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27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docx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研要求规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 毅、王军、王治华、李 媛、孟 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

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

DZ0238—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0245—2004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19—2004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

3 总则

3.1 目的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提高调查精度,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及不稳定斜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3.2 任务

3.2.1 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3.2.2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3.2.3 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2.4 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

3.2.5 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3.2.6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3.2.7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4 基本规定

4.1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它灾种。

对危及人员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

4.2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点: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

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核查。

线:

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

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

4.3调查技术路线应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

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

4.4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可辅以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

4.5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灾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人)

受威胁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一般级(轻)

<3

<10

<100

较大级(中)

3~10

10~100

100~500

重大级(重)

10~30

100~1000

500~1000

特大级(特重)

>30

>1000

>1000

注:

①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4.6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4.7调查工作项目应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应以1∶5万或精度更高比例尺地形图为单元开展。

4.8调查中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

4.9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 调查区分级

5.1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

5.1.1 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

5.1.2 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

表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

危害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城镇

威胁人数>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威胁人数1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

威胁人数<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交通干线

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及省级以上公路

三级铁路,县级公路

铁路支线,乡村公路

大江大河

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水电工程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

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

矿山

大型矿山

中型矿山

小型矿山

5.2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

表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等级

地质条件复杂

地质条件中等

地质条件简单

地形地貌

极高山、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0的山地

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500m,坡面坡度一般>150~250的山地

高丘陵、低丘陵,坡面坡度一般<150

地质构造

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级或地震加速度A>0.1g。

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4.5<Ms≤6级或地震加速度0.05g<A≤0.1g。

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Ms≤3级或地震加速度A≤0.05g

岩(土)体结构

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淤泥类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特殊类土

层状碳酸盐岩体,

层状变质岩体;

粉土,粘性土

块状岩浆岩体;

碎砾土,砂土

人类工程活动

大、中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城镇化率>30%。

小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率20%~~30%。

无水库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化率<20%。

5.3 调查区分级

按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调查区,见表4。

表4 调查区分级

调查区分级

危害对象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地质条

件复杂

程度

复杂

重点调查区

重点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中等

重点调查区

重点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简单

重点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一般调查区

5.4 调查基本工作量

5.4.1 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和野外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点数应控制在0.2—1点/km2,观测路线间距1—5km。

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和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

5.4.2 一般调查区可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野外线路核实调查点数应控制在遥感解译总数的60%—10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10km。

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须全部核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

5.4.3 调查基本工作量见表5。

为使用物探工作量的应相应地增加钻探或坑探工作量。

表5 每千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表

危害分级

复杂程度

遥感调查(km2)

地面测绘(km2)

观测点

(点)

实测剖面

(条/km)

物探

(m)

钻探

(m)

坑探

(m)

1∶5万

1:

1万

1∶5万

1∶1万

一级

复杂

1000

15—20

100

10

1000

20/10

2000

200

100

中等

1000

10—15

70

7

500—1000

14/7

1500

150

50

简单

1000

10≤

50

5

500

10/5

1000

100

20

二级

复杂

1000

10—15

50

7

500

14/7

2000

150

50

中等

1000

5—10

30

5

200—500

10/5

1500

100

20

简单

1000

5

200

6/3

1000

50

10

三级

复杂

1000

5—10

30

5

200

10/5

1500

100

20

中等

1000

5

100—200

6/3

1000

50

10

简单

1000

100

2/1

6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6.1 一般规定

6.1.1 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

6.1.2 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野外调查记录可按附录B.1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填写。

6.2 地形地貌

6.2.1 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

6.2.2 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

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6.2.3 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

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

6.3 地质构造

6.3.1 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

6.3.2 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6.3.3 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6.3.4 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6.4 岩(土)体工程地质

6.4.1 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

6.4.2 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

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并进行岩土结构分类,见附录C.1和附录C.2。

6.4.3 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每个图幅须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

6.4.4 应对岩体风化特征应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6.4.5 应对土体工程地质应进行调查,包括:

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

6.5 地表水和地下水

6.5.1 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

6.5.2 应结合遥感解译等资料,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

6.5.3 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泥石流沟应进行小流域面积、流量、泥位核实评估,分析可能形成的灾害。

并对行洪区、沟口和堆积区建筑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6.5.4 核实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

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

6.5.5 核实调查水文地质结构,包括:

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

6.5.6 现场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6.6 环境因素

6.6.1 环境因素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包括:

气候和植被等。

6.6.2 气候因素应调查发生滑坡、泥石流时的前期和临界降水量值。

6.6.3 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覆盖率、历时变迁与原因,以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6.6.4 植被与坡耕地调查,主要包括:

植被种类、分布、覆盖率、风化层及饱水性、马刀树和醉汉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水田、鱼塘分布及渗水状况。

6.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6.7.1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资料收集和核实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6.7.2 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包括:

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6.7.3 了解大型工程活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包括:

水电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7 滑坡灾害调查

7.1 一般规定

7.1.1 滑坡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形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6进行分类。

b)根据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它因素,可按表7进行分类。

表6 滑坡物质和结构因素分类

类型

亚类

特征描述

堆积层(土质)滑坡

滑坡堆积体滑坡

由前期滑坡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崩塌堆积体滑坡

由前期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崩滑堆积体滑坡

由前期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

黄土滑坡

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面滑动。

粘土滑坡

由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构成。

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

残坡积层滑坡

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动。

人工填土滑坡

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

岩质

滑坡

近水平层状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º。

顺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滑动。

切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常沿倾向山外的软弱面滑动。

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且滑动面倾角大于岩层倾角。

逆层滑坡

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软弱面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反。

楔体滑坡

在花岗岩、厚层灰岩等整体结构岩体中,沿多组弱面切割成的楔形体滑动。

变形体

危岩体

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崩滑面,已发生局部变形破坏。

堆积层变形体

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

表7 滑坡其它因素分类表

有关因素

名称类别

特征说明

滑体厚度

浅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10m以内

中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10m~25m之间

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25m~50m之间

超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超过50m

运动形式

推移式滑坡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牵引式滑坡

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

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

发生

原因

工程滑坡

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

还可细分为:

1.工程新滑坡:

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

2.工程复活古滑坡:

原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工程扰动引起复活的滑坡。

自然滑坡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

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现今稳定程度

活动滑坡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

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

不活动滑坡

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

发生年代

新滑坡

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

老滑坡

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古滑坡

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

滑体

体积

小型滑坡

<10×104m3

中型滑坡

10×104m3~100×104m3

大型滑坡

100×104m3~1000×104m3

特大型滑坡

1000×104m3~10000×104m3

巨型滑坡

>10000×104m3

7.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坡区调查、滑坡体调查、滑坡成因调查、滑坡危害调查及滑坡防治情况调查。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1滑坡野外调查表填写,不得遗漏滑坡主要要素。

7.1.2.1滑坡区调查内容

(1)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

(2)滑坡体周边地层及地质构造。

(3)水文地质条件

7.1.2.2滑坡体调查内容

(1)形态与规模:

滑体的平面、剖面形状,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体积。

(2)边界特征:

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的性状特征等。

(3)表部特征:

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

(4)内部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和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

(5)变形活动特征:

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发展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坟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阶段、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

7.1.2.4滑坡成因调查

(1)自然因素:

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

(2)人为因素:

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

(3)综合因素: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

7.1.2.5滑坡危害情况调查

(1)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

(2)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

7.1.2.5滑坡防治情况调查

调查滑坡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

7.1.3 应按表8提供的标志对古(老)滑坡进行野外识别。

表8 古(老)滑坡识别标志

标志

内            容

类别

亚 类

宏观形态

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坡体后部平台出现洼地,与周围河流阶地、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不一致的大平台地形、不正常河流弯道,圈椅状地形、“大肚子”斜坡等

微观形态

后倾台面地形、小台阶与平台相间、马刀树、坡体前方或侧边出现擦痕或镜面、表层坍滑广泛

老地层

明显的产状变动、架空、松弛、破碎、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新地层

变形或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山体后部洼地出现局部湖相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上覆湖相地层、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变  形  等

古墓或古建筑变形、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或强度低、开挖后易坍滑、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古树等被掩埋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发生滑坡或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7.1.4 滑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级。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照表9标准执行。

表9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滑坡

要素

不稳定

较稳定

稳定

滑坡

前缘

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

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

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滑体

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

滑体平均坡度在25~40°间,坡面上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