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08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docx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方剂树

麻杏石甘汤_伤寒论_方剂树

1.原方

1.1.组成:

麻黄4两,杏仁(去皮尖)50个,甘草(炙)2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1.2.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1.3.来源:

《伤寒论》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2.2.组成:

麻黄4两(去节),杏仁50个(去皮尖),甘草2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2.3.功效:

邪热壅肺,发热喘急,烦渴,汗出,苔黄,脉数。

现用于肺炎、猩红热(烂喉痧)、过敏性哮喘等。

2.4.来源:

《伤寒论》

3.麻杏石膏汤

3.1.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3.2.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3.3.功效:

肺痈,风伤皮毛,热伤血脉,身热咳遂,痰有腥味,脉象数大。

3.4.来源: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4.五虎汤

4.1.加:

细茶

4.2.组成:

麻黄7分,杏仁(去皮尖)1钱,甘草4分,细茶8分(炒),石膏1钱半。

4.3.功效:

外感风寒,内蕴痰热,痰气喘急,咳嗽。

痰气喘急。

小儿哮喘,因感寒而得之,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

小儿咳嗽初起,夹风寒外感者。

外邪在表,无汗而喘者。

风寒所感,热痰喘急。

暴喘。

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煽动,陷下作坑,鼻窍煽张,神气闷乱。

4.4.来源:

《直指附遗》卷八

5.宁气散

5.1.加:

御米壳

5.2.组成:

麻黄(去根节)2两,杏仁(去皮尖,炒)3两,石膏1两半,御米壳(去蒂,蜜炒)4两,甘草(炒)半两。

5.3.功效:

肺感风寒,咳嗽涎喘。

5.4.来源:

《普济方》卷一五八

6.石膏汤

6.1.加:

鸡子

6.2.组成:

石膏(鸡子大)3枚,麻黄3两,杏仁40枚,鸡子2枚,甘草1尺。

6.3.来源:

《千金》卷八

7.三阳汤

7.1.加:

当归、生姜

7.2.组成:

当归1两,生姜2两,甘草5分(炙),麻黄5两(去节),杏仁40枚(去尖皮两仁,碎),石膏2两(碎,绵裹)。

7.3.功效:

中风发三夏,脉沉紧,恶寒不汗,烦。

7.4.来源:

《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8.麻黄散

8.1.加:

川大黄、赤芍药

8.2.组成:

麻黄半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石膏1两,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芍药半两。

8.3.功效:

小儿伤寒体热,头痛心烦。

8.4.来源:

《圣惠》卷八十四

9.麻黄生姜汤

9.1.加:

五倍子、淡竹叶

9.2.组成: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五倍子2两,甘草(炙)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80枚,淡竹叶(切)1升,石膏(研)6两。

9.3.功效:

肺气喘急。

9.4.来源: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10.麻黄散

10.1.加:

赤芍药、桂心

10.2.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3分(炙微赤,锉),赤芍药3分,桂心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石膏1两半(符碎)。

10.3.功效:

伤寒头痛,百节酸疼,气壅烦喘。

10.4.来源:

《圣惠》卷十一

11.大青龙加味汤

11.1.加:

桂枝、葛根

11.2.组成:

石膏6钱,麻黄8分,桂枝4分,杏仁(去皮尖)3钱,甘草5分,葛根1钱5分。

11.3.功效:

瘅疟。

11.4.来源:

《医中一得》

12.麻黄知母石膏汤

12.1.加:

桂枝、知母

12.2.组成:

麻黄1两,桂枝2钱2字半,甘草3钱1字半,杏仁50个,知母半两,石膏1两。

12.3.功效:

伤寒,太阳无汗。

12.4.来源: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13.五虎汤

13.1.加:

桑皮、细辛、生姜

13.2.组成: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细辛、生姜。

13.3.功效:

痰哮。

13.4.来源:

《证治汇补》卷五

14.解肌升麻汤

14.1.加:

升麻、芍药、贝齿

14.2.组成:

升麻1两,芍药1两,石膏1两,麻黄1两,甘草1两,杏仁30枚,贝齿2枚(一作贝母18铢)。

14.3.功效:

时气3-4日不解。

14.4.来源:

《千金》卷九

15.文蛤汤

15.1.加:

文蛤、生姜、大枣

15.2.组成:

文蛤5两,麻黄3两,甘草3两,生姜3两,石膏5两,杏仁50个,大枣12个。

15.3.功效: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15.4.来源:

《金匮》卷中

16.麻黄解肌汤

16.1.加:

升麻、芍药、贝齿

16.2.组成:

麻黄1两,甘草1两,升麻1两,芍药1两,石膏1两,杏仁2枚,贝齿3枚。

16.3.功效:

时行疫疠1-2日,头痛壮热烦躁。

16.4.来源:

《肘后方》卷二

17.麻黄解肌汤

17.1.加:

葛根、芍药、桂

17.2.组成:

麻黄(去根节)1两,石膏(碎)1两半,葛根(锉)1两半,甘草(炙)1分半,芍药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桂(去粗皮)3分。

17.3.功效:

伤寒初患1-2日,体热头痛。

17.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18.麻黄桂心汤

18.1.加:

桂、干姜、干薄荷叶

18.2.组成: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2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1两,石膏1两半,干薄荷叶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半两。

18.3.功效:

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而烦。

18.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19.铁刷散

19.1.加:

细辛、葶苈、青皮

19.2.组成:

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炙)半两,细辛半两,石膏1分,葶苈1分,青皮1分,杏仁12个。

19.3.功效:

小儿夹惊伤寒。

伤寒2-3日,面黄白色,壮热微渴,3-5日内心脏热,面赤唇红,多躁壮热,热极生涎,即为惊。

19.4.来源: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吉氏家传》

20.解肌散

20.1.加:

川升麻、赤芍药、贝齿

20.2.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川升麻1两,赤芍药1两,石膏1两,贝齿3枚,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20.3.功效:

时气1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

20.4.来源:

《圣惠》卷十五

21.石膏汤

21.1.加:

白术、桔梗、水萍

21.2.组成:

石膏(碎)1钱,白术半两,麻黄(去根节)1分,桔梗(炒)1分,甘草(炙)1分,水萍(晒干)1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分。

21.3.功效:

小儿伤寒,头痛肌热,喘粗喉鸣。

21.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22.麻黄汤

22.1.加:

贝齿、升麻、芍药

22.2.组成:

麻黄2两,石膏1两半,贝齿5个(无亦得),升麻1两,甘草1两,芍药1两,杏仁40个。

22.3.功效:

天行1-2日。

22.4.来源:

《伤寒总病论》卷四

23.大青龙汤

23.1.加:

桂枝、生姜、大枣

23.2.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23.3.功效: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23.4.来源:

《伤寒论》

24.麻黄汤

24.1.加:

桂心、黄芩、赤芍药

24.2.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3分,石膏3分,黄芩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赤芍药半两,杏仁21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24.3.功效:

伤寒二日,头痛发热,烦闷。

24.4.来源:

《圣惠》卷九

25.麻黄饮

25.1.加:

防风、赤芍药、羌活

25.2.组成: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2两,防风(去叉)1两半,赤芍药1两半,石膏(碎)3两,羌活(去芦头)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甘草(炙)1两。

25.3.功效:

中风发热,头目昏疼,失音不语,喘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随。

25.4.来源:

《圣济总录》卷十二

26.麻黄散

26.1.加:

黄耆、天门冬、人参

26.2.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黄耆1两(锉),石膏1两半,天门冬2分(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生用),甘草3分(锉,生用)。

26.3.功效:

时气头痛,咳嗽烦闷。

26.4.来源:

《圣惠》卷十五

27.贝母散

27.1.加:

人参、知母、贝母

27.2.组成:

麻黄(去节)半两,杏仁(去皮尖,炒)3钱,人参3钱,知母半两,贝母半两,甘草半两,石膏(煨)1两。

27.3.功效:

咳嗽。

27.4.来源:

《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婴方》

28.八仙汤

28.1.加:

黄芩、二母、桔梗

28.2.组成:

石膏、黄芩、二母、麻黄、杏仁、桔梗、甘草。

28.3.功效:

齁证因痰火者。

28.4.来源:

《医学集成》卷二

29.解肌汤

29.1.加:

赤芍药、葛根、桂心

29.2.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1分(炙微赤,锉),赤芍药半两,葛根1两半(锉),石膏1两半,桂心3分,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29.3.功效:

伤寒初患一日,体热头痛。

29.4.来源:

《圣惠》卷九

30.葛根汤

30.1.加:

葛根、桔梗、葶苈

30.2.组成:

葛根(锉,焙)2两,麻黄(去根节)2两,桔梗(炒)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甘草(炙,锉)1两,葶苈(纸上炒)1两,石膏(研)1两。

30.3.功效:

伤寒,声不出,咳嗽头疼。

30.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31.黄芩汤

31.1.加:

黄芩、桂、芍药

31.2.组成:

黄芩(去黑心)2两,麻黄(去根节)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石膏(碎)半两,芍药半两,杏仁10枚(汤去皮尖双仁,炒)。

31.3.功效:

小儿伤寒,体热面赤,口干,或咳嗽。

31.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32.桂枝散

32.1.加:

桂枝、葛根、赤芍药

32.2.组成:

桂枝半两,葛根半两,麻黄3分(去根节),石膏1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32.3.功效:

热病2日,头痛壮热。

32.4.来源:

《圣惠》卷十七

33.大青龙汤(《伤寒论》。

33.1.加:

桂枝、生姜、大枣

33.2.组成:

麻黄6两(去节),桂枝2两(去皮),甘草2两(炙),杏仁40枚(去皮尖),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33.3.功效: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发热恶寒俱重,头痛身疼,无汗烦躁,脉浮紧;或咳嗽气喘;或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病溢饮者。

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疼,恶风寒者。

用于急性热病之初起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型)、哮喘性支气管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

33.4.来源:

《伤寒论》

34.大青龙加黄芩汤

34.1.加:

桂枝、生姜、大枣、黄芩

34.2.组成:

麻黄2两,桂枝6钱2字半,甘草6钱2字半,杏仁40个,生姜1两,大枣12枚,石膏2鸡子大,黄芩6钱2字半。

34.3.功效:

太阳无汗,恶风烦躁。

寒疫头痛,身热无汗,恶风烦躁者。

34.4.来源: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35.葛根散

35.1.加:

葛根、赤芍药、黄芩、桂心

35.2.组成:

葛根1两半(锉),麻黄1两半(去根节),赤芍药1两,黄芩1两,石膏2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35.3.功效:

时气三日,头痛壮热。

35.4.来源:

《圣惠》卷十五

36.射干散

36.1.加:

射干、桂心、川升麻、赤芍药

36.2.组成:

射干半两,麻黄3分(去根节),桂心1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升麻半两,赤芍药半两,石膏半两。

36.3.功效:

小儿4-5岁伤寒,壮热头痛。

36.4.来源:

《圣惠》卷八十四

37.麻黄汤

37.1.加:

生姜、黄芩、芍药、桂心

37.2.组成:

麻黄1两,生姜1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石膏半两,芍药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

37.3.功效:

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

37.4.来源:

《千金》卷五

38.麻黄汤

38.1.加:

桂心、生姜、半夏、紫菀

38.2.组成:

麻黄4两(去节),甘草2两(炙),杏仁40枚(去皮尖两仁),桂心2两,生姜2两,半夏50枚(洗,四破),石膏6两(碎),紫菀1两。

38.3.功效:

气极伤热,肺虚多汗,咳唾上气喘急。

38.4.来源: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39.必胜饮

39.1.加:

半夏、枳实、茶叶、瓜蒌霜

39.2.组成:

半夏2钱,枳实2钱,石膏(煅)3钱,杏仁(去皮尖)1钱,茶叶1钱,麻黄1钱,瓜蒌霜(去油)1钱,甘草1钱。

39.3.功效:

哮症久久不愈。

39.4.来源:

《玉案》卷四

40.贝母饮(《外台》卷九引《深师方》。

40.1.加:

贝母、桂心、生姜、半夏

40.2.组成:

贝母2两,石膏(绵裹,碎)2两,桂心2两,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杏仁30枚(去皮尖双仁者),生姜5两,半夏5两(洗)。

40.3.功效:

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

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

40.4.来源:

《外台》卷九引《深师方》

41.五解汤

41.1.加:

白术、葛根、山栀子仁、桔梗

41.2.组成:

麻黄(去根节)2两,白术1两半,葛根(锉)1两,甘草(炙,锉)1两,山栀子仁1两,桔梗(炒)1两,石膏(碎)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

41.3.功效:

伤寒3日内,表证不解者。

41.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42.麻黄汤

42.1.加:

羌活、防风、赤芍药、桂

42.2.组成:

麻黄(去节,先煮,掠去沫,焙)2两,羌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半,赤芍药1两半,桂(去粗皮)1两,石膏(碎)3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甘草(炙,锉)1两。

42.3.功效:

妇人中风,头目昏疼,失音不语,烦躁喘粗,汗出恶风,口吐涎沫,四肢不随。

42.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五○

43.解肌散

43.1.加:

川升麻、赤芍药、柴胡、桔梗

43.2.组成:

麻黄1两(去根节),石膏2两,川升麻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赤芍药1两,柴胡1两(去苗),桔梗1两(去芦头),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43.3.功效:

热病1日,头痛身热,四肢烦疼。

43.4.来源:

《圣惠》卷十七

44.解肌散

44.1.加:

赤芍药、贝母、柴胡、葛根

44.2.组成:

麻黄2分(去根节),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芍药半两,贝母半两(煨微黄),石膏1两(细研),柴胡半两(去苗),葛根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4.3.功效:

小儿时气壮热,头疼咳嗽,不能食。

44.4.来源:

《圣惠》卷八十四

45.石膏散

45.1.加:

五味子、半夏、黄耆、麦门冬、生干地黄

45.2.组成:

石膏4两,麻黄(去根节)1两,五味子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黄耆(锉)1两,麦门冬(去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生干地黄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5.3.功效:

虚劳吐血,喘促,头痛,吃食全少。

45.4.来源:

《圣惠》卷二十七

46.麦门冬散

46.1.加:

麦门冬、柴胡、赤茯苓、紫菀、吴蓝

46.2.组成:

麦门冬1两(去心),柴胡2两(去苗),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石膏3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茯苓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吴蓝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6.3.功效:

肺脏壅热,喘促心烦,食少。

46.4.来源:

《圣惠》卷六

47.取汗汤

47.1.加:

射干、升麻、芍药、贝母、桂心

47.2.组成:

麻黄3分(去节),射干2分,甘草(炙)2分,升麻2分,芍药2分,贝母2分,石膏(碎)2分,桂心1分,杏仁(去皮)20个。

47.3.功效:

小儿伤寒。

47.4.来源:

《普济方》卷三六八

48.止咳定喘丸

48.1.加:

苏子、川朴、广皮、米壳、松萝茶

48.2.组成:

杏仁3钱,麻黄3钱,石膏3钱,苏子3钱,川朴3钱,广皮3钱,甘草3钱,米壳3钱,松萝茶1两。

48.3.功效:

男妇痨病,伤风痰喘,胸闷咳嗽,昼夜不卧。

48.4.来源: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49.赤茯苓散

49.1.加:

赤茯苓、旋覆花、半夏、桑根白皮、紫菀

49.2.组成:

赤茯苓1两,石膏1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旋覆花半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桑根白皮1两(锉),紫菀1两(洗去苗土),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9.3.功效:

肺脏壅热,喘逆胸满,仰息不食。

49.4.来源:

《圣惠》卷六

50.贝母散

(2)

50.1.加:

贝母、百合、赤茯苓、人参、柴胡

50.2.组成:

贝母3分(煨令微黄),百合3分,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1两(炙微赤,锉),赤茯苓3分,麻黄1两(去根节),石膏2两,人参1两(去芦头),柴胡1两(去苗)。

50.3.功效:

伤寒汗出而喘促,烦热头痛。

50.4.来源:

《圣惠》卷十一

51.麻黄散

51.1.加:

当归、芎䓖、茯神、桂心、黄芩

51.2.组成:

麻黄2两(去根节),石膏2两,当归1两(锉,微炒),芎䓖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茯神1两,桂心1两,黄芩1两,杏仁5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51.3.功效:

风癔。

舌强不能言,四肢拘急,心神恍惚,不知人。

51.4.来源:

《圣惠》卷十九

52.当归汤

52.1.加:

当归、桂、芎䓖、黄芩、干姜

52.2.组成:

当归(切,焙)2两,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6两,桂(去粗皮)2两,芎䓖1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干姜(炮)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40个,石膏(碎)3两半,甘草(炙,锉)2两。

52.3.功效:

妇人中风,不能语,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

52.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五○

53.肺风人参汤

53.1.加:

人参、羚羊角、白鲜皮、防风、桔梗

53.2.组成:

人参1两,麻黄8钱,羚羊角3钱,白鲜皮3钱,防风1两,桔梗5钱,杏仁21粒,石膏7钱,甘草5钱。

53.3.功效:

肺风。

53.4.来源:

《金匮翼》卷一

54.芎䓖汤

54.1.加:

芎䓖、桂、人参、干姜、当归

54.2.组成:

芎䓖2两,石膏(碎)4两,桂(去粗皮)2两,人参2两,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用)3两,甘草(炙,锉)2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40枚,干姜(炮裂,切)3两,当归(切,焙)2两。

54.3.功效:

中风,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冒昧如醉,不知人。

54.4.来源:

《圣济总录》卷九

55.萎蕤汤

55.1.加:

萎蕤、白薇、独活、芎䓖、青木香

55.2.组成:

萎蕤2两,白薇2两,麻黄2两,独活2两,杏仁2两,芎䓖2两,甘草2两,青木香2两,石膏3两。

55.3.功效:

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温风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

55.4.来源:

《千金》卷九注文引《小品方》

56.温脾汤

56.1.加:

芎䓖、黄芩、蜀椒、防风、桂心

56.2.组成:

芎䓖2两,石膏4分(碎,绵裹),甘草4分,黄芩3两,杏仁14枚(去皮尖,双仁,碎),麻黄6分(去节),蜀椒2分(去目及闭口者,汗),防风4分,桂心5分。

56.3.功效:

中风发三冬,脉浮大者。

56.4.来源:

《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57.芎䓖汤

57.1.加:

芎䓖、防风、桂、人参、附子

57.2.组成:

芎䓖1两,防风(去叉)1两,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甘草(炙)半两,石膏(打碎)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80枚。

57.3.功效:

产后身体强直,如弓反张。

57.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58.杏仁饮

58.1.加:

芎䓖、桂、当归、干姜、黄芩

58.2.组成:

杏仁30枚(去皮尖双仁,炒),芎䓖1两,石膏(碎)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焙)1两,麻黄(去根节)1两,干姜(炮)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

58.3.功效:

中贼风,肢体不收,不知痛处,卒语不得,手足拘急,腰痛引项,目眩欲倒,卧即反张,脊不着席,脉动不安,恍惚恐惧,上气呕逆。

58.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七

59.麻黄汤

59.1.加:

桂、芎䓖、干姜、黄芩、当归

59.2.组成:

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8两,桂(去粗皮)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2两,芎䓖2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1两,黄芩(去黑心)1两,当归(切,焙)1两半,石膏(碎)3两。

59.3.功效:

风癔。

59.4.来源:

《圣济总录》卷六

60.小续命汤

60.1.加:

桂、芎䓖、当归、干姜、黄芩

60.2.组成:

甘草1两(炙),桂1两(去粗皮),麻黄3两(去根节,煎,掠去沫,焙),芎䓖半两,当归半两(锉,炒),干姜半两(炮),黄芩半两(去黑心),石膏半两,杏仁40枚(去皮尖双仁,炒)。

60.3.功效:

产后中风,口面喎斜,手足不随,语涩昏昧。

60.4.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61.西州续命汤

61.1.加:

桂心、当归、芎䓖、干姜、黄芩

61.2.组成:

麻黄6两(去节),石膏4两(碎,绵裹),桂心2两,当归2两,甘草(炙)2两,芎䓖1两,干姜1两,黄芩1两,杏仁40枚(去皮尖两仁)。

61.3.功效:

中风痱,身体不自收,口不能语,冒昧不识人,不知痛处,但拘急,中外皆痛,不得转侧。

61.4.来源:

《外台》卷十四引《肘后方》

62.续命汤

62.1.加:

桂心、当归、人参、干姜、芎䓖

62.2.组成:

甘草(炙)2两,桂心2两,当归2两,人参2两,石膏(碎,绵裹)2两,干姜2两,麻黄3两(去节),芎䓖1两,杏仁40枚(去皮尖两仁)。

62.3.功效:

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兼疗产妇大去血者及老人小儿;并疗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洪肿。

62.4.来源:

《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63.麻黄汤

63.1.加:

人参、干姜、茯苓、防风、桂心、半夏

63.2.组成:

麻黄3两(去节),甘草2两(炙),石膏4两(碎,绵裹),杏仁50枚(去两仁及尖皮,碎),人参3两,干姜5两,茯苓4两,防风4两,桂心3两,半夏1升(洗)。

63.3.功效:

中风,气逆满闷短气。

63.4.来源: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64.防风汤(《圣济总录》卷二十。

64.1.加:

防风、黄芩、芎䓖、当归、桂、熟干地黄

64.2.组成:

防风(去叉)3两,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3两,石膏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芎䓖1两,当归(切,焙)1两,杏仁(去双仁皮尖,熬)40枚,桂(去粗皮)1两,熟干地黄(焙)1两,甘草(炙,锉)1两。

64.3.功效:

风冷痹,身体不随,四肢(疒帬?

)麻,不觉痛痒,不能言语。

64.4.来源:

《圣济总录》卷二十

65.解肌散

65.1.加:

人参、钓藤、桔梗、川芎、葶苈、白茯苓

65.2.组成:

人参3钱,钓藤3钱,桔梗3钱,甘草3钱,川芎3钱,葶苈1钱(炒),白茯苓2钱,杏仁49个(去皮尖),石膏(煅)4钱,麻黄(去节)4钱。

65.3.功效:

婴孩伤寒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