增加,生产增加得多了,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就会回跌。

反之。

价格逐渐下跌,会抑制生产,生产得少了,供不应求,价格就会猛涨。

可用于论述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也可供说明商品生产要重视市场信息时引用。

54、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见司马迁《史记·贷殖列传》。

用:

因。

这几句大意是:

因为贫困而求尽快致富,那么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

长期以来,也可说从古至今,由于农产品价格多属偏低,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差,因此就有~这种说法。

现在这几句可供说明商品经济的重要性,也可借以说明,应当调整农业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可因“谷贱伤农”,农民都去弃农经商,造成农业太滑坡,出现经济危机。

55、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居:

处于,在。

马上:

马背之上。

此句指班武力取得无下。

宁:

难道。

这两句大意是:

骑在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

陆贾常在汉高祖刘邦面前称道《诗经》、《尚书》一类典籍的教化作用,刘邦不喜儒术,不以为然地骂道: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回答道:

“~?

”这是一个反问句。

它的意思是,靠武力取得的天下,不能用武力来治理。

这一名句内含发人深省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治国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必须遵守、掌握其中的规律,进取而顺守,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

用今天的话来说,取得天下、巩固政权后,就应赶快由“武功”转入“文治”,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变。

反之,国家就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5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57、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不变:

不会变通。

5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记》。

运:

运演,运用。

筹策:

谋划,计策。

帷帐:

指挥作战的帐幕。

这两句大意是:

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而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以外。

公元前二○二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在洛阳南宫举行宴会,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

他认为善于用人,是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提到张良。

刘邦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