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205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卫生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防护、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19.水消毒的目的:

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各项细菌学指标的要求,确保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水的消毒,以杀灭病原体。

20.影响氯化物消毒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的pH值、水的温度、水的浑浊度

21.常量元素:

钙、镁、钾、钠、磷、硫、氯;

必需微量元素:

铁、铜、锰、锌、钼、铬、钴、碘、硒、氟

22.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氟骨症、氟斑牙

23.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

饮水型病区、燃煤污染型病区、饮茶型病区

24.土壤污染的来源:

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

25.各种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

水型污染、固体废充物污染、气型污染

26.自然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导致人员伤亡、导致生存条件破坏、引起灾害源性疾病

27.导致生存条件破坏有:

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危机、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卫生机构破坏、不良气候的暴露

28.灾害性疾病有:

灾害创伤性疾病、灾害感染性疾病、灾害应激性疾病

29.营养素的种类:

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水

30.8种必需氨基酸: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

3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

32.膳食纤维主要的生理功能:

通便防癌、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能吸附化学物质

33.能量供给按营养来源要有适当的比例:

糖类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4%

34.营养调查包括:

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缺乏临床检查及营养状况试验室检测。

35.营养缺乏造成疾病有: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各种维生素缺乏病、碘缺乏病

36.肥胖判断指标有:

体质指数(BMI=kg/m2)和腰围,体重过低<

18.5,正常范围18.5-23.4,超重>

24,肥胖≥28

37.基本膳食包括:

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和流质///38.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39.食物中毒的分类:

微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霉菌毒素中毒。

40.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包括:

食物中毒事故报告、食物中毒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处理、食物中毒的处理///食物中毒的调查有:

①一般调查②救治患者③采样检查///食物中毒的处理有:

①控制措施②追回、销毁导致中毒的食物③中毒场所处理④行政处罚

41.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自: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42.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

43.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44.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组织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技术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

45.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种类型:

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46.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卫生服务。

47.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包括:

思想意识、科技发展、教育、风俗习惯

5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异常家庭。

53.家庭的功能:

①抚养和教育子女;

②生产和消费;

③赡养老人;

④提供休息、娱乐的特殊环境///55.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

生活事件、生活挫折、不良人际关系、工作紧张、现代化城市生活

57.常见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溃疡病

58.常见的影响和损害健康的偏离行为有:

吸烟、酗酒、药瘾、不洁性行为、嗜赌、饮食不当、运动缺乏、娱乐缺乏、不遵医、不就医

63.以患者为中心,体现全科医学特性的服务的特性:

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持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

64.社区预防保健的基本任务:

健康检查、疾病普查普治、计划生育与优生学服务、心理与健康咨询、计划免疫管理、社区传染病管理、社区卫生管理、健康教育、肿瘤和慢性病的防制

65.临床预防服务的主要内容:

个体危险因素评价和监测、健康咨询、筛检、预防接种、化学预防

66.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①经肾脏随尿排出②经肝胆通过肠道粪便排出③随各种分泌物如汗、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④经呼吸道排出67.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

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RNA和DNA漏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例如使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而导致细菌死亡。

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68.氰化物毒理:

进入机体后释放出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惜败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69.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抗氧化剂、护色剂、甜味剂、增味剂、着色剂

1.健康:

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概念的几个特点:

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健康的概念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研究领域也扩大了。

健康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研究对象)。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

2.影响健康的因素: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健康保健系统

3.三级预防(threelevelsofprevention):

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三级预防下分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4.第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

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居民膳食指南、预防高血压纲要的基本原则等;

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等;

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

5.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6.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病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

主要措施有专科治疗或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

7.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

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

它是国家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环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

(1)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

(2)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

(3)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5)地方性疾病的防治。

(6)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展开健康教育。

(7)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

(8)提供基本药物。

8.卫生学(hygiene):

研究外界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卫生标准)和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外界环境因素包括:

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环境等。

9.全科医学:

是一门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

10.环境(environment):

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它包括了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自然环境:

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

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2.原生环境(primary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许多队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

13.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三废”。

1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

原生环境中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地方病的一种。

15.生物圈(biosphere):

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

16.环境问题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环境问题(包括地方病和自然灾害等)、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17.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18.生态系统(ecosystem):

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所组成的整体。

19.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

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保持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

20.食物链(foodchain):

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

21.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又称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22.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23.公害(publicnuis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

24.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25.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

农业生产中的农药等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如交通运输——产生噪声及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家庭燃气热水器等

26.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由于大量含氮、磷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恶化。

27.赤潮(redtide):

海湾的富营养化,含红色素的藻类大量繁殖。

28.水华(algaebloom):

湖泊富营养化

29.肥水:

地下水富营养化

30.自净(selfpurification):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称为环境的自净。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

某些物质难以自净。

31.分布(distribution):

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组织对毒物亲和力是影响化学物在体内分布的最关键因素。

32.贮存库(storagedepot):

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

33.物质蓄积(materialaccumulation):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34.功能蓄积(functionaccumulation):

毒物进入体内,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35.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

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

36.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

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

37.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

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增强。

38.排泄途径主要有四:

①经肾脏随尿排出;

②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③经呼吸道排出;

④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

39.毒性(toxicity):

是化学物引起身体损害的能力。

40.毒物(toxicant)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人体后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的化学物质。

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而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成为生产性毒物。

41.常用的毒性指标有致死剂量(lethaldose)(包括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01)、最大耐受剂量(LD0)、半数致死量(LD50))、阈剂量(thresholddose)(急性阈剂量和慢性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毒作用带(toxiceffectzone)(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ab))

42.绝对致死剂量: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43.最小致死剂量: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44.最大耐受剂量: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45.半数致死剂量:

毒物引起一般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它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值就越小。

46.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需要的最低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doseMEL)。

又可分为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和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 

Limch)

急性阈剂量:

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

慢性阈剂量:

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

(一种化学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搞)

47.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指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的最高剂量。

48.Zac值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Zch值达,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反之,则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49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50.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作用:

环境污染物于短期内大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如伦敦烟雾事件(由于燃煤产生SO2、烟尘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作用:

主要表现为

①慢性中毒(chronicpoisoning)如日本的水俣病(minamatadisease)及痛痛病(itaiitaidisease),是环境污染造成慢性中毒的典型实例。

②致癌作用③致畸作用④致突变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有:

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52.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 

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

53.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有

(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2)剂量或强度(3)作用持续时间(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5)个体感受性

剂量(dosage):

是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一般以每公斤体重的mg数表示。

mg/kg。

强度是指物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各种物理因素都有其特殊的强度单位。

如噪声单位为db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

接触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应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毒物在体内蓄积受三个因素影响:

①摄入量②生物半减期---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时间③作用时间

化学物质之间的联合作用类型有:

①相加作用(additiveaction1+1=2)

②加强作用(potentiationaction)

③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1+1>

2)

④拮抗作用(antagonismaction1+1<

相加作用: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协同作用: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加强作用:

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后可使其毒性增强。

拮抗作用: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54.逆温(tempertureinversion):

在某些特殊的气象重要条件下,大气温度出现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的现象。

55.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

抗佝偻病作用;

红斑作用;

色素沉着作用;

杀菌作用;

其他(如加速酶促反应、增加血红蛋白等)

56.长期大量紫外线照射对集体的危害:

紫外线眼损伤;

白内障;

皮肤癌;

光化学烟雾

57.空气离子化(airionization):

空气中气体分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正负离子的过程。

58.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

(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与运动时值;

(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成分趋于正常;

(3)降低血压;

(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气管纤毛颤动;

(5)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59.室内微小气候(indoormicroclimate):

室内由于墙、房顶、地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微小气候。

60.大气污染(airpollution):

是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染物,致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了改变,污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6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2.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等

63.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如SO3、H2SO4、NO2、HNO3、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6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⑴直接危害:

①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烟雾事件主要分为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事件)②慢性炎症③变态反应④致癌作用

⑵间接危害:

①温室效应(CO2、CH4等)②形成臭氧空洞(氯氟烃)③酸雨(NO2、SO2)④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⑤其他

65.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形成 大气中CO2对来自短波辐射(可见光)无吸收阻隔作用,但对地面受热后,从地表反射向太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则有强烈的吸收阻留作用,使地表散热不良,气温升高。

这种太阳辐射能量的“易进难出”现象与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故称“温室效应”。

66.温室效应的后果:

(1)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生态灾难

(2)一些传染病多发 

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登革热黄热病等(3)暑热相关疾病增多(4)过敏性疾病增加

67.酸雨的危害: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4)毀坏森林植被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 

68.大气中常见的几种对健康有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二噁英

69.颗粒物:

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直径大于10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沉降性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称悬浮性颗粒物。

70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 

TSP)粒径为0.1µ

m~100µ

m它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

71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ulatesIP)是指直径≦10µ

m的颗粒物。

72.细粒子(particulatematter,PM2.5)可进入终末支气管和肺泡,某些还进入血液。

73.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smog)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主要成分为O3、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

74.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大类。

地下水又可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三种。

75.生活饮用水应符合下列三项卫生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