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373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开课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

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幻灯片】

2.创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

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3.解题

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初步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并正音。

(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

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

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

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实际如同兄弟,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3.【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情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幻灯片】

四、合作探究

在诵读中积累,进行知识归纳:

1.重点实词

衔哀致诚辍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泽吊慰何尤

2.词类活用成家以致汝业其家长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虚词其乎矣

4.通假字时羞之奠零丁  早世敛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第五、十一段。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一)讲读课文一至三段(第一部分)。

1.【提问】概括前三段的意义:

【明确】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

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

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提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明确】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

(1)少年孤苦:

“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4.【提问】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幻灯片】

(二)四至六段(第二部分)

1.【提问】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明确】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

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

六段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提问】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提问】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三)第七至九段。

1.【提问】概括段意

【明确】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提问】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

又在感什么?

【明确】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四)讲读课文结尾部分(第三部分)。

1.【提问】概括段意:

【明确】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

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

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提问】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明确】替他处理家务后事;

替他教子养女;

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二、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

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

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

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

2.课下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情思:

【提问】本文自始至终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

A.流露出一种遗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种深沉的痛惜、自责之情

C.流露出一种悲凉凄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问】本文主要表达对十二郎之死所产生的悲痛之情,这种痛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

【明确】强调骨肉亲情关系、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等,并以此深化亲情。

(1)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当时,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2)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韩愈作为一个封建文儒大家,家族观念在他的脑海中必然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道不旺,香火不盛”对封建士大夫而言无疑是最值得沉痛的事,而当时韩愈的家族可以说一直是很不兴旺的。

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

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3)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生命如此脆弱,所谓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到哪里去找?

一切终归虚幻,一切终归无常,一切都是无知。

想我韩愈半世劳苦、碌碌奔波又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

侄儿弃我先去,于他也许并不痛苦,可是生者呀,却要时时刻刻将亲人亡故的沉痛在有生之年细细咀嚼,真是生不如死啊!

老天哪,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会比较满意呢?

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肯放过我呢?

莫非真的是“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4)内心负疚之情。

兄嫂亡故之后,作为叔叔的我本对侄儿负有不可推卸的照顾责任,更何况自己从小由兄嫂抚养长大,于情于理我都应该照看好我的侄儿。

可是仔细想一想,我这些年到底为他做了些什么呢?

二十年来彼此见面只有三次,而且都是聚亦匆匆散亦匆匆,我还一直安慰自己说,等到有一天我事业有成了,就会把他接过来与我住在一起的,可是结果呢?

就连侄儿是因何而死、何日而亡的都不能明了,如此即便回肠九结、泣泪成血,此心此意也不能使侄儿知晓,人天两隔,此憾终生矣!

而且这种愧疚又是无从补偿的,料理后事、代抚遗孤也只能让自己负疚的心得到些许安慰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抒情手法探究(学生感知并总结)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于事,通过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上借助虚词的使用来表达情感。

【提问】体会语气词连词的表达效果

(参照课后练习点拨)三个“邪”字、五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五个“矣”字,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之情。

此段借助虚词表达了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4.【提问】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

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

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如课文第5自然段。

二、总结艺术特色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

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

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古文观止》评此文: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三、延伸拓展

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

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

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点拨】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

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篇祭文,多从生活事件的叙述入手,抒发自己的悼念之情。

韩文极写叔侄二人自幼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患难经历,把非同一般的叔侄关系写得真切感人;

袁文用强烈的抒情笔调叙写经过提炼的生活情事,亡妹儿时的音容笑貌、活泼之状如在眼前,唯其如此,作者的缅怀之情,也愈见真挚恳切。

相同点:

都以叙述生活琐事为主,通过当时生活事件的真实再现,将自已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寓于叙述之中。

不同点:

袁文回忆儿时的生活细节,以欢快之事为主,相反相成;

韩文则侧重两代人之间的悲惨家庭环境和生活际遇,情深意惨。

两文方法不尽相同,但可谓异曲同工,都将自己痛悍和怀念之情寓于叙事之中。

四、总结全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五、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诸葛亮吊周瑜》,品味其中的情感。

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

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

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

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

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

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

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

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

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

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

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主为哀泣;

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

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

生死永别!

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

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

伏惟尚飨!

六、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

(2)

1.生离之情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

(遽尔汝殁,抱憾终生)(3)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融情于事2.死别之情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萦迥于心(8、9)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

3.祭奠之情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11)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